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半个男人 Un uomo a metà(1966)

简介:

    米歇尔是一位年轻的知识分子,当他意识不到自己的人生观与集体道德发生冲突时,他陷入了生存危机。结果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症,使他与生活、工作和邻居脱节。在诊所住院后,成功地回忆起过去,把他零散的个性碎片拼凑在一起。然而,即使是对压抑的母亲的记忆,对兄弟的自卑感,以及对可爱的埃琳娜的年轻爱,似乎也能填补他所陷入的空虚。

演员:



影评:

  1. “起初这场可怖的情感风暴给予了激烈的冲突与暴行,如今从山顶望去 山谷之中的暴风雨仍旧存在。 这场暴风雨并没因此而不真实,但你只可感知,而不再困于其中。”

    这是一部伟大的,不应被忽视的意识流电影。帕索里尼十分欣赏该作,称之为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荣格电影”。该片是献给伟大的意大利心理医生恩斯特·伯恩哈德,其人正是费里尼的心理医生,也对其电影理念产生了极大影响。影片深度探究了童年时期的伤痛对一个人长大后的情感,面对社会所造成的困扰与长鸣的痛苦。该片极具实验性且牺牲了叙事,你很难在这个故事中享受到戏剧性所带来的愉悦感,但该片看似零碎却十分精准的电影语言,精益求精的构图,形而上的场景选择,与主角大量的凝视与自我剖析,用影像的方式对男主角的悲剧进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可谓做了一场关于回忆的旅程,是梦非梦,最真实的现实,即是回忆对今日的攻击。

    男主角米歇尔是一名不甘于现状的作家,在潜意识中,其人生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集体道德,周围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冲突,从而陷入了绝望抑郁的状态,他与生活、工作、邻居,伙伴,爱人产生了脱节,无法控制的想要逃离一切。当他被抓到精神病院后,短暂的停摆让他意识到如果想要战胜当下,只有回到过去,直面自己埋藏在内心最深处的记忆。返回童年时期住所的他,望着空空的修道院陷入了沉思,物是人非,那个永远对自己不满意的母亲,将自己的一切都抢走的哥哥,还是那个他一往情深却对他视如玩物的少女,亦或最终与他无关却让其自责终身的意外,这一切痛苦的回忆,割裂般的往事,渐渐填补了他内心的黑洞,也解答了当下的困境。

    是的,这部电影是晦涩难懂的。而且在电影艺术大爆炸的六十年代中期,该作被“放大”等佳作遮盖住了其本身的光芒。但如果你可以听懂影片的台词,会发现这一切并不难理解,这部电影绝对不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影片。导演德赛塔做到了利用电影这个媒介完成了脑海中的,纯意识的叙事。对于演员来说,如此细腻善良,又易碎的角色十分难以驾驭,但男主角雅克·贝汉用他那令人折磨的内部自毁式表演完美驾驭了米歇尔这个角色。莫里康内为该片谱写了先锋性十足的配乐,难以想象没有他的配乐我们如何仅通过看似安详的画面去理解男主角已近乎崩溃的内心。电影摄影师达里奥·迪帕尔玛拍了许多精彩的镜头,虽然其实大部分镜头时导演德塞塔完成的,这些令人眩晕的,精美的画面仿佛让你看到了立体的精神分裂,看似虚焦的画面实则精准的传达了男主角在当时的内心活动实在是太伟大了,难以想象一个摄影如何能够放弃自己的专业性去配合导演这个伟大的实验。该片还诞生了俩名对日后世界影像艺术都有深远影响的人,一个是意大利导演Gianni Amelio,为该片编写过剧本虽然最后没有署名,另一个是马格南摄影大师Ferdinando Scianna。

    成立字幕组至今除了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可能最让我本人欣慰的翻译工作就是这部“半个男人”,这部作品让我看到了电影的另一种可能性,而且放到今天来看并不过时,影片中重回过去的部分十分值得再回味,不用成年女性来扮演少年时期心爱的初恋这个选择十分大胆也在当时也很前卫,萝丝玛丽·德克斯特将女人的可爱,美好,性感,与危险,冷漠,善变全都演绎了出来。而该片另一个让我十分感动的地方,是通过男主角这个角色,让观众真正可以直观了解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它未必是完美的但是如此这般的尝试已经很了不起,那些对身边的排斥,那些对爱情的细腻,如此脆弱的易碎,都是不了解抑郁症的人可能永远无法明白的事情,还是那样的一句话,“你觉得没有事情,你的不理解,可能只是因为你很幸运没有经历那样的事情而已。”希望每个人,都有直面过去的勇气,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与自己的回忆达成和解。

    海嘯字幕組已翻 06

  2. 通常来说,我认知库里的上乘电影,应该是像《搏击俱乐部》那样酣畅淋漓,直指人心的作品。而一部能让我在看片过程中打瞌睡的电影,口碑再好貌似也很难令我说喜欢。
    在观看这部从片名到片子本身都透着一丝莫名其妙的非经典黑白老电影时,我睡着了两次。倒不是由于它冗长沉闷,而是因为它是一部“梦境”般的电影,拥有“催眠”的奇效。

    《半个男人》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叙事电影,它本身更像是一场印象派的梦境再现。电影中废除了时间和空间,如同梦一般,将情节线索从时间和空间秩序上的各个位置上解放出来了。环境的转换被刻意忽略,故事情节没有如同预期一样剥丝抽茧地展开,固定的核心问题显得缥缈,概念之间的纽带松散,观众的主观假设全然无法被证实。片中到处都充溢着一种难以言说的一本正经和的令人迷惑荒诞不经。每一个片段都足以肢解开当作影像装置摆到艺术展上去展览。

    很可惜这部拍摄于1966年的意大利影片没能一不小心成为电影艺术历史长河中的经典,否则它的影像风格一定会被后世所津津乐道。

    该片拍摄手法的高明之处在于落入我们视网膜的闪烁的尘埃,耳蜗捕捉到的诡谲的异邦音乐,这些感官刺激通通呈现出一种含糊不清的面貌。虚焦和特写的大量运用、片花般镜头的切换与拼接,迫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观众在观影时被强力地卷入,就像亲身体验着一场梦境,一会儿你置身事外,观看主角被母亲困在房间里,像小兽一般焦躁不安;一会儿身处其中,成为主角本人,看见近在咫尺的美丽的少妇和她的性感红唇。理智,记忆,规则,道德,推理在梦中都是屈服的,它们在场景转变的间隙片刻的复苏,急遽成云,降下暴雨,之后又迅速消散。猜测无法被验证,无法基于解释进行预料,智力被情节间的混乱关系导入迷途,驱逐出境,观众不再是清醒的观影者,而是梦中旅人。

    相比影像本身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我对影片的内容倒不是那么的感兴趣。
    在内容设置上,该片更像是一部对于精神分析学派献礼片,影片从头到尾都在表现一位帅小伙混乱不堪心理状态。情节的叙事遵循了弗洛伊德笔下那种与梦境、谵言、妄想类似的无秩序、不连贯、缺乏逻辑的潜意识支配下的个体主观状态的描述,或许还有一些难于被解释的隐喻与象征。从片尾引用荣格的话或许也可以猜想主题与荣格后期那玄之又玄的理论里的人格暗影啊,曼荼罗啊什么的有关。(由于我对于这一套采取不信不传播的态度,所以这方面就不再赘述了。)
    对于电影主要内容的表现也许只能靠观众各自主观理解了,我大约是这样想的:母亲的将丈夫形象的投射在其次子Michele身上,用对儿子的精神虐待视作是对丈夫不忠的惩罚,而对各方面都优于Michele的长子宠溺有加;活在哥哥阴影下的Michele,内心羞耻自卑,成年以后表现出异性交往障碍和适应不良,最终患上了精神病。影片中出现的两个成年女主演都是尤物级别,大致与主人公的性幻想和性压抑有关,那个荡秋千的小女孩可能和童年回忆有联系。

    影片自始自终没有出现对于主人公背景和身份的介绍,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不知不觉地陷入到了与影片开头时主角提出的相同的疑问中:"Why?“”How did this happen?”直到影片的最后的一个镜头,观众都在猜测影片想要表达的真实情境究竟是怎样的?是男主角服用了致幻剂,是催眠时错乱的童年记忆唤起,是作家写作时的幻想,是梦魇与现实的频繁转换,还是精神病发作时陷入的幻觉状态?这种隐匿于观影者理智判断之外的模棱两可,是这场不一样的观影体验中让我感到奇痒的地方,它又轻微又沉重,又混沌又尖锐,又遥远又深刻,又虚幻又生动,如同是谵妄对清醒神智的愚弄,又如同超现实对现实表象的嘲讽。

    至于有关电影本意的解译,我想还是算了吧,梦怎么能被解译呢?


    PS:感谢本片中文字幕翻译切·腹黑猫推荐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