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打工老板(2014)

打工老板(2014)

又名: 中国·制造 / Factory Boss / Le Patron de l'usine

导演: 张唯

编剧: 陈阳 李丹 王兵 罗四维 孙海帆 李松樟 张鹏

主演: 姚安濂 汤嬿 赵炬 黄精一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4-10-21(广东地区)

片长: 98分钟 IMDb: tt3989298 豆瓣评分: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曾经,林大林(姚安濂 饰)亦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打工仔,然而,多年过去,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林大林终于翻身做了老板,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玩具工厂。然而,老板却并不是这么好当的,林大林的命运并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的成败完全由手握订单的外商所决定。

演员:



影评:

  1.         当下是中国电影被严重撕裂的时代,宣传部扶持的任何一部电影无论在叙事还是抒情上都充满歌颂的语调,而独立电影更多地呈现底层人群被现实挤压的生活状态,在两者意识形态的中间,除了娱乐化过重的影片,很难找到一部严肃、真诚、反映现实的作品。《打工老板》恰恰是这样一部中间笔调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将镜头对准了小企业主的事业与生活,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中产人群所面对的风险与考验。
            《打工老板》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处于经济链条上游的西方跨国企业无限地压低产品加工价格,在恶性竞争的环境下,中国制造企业只有接受最低的利润,依靠压缩成本甚至剥削工人劳动才能苟活。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在这样一个利益漩涡中挣扎的小老板林大林,以带有同情倾向的主观视角,引领观众去感受他在这个时代大潮中的不幸与挣扎。作为客观的观众,对于林大林的遭遇虽有同理心,但更可见一种警醒,也就是影片母题一直强调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是所有代加工行业必须面对和克服的难题,只有转型创立自有品牌,才有机会摆脱上游风险。在这一点上,影片的主旨是带有积极的、向上的民族旋律的。
            同时,《打工老板》又带有敏锐的、人性的关注与批判。林大林与工人关系的微妙在片中可圈可点,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也相互争斗。影片中还着重表现了他们相互理解的一面,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和谐的表征,而是体制建构下的被迫与无奈。片中林大林既有把工人当机器的一面,又有体恤工人的一面,丰富而立体,主演姚安濂的发挥也比较精准。基于人性去塑造一个值得同情的角色,是会被观众接受的。影片中对农民工的描述则是中性的,他们既是体制面前的弱势,也是在媒体撑腰情况下对老板的强势。这样的处理虽不深刻,但多少可见创作者们力求让影片更加客观与真实。
            若说影片最大的不足,则是表现形式上的落伍与错位。从内容本身而言,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理当用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更能赋予影片艺术的价值。《打工老板》虽说在演员选择、镜头晃动方面做了许多纪实性的努力,但相形见绌,一是对白方面过于说理,二是镜头语言略显单薄,三是结尾处理不够开放,总体感觉接近电视剧的视听体系,而非电影,对于空间构图的创造、场面景物的调度、自然声效的运用,基本没有发挥太大作用。所以说,《打工老板》满满地讲述了一个在当下中国真实发生的故事,却没有给观众太多值得思考的留白,它更像是一部警示企业转型的读本,布满了经验与教训的案例探讨,去描绘这个国家以梦为价值的责任担当。
            《打工老板》尽管在形式上有些平庸,但内容上仍可高出一格,它引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视点,让观众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这个发展的时代。
  2. 这部电影居然是在德国柏林话语电影节的活动看到的,写实的让人心碎,相比这些工人,我想老板的那些无奈更感同身受。身边见过的企业好多是这样的结局,原因多种多样,经济形势,订单量,政策变化,媒体偏颇的报道,银行贷款说不借就不借,企业为了维持运转甚至不惜高利贷...任何一项都够慢慢拖死一个企业,何况要同时面对这么多不确定因素。作为中国人谁不想有良知,谁受的教育是剥削别人?谁不想靠自己的能力自己富了也给别人更好的生活?可这险恶的社会,任何一方都只能或者说必须站在自己的角度,最终逼死一个又一个企业,这里面有外国资本家,媒体,政府官员关键时刻的乌纱帽,还有底层易被蒙骗易被煽动的群众...最终,做实业的都凄惨收场。 这部电影本身来说,比那些什商业电影强上一百倍,至少让我觉得中国还是有人看到了繁华背后的血泪,进步前的黑暗,有思考才会往前走的更稳。

  3. 这部电影是我在CCTV6观看的,它描述了一个工人工资被拖欠,加班情况严重,甚至身体健康都得不到保护的深圳玩具厂,为了极低的利润,拿到了国外公司的订单。过程中,报社记者卧底厂中,曝光了一系列事实真相,工厂工人得病住院,工人罢工,订单告吹,工厂老板举步维艰,最后被工人告上法庭,变卖家产。其中描写了无数个真实故事的缩影,很写实,让人对工人和玩具厂老板不住的同情。 影片中的玩具厂本质是一个血汗工厂,工资低于当地最低标准,基本的通风(硬件)都做不好,利润率也不高,甚至还拖欠了工人两个月工资没发,说明本身就是很低端的产业。厂长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得到了豪宅,女儿也送到了美国,但工人呢?他们那边微薄的工资都被拖欠,有些还落下一身的病痛。落后的产能,只能通过更加变本加厉的剥削才能续命,所以我认为这样的工厂早点倒闭也好。 影片通过大量的场景、台词来体现出资本家的无奈。甚至那位老板还表示,是为了工人们保住饭碗才坚持下来,不然早就把场地皮卖了搞房地产。这也说明经济病态,过度依靠房地产产业而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造成了挤压。情至深处,厂长还上升到了中国制造和爱国情怀。马克思说过,资本家们喜欢扯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大旗,对工人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片中他甚至还说:"工厂倒了工人去哪里打工?"真是莫名其妙,荒谬绝伦!相信这句话真是说出了不少资本家的心声,他们真的认为自己是工人的衣食父母,工人没了他们便没有工作,便没有收入养活家庭。 影片的最后,老板被员工告上了法庭,他卖掉了自己一处别墅,得到了800万元,还掉了大部分欠款,而女儿还在美国留学。影片的后半部分,好似卧底记者倒成了企业倒闭的诱因,帮工人们索要赔偿的律师成了讲工厂老板压倒的最后一根稻草,把矛盾的主要源头抛给了外企,让观众感觉好像是外企严格的质量要求、对代工厂工人的权益保障要求压死了这个工厂。但形成这样的情况,是企业主对自身水平认识不清,当地对企业的管理不到位,对资本增殖没有做好控制,才会造成行业混乱,形成无序竞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都是资本过度发展造成的。但毕竟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那就要发挥体质优势,控制资本合理发展。这个问题,电影内没有什么体现,也没有描写,估计是怕无法过审。 这部影片深刻体现了资本和工人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与身俱来的,但影片却话里话外的让我们理解资本的难处,令人难以接受。至于资本家们所说的诸如:"没了我们工人去哪打工?"以及"工人要靠我们吃饭"之类的言论,我由衷觉得可笑,那不是资本家们该操心的,没了资本家们,无产阶级可以过得更好。如果资本家的工厂都倒闭了,恰好能证明此路不通,我们还有更加光明的大道可以选。

  4. 从付出和收获来说,劳动者把自己劳动的额外收益出让给资方来获得稳定的收入,资方通过承担经营风险来获得额外收益。

    劳动者:出让劳动的额外收益来规避风险,从而获得稳定收入。
    资本家:承担经营风险来获取劳动者的额外收益,从而获得高风险、高收益。

    从头到尾,压根不存在所谓的“资本家养活劳动者”。

    资本家的靠海别墅、奔驰轿车是你承担经营风险,来从获取工人的劳动额外收益的。

    双方就是一个平等的利益交换,所以出现经营风险时你活该自己承受。

    今天你风险出现时却要求劳方共度时艰、把风险转移给工人,那请问昨天你风险还没出现时你住大别墅时有给工人住吗?你的大奔有给工人开吗?你女儿出国留学时有给工人的孩子平等教育的权利了吗?

    工人说到底要的不过是双方一开始达成的公平协议,要的不过是一份公平的基本的稳定的工资收入。

    要是连经营风险都要劳动者来承担,那还要你资本家承担风险来干嘛?那你资本家凭什么获取劳动者的额外利润?真以为你比工人高贵?

    所以林大林们,得了便宜、就少来卖乖。要倒闭、要跳楼,按合同法履行完你的义务后,请自便。

    毕竟说到底,制造业之难,就是因为太多无底线的企业内卷竞争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

    倒了一家不守规则的企业,那么它出让的市场份额自然有别的遵循劳动法的企业来填补,工人自然会转移到新的企业。所有林大林们,别以为自己是天,你们和工人一样,没了一个工人自然有别的工人填上,没了一个林大林也同样有别的林大林来填上。

    特别是在产能过剩的今天,让不守规则的企业倒闭了,其他守规则的企业才能活得更好,才会有更多的利润来制造升级,从而提高产业链地位、提高国家竞争力来避免被洋人剥削,市场才能更完善。

    不然,中国制造永远是血汗工厂,永远无法蜕变为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