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勇敢的人 The Brave One(2007)

勇敢的人 The Brave One(2007)

又名: 勇敢复仇人 / 强复者 / 勇敢者

导演: 尼尔·乔丹

编剧: Roderick Taylor Bruce A. Taylor 辛西娅·莫特

主演: 朱迪·福斯特 泰伦斯·霍华德 尼基·凯特 纳威恩·安德利维斯 玛丽·斯汀伯根

类型: 剧情 惊悚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澳大利亚

上映日期: 2007-09-14

片长: 122 分钟 IMDb: tt0476964 豆瓣评分:7.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即便是号称不夜城的纽约,遍布全市的霓虹灯也无法照亮夜幕中的每个角落,电台节目主持人艾瑞卡(朱迪•福斯特 饰)和恩爱的未婚夫(尼维•安德鲁斯 饰)就在某个夜晚误入了最肮脏的黑暗世界,被一伙暴徒围攻,艾瑞卡被打成重伤,未婚夫惨遭杀害。伤愈之后的艾瑞卡找到警探朋友,也是她忠实的听众梅瑟(特伦斯•霍华德 饰),要求他主持正义,但这个被无数罪案搞得焦头烂额的人,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艾瑞卡的案子上,愤怒的艾瑞卡决定自己解决问题。她从黑市买了一把枪,成为了“暗夜复仇者”,惩罚逃脱法网的罪人。

演员:



影评:


  1.     07年的好莱坞可谓一片阴霾。当然不是说洛杉矶天气不好,或者市场惨淡,而是黑色风格的电影在这一年集体登上前台。查了查IMDB的分级资料:《老无所依》,限制级;《血色黑金》,限制级;《迈克尔•克莱顿》,限制级;《理发师陶德》,限制级;个个都阴沉着脸齐刷刷站成一排,宛如《黑客帝国》里的史密斯方阵。
    暴力、凶杀、犯罪、复仇,本届奥斯卡“黑”得让人有点吃不消,但其实此类电影恰是美国电影的强项,我们熟识的诸多好莱坞新老高手,也都练的这个套路:希区柯克、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西斯、科恩兄弟、索德伯格、昆汀•塔伦蒂诺、大卫•芬奇,等等。然而,除去电影制作者的口味问题,我更愿意相信,作为一门生意的电影,如果有人肯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有人肯看。确实有许多观众对这些作品迷恋不已,包括笔者在内。而除了上述获奖的,07年还有几部类似作品值得关注,比如柯南伯格的《东方的承诺》,凌厉的镜头中有一种黑暗的奢华。不过如果你受不了其中不加掩饰的血腥,就不如去看看颇有文艺片气质的《勇敢的人》。
    《勇敢的人》,又译作《勇敢复仇人》、《复仇者》、《纽约那条黑街》等等。看这些译名就能猜出30%剧情:电台女DJ艾瑞卡•班恩与男友夜间散步,却在公园里被歹徒袭击,男友被打死,她自己也被重伤。艾瑞卡从此对生活充满恐惧,她买了把枪自卫,并击毙了一些坏人,渐渐扮演起惩治犯罪的“义务警察”。但是杀人毕竟是违法的,警官莫瑟开始注意她,两个人之间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
    剧情其实无甚新意,类似的义务警察故事,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经典如《出租车司机》、《无人生还》,普及如《超人》、《蝙蝠侠》、《死亡笔记》、《非法制裁》,等等。这个题材很容易做成孤胆英雄独闯虎穴的动作片,主人公有着类似布鲁斯•威利斯的表情和肌肉,踏着雄壮煽情的配乐,等等。但是《勇敢的人》绝非如此,故事开始于女DJ略带沙哑的嗓音中,诗一般的语言,通过电波飘散在纽约的空中,描述着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细微感受。之后的恋情细节,松弛而浪漫,如此情调,让人恍惚间觉得在看一部文艺气息浓郁的爱情片。
    巨大的纽约,冷漠的警局,让这个刚刚经历灾祸的女人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感到无比疏离。手提拍摄的主观镜头,表现艾瑞卡伤愈后第一次走上街头,些微的声响,甚至熟悉的走廊,都让她如惊弓之鸟。出于保护自己的冲动,她去买了把私枪,一个彻底丧失了安全感的女人,只能依赖冰冷的凶器来抵御更加刺骨的内心的寒冷。女主角是朱迪•福斯特,自从《沉默的羔羊》之后,她似乎成了这种心灵承受巨大压力的小女子的不二人选。瘦削的轮廓,绿色的眼睛,和紧闭的嘴唇,努力抵御着发自内心的战栗。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艾瑞卡知道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曾经熟识的街道变的陌生,恐惧侵蚀全身,而战胜这种恐惧的办法,却是在黑暗的街头射杀罪犯。如果说第一次杀人,出于自卫的她惶恐而紧张;可第二次杀人,就冷静了很多;接着第三次,竟然从中获得了快意;第四次、第五次,这个瘦弱的女子已然食髓知味,如同杀手般熟练而冷血。这就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故事没有打算塑造动作英雄,而是挖掘人物的内心,循序渐进的性格变化,描述了一个女人如何一点点地走向善恶模糊的边界。
    而追逐着她亦正亦邪的背影的,就是警官莫瑟这个角色,他代表了合法的正义(或者说被秩序授权的暴力),构成了艾丽卡行动的另一重压力。莫瑟由特伦斯•霍华德扮演,是一个颇具实力的三线演员,尽管多年来一直当配角。作为制度的代言人,他一直试图抓住这个“义务警察”,虽然他从内心深处感谢她。于是本片另一层精彩的戏剧冲突,就发生在他和她的进退周旋与试探揣度之间,尤其是最后两人并肩喝着咖啡的那场戏,看着镜中的彼此,分明知道,对方是敌手,也是战友。
    一边看一边猜结尾,看到当中,觉得艾瑞卡最后要么自杀,要么与坏蛋同归于尽,但是结局却出人意料。“你要杀人,要用合法的枪”,他站在了她的一边。但是在这一刻,警官莫瑟不再代表法律和制度,他代表的是观众的需求,或许可以说代表了今日美国社会中人们对于自身安全与法律保护的怀疑,甚至奚落。
    我一直相信,每个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一个瞬间,都会愤怒到想去行凶。譬如少年被街头流氓骚扰,譬如妻子被醉酒丈夫殴打,譬如被骗被害被冤枉被欺侮被穿小鞋,譬如路见不平总想拔点什么……年轻的时候我就无数次想象身上有把刀,最好是枪,或者干脆怀有绝世武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你看,温良瘦弱如我,也向往着以暴制暴的血性和过瘾。问题是,我和多数人一样,总是告诫自己隐忍,要遵守秩序。
    毕竟,法律、道德、理性,才是社会得以和谐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而个人的那些委屈、不平、无助、愤怒、仇恨,只能自己想办法化解咯。比如就可以化解于电影为我们提供的意淫之中:在法律和正义无暇顾及甚至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期待着勇敢的人站出来惩奸除恶。
    可是,如果勇敢的初衷是因为没有安全,谁会愿意做勇敢的人呢?
  2.     闭上眼前,他说,我们为什么不现在就去注册结婚。睁开眼后,他的葬礼已经举行。睡梦中那帮你褪去内衣的温柔的手,不过是冰冷的手术钳而已。

        拒绝
        拉上窗帘、不接电话、害怕门把手,把自己封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以为就能拒绝发生的一切。那个人是你世界的全部,所以他消失了,那整个世界就都变得陌生,拉开门看到的还会不会是以前的街道,或者是万劫不复的阿鼻地狱。

        恐惧
        突然超过你的行人,身后紧随的脚步。失去了环绕在腰际的手,就像是被赤裸裸暴露在空气中,四面八方都有可能突然出现危险,而无论你倒向何方都不会再有支撑你站立的墙。

        安全感
        没了围墙保护的玫瑰,渐渐的自己长出了刺。不再有人于危险时把你挡在身后,你就要学会自己找到武器,举在胸前。枪,也许永远不会使用,但有它在握,我会感觉,你还在身边守护着我。

        第一次:颤抖
        当他拿着枪搜寻着你,你只得朝他射击,终于像你想像的那样,你用自己的手保护自己。恐惧让你变成了另一个人,她有你的手臂,你的脚,你的眼睛,她睡不着,静不下来,替你继续走路,继续吃饭,继续活着。

        第二次:默然
        杀人可以使心情平复,第二次手已经不会抖了。如果我走出车厢,或者拿出手枪他们就会停止,但我不想,我要杀了他们,因为他们该死。

        第三次:决绝
        那个女孩应该回家了。我是不是真的变成了夜里的执法者。以前的我会害怕得跑开的,但这次我钻进了车厢,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我要铲奸除恶。

        第四次:主动
        他说过那个人该死,所以我去找他,我要杀了他,因为他该死。

        复仇
        不需要警察,我要自己复仇,所以放了他们吧,交给我解决。习惯了杀戮,就不会假手他人。

        结局
        没有真正的正义,正义掌握在握枪的手上。以前我为爱而活,现在我因恨而生。我已经不可能再回去原来的我了,内心的陌生人已经占据我的全身。
  3. JOSAI
    You shouldn't smoke, it'll kill you.

     

    ERICA
    I don't care.

     

    JOSAI
    There's plenty of ways to die.But you have to figure out a way to live. Now that's hard.

     

    看Brother Coen的No Country for Old Men,凌厉之后,面对的是悲凉而疲劳的收场,而Neil Jordan的The Brave One不一样,它几乎被一股力量感贯穿始终,能叫你纠结不堪,同时Jodie Foster又给其中注入了一种柔性元素,使之不至于像Oliver Stone的一些作品那样,因为过于激进而失去了控制。我这样评价,或许给人感觉这部电影是中庸的,实际不然,不仅涉及到了很敏感的话题,而且也明确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某种意义上讲,你可以将其看作两部电影,一个是个人的:关于一个在暴力犯罪中受伤的女人被这场悲剧折磨并且复仇的故事,另一个,则涉及到了大的社会问题——或者更应该看成一个古老的伦理问题:当象征理性的法律无法作为时,是否应该以暴制暴。

     

    先看第一个主题,这是显性的,实际上也是全部电影进行的逻辑,开头的十来分钟,小资味道浓得让我都有些反感了——难道Neil Jordan到美国就失去了自己的风骨了吗?这种心理引导下的粗疏,让我忽略了很多其实非常重要的细节:比如说后来Erika买枪的那家唐人街的枪械店,第一次出现就是在开头Erika朋友的摄影作品中,他们甚至谈起这张照片;比如说在中央公园,惨剧发生前的片刻宁静中,当Erika和David温存时,其他的背景音消失,只有巨大的喷气式飞机涡轮发动机的轰鸣(Thanks to Clarice),你想起了什么?Come on,这是纽约!暗示得很隐晦,所以当惨剧发生时,才能给你这样的感觉——没有任何征兆,只是生活中一次寻常的散步,但却如此不幸。当惨案进行时,肩扛式的拍摄加上影片中穿插的dv更将这起犯罪平常化——确实,n年前读过一本纽约法医写的书中就提到:想自杀的话就在夜幕降临后一个人逛中央公园或者去小意大利区。正是这种日常化才让人感觉触目惊心,也正如此,Erika出院后对曾经感觉平常亲切的事物都会产生恐惧感——这次事件将这个城市温柔的面具取下了,实际上,罪恶无处不在,即使没有极端到步步惊魂。事后的肮脏血腥的抢救和温柔的情爱剪接在一起,产生的对比效果非常明显。在这里,原本的平衡被打破,而因此产生的失重又没有办法填补,而对于犯罪调查的结果只是无尽的等待,这就为买枪提供了很好的动机——这里她还没有想到复仇,只是第一为了安全,第二还想挽回已经失去的生活。再接着,就是连续的四次杀人。第一次,她是被迫的,如果她不开枪,就可能会被杀,她唯一的不妥就是取走了录影带——因为她要保护自己;第二次,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被迫,但这次,她开枪的性质要暧昧多了,因为她本可以跟几个受害者一样,在前几站就下车,而且这次和前一次的惊慌失措比起来,她要镇定很多,每一枪都命中了;第三次,已经不能说是被迫了,因为她本可以拒绝那个有钱的老变态,这一次她已经是半主动的以保护者的形象出现;至于杀死那个走私犯时的她,已经主动向罪恶出击了。这四步,她从自我保护到主动出击,一层层推进得很自然,她的行为可以看成是复仇,也可以看成是宣战。但即便如此,她还仍然是那个受害的女人,而不是漫画或者黑暗的公正这样的肥皂剧中凯特安妮摩丝演的那个超级英雄,她仍然在承受着痛苦——这时候的痛苦是双重的:她作为受害者的痛苦并没有散去——中间一段宣叙调式的情节呼应开头(又一次!)地把她为结婚订购的请柬又摆了出来,于是所有痛苦重来,这段是片中不多的超现实场景,隔着象征阴阳两界,一边是回忆中的吉他阵阵,一边是未亡人的痛苦不堪;与此同时,她的新的身份给她带来的道德压力更是逼人——她不是差点去自首了吗?这时候,随着警察朋友适时地接近真相,仇人适时地浮出水面,所有矛盾都必须做个了解了,这些都在意料之中,只是怎样给出个最后答案成了问题。我原来一直认为Erika的复仇会成功,但她是必死的,结果有一点出乎我预料的是最后居然是用了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巧妙地处理掉了,开始我曾经感觉有些不适,但回过头来想,死亡不也是一种俗套吗?而且,眼前的这种处理已经是可以想到的最好方式了,给这部压抑了很久的电影稍微一点俏皮,但当Erika终于有勇气回到中央公园那个改变她命运的地方时,悲剧的气氛还是很浓,她可以摆脱复仇者的身份了,但她的过去仍然无可挽回,一种日常的意外的恶将她的生活全都毁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悲剧。

     

    而另一个主题,则隐晦其中,虽然很多电影中都会提到以暴易暴,但我们看到的多是蝙蝠侠、侠圣等充满浪漫气息的,真正以很写实的视角来展现的,着实不多,山姆派金帕的《稻草狗》可以算一部,但那也是在特定环境下,而这部影片中,看到的主人公所生活的场景恰是最平常不过,正因为是这样的前提,所以才会让人觉得更为争议。各种观点已经藉由片中的听众电话得到反映,而创作者的观点呢?结局已经给出来了。谁说非要海斯法典那样,好的坏人最后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她已经够惨了,为什么还要让她死?她杀的那些人不是恶棍吗?法律制裁了那些人没?为什么要在一具罪恶的肉体旁边放一个炽天使来殉葬呢?看的时候,我的感受也很复杂,尤其是又联系上了911后恐惧与报复并存的情绪。理性告诉我,不能如此,否则你跟罪人们一样。但那又能怎样呢?像个傻逼一样地等待着所谓迟到的正义?看着那群恶棍们逍遥法外?当年轻的萨缪尔亨廷顿向下流的恶徒们挥起拳头的时候,那帮有受虐癖的左派们在干什么?在给按照现在掌握的证据来看已经确定无疑有谋杀罪的诸如乔治杰克逊、休伊牛顿这样的恶棍们做无罪辩护!God damn it!又想起马加爵事件后一群为马叫屈的人们了,我不知道死者的家人看到这帮伪圣徒们会怎么想。是的,仇恨无法解决问题,但这些是事实,你该怎么做?姑息罪恶是比罪恶本身更可耻的行为,以此不惜冒着自身染黑的危险来惩治罪恶的人才是圣徒,当然享受72个处女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圣徒的——这些话尤其是说给那群迫害妄想狂严重的自以为是的法国人。别跟我说什么感化,9成的感化故事都是滥情的三流杂志制造的精神麻醉品,这毒瘾在一次亲身的痛苦后就会烟消云散。即便真有感化,在一个恶徒被感化的时间里,恐怕又有10个无辜的人死在其他的恶徒手中,即便是最实用的考虑也不会相信这种虚伪的论调。

     

    好的,疯狂结束,恢复理性,我承认我被这电影搅得有些混乱了,再夹杂了些其他的想法,让人没办法平静,宏观的思考具体到微观的事实中,多么乏力。
  4. 勇敢復仇人The Brave One

    國別:美國

    導演:尼爾喬登 Neil Jordan《冥王星的早餐》

    編劇:羅德瑞克泰勒Roderick Taylor《狂風沙》 布魯斯艾泰勒Bruce A. Taylor《Hell Swarm》 辛西亞莫特Cynthia Mort《我愛羅珊》

    演員:茱蒂佛斯特 Jodie Foster《臥底、空中危機》 泰倫斯豪爾 Terrence Howard《饒舌歌王》 尼奇凱特Nicky Katt《瘋人鋸院》 尼維安德魯斯Naveen Andrews《瘋人鋸院》

    英文官方網站:TheBraveOne.com

    中文官方網站:tw.warnerbros.com/thebraveone/

    前提

      波卡多這禮拜開學,原本以為抽不出時間看電影的我,還是在禮拜日抽空到電影院看這部電影,電影院還是冷清清,但是這部電影還是有三分之二滿場,茱蒂佛斯特還是有一定的票房號召力。

    導演與卡斯

      導演是生於1950年2月25的愛爾蘭籍導演尼爾喬登,86年執導的《蒙娜麗莎》入圍坎城影展競賽片,92年執導的《亂世浮生》拿下金球獎最佳影片以及奧斯卡最佳導演的題名,從此尼爾喬登晉升為全球知名大導演之一,而94年執導的《夜訪吸血鬼》成功奠定他在商業電影的地位,爾後推出許多作品無一不在影壇掀起炫風,前作《冥王星早餐》介由男主角尋找生母、尋找自我的劇情,探討信仰、血源及認同等問題,更貼近身為愛爾蘭人的導演尼爾喬登內心的世界。

      演員部份,兩屆奧斯卡影后(88年的《控訴》及92年《沉默的羔羊》)的茱蒂佛斯特擔當主角,搭配年以《饒舌歌王》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泰倫斯豪爾、實力派演員尼基凱特,以及《LOST》檔案走紅的尼維安德魯斯共同參予這部電影的演出。



    觀影心得(內有觸及電影劇情,未觀看過電影請斟酌閱讀)

      當初來看這部電影,其實我自己還蠻不安的,記得前年去電影院看《空中危機》悶到我在電影院裡面睡著,那年衝著那部是北美票房雙週冠軍,又沖著朱蒂佛斯特的名字,這也導致我《臥底》也沒有到電影院看觀賞,畢竟有時候到電影院看電影是找輕鬆的,太過沉悶的電影往往會與想法相左。

      《勇敢復仇人》故事內容是說女主角茱蒂佛斯特飾演的艾利絲班恩是一位電台主播,有天跟醫生未婚夫大衛(尼維安德魯斯飾)到公園溜狗,去遇到幾個流氓襲擊,那次意外艾利絲重傷住院,而他的未婚夫因為傷重不幸喪生,除了痛失愛人外,接踵而來的生活該如何去面對?!

      女主角在遭受噩耗的同時,自己也是這場災難的受害者,原本令人以為安全的城市,如今卻黑暗的令她害怕,在這原本他熟習的城市不在令他熟習,他要怎麼面對這樣的改變,這如同改頭換面的城市臉孔,動物在面對恐懼的時候往往有兩種選擇,當面對危險就不顧一切的逃走、藏躲,藉此躲避一切慢慢的不敢去面對人群、街道,慢慢的被世人遺忘;艾莉絲不想變成一個被遺忘的人,他選擇勇敢面對,如同腎上腺素,人在面對無法面對的恐懼時所釋放的腎上腺素,頓時艾莉絲變成了另一個人,一個連自己都陌生的人,使用著他的雙手、呼吸著和她一樣的呼吸,但是陌生到自己都不認識的陌生人,在街道上懲罰該受逞罰的罪人,以不合乎法律的正義,完成自己的救贖。

      電影片名取為《勇敢復仇人》,但是復仇只是這部電影的枝幹,電影的靈魂還是在於"勇敢"這兩個字上面,這部片主要是在說以女性的角度去探討復仇與正義,當司法沒有辦法給人公平的時候,是否需要另外一種激進的方式達到所謂的正義,全世界不斷有著法律保護惡人的事件時有所聞,即便司法體制完善的美國,還是有許多該受到制裁卻仍然逍遙法外的壞人,電影稍稍有觸及這個部份,而當這樣無法給人民保護的法律制度下,人民該怎麼去尋求心靈的平靜,女主角艾利絲班恩找到了對與錯中間的平衡點。


    令人意外的結局

      但是兇手遲早難逃法網,在層出不窮的殺人事件發生後,女主角的警探朋友,也是他忠實聽眾的墨瑟(泰倫斯豪爾飾),開始勾勒出這暗夜復仇人的輪廓,慢慢發現與他有著特殊情愫的艾莉絲班恩,可能就是這幾件兇殺案的兇手,在幾乎慢慢蒐證的同時,墨瑟接獲艾莉絲告別的簡訊後匆匆趕往他復仇的終點站,也就是在公園襲擊他跟他未婚夫的那幾個小混混,在復仇的同時也受到小混混的奮力反擊,在千鈞一髮之際,墨瑟趕到現場,卻不同以往「大義滅親」的將女主角繩之以法,反而是幫助女主角復仇,這點到真的是出乎大家的意料之中,雖然有點唐突,但是卻也說明這世界是否也真的需要這樣的非法正義來維繫弱勢團體的正義,結尾令人訝異,也令人省思...。

    最後

      電影告一段落,女主角與他的狗回到當初分離她們的地方,女主角的內心如同片尾那般平靜,是否在這些事件中得到救贖,其實片中墨瑟已經給他最好的回答。


    艾莉絲:你有殺人嗎?
    墨瑟:有!
    艾莉絲:你的手會害怕的發抖嗎?
    墨瑟:不會,因為我知道我是代表正義...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