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牛的一部纪录片。 攀登珠峰一直都是我们经常能听到的事情,甚至是不少人的梦想或者是人生终极目标!但是攀登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除了我们能想到的高原反应之外,还可能有着怎样的危险?这部纪录片带领我们真正领略了登顶前后的艰辛!而这所谓的天梯都是人力搭建出来的,真得太牛了!勤劳而勇敢的藏族人真得太棒了! 另外绒布寺师傅说的话也是很引人深思,珠峰是藏族人的神山,然而现在攀登珠峰却成了一件时尚的事情。包括登顶后向导催着大家赶紧拍照,突然觉得珠峰似乎也变成了一个网红打卡地! 联想最近大学生特种兵出游风气,旅游似乎真得变成一种打卡的方式!当然,这和多数人并没有太多时间旅游,只能抓紧打卡也有很大的关系。 强烈推荐哒!但是不推荐电影版,电影版剪的太碎了,我看了10分钟就没兴趣看了,还是看五集纪录片版本比较好!b站可看!
此生,你有没有想过攀登一次珠穆朗玛峰?
坦白说,我从来没想过。
人其实会幻想很多关于未来要做的事,比如,我想环游世界,很难实现吧,要花很多的时间,很多的钱,但是如果你问我,想吗?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你,我想,如果谁给我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钱,我当然想环游世界。
这样一对比,你就会发现,不想攀登珠峰,也是很多人内心真实的答案。
即使给你足够多的钱,足够多的时间,让你去挑战攀登珠峰,估计很多人也是不愿意的。
我曾经跟着户外徒步团队去浙江的莫干山徒步爬山,一览众山小的登顶的确很快乐,但是于我而言,最难忘的还是爬山过程中的艰辛。那还仅仅是座几百米高的小山,想想八千多米高的珠峰,谁如果让我去爬,不是要帮我完成梦想,而是要我的命。
所以这部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我觉得拍的真好,很伟大,适合所有从来不想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看一看。
因为拍摄这部纪录片的人,替我们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影像替我们填满了生命中注定要空缺的一个部分。
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可能很难理解有些偏远地方的那种骨子里透露出的淳朴。
西藏有座登山学校。这是纪录片的刚开始和结尾。城市的孩子们或许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的从小学一直往上读书,考上高中,考上大学,然后找工作。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这样模式下的可悲,孩子们在最可被塑造的年纪,全部统一选择了同样的方式去感受人生。
所以西藏的这所登山学校对我的触动很大。这所登山学校用来培养登山向导,当地很多藏民的孩子都会去考,有一个孩子说,她已经考上了市里的高中,可是家人觉得太远了,于是她就选择留在登山学校里学习。
而我回想起自己的考学经历,仿佛只要能考上好学校,多远都可以。从来没考虑过与家人的分离,只想要外面的天地,我在看纪录片的时候想,是不是西藏的孩子们早已见过了真正的天地,所以他们的心从来不向往所谓的远方。
在登山学校学习,不仅要学习登山,还要学习信仰。孩子们要去到珠峰山脚下的村落,要去拜访大师,要去听佛家的传说和故事,要去摸一摸圣地,还得遵照家里人的嘱咐,挂上五彩的经幡。
莲花大师从大海诞生的历史
大家在讨论人死后的风俗
纪录片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雪山下,大风几乎要吹翻所有的支杆,可是大家为了挂起新的经幡,所有人都在努力,不畏风雪。
我也信仰佛教。去过大大小小的寺庙诸多,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也都曾经去过,烧香拜佛,诉说着自己内心的虔诚。可是看过这部纪录片,我不禁反思自己,我的拜佛其实都是做着很简单的事,烧了一炷香,或是投了一些钱,像旅游一样,从一个城市去到另一个城市,找寻到了一座寺庙。
我的心中有佛,可我的行为没有修行。
而西藏的这群孩子也好,大人也罢,他们用自己真正的行为,去敬畏了神山,去敬畏了神灵。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敢有去珠峰的念头吧,或许当我在寒风中摇摇欲坠的时候,我会放弃去挂上那些经幡。就像我知道自己没有勇气踏上八千米的第一步。
登山向导们要提前在珠峰脚下先搭起营地,以迎接从内地来的“客人”。
内地来的客人中,男性为主,女性很少,纪录片里有一位女性一来便要开始输液,可能是高原反应太过严重。我不敢定义他们为登山爱好者,因为攀登珠峰不应该是凭借爱好,这是某种精神,某种为了实现理想而可以挑战自我的精神。
大家会根据向导们的安排,在营地调整,最后一起登山的,会是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
纪录片中还有一个令人我印象深刻的场景,那就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上绒布寺。拍摄者采访了庙里的喇嘛,他说,登山者都会来这里虔诚的朝拜,也许是担心自己在登山的过程中遇到危险,所以希望得到庇佑。
我感触很深,我们常常去寺庙里祈愿,为了名,为了利,为了很多我们以为重要的东西,而实际却没有那么重要的东西。
直到这些拥有梦想的人到了上绒布寺,他们只祈求登山平安。为了心中的梦想,纯粹而虔诚。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取名为喜马拉雅天梯,大概就是为了展现雪山的巍峨壮丽,以及那一片和天堂一样美好的景象。的确,唯有通过天梯才可能到达的地方,方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