Home New

西藏一年 A Year in Tibet(2008)

西藏一年 A Year in Tibet(2008)

导演: Peter Firstbrook 书云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2008-03-06(英国)

集数: 5 单集片长: 60分钟 / 50分钟(国际通行版) / 48分钟(CCTV版) IMDb: tt1686685 豆瓣评分:8.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本部电视纪录片以西藏第三大城镇江孜为拍摄地点,将目光对准最为普通的民众,跟拍八位普通藏族人一年四季的生活,记录并讲述了他们生活中包括劳作、诵经、婚恋、庆生等点点滴滴的生活故事。本纪录片由《夏末》、《秋》、《冬》、《冬末》和《春》五集组成,每集由三个主要人物在这个季节里发生的最朴素、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故事组成。诚如影片拍摄者所言“这就是西藏人的生活、信仰和困惑”。

演员:



影评:

  1.        书云是本片的导演和作者。在学院开办的前沿讲座上,我遇识了这位颇有传奇色彩的女纪录片人。
        她那天批了件高腰的夹克、精力充沛,讲话时不时地把头发往后拨。她的语速不快、在讲到自己认为很关键的字词时会格外用重音强调。你的问题问地越具体,她就越讲得眉飞色舞,越肯把细节和盘托出。常常提问者还没把问题讲完,她就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嘴角带着点狡黠的笑。
        书云不认为自己的《西藏一年》是外宣的一部分,她说,她要做的是纪录片,并且是独立制作。
        她熟悉国际话语,深知宣传系统那种千篇一律的“西藏解放五十多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模式,外国广播机构是不会花钱买的。
        她也很聪明,五个小时的影片,你听不到主观的评论,画外音只是在用平静的语调告诉你画面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反而是BBC的版本加了一些与故事无直接关系的评论)。“我知道有评论的话,不是中国政府骂你、就是dl骂你、外国人骂你。”书云笑着说。
        还有很大的幸运——他们选的八个人物身上,都有这么生动的、完整的故事。“一定要使故事在情感上牵动到观众,他们才会记住。”
        于是有了《西藏一年》的广受好评。而观影的体验配合上书云的幕后故事讲述,让我对片子的前前后后有了一个更立体的认识:在观众看到的5个小时的影像的背后,是400多个小时的摄影素材,是多元化的制作队伍(汉藏英),是和各级官僚系统、组织、基金会不厌其烦的合作和沟通。
        于是,在这浓缩的5个小时里,我们得以看到8个藏族人1年4季的生命轨迹,从饭店经理到寺庙喇嘛,从三轮车夫到包工头,如果你足够留心,可以发现很多细节,深究一下,都很有意思。比如图穷走进江孜农贸市场时,卖菜的都不是本地人;高射炮的到来让次旦法师丢了天上的生意,而他的反应?巨大的经幡杆和挖土机并存的画面;拉姆医生自己都要去找活佛加持……这背后是藏族文化/汉族文化,现代医学系统/藏族巫医系统,世俗/信仰等等系统,表面对立但又多元共存的(这可能是理解西藏的一个很好的角度)。作为一个outsider,我们可能会认为他们的一些习俗,比如生病去看巫医、配偶时算一卦、天气不好找冰雹 ,一妻多夫是“迷信”、“落后”,但这会不会犯ethnocentrism的错误呢?很多的习俗,你不能脱离了它所处的环境,孤立地去评判他(比如看病,在缺乏好的医疗条件的情况下求助于神是很自然的事)“我想他们是聪明的。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对他们自己最好的东西。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给他们提供先进的东西。”书云这样解释。
        书云说,江孜人想不明白地是,把他们这么平凡的生活流水账般记录下来,竟然还有那么多人想看。这就牵扯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们究竟期待在银幕上看到什么?至少对书云来说,她的拍摄对象有这样的反应,那就对了——因为对我们知之甚少的民族的叙述,太容易落入“猎奇”的陷阱,叙述作为一种解构反而建构出更多的离奇效果,以增进了解为目的的记录反而构筑了更高的藩篱。《西藏一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追求猎奇,而是在“存异”的基础上“求同”,这个“同”就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一样的亲友之爱、邻里之爱、家园之爱,一样的人性里的软弱、贪婪、狡黠,更重要的是,《西藏一年》让我们看到每一个藏族人,无论老幼、无论男女、不管是相对富裕的建藏还是为讨生活不辞辛劳的拉巴,他们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在为着改善自己的生活,努力、受挫、流泪、把眼泪擦干、继续努力,他们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我想,只有在这个共识上,才谈得上理解——理解这片土地,这片虽非香格里拉,但也绝不是茹毛饮血的土地。
  2. 从来不存在“真实影像”,纪录片更是如此。每一部命名为纪录片的影片都有潜在的欺骗行为。
    看的BBC版本。
    影片中拍摄了很多人,大部分人家的事情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或者说片中解说的原因和结果不让人满意。里面的旁白的很大一部分存在误导,甚至(故意)曲解。
    不知道总素材一共多少分钟,这样就无从得知片比是多少。而且影片最终呈现人物的素材量也不知道。于是,有一些“缘由”就无从得知是出自素材,还是编导的“理解”?片子里每个人物都没有生活状态,或者说摄影机从没带我们进入他们的“真实生活”。他们在一年中每天都要做什么,他们的烦恼,他们的开心。
    这是很糟糕的一部“纪录片”。
  3. 我非常喜欢这个节目,感觉说得还算公正。我也是第一次从这里知道在西藏的有些地方当哥哥娶了老婆,那么他弟弟就自然成为她的第二个丈夫。感觉有些吃惊,不过想想人家风俗就是这个样子,更重要的是在农活上更利于一个家庭的分工。
  4. 刚从西藏回来,什么都没有干,就在网上把西藏一年片子下载了,整整看了一下午。在西藏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谈论这部片子,还有和片子同名的书。但我想我在西藏本来就不长,宝贵的时间还是放在路上吧,所以就马不停蹄地转了十天。

    我真后悔当时没有在拉萨的网吧里把这部片子看了。昨天看完了后我脑子里全是片中的人物,还有一点自我反省。我去过西藏多次,那里的天、那里的云、那里的人和那里的景都让我陶醉-有时我问自己是否是因为缺氧的原因,为什么一切在西藏感觉都那么好。但是毕竟每次都是一个过客,心灵的感受无论有多好,回到北京很快就蒸发了,过上一段时间,心又开始躁动,脚又开始痒痒,然后又开始寻找。可是寻找的是什么呢?我并不知道。

    看完西藏一年后我明白了,无论我对西藏是多么喜欢,我其实对哪里人的生活一点都不了解,说白了,几次进藏,我都是去看景了,我看到大昭寺前熙熙攘攘转经的人,布达拉宫前一排排顶礼膜拜的人,当然更不要说每个寺庙里面众多的烧香拜佛的虔诚者,但也仅此而已。

    可是西藏一年让我看到了藏族人生活的一个侧面,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的世界。西藏社会最核心的是寺庙,我想很多到西藏去的游客和我一样很喜欢拉萨的三大寺,尤其是哲蚌寺僧人的辨经,至于他们辨的是什么我并没有下功夫去打听,除此之外,我说不上我还了解寺庙的哪些方面。是的,我看到了寺庙的建筑,我在一本书里读了建筑是西藏传统文化五明之一的工巧明,可是我也不太记得这工巧明到底说的是什么。至于僧人的生活和他们修行的过程更是无从知晓,因为这些僧人一般不是很喜欢我们到他们寺庙里搅乱他们平静的生活。但是在西藏一年,白居寺三个僧人,老中少都包括了,他们的精进,他们的欢乐、他们的冲突,他们的无奈以及红尘社会对他们的诱惑都通过一个个的故事展现出来。

    世俗的西藏同样精彩。传统的冰雹喇嘛因为政府采用了高射炮驱冰雹的先进科学技术失业了,但是如果天上的事他管不了了,人间的事还是他说了算。他为两个年轻人卜算婚姻,新郎不愿意,新娘直到结婚前一天晚上才知道,整个婚礼哭声不断。可是如果这个法师在别人家孩子的事情上有这么大的发言权,他自己家两个儿子上学的学费他怎么盘算也没有凑齐,最后一个上西安上学的儿子身上只带了一千多块钱就去了,这是他们一家能够凑的全部的钱。难怪火车开动的时候,在空空荡荡的展台上,我们看到他一个人跟着火车跑,随着车轮和汽笛的轰鸣声,我们听到了六字真言,原来是冰雹喇嘛为远去的儿子的祈祷,这一定是他最本能的祈祷,,因为除此之外他别无办法。我觉得这是西藏一年中最感人的一幕,我当时眼泪都快流下来了。

    片子中充满了这样感人的故事,而且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有一个令我惊讶的结局。辛勤为党工作的妇女主任普赤最后一无所有,为人治病但是自己求佛保佑的乡村医生拉姆,为了生存想尽一切办法的三轮车夫拉巴,精明能干、但却一字不识的包工头任青面对汉语考卷的满脸无奈。。。。。摄制组的人不知费了多大的功夫才拍到这些故事。而正是这些人物和他们生动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我其实丝毫也不了解的西藏。

    我每次去西藏回来的时候总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拉在那里。上面说到的反思,其实没有什么拉在那里,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真正了解过那里的人,那里的文化和他们的信仰,怎么谈得上拥有呢。 如果我每次去西藏的时候能够结识哪怕一个像西藏一年片子里的人物,我对西藏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情。

    我感谢西藏一年的导演和摄制组。我强烈推荐任何一个想去西藏的人看看这部片子,因为它会使你的西藏之行更加难忘。 我昨天在当当网上定购了西藏一年的书,我希望自己不会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