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部落安魂曲 Requiem for a Tribe(2024)

部落安魂曲 Requiem for a Tribe(2024)

导演: 马尔扬·霍斯拉维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西班牙 卡塔尔

上映日期: 2024-06-14(上海国际电影节)

片长: 71分钟 IMDb: tt32246920 豆瓣评分:7.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曾获奥斯卡提名的1976年的纪录片《风中人》描绘了伊朗游牧民族巴克特亚里人的大迁徙,哈贾尔在片中只是一个小姑娘,如今55岁的她依旧热爱纯粹的游牧生活,因而拒绝搬到城市,但是家庭纷争、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她。新晋伊朗导演马尔扬·霍斯拉维以拍摄妇女形象和社会问题见长,她执导的多部优秀作品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弗里堡国际电影节等节展入围或得奖,本片依旧是对女性面貌的挖掘,新旧影像跨越时空彼此呼应,发人深省。本片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世界首映。

演员:



影评:

  1. 巴克特亚里位于伊朗西南部,曾经,这里世世代代都是游牧民族。1976年的纪录片《风中人》就描绘了巴克特亚里人的大迁徙。该片获得了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纪录片中有个跟随父母迁徙的小女孩哈贾尔,多年之后,她已经是一个55岁的老妇人。而她生活的巴克特亚里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游牧的生活方式仿佛已经被时代抛弃了,她的儿孙辈都离开了山野、离开乡村去到城市生活,儿子们从事着建筑业,不再游牧放羊,同时也希望哈贾尔放弃游牧生活,和他们一起去城市。

    在202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世界首映的纪录片《部落安魂曲》记录的正是如今的哈贾尔的生活困境:她不愿去往高楼林立的城市,她仍旧喜爱游牧生活,她想要在农村牧羊,在牧场之间迁徙,整日劳作,过传统的日子。但同时,家庭纷争、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她,令她烦恼不已,难以抉择。

    导演马尔扬·霍斯拉维也是巴克特亚里人,但作为年轻一代,她很早就离开部落去城市生活,求学。但她仍旧关注着部落的传统,关注部落女性。她说,作为山中的部落,巴克特亚里是很美的,但生活在那里的女性们都非常辛苦。“在孩童的时候,我永远记得,妈妈想做一个老师,但是最终没有如愿。部落里有很多很多像妈妈这样的女性。” 马尔扬·霍斯拉维说,每次看到这些女性生活不易的时候,都会让她想起妈妈的话:“很多的梦想都没有实现。”所以,与其说导演关注的是哈贾尔的游牧生活,不如说她更想呈现的是哈贾尔的游牧梦想。

    纪录片一开场就展现了哈贾尔在农村生活的不易,不停地劳作,喂养家禽,喂养家畜,给羊挤奶,还要给家人做饭……相比之下,家中的那些男人们、她的丈夫和儿子好像只用吃饭、喝茶,以及开会决定哈贾尔的生活——要求她放弃游牧梦想,去往城市。除了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改善哈贾尔的生活条件之外,更是“不要让别人觉得我们让你在农村受苦,非议我们。”

    他们与哈贾尔生活在一起,但是好像没有一个人愿意真正倾听哈贾尔的心声。纪录片中有个情节是哈贾尔参加一个朋友的葬礼,在哈贾尔看来,那个朋友就是因为去了城市生活,孤单寂寞无所依靠,很快就去世了。哈贾尔有自己的恐惧、热爱和梦想。但这一切在她最亲近的人看来好像都不重要。

    我在《部落安魂曲》之前刚好看了李娟的散文《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以及滕丛丛的剧集《我的阿勒泰》,巴克特亚里人的生活和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牧民的生活很相像。但,李娟作为一个汉人能够记录下阿勒泰人的生活,也正表示随着时代的前行,游牧民族的生活不得不发生改变。这些,从她笔下那空旷无人的房屋,那日益寂寥的牧场,那不再热闹的迁徙,那成群结队从宠物变成的野狗……也能看出来。

    《部落安魂曲》不停地闪回1976年的纪录片《风中人》里所展现的巴克特亚里人的大迁徙,人们带着家人,带着家什,带着牛羊……从一个牧场迁徙去往另一个牧场。这样壮阔的场景可能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从此就彻底消失了。就像这次滕丛丛拍摄《我的阿勒泰》,她渴望能够拍到牧民大迁徙的情形,但最终也没能拍到。《部落安魂曲》也是这样。当哈贾尔决定迁徙,她独自跟着某个亲戚一家一起迁徙——如今已经没有那么多牧民集体迁徙了,但最终还是中途就折戟了。

    《部落安魂曲》聚焦于哈贾尔这一女性的生活,但折射的是一个部落,一个时代的变化,反应的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明之间的冲撞。这同样也是滕丛丛在《我的阿勒泰》中所表达的。剧集《我的阿勒泰》中老牧民苏力坦被要求上交猎枪,他无法理解,因为在他看来,没有了猎枪的猎人就不配是在草原上生活的猎人了。当然,时代在向前发展,个体的意愿也无法阻挡社会前行的洪流。但,就像我这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还看了另一部电影《狗阵》,它的导演管虎说:“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但总有人是赶不上这趟列车的,我想把摄影机对准他们。” 导演马尔扬·霍斯拉维也是这样做的。

    而且相对苏力坦,哈贾尔还是一个女性,她的命运更加飘零,更加无法自主。《部落安魂曲》的高潮是她跟随亲戚一家迁徙,原本是将羊群安排车子送到一个地方与她汇合。结果她在路边等等也不见羊来,等等也不来……她只得中断了这次迁徙回家。因为她的羊、她日夜照顾的羊们被她的丈夫私自做主给趁此机会卖掉了。在完全都没有知会她的情况下!

    电影最后,哈贾尔还是不得不去到城市,去城市生活,照顾她的孙辈。城市的肉铺里挂着被宰杀的羊肉,不知道这是不是哈贾尔曾经养着的其中一只……这已经不重要了。只见生活在城市的哈贾尔落寞地坐在公园里,面对高楼大厦,无精打采,眼睛里面已经失去了神采。

    小时候看《红楼梦》,里面对女性热爱和尊重的贾宝玉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以前看这段话和贾宝玉一样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明白了,是什么让女人从无价的宝珠变成死鱼眼睛了?是什么让女人从双眼充满着希冀的光芒变成了无望的黯然?

    是对婚姻的失望,是男性的权威,是守住不自己的羊群,守不住自己生活的土地,守不住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生活的折磨,是梦想的破碎呵!

  2. 正好刚看完阿勒泰,书也好短剧也好,记得哪个播客说过,《我的阿勒泰》很美却不是李娟阿勒泰,很“中庸”倒也合适的概括。拉回来,0617朵云轩看的部落安魂曲,一个热爱游牧生活中老妇人,神奇嵌套着的《风中人》(1976),我们的女主当年十岁转场的时光被永久的保存下来,整部剧各种画面呼应,过去现在,先说说这个“固执”女主扎根在村子一辈子,不愿意和子女去过城市生活,即便丈夫都受够了游牧渴望养老享福,女主坚定不愿放弃自食其力的生活,着手缝好了骑马装备,安排羊转场,带着即便一个人也要上路的坚定信念,此处多少很羡慕她是有勇气胆量的女人,在这样的年龄,更是多了潇洒豪情;再看一些她和丈夫、儿子的对话,何曾相似,就像是不少亲戚家都曾听到故事,婆婆不愿意离开乡下和市里的儿子媳妇一起生活,无论儿子是否是纯粹处于照顾母亲身体考虑,在女主(婆婆身份)看来可能儿子儿媳目的性并不纯粹,纪录片只能有选择性的反应部分被摄者的生活,很多导致女主坚定如今选择的理由我们无从知晓全貌,答案应该散落在不起眼的生活细碎里;此外,女主也曾表示过自小以来身为女性一直处于服从者的地位,这一次她要为自己而决定,但略略预兆悲剧性的是她也曾说:“如果儿子一定要我去,那我也没有办法”,emmm… 影片中我们能感受到女主对游牧的热爱,与此同时好像她还有层深深的对青春岁月的眷恋,大于怀旧,好像带着一点点想要追回的遗憾,大胆揣测的话,女主曾说她在村庄里住了二十年,没有转场也已经有这么久了,而她的表亲还在过着游牧的生活,她最美好的岁月应该是还跟随着大部队在陡峭山壁上翻越的日子,也许留在村庄已经是一次让她有点遗憾遗憾的选择了,面对子女丈夫的再次催促进城,她动摇了。 不想剧透很多,影片的结束很仓促也很真实,最后画面的秋千,已经是第三次出现了,导演的镜头很有趣,对画面的审美很浪漫,前景背景对比,背景的两张面孔新老喜忧,一个人的时代的过去,不禁又想起女主说她儿时玩伴去到城市在没有回来。顺便夸一夸电影海报,上面飘荡的经幡旗(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叫),就像是钢琴黑白键,女主的夕阳下的背影,完全就是心目中部落安魂曲的具象画,? 题外话:关于翻译,有几个点,我只看了中字字貌似女主说自己活了70年了?还是我看错了,好像简介说女主55岁吧?

  3. 本片拥有复合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游牧生活还是现代生活,游牧老人的养老问题,伊朗女性的家庭话语权缺失,和游牧/部落文化的凋零问题(这块是我缺失相应背景,无法理解。)

    整体属于有趣且值得一看的片子。

    但是细细想来,很多节奏是有可琢磨的地方:

    有的地方过早透题,削弱了最高潮冲突的强烈。

    拆屋这段虽然激烈,但是和主人公关系不密,其实不如开头草原痛哭来的镇魂。如果调换顺序,塑造一个不在场的主人公也许会有趣?不确定素材的形状,不负责任的乱讲讲。

    辛哈儿祭奠(抱歉名字记不清了)这里,如果能和草原痛哭,再共鸣一次是否会更好?

    最后就是尾调,嘎然而止确实弄的不错,但是前面如果还有一些更加细腻化的铺垫,比如那个切羊肉,可能会让余韵更长。

    从创作角度碎碎念念了一大堆。但是依然建议诸位如果可以的话去看一下。

    1、这部片子确实用心了,整体来说是有趣的。

    2、通过片子能,了解父母的精神需求,是和他们的成长环境相关的。能帮助观众理解“怎么样让他们能相对开心的度过晚年,是为人子女的终极试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