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我的名字叫可汗 My Name Is Khan(2010)

我的名字叫可汗 My Name Is Khan(2010)

又名: 阿汉正传(港) / 我的名字叫罕 / 我叫可汗 / Khan

导演: 卡伦·乔哈尔

编剧: Shibani Bathija Niranjan Iyengar

主演: 沙鲁克·汗 卡卓儿 肖恩·哈珀 Christopher B. Duncan Carl Marino Steffany Huckaby Jennifer Echols Harmony Blossom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印度

上映日期: 2010-11-30(中国大陆) 2010-02-12(印度)

片长: 165 分钟 IMDb: tt1188996 豆瓣评分:8.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信奉伊斯兰教的里兹瓦·罕(沙鲁克·罕 Shahrukh Khan 饰)从小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母亲去世后,他追随弟弟扎克尔(吉米·舍尔吉勒 Jimmy Shergill 饰)的脚步 从印度孟买移民美国旧金山。里兹瓦在帮弟弟的化妆品公司推销美容产品时认识了经营发廊的单身母亲曼迪娅(卡卓尔 Kajol 饰)。里兹瓦不顾弟弟的反对执意与印度教的曼迪娅结为夫妇,一家人和谐美满。9.11恐怖袭击的发生使美国国内掀起了反对、歧视穆斯林教徒的风潮,里兹瓦与曼迪娅的发廊被迫关张,而曼迪娅的独子山姆(Yuvaan Makaar 饰)更是在一场由种族歧视引发的少年争斗中意外身亡。悲愤的曼迪娅将愤怒发泄在了里兹瓦的穆斯林姓氏“罕”上,说只有里兹瓦告诉美国人民及美国总统他的姓氏并非与恐怖分子相关,才会与他再次相见。就这样,执着的里兹瓦踏上了艰难的觐见总统之途……

演员:



影评:

  1. 这部电影,一定有很多人叫好,被感动,被励志,被启发。

    好比当年的阿甘。

    可是,阿甘身后站着的是他伟大的母亲,可汗身后站着滴是一位恐怖的编剧。

    可汗的母亲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只有好人和坏人,编剧又透过影片告诉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坏人而去否定其他的好人,可是他们都没有告诉我们另外一个事实:更不能因为一个好人而去忽视其他坏人的存在。

    尽管这部电影确有发人深省之处,但是,作为msl的主创人员又在这部电影里注入了太多私货,令这部电影及其偏激。美国白人在电影里非黑即白(其实基本都是黑的),说明这部电影的主创人员观念的非黑即白,这是电影的致命伤,也反映出这帮msl主创班底对美国人的无知与偏见,更可笑的是,这部电影本身就是说偏见这事儿的……

    我们离开电影,看看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世界。有个浅显的现象:各个世俗国家如欧美,中印等等,莫不是多民族多信仰的混合体,而那些各个ysl国家在这点上做的不好。在ysl国家,异教徒被迫害是自古至今未变的事实和现实,电影中,美国人因为911而对msl产生恶感,这点固然偏颇,但是,电影中一个劲儿的放大美国人的这种偏颇,却提都没提现实中,美国人曾经自发组织保护msl学校不受激进组织的侵害这一简单事实,甚至影片里所表达的观点我在9年前就看到有美国人表达过。论对宗教的宽容和和平共处,世俗国家做的比ysl国家好太多了,世俗国家内的世俗平民比msl做的好的太多了,这点,msl的主创人员也是一点儿没提。无论是以前的平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还是这部可汗,都对当年极端印度教徒对msl的一次小规模屠杀念念不忘,却丝毫不想想这些年来,作为msl的恐怖分子这些年在印度、在泰国、在中国杀掉了多少人,而这些亚洲国家毕竟和欧美国家不同,他们没有对msl做出过什么战争甚至是简单出格的行为。应该明确一点,这并不是一部典型的印度电影,甚至和真正的印度无关。

    哪怕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简单事实:真正不接纳别人的是,正是msl自己。可汗要结婚,出于宗教考虑而断绝亲情的,是他的msl亲弟弟;在只允许msl进入的qzs里宣传极端思想煽动恐怖行为的,也是msl。这可不是电影情节,这是现实。而相反,接纳别人的,却是msl眼中的异教徒。要知道,无论是msl大批移入的欧美,还是一早就接受msl生活的各个亚洲国家,都还允许他们保留信仰和服装传统,但是ysl国家做的什么样?他们一直有这么个逻辑:在我们ysl国家,你们得尊重我们的风俗和信仰,在你们世俗国家,你们得尊重我们的风俗和信仰。以电影为例,可汗可以穿着它那身msl服装这走那走,没人抓他,没人扒去他的衣服,但是在ysl国家,其他国家的女人不戴头巾会怎么样?我们应该为了一部电影中的一个角色,就忽视了世界上存在的简单事实嘛?我们应该为了一个好人而去忽视世界上的其他坏人吗?

    影片最后,十分可笑,一厢情愿的去拯救美国南部的黑人。OMG,主创们你们拍这狗血情节或许是为了表达宗教和谐,问题是,咋就是你们msl去拯救jd教徒,其他白人就干看着呢?你们也太不拿美国人民当事儿了。

    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不好之处在于,它用另外一种更罪恶的偏见去道德封锁一种本当产生并会消弭的偏见。可汗是一名好人,然而,他的好只是他个人的事儿,跟他所属的文化、宗教与种族无关。主创的把戏,在于企图将可汗的个人之好捆绑到宗教之好上一起贩售给观众。

    这是这部影片的邪恶之处。
  2. 有两种电影总是让我很费解,一种是众人皆骂的烂片,导演的天赋该有多差才不知道自己拍了部烂片,良心该有多坏才能放这种电影出街去谋杀陌生人的时间和金钱;一种是口碑极好我却觉得极其糟糕的电影,这不得不让我自省是不是有反社会的倾向然后顺便怀疑人生.
    MNIK属于后者.

    一般来说,如果一部电影从童年开始交代,常常会有一个长者说一句禅意的话然后影响主人公的一生.MNIK里Khan的母亲告诉他世上只有两种人,做好事的好人,做坏事的坏人,于是这句话就是全剧的眼了,说实话我并不讨厌这个立意,这类题目其实很容易拍一部煽情励志型的片子,水平差点至多就是落入俗套,没想到Karan Johar竟然能把这样一个故事拍得如此牵强混乱,缺乏逻辑,百年难遇的差劲.

    MNIK讲的是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穆斯林男人为了爱情而上访的英雄故事.
    神奇的是宝莱坞梁朝伟SRK在演绎Khan时愣是把阿斯伯格综合症演成了智障盲人,他真应该在接完剧本后先去观察这些患者的生活,而不是去夸张的模仿RAIN MAN中Hoffman的表演.
    其实这个角色根本没必要被设定成这样一种病症,Khan的穆斯林身份已经足够饱满来诠释电影想要表达的宗教无罪人分善恶的主题,但是导演更着墨于角色的阿斯伯格综合症标签而忽略了去描写更重要的宗教塑就的普遍人物性格,使得让Khan这个非代表性角色肩负起为穆斯林正名的民族大义显得那么没有说服力.

    影片花了第一个小时告诉我们Khan追求Mandira的爱情故事,没什么浪漫的对白,也没什么感人的桥段,对女主角一见钟情二见倾心的Khan只是每天缠着她不断重复marry me marry me,于是有一天Mandira对他说Khan marry me,这是我见过的最诡异的爱情了.有没有哪个被这部电影感动得痛哭流泪的姑娘告诉我你的泪点在哪里,如果有这样一个男人如此对你示爱,你会跟他走吗.爱情是可以盲目的,但是电影不可以没有逻辑,不能不向观众交代清楚爱火是怎么绽放的.同样是讲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的爱情,ADAM这部电影更能成功带着观众走进剧情,男女主角的相爱显得是那么自然.

    几乎没有任何铺垫,半部电影过后,911的到来把后半部电影带入到另一个故事,电影真正想表达的主旨这才开始.这样的转折显得很突兀,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河蟹在没有伏笔的情况下骤然破碎,穆斯林突然成为了美利坚全民公敌,然后导演赋予了女主角儿子一个穆斯林姓氏引发的躲猫猫式死亡,全剧达到高潮,显然这是完全站在穆斯林意识立场的描写.当导演意图消除人们对穆斯林的偏见时,却首先制造了偏见,电影里穆斯林教师被下课,理发店倒闭,店铺被砸,机场被安检,这些场景描写触痛了穆斯林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被放大化至整个美国社会对穆斯林的敌视,可是导演忘记交代这样的偏见和敌视是怎么造成的,导演也带着对美国的偏见忽略了美国社会对穆斯林的宽容与保护的那一面.事实上为什么热衷于圣战的总是他们,禁止与异教徒结婚的也是他们,当穆斯林试图要求别人对他们的认同时,是否做到了对非穆斯林世界的认同,穆罕默德左手古兰经右手宝剑的样子总让我想象出一幅左手圣水右手鲜血的场景.即使电影试图把穆斯林宣扬的多么美好,对我来说仍旧没有说服力,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上文说导演在塑造Khan这个角色只贴上了个人标签,却无法承担代表穆斯林的重任.

    可是导演深信Khan就是能够代表穆斯林,于是让他带着全体旅美穆斯林人的期待重新走了一遍阿甘走过的路,然后在Georgia上演了一场大禹治水的个人英雄主义大片,电影里总是不时透露点儿穆斯林拯救世界的隐喻.如果说上半部爱情片是聊斋志异,那么下半部励志片就是封神榜.

    不过既然这么多人认为MNIK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那么请拍续集吧,片名叫做"Khan从政记",片中名句"我的名字叫Khan,请投我一票"将风靡全球!

    P.S. 1 据说MNIK在德国上映时,从160多分钟被剪成不到110分钟,由此可见德国广电总局对消费者很负责.
    P.S. 2 徐才女应该感谢MNIK,因为它,杜拉拉绝对不会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糟糕电影.
  3. 这是我在离开非洲之前看的一部电影,前几次看电影,包括阿凡达,电影厅里的人都很少,十几个人,这部电影放映的几乎坐满了人。
    如果你是没有信仰的人,如果你对伊斯兰存在一些误解,如果你想单纯的爱一个人,如果你遇到了人生难以逾越的痛苦,我想请你看一下这部电影。关于信仰,关于爱情,关于执着,这部电影的主题很简单,风格有些印度,但是内容很感人。前半部分你会笑,后半部分你会哭,结束的时候你会感动。
    以前我对伊斯兰教存在抵触情绪,认为他们攻击性太强,但是看完这部电影,看到男主角KHAN的礼拜,古兰经的经文直达我的内心,非常震撼。
    我在迪拜转机的时候,来来往往有很多穿着阿拉伯长衫、包着头巾的穆斯林,也许我们不能理解,但是真的很美。这个时候,我觉得那些喧嚣的城市里走过来的都是俗人,唯有他们依然美丽。
  4. 片名:我的名字叫罕
    上映时间:2月12日(印度)
    类型: 爱情/剧情
    片长: 165分钟
    主演: 沙鲁克•罕 、卡卓尔等
    读家:白小顶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印度版的《阿甘正传》,虽然情绪饱满而富有煽动力,但难以引发内心感动。

    我对这部电影并不抱太大的期望,基本上把它看成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后,印度电影工作者又一次向好莱坞投石问路之作。《我的名字叫罕》以“911事件”为契机,从一个普通穆斯林信徒的角度诠释了这一事件前后对美国民众中所造成观念和生活的影响。
    片子的开场很吸引人,从男主角那句“我的名字叫罕,我不是恐怖分子”自我介绍铺展开,让人不禁想要了解眼前这个喋喋不休的男人背后,到底拥有一个怎样的故事。
    影片没有向以往同类题材那样,选择营救者或受害者作为叙述主体,而是很详尽的为观众展示了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环境下,作为“恐怖分子假想敌”穆斯林信徒在美国被排挤,被敌对,被孤立、被仇恨的遭遇,隐忍中的坚持和屈辱让人肃然起敬。
    不管是从剧情安排还是立意设计,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向奥斯卡示好的野心,只是光有个好角度显然不够。过犹不及和意犹未尽是两种境界,前者热闹却虚张声势,后者含蓄却步步为营。影片不幸沦为前者,用近乎献媚的方式勾勒出一个印度版的“阿甘正传”,完美的无懈可击,轻浮的无以伦比。
    和阿甘一样,主人公罕也是一个有点沟通障碍,自我封闭的人(亚斯伯格症),他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做事坚持简单的原则,因为妻子的一句气话,就踏上了去找总统,表明身份的道路。过去和现在的经历通过罕的旅程被穿插在一起,与《阿甘正传》每一个精心设计巧妙融合时代特征的剧情不同,这部电影可谓集多家之长为一体,不管从他的爱情故事还是孤独之旅,我们很容易发现似曾相识的桥段和感情泛滥的煽情点。
    在温情脉脉的基调下,虽然小受磨难,主人公罕依然被刻画成用大无畏的爱和宽容,去反对种族歧视,消除宗教隔阂,坚持自我信仰的人,他的简单和执着成为了莫大的优势,——他赢回了爱情,获得了尊敬,成为了英雄,在堂而皇之的说教之词面前,甚至让我有了穆斯林拯救美国人的错觉。
    远离了印度电影的歌舞,宝莱坞彻底向好莱坞靠拢,连骨子里贩卖的是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尤其是总统接待罕的圆满结尾,不仅上升到了民族融合的高度,更是典型的“小人物实现大梦想”,——这一切“被设计”的转承起伏,虽然情绪饱满而富有煽动力,但回过神来一想,既缺乏深度,又没有厚度,只是隔靴挠痒,难以引发内心感动,整部电影不免成了一部中规中矩,流于形式的伪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