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女儿 Dcera(2019)

女儿 Dcera(2019)

又名: Daughter

导演: 达丽娅·卡什切娃

编剧: 达丽娅·卡什切娃

类型: 动画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捷克

上映日期: 2019(北京电影学院)

片长: 14分钟 IMDb: tt10923134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你要将痛苦隐藏起来吗?你是要躲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味渴望父爱以你希望的方式从天而降,还是在一切尚且来得及时,学会理解和宽容?

演员:



影评:

  1. 医院病房里,一片沉寂里只有心电监护仪滴滴答答急促的声音,父女俩相顾无言,一只鸟撞向玻璃打破了这份静默。

    女孩手捧着鸟儿的尸体,记忆回到还是孩提的时候…

    当还是孩子的她第一次接触小鸟的死亡,她害怕地投入父亲的怀抱,父亲一边要顾及女儿难过的情绪,一边要顾及不断溢水的热锅。当女儿抬头望去,看到忙于其他事情的父亲,自己遇到死亡这么一件大事,而父亲却没有关注关心自己,水龙头里的水、灶上的热锅,都比自己重要。

    小女孩回到自己的房间,将自己装扮成小鸟的样子,蜷缩在椅子搭建的“鸟窝”,望向门口,依然不见父亲的身影。女孩与小鸟产生共情,猜想发生在小鸟身上的经历,并假想发生在自己身上,希冀与小鸟感同身受。臆想里用假装死亡来博得父亲的注意,孩提时的女儿意识里面对死亡的心理——死亡的尽头希望是父亲的拥抱。臆想里父亲怀抱里柔软的毛衣触感在臆想结束后变成现实里硬实的墙壁。还有隔壁传来父亲在厨房依然忙碌的声音,父亲依然没有来关心自己。

    小女孩戴着小鸟面具、用孩子惯用不吃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难过与失望并希望用激烈的行为引起父亲的注意。不善言辞的父亲面对女儿的反应是沉默的生气(不责怪、不询问、不安慰)。女儿的心墙筑起,将父亲、爱与自己隔离。在希冀与拒绝里徘徊纠结…

    父亲望向女儿,想主动说些什么,记忆回到和女儿一起乘坐地下铁,安静冷淡的父女俩与熙熙攘攘沉浸在过节气氛的人群格格不入。

    父亲打破自己的边界,和女儿淘气逗趣,希望融入到大家欢乐的气氛里,试图打破父女俩的尴尬的氛围,拉近父女俩远隔的关系。而长期习惯父亲不苟言笑的女儿,第一反应是反感、不适和拒绝,然后慌张选择逃避。父女俩隔着地下铁车窗相视,无奈彼此内心远隔无法靠近。当女儿看到车厢里其他乘客的脸方才明白父亲刚才的行为,再望向父亲,父亲已不在原地。

    父亲无奈无措,不知道和女儿之间为什么如此僵冷,明明生活在一起,内心却隔着那么遥远。

    父亲沮丧至极时摸到口袋里的小鸟面具,忽然让父亲意识到自己很少甚至从来没有感同身受女儿所思所想。

    女儿面对病房的空床(父亲可能是被推去手术室)女孩再次面对对死亡,面对失去的恐惧,埋头哭泣,无意间碰触到放在枕头下的小鸟面具,意识到父亲是一直关心她、爱她的。立马去追被护士推走的父亲,看到父亲后立马奔向父亲怀里,父亲意外的也醒过来拥抱了女儿。

    父女在无言的爱里相拥释怀。长大后的女儿面对死亡的心理:死亡——重生。

    当还是孩提的我们遇到挫折、难过、不惑、害怕时,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父母要忙于整个家的生计,无暇兼顾成长过程里我们小小的心灵感受。我们在理解和失望里妥协成长。

    我们带着童年滞留的疑惑长大,在内心深处留下一条细缝。当儿时内心最害怕的死亡来临时,当我们明白失去是什么时,爱溢出,对死亡对失去畏惧的细缝最终在爱里释怀。

  2. 92Ascars动画短片top

    no.1 女儿(情感最真切,叙事视角连贯性好,定格里的手持深焦,木偶刻画生动)

    no.2 勿忘我(艺术技艺最突出,解读空间最多,脑洞最大)

    no.3 妹妹(年代元素不够,其他还好)

    no.4与托马叔叔的那些日子(画风独特,画外音,两个孤独的灵魂互相取暖)

    no.5发之恋(得奖应该是因为最符合小孩,主创说致敬科比)

    no.6小野猫与斗牛犬(猫狗游戏,治愈)

    no.7 雪地救援(无对白,很法式,复古disco)

    ps:衔接不上、不懂的就再看一遍,两遍泪点都相同,那喜欢片子的点应该就没什么偏差。

    《女儿》

    声音先入画,心电监护仪的滴滴声比较有代入感,交代了故事基本事件。砸进窗户的鸟引出回忆,并且让整个叙事衔接特别顺畅。鸟——女儿因鸟受惊吓去拥抱爸爸,想寻求安慰无果——女儿把自己束缚起来,变成受伤的鸟儿试图引起父亲注意——父亲变成大鸟挣脱束缚,接病床场景。鸟儿作为意像符号引导着故事人物和观众,联结父女之间复杂的感情,也使得影片的节奏更流畅。鸟撞破玻璃象征父女二人试图打破心灵隔阂,鸟撞玻璃死掉也象征封闭的心。

    父亲向来都是不太会表达爱的那一方,影片中也融入、讨论了父亲的家庭人设与人物定位,以及两代人的世界观。女儿抱住父亲,父亲觉得手脏无处安放没有立刻给出回应,锅开了不管就会发生危险;这就好比现实生活,或多或少的会影响我们给予别人爱,但说到底都是因为有爱。这一系例动作处理,丰富了影片的细节化,情感也更加细腻。木讷的父亲给自己脸上吐口红试图逗女儿开心,这种下意识的举动在长大的女儿面前就显得十分可笑,这时两人之间产生的隔阂已是难以弥补的,同样都想引起对方的注意获得关爱,仅是因为不足够的沟通与理解就酿成了一生的遗憾。

    定格动画也能把木偶的神情刻画的如此逼真,女儿的失落沮丧,父亲的怅然若失,女儿伸手摸床上的余温,这些细节都能看出导演的用心以及影片的精致。女儿跑上楼梯的那一段用了手持➕浅焦,一是对应人物情绪,二是技术上有了更大的挑战。诡异的画风加上纪实摄影,无声的对白,灰暗的影调,再次衬托了人物羁绊与故事情节。最后的镜头解读最有意思,病床上拥抱接小时候的拥抱,一瞬间好像回到多年以前,父女俩互相拥抱着,手里的小鸟也没有死,两人一起把它放飞了出去;或许两人内心都想再回一趟过去,从一开始就解除误会用心爱着彼此。

    音效逼真,环境音贯彻始终,真实的、诡异的或是清冷的,始终迎合着画面内容。粘土人物特有的残缺感,加之手持摄影所带来的视觉效果,节奏把控娴熟,不过不希望是追求另类而去表达情感。美术方面也用心了,服装纹理细腻,粗糙的人偶面容反而更体现眉眼间的灵动,动画片塑造人物的材料尤为重要。浅景深和晃动镜头巧妙表达了两人的疏离与困惑。超现实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形式上有所突破,但对于评委来说这类题材没有太大优势。

    女儿因小鸟的死变得恐慌,当一个小孩子面对生死问题时自然是多愁善感的,他们会联想到自己,会害怕父母的离去。这时父母的教育与引导就是十分必要的,女儿只是下意识的想在父亲怀里得到安慰,父亲因为忙碌没有给予女儿回应;女儿长期用抗拒表达自己的不满,制作面具穿上风衣化身成受伤的鸟,想引起父亲关注。片中的女儿又是失去了母亲,非常缺爱,只能从父亲身上获取,但父亲也许并不能精准意识到女儿的情绪,不善言辞的他始终开不了口,两人陷入长久的沉默。当父亲化身成小鸟冲破层层束缚时,女儿从睡梦中惊醒,看到枕头下的面具,顿悟中寻找到即将进入手术室父亲并抱住他;就像最后一个镜头,敞开的窗户寓意敞开的心扉,冲破牢笼的鸟隐喻人物打开心笼,终究给了好的结局。

    女儿在对父亲的误解中长大,缺失爱的教育,也让女儿形成了孤僻少言、不爱与人打交道的性格。父亲送女儿上火车,她擦拭掉了父亲涂在她脸上的腮红,随后看到车上的那些年轻人才意识到这是父亲想让她多交点朋友。对比女孩过去的做法,可以看出两人都是在乎对方,只是爱的方式大不相同,错位的理解和不及时的沟通都给彼此造成了心灵的创伤。影片也中用玻璃比喻成爱的屏障,小鸟冲破玻璃象征阻碍被冲破;而在现实生活中爱的屏障其实就是没有大胆表达爱的勇气。

    《女儿》作为我的心中最佳,引出了当下社会热点,也让我意识到我跟我父亲之间的问题,无疑是最能打动我、引发我思考的一部短片。视听上的突破,细节化的处理都为这部短片加了不少分,简单的故事也道出了人生百态。无论他人在某些时刻会令我们有多么失望,但都是因为爱。沧海桑田的等候,时间会流逝,但爱不会消失。

  3. 坐在床边的女儿看着病床上熟睡的父亲,回忆起了小时候的点点滴滴。

    那一年,她捧着一只小鸟回家,兴冲冲地问爸爸能不能养。

    父亲正在做饭,锅里的汤突然冒了出来。

    她在厨房里忙得焦头烂额,没有回应女儿的请求。

    女儿以为父亲不想答应,失落地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她戴上小鸟的面具,把自己幻想成一只受伤的小鸟。

    父亲经过身边,把她带回了家。

    可梦境醒来,她依旧孤独地待在自己的小屋里。

    就连父亲叫她吃饭,她戴着小鸟面具,赌气一口不吃。

    后来女儿长大,去参加万圣节庆典。

    父亲为了让女儿开心,用口红往脸上涂了两个小红点。

    可女儿却觉得父亲的行为太傻,甩开父亲的手上了地铁。

    窗外的父亲,一直目送着她离开。

    回忆再度飞转,现在病床上已空无一人。

    女儿慌忙冲出门去,看到的是奄奄一息的父亲。

    临别之际,父亲拿出自己一直珍藏的小鸟面具,两个人仿佛回到了带回小鸟的那天下午。

    和煦的阳光下,父女二人紧紧相拥,一起把小鸟送出窗外。

    这又是一部优秀的定格动画,多用中近特镜头,有一种阴森压抑的感觉。

    小鸟是串联父女二人的线。

    先来看第一幕,女儿抱着小鸟找父亲,其实是她在寻找父亲的回应和爱。

    但父亲忙着厨房/工作/生活,没有及时回应,于是小女孩便退缩了。

    她以为父亲不爱她,于是开始封闭自己。

    小鸟面具就是她给自己建造的墙,而红布则是她唯一的热情与爱。

    再来看第二幕,父亲用口红涂脸。

    这次的主体变成了父亲,他用看似幼稚和讨好的态度想让女儿开心。

    希望能够得到女儿的回应,但女儿冷漠地跑开了。

    父亲手中拿着女儿的小鸟面具,是一直没有忘记女儿的诉求。

    父女二人的诉求都一样,都希望能够得到彼此的爱。

    但因为一次误会,两人之间产生了裂痕,并且裂痕越来越大,直至破碎。

    直到最后一刻,这个误会才消除,不禁让人泪目。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缺失某些关键阶段。

    我们以为日后可以弥补,却发现这已经成为永久的心灵创伤。

    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不爱孩子。

    或许因为羞于启齿,或许由于不长于表达,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误解越来越深。

    父母之爱从未缺失,也希望永远不会存在鸿沟和误解。

  4. 说说我的看法 片子的开头,是父亲躺在病床上,女儿在一旁看护。 随着玻璃的碎裂引发了女儿小时候的回忆,这是父女二人的家庭生活,是一个死了小鸟伤心想求安慰的女儿扑向因为照顾好女儿笨拙手忙脚乱的父亲,父亲想要摸摸女儿的头安慰,但是因为自己的手不干净所以犹豫了一下,而女儿因为父亲的犹豫更加伤心。她抱着小鸟回到的自己的房间,叛逆的把自己缩进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叛逆往往是建立在想要得到关注和爱的基础上,所以女儿又打开了门,和父亲一起吃饭,她用小鸟面具把自己假扮成小鸟想让父亲也像她对小鸟那样安慰她。可是对于女儿细微的情感父亲显然更在意她的生活是否健康,自己是不是把女儿照顾的好。于是女儿更加失落。 一个转场,女儿长大了一些,面对外面的世界,父亲尽量在她身后为她遮风挡雨,避免她受伤,但不善言辞可能是每个父亲的常态,所以女儿只自顾自的走,也不回头,父亲似乎也渐渐理解了女儿的情感,试图与女儿情感融合,但是效果甚微。 再后来的印象是在病床上没有了父亲的身影,只剩下女儿看着父亲枕头底下的小鸟面具趴在床上哭泣,看到这里我以为是父亲离去,女儿想起曾经的点滴想要回头却无法挽回。我以为这就是结尾。可是在结尾的时候,是其乐融融的场景,小鸟没有死,只是受伤了,女儿扑进父亲的怀里,父亲也摸了女儿的头表示安慰,女儿和父亲的生活愉快,情感处理得当。我以为这是女儿的美好想象。 可是张镇久说:“这个画面是彩色的,这是真的。” 我不信,可能在我的世界里,人真的只有失去了之后才会后悔,才会懂得珍惜,没有那么多美好的事,这是我想的。但是呢,大概这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叭,所以还是好事情发生的概率比较大叭。

    所以,就算是个happy ending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