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大太监李莲英(1991)

大太监李莲英(1991)

又名: 李连英 / The Last Eunuch / Li Lianying / the Imperial Eunuch

导演: 田壮壮

编剧: 郭天翔

主演: 姜文 刘晓庆 田少军 朱旭 徐帆 刘斌 牛星丽 丁嘉丽

类型: 剧情 传记 历史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1991-04-12(中国香港)

片长: 103分钟 IMDb: tt0101641 豆瓣评分:7.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同治皇帝病重,李莲英(姜文 饰)力荐慈禧(刘晓庆 饰)二次垂帘听政,不久同治身亡,慈禧立载湉为帝,继续把持朝政。1882年,李莲英陪同醇亲王巡视北洋水师,返京后却遭都察院纠弹,被革职处理,在慈禧的主张下,李莲英官复后宫大总管原职。李莲英为使侄女有个好归宿,将其带入宫中, 岂料只落得奴婢下场,他心中充满愧疚。光绪日渐成长,不甘受慈禧摆布,试图从慈禧手中夺权却被强力镇压,李莲英畏惧慈禧淫威,奉命将珍妃处死。不久八国联军入侵,清军连战连败,李莲英随慈禧微服出逃,途中在农户家中落脚,农妇的一席话,令李莲英与慈禧若有所悟……

演员:



影评:

  1. 我是从中央六台的电影频道了解到这部电影的,立刻就产生了观看的兴趣,所以在国内的在线影院看完了。姜文大家都很熟悉,生活中的纯爷们,电影银幕上比较典型的阳刚符号,雄浑威武,霸气外露,比如让子弹飞啊,红高粱啊,鬼子来了啊。 所以他演李莲英这个太监形象,这种颠覆不亚于让他去反串一个女性。然而李莲英不是普通的小太监,权倾朝野,一人之下。这种权力的膨胀,反衬着他作为一个奴才的渺小和压抑。 有两幕体现得特别到位,一是李莲英去服侍光绪临幸妃子,在别人床笫交欢的时候,他像件家具一般杵在一旁伺候;二是李莲英这太监娶妻,娶了个拖着孩子的寡妇,行过对拜大礼后,他让妻子像那晚光绪的妃子一样伺候自己,结果妻子的“无礼”触怒了他脆弱的神经,他毕竟是个不能人道的太监,是“少了那根鸡巴的男人”,依靠权位自我欺骗的自尊荡然无存——于是他开始痛打自己名义上的妻子。 下手之后,他又后悔,坐在床边搂着她安慰她,谁想她再次措辞不当,又引得他大打出手。这一段描写他内心中的惶恐和扭曲,相当出彩。 影片中穿插着许多老年李莲英的倒叙镜头,那是慈禧死后,失去靠山的他孤独地在陵寝边上的小屋守灵。那个妻子带来的拖油瓶的男孩陪伴他,在野外,男孩站着撒尿,他却要像一个女人一样蹲着撒尿。他缺失的男性人格就在他独特的沙哑的公鸭嗓声中回音。 他是可以禁锢光绪自由,亲手淹死珍妃的大内总管,是老佛爷少不了离不开的竑股;却是大臣眼中的狗奴才,哪怕是身穿黄马褂的他,只要被参了一个僭越犯上的本子,就可以轻易地失去一切光环。 他蒙受清廷宠爱,却无法改变清廷的祖制,眼睁睁地看着光绪临幸了自己的侄女,却没有办法给失身的侄女一个正当的名分;他的族人来请求他收留一个男孩入宫当小太监,只说了一句:“家里人都说他像您小时候一样机灵”,就引得他雷霆震怒,歇斯底里地大骂这同族:“活着得像个人!” 一个中国最爷们的演员,演绎着晚清中国奴性最重的那根脊梁,田壮壮选角乃一大妙笔。 影片没有刻意去给李莲英这个曾经被严重符号化,失真的历史人物“翻案正名”。一如田壮壮执导的一贯思路,充满隐喻和暗示,留给观众自己的想象空间,去咀嚼李莲英这个角色身上的人性和人性弱点。 唯一遗憾的是,田壮壮的风格中的弱点也特别明显,试图以一个尽可能客观的第三者角度去叙述,会给一部分观众带去影片平淡,故事薄弱的感觉。 但是我希望看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不是那一部分会计较跌宕宏大的所谓高潮的人。

  2. 影片最后,李莲英临死时,从自家房梁上取下一个坛子,把里头的东西拿出来吞了下去,这才安心到东陵神道上去送死。
      对于他吃的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还是存疑的。不过经过一番猜测,大家都比较一致地认为,这是他的杰宝。。。
      古时候,太监的确是必须要跟自己割下来的杰宝一起下葬的。不过,大概并不需要吃下去。
      金易在《宫女谈往录》里,通过伺候过慈禧太后的小宫女,了解到了太监如何处理他们的杰宝。
      ——————————————————————————————————————————
    ‘割下来的东西,净身师全像宝贝一样地收起来,被净身的人无权要,统归净身师保留。净身师事先预备好一个升,升里边盛着少半升的石灰。把两个丸一个势,整齐地摆好,用石灰吸干水份,免得腐烂。然后把净身契约用油纸包皮好,放在升里面,再用大红布把升口包皮好捆紧,小心地把升送到屋顶下面房梁之上,这叫红步(布)高(升),预祝净身的人将来走红运,步步高升。有朝一日,净身的人发迹了,赎回自己的身上物,那时就要量财索讨了。

    “‘咱们中国人有个好传统。一个人不管东南西北跑到天边去,但到老年也要回归故土,死后埋在家乡,虽然说到处的黄土都埋人,但讲究的是用故乡的土盖脸,这叫落叶归根。一个当太监的不管一生受多大的坎坷,也要积蓄点钱,把自己丢失的东西赎回来,预备将来身死以后装进棺材里,随身下葬,否则就不配进祖坟,不能埋在父母的脚底下。这叫做骨肉还家。年轻的人是不懂得老太监心情的悲苦的。据说不赎回来,死后阎王爷 也不收容的,不男不女,六根不全,阎王怎么收留呢?所以,我们太监苦啊!

    “‘骨肉还家这是太监一生中最大的喜事。多在四五十岁来办。必须有了过继儿子,让儿子出头,磕头捧升,都是儿子的事,才能够显出份儿来。本来一个净身的苦孩子,托人投靠,当上了太监,苦熬了二三十年,熬出点小名堂来,靠皇帝、主子的恩典,手底下积攒下几两银子,回到家乡,伸一伸腰,出几口粗气,花钱买脸,这也不算什么。可最得实惠的要算净身师。

    “‘事先托出本乡本土的头面人物,带着礼物到净身师家中拜望,说明来意。净身师都是父一辈、子一辈的江湖人物。海阔天空、胡 吹乱捧地说了一通,摸清对方有多大举动(指办喜事的规模)。他们是很会看菜下筷子的。等了几十年,终归是肥猪拱上门来了,所以要狠狠地咬上一口。讲好价钱以后,事先把银子送过来。

    “‘到正式迎升的日子,要用娶亲一般的仪式。花轿抬着过继的儿子,捧着红托盘,里面放着整锭的银子。这银子算喜钱,不在赎价之内。在净身师的门口,鞭炮齐鸣,大吹大擂。这叫给净身师贺号壮门面。净身师在这时是名利双收的。

    “‘正式送升接升的仪式十分隆重。

    “‘净身师家里摆着香案,铺着红布,把升请出来,摆在香案中间,四周宾朋满座,由前来迎升的老族长主持。老族长先向净身师一个揖,然后打开升上的红布,取出原订的净身契约,向亲朋好友朗声宣读,说明这个契约同升里的东西今天我们取回去了。这时门外又一次鼓乐齐鸣,鞭炮喧天。继承人三拜九叩地谢净身师、谢族长、谢宾朋,然后把升放进红托盘里捧着,坐在轿里奔向坟地,后面族长、净身师几辆轿车跟随着。
      “‘到了茔地,太监本人早就恭候了。当老族长在供案桌前朗读净身契约,宣布今天骨肉还家时,又一次鞭炮声、鼓乐声交 杂在一起,太监和他的子侄辈罗跪满地。就在焚化净身契约的刹那,突然一声长号,摧肝裂胆。太监满地滚爬,抢天呼地的喊着:爸爸给我的骨头,妈妈给我的肉,现在我算是捧回来了,今天算我重新认祖归宗的日子啦!他把净身的悲哀,半生的辛酸,满肚子的冤屈,统统倾泻出来了。他用手拍打着父母坟上的土,嘶哑的嗓子高声呼喊着:爸爸、妈妈的血肉,当儿子的一天也没有忘掉哇……

    “‘纸灰飞扬,朔风野火,空中飘荡着几声干嚎,这就是我们当太监的一生。’

    “老太监张福气喘吁吁地说完一大段话以后,用手端起了茶杯,掩着他的半边脸,分明他的眼睛里噙着两大滴热泪。我们像木头似的坐在两旁,谁也不好意思再看他的眼睛。
    ———————————————————————————————————————————
      除了太监并不需要吃杰宝之外,电影中的情节与书上记载的内容十分相近。
      可以说,这本电影很多情节都是参考了《宫女谈往录》这本历史资料。很多地方演员台词就是书中的原话。
      比如李莲英给七爷洗脚这件事。
    ——————————————————————————————————————————
    “光绪十四年,太后钦命七王爷 奕视察北洋海军,让李莲英陪同,这等于七王爷 是正的,李莲英是副的。太监当钦差大臣视察海军,在大清朝还是第一次,因为祖宗的制度非常严格,太监不许过问政治。李莲英非常了解这一点,于是把二品顶戴换成了四品顶戴,因祖宗制度太监最高不得过四品,规规矩矩地随着七王爷 出发。在海船上,他不住给他预备的仅次于七王爷 的豪华的舱舍。他说:我怎能跟七王爷 、李中堂(李鸿章)比呢?他坚持住在七王爷 的套间里,不和任何官员接触,白天只是在七王爷 面前站班伺候,拿着七王爷 的长杆烟袋,提着子皮的大烟袋荷包皮,往侧面一站,低眉敛目,自认为是太后钦派来伺候七王爷 的。晚上,预备好热水,要伺候七王爷 洗脚。说:我平日没机会伺候七王爷 ,现在请赏脸让我尽点孝心,感动得七王爷 连连地拱手。一趟差事回来,李莲英的名誉不知提高了多少倍!七王爷 、李鸿章争着向太后称赞,老太后更喜滋滋的,显然是给老太后露了脸,争了气,堵住了一般朝臣们的嘴,连说:‘没白心疼他。’到了万寿节以后,十月十七日就是李莲英的四十整寿了,老太后特意赏一桌菜。说是一桌,其实他本身就在寿膳房吃饭,随意有多少桌都可以,但他只请了老一辈的太监,同辈的好友,几个徒弟,悄悄地过了四十整寿。用他自己的话说,多给老太后磕几个头,多给皇上、皇后磕几个头,多给爹妈磕几个头,我就心平气和地过生日了。拿李莲英的行为和安得海对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显得安得海是那样的卑下没见识,狗肚子里盛不下二两油,而李莲英呢,屎克螂变知了,飞上天了。他无论在什么时候,从来不脑袋发热,总是冷静地来处理事情,这是他最可贵的地方。再说,平常日子,太监犯了错误,他永远是恩威并用,暗中维护,所以太监们都服他,也愿意亲近他。
    ——————————————————————————————————————————
      以及崔玉贵把珍妃娘娘扔进井里这件事。
    ——————————————————————————————————————————
    “‘到了颐和轩,老太后已经端坐在那里了。我进前请跪安复旨,说珍小主奉旨到。我用眼一瞧,颐和轩里一个侍女也没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后一个人坐在那里,我很奇怪。

    “‘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这时屋子静得掉地下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楚。

    “‘老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了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话说得很坚决。老太后下巴扬着,眼连瞧也不瞧珍妃,静等回话。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

    “‘太后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就这几句话戳了老太后的心窝子了,老太后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说:“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就这样,我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我敢说,这是老太后深思熟虑要除掉珍妃,并不是在逃跑前,心慌意乱,匆匆忙忙,一生气,下令把她推下井的。

    “‘我不会忘掉那一段事,那是我一生经历的最惨的一段往事。回想过去,很佩服25岁的珍妃,说出话来比刀子都锋利,死在临头,一点也不打颤——“我罪不该死!”“皇上没让我死!”“你们爱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应该跑!”——这三句话说得多在理,噎得老太后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只能耍蛮。在冷宫里待了三年之久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了不起。

    ——————————————————————————————————————————
      很多慈禧太后西行路上的事,也是参考了历史事实,没有凭空捏造,算是良心。
    ——————————————————————————————————————————
    “正赶上我上夜(值夜班),到丑末寅初(三点四点之间)的时候,突然听到四外殿脊上,远远地像猫叫,尾声很长。我最初不在意,宫廷里野猫很多,夜里猫叫并不稀奇,只是没有这样长的尾声。夜深人静,仔细地听,猫叫的声音在正东方,过一会儿,东南方也传来猫叫声,后来东北方又有猫叫的声音,宫里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猫叫声。我悄悄地出来,知会外边守夜的人,因为我们心里有鬼。俗话说,远怕水,近怕鬼。知道昨天珍妃死在井里,以为她冤魂不散显灵来了。宫廷里特别害怕神鬼,吓得我们浑身起鸡皮疙瘩。等老太后寅正(四点)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天朦朦亮了,按说猫叫应该停止了,可恰恰相反,好像东南北三方有几十只猫的乱叫。老太后也仔细地听,打发人到外面去看,但也看不出什么。就在这时,李莲英惊慌失措地走进来了,也顾不得什么礼仪,什么避忌,说‘鬼子打进城来了’。老太后说:‘你仔细讲!’李莲英说:‘德国鬼子由朝陽门进来了,日本鬼子由东直门进来的,俄国鬼子由永定门进来,把天坛都围上了,全都冲着紫禁城开槍,槍子一溜一溜地在半天空飞。’据说这是护军统领澜公爷特来禀告的。我们这才知道所谓半夜猫叫原是子弹在空中呼啸的声音。‘为了不惊圣驾,请老太后暂避一避。’八国联军进北京,我们是在七月二十一早晨,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我们在老太后身边才能听到一些信息,其他的人根本不知道信儿,就连皇上也在内。这时老太后铁青着面皮,一声没言语,半晌说出一句话来,吩咐李莲英‘就这儿伺侯着’,我们屏着呼吸在一旁站立,大家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老太后不停地在寝宫里来回转。
    “正要准备传早膳,突然石破天惊,一粒流弹落在乐寿堂西偏殿的房上,听得很清楚是由房上滚下地来的声音,李莲英喊一句‘老佛爷快起驾吧!’老太后这时才真的惊慌起来,吩咐人去请皇上,传谕皇后、小主、慈宁宫的太妃们,在宫里住的格格们,迅速到乐寿堂来。另外派太监告谕大阿哥换好行装,随时准备出走。

    “皇上来了,还是旧时装束,回禀了老太后几句话。我们也不知说什么,皇上在老太后面前说话,向来是细声细语的。老太后有些发急,急谕李莲英,让在护军那里找几件衣服给皇上换上。李莲英自然吩咐别的太监去办。

    “李莲英不知从什么地方提一个红色的包皮袱进来,里头包皮着汉民的裤褂鞋袜,青腿带还有一绺黑色头绳,一应俱全,另外有我从来也没看见过,也没听说过的蚂蚁蛋纂(当时汉族妇女把发挽在头上叫纂,有一种用马尾编织成呈腰子形、上面涂黑色涂料,中间留出空白能把发髻露出,四边又能把发扣住,俗称蚂蚁蛋纂)。还有一个别纂的针,像小勺子一样,叫老瓜瓢,扁扁的,一头细,一头粗。在粗的一头稍稍有点弯曲,约二寸上下长,是铜的。另外还有一支横簪子。这些东西后来听说是李莲英早给准备的。李莲英有个姐姐在前门外鲜鱼口里兴隆街一带住(我只听说,没去过,刘太监到那儿去过),这包皮袱都是她姐姐给安排的,无怪鞋、袜子都很合脚。另外,在包皮里还有个小手娟,包皮有四五个头发网子,都是圆圆的,直径有两寸多点,有细网眼的,有粗网眼的。这是梳完头,怕头发散了,用网子把头发罩住。让人一看,就知道安排的人是非常细心的。这些事全是我亲自经手,所以记得非常清楚。我这里说句闲话,伺候老太后务必要留下心眼,不管什么事,做完后要多记几遍,心里要默念三四回,记牢靠了,因为老太后不定什么时候问起,一定要有明确的回禀,任何事情也不许模糊。这使我养成了记事的习惯。

    “这回真的轮到李莲英给老太后梳头了。在我的眼里还是第一次。从外表看来,李莲英笨得像头熊,可做起活来却非常轻巧。先把老太后的发散开,用热手巾在发上熨一熨后,拢在一起向后梳通。用左手把头发握住,用牙把发绳咬紧,一头用右手缠在发根扎紧辫绳。黑色的绳缠到约一寸长,以辫根为中心,把发分两股拧成麻花形,长辫子由左向右转,盘在辫根上。但辫根的黑绳务必露在外面,用一根横簪子顺辫根底下插过,压住盘好的发辫,辫根绳就起到梁的作用。这方法又简单又便当,不到片刻的工夫,一个汉民老婆婆式的头就梳成了。最后在辫根黑头绳上插上老瓜瓢,让所有盘在辫根上的发不致松散下来。再用网子一兜,系紧,就完全成功了。李莲英说,不要用蚂蚁蛋纂,不方便,不如这种盘羊式的发舒服。老太后这时只有听摆布的份了。这一切都是我在旁边当助手亲眼见到的。

    “老太后忙着换衣裳了,深蓝色夏布的褂子,整大襟式,是下过水半新不旧的。老太后身体发胖,显得有些紧绷的。浅蓝的旧裤子,洗得有些褪色了。一对新的绑腿带,新白细市布袜子,新黑布蒙帮的鞋,袜子和鞋都很合脚。全收拾完了,老太后问娟子:‘照我的吩咐准备好了(指带的东西)?’娟子回禀:‘一切都照老祖宗的口谕办的!’老太后说:‘娟子、荣子跟着我走。’我俩赶紧磕头。这是天大的恩典,无限的光荣,在这生死关头,能有老太后一句话,等于绝处逢生。我们俩全感激得满脸是泪。娟子和我爬两步抱住老太后的腿,嘴里喊着:‘老祖宗!’老太后愣了片刻,突然喊:‘荣子,拿剪子来!’老太后坐在寝宫的椅子上,把左手伸在桌子角边,背着脸颤声说:‘把我手上的指甲剪掉!’这等于剪掉老太后的心头肉——到现在,老太后才算真正下定决心出逃了。老太后几年精心养长的指甲,尤其是左手无名指、小指指甲足有两寸来长!这指甲是经我的手给剪掉的,我到死也忘不掉!

    “皇帝也换装了,深蓝色没领子的长衫,大概是夏布的,一条黑裤子很肥大,圆顶的小草帽,活像个做买卖跑外的小伙计。皇后、小主、三格格、四格格、元大奶奶,这都是被传谕换好衣服伴驾出走的人(大公主没在宫里)。其余像晋、瑜皇贵妃没有被传谕换衣服,当然是留在宫里了。在这大难临头的时候,鬼子进来,不知将落到什么结果,所以各人有各人的心事,各人有各人的委屈。但所有的人都如丧考妣,脸色青白。这时一个人由廊子里跪着爬进寝宫门,爬到老太后的脚下,用头叩着金砖地,说:‘奴才老朽无能了,不能伺候老祖宗外巡,先给老祖宗磕几个响头,祝老祖宗万事如意。’听说话的声音,才知道是张福。屋子里所有的人都随着张福的声音痛哭失声了。老太后环顾四周,说:‘宫里的事听瑜、晋二皇贵妃的,张福、陈全福守护着乐寿堂。张福,听清楚,遇到多困难的事,不许心眼窄,等着我回来!’张福双手捧着脸答应了。这是对张福说的话,也是对大家说的话。庚子年老太后出逃前,在宫里这是她说的最后的几句话。就这样领着人,向后走,绕过颐和轩,路经珍妃井,直奔贞顺门。
    ——————————————————————————————————————————
      最后,安利一下《宫女谈往录》,很大程度满足想知道慈禧还有光绪秘密的人的好奇心。行文有点老套,但是故事很好看,讲述十分口语化,简单易读。夹带了一些叙述人的私货。叙述人作为慈禧太后的宫女,看到的大多是太后生活上的细节,对太后娘娘闭眼吹。同时由于叙述人比较同情珍妃和光绪,对隆裕皇后也很不看好。隆裕皇后为人比较执拗傲气,气性大,嫉妒珍妃,常常生气发怒,虐待动物的事也时有发生,让人对她产生了很不好的印象,但是她在处理政治事务上还是有几分傲骨的,也不至于一无是处。
  3.       十几年前看过这个片子,那时候本科才毕业,还在读书,对这部片子印象非常深刻。十几年后重温经典,同样的片子,同样的导演田壮壮,同样的姜文和刘晓庆,不一样的心境和感受。
        宫外的穷苦老百姓羡慕宫廷里的生活,身为大总管的李莲英却鄙视老乡送孩子进宫当太监。影片从始至终,弥漫着浓浓的无奈和不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和权势依然无法安慰李莲英备受摧残的身心。慈禧把李莲英当干儿子看待,这个干儿在宫里可是慈禧最宠爱的人。一方面,慈禧渴望她们能够像亲人一样坦诚交往;另一方面,李莲英却无时无刻都发自内心畏惧着这个妈,他在恐惧中逐渐养成了所有主子都喜欢的奴性,加之他干儿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与慈禧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一国之主的慈禧,唯一愿意坦诚交流的就是李莲英,她觉得干儿子是自己最亲的人。而大总管李莲英,虽然深知太后宠信自己,但却无法敞开心扉的与慈禧做真诚的交流。只能在恐惧中,在浩荡皇恩的宠信下,卑微的活着。最有喜感的是,他当上了大总管之后,家里人非常的以他为傲。自己的不幸,无奈,卑微,肉体和灵魂的摧残,不被家人理解,反而还被作为荣耀! 想想当初他被选进宫,在众多小太监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后的宠信,这中间经历了多少无奈和不易。一生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甚至对王爷都是精心伺候,他不敢得罪任何人。慈禧晚年和李莲英相依为命的场面更加让人动容。慈禧死后,他上交了全部财富,孤独地在慈禧的陵寝边上的小屋里,为慈禧守灵。十几年后,第二次看这个片子,我真正被这个人物感动了。
        影片展现了他的一生,怎样在老百姓的心中成为被唾弃的狗奴才,又是怎样在宫廷矛盾中苟且偷生,一生无人理解,无人倾诉。如此传奇,但实则不易的一生,如此渺小,如此压抑一生,之间的种种苦痛是任何人都无法体会的。他没有出身书香世家,没有机会像正常人一样王侯将相,考取功名。他注定无法成为戊戌六君子那样才高八斗,名垂青史的人物。他注定做不了救世主,这是他的命,只能做一个卑微的小人物。所以时代和历史留给他的只剩下认命和无奈。
  4. 好久没看到这样的好片了。处处是戏。先说那个站着也要把钱赚了的姜文,竟然能把一个奴颜入股的太监演绎的活灵活现。粗狂的嗓音稍一变音,竟然符合我心中的太监的声音。我一直认为,一部宫廷戏考不考究,看太监的声音就知道了。片中的李莲英从心底里接受自己是奴才,不管多荣华富贵一人之下,内心总是充满着对自己残缺身体与身份的深深自卑,他谨慎小心但又重情重义,冒着杀头的危险帮助废帝。但这种情义仅限于主子,皇宫中对生命的漠视通过两个镜头表现的淋漓精致,棒杀太监还要跪下谢恩,把珍妃往井里扔时嫌她乱动。
    刘晓庆真是个戏精,虽然演职表排在姜文后,但是把大部分戏都给抢了,只要她一说话,所有的焦点必定集中在她身上。而且片子跨度大,从青春可人到老态龙钟,无一不活灵活现。想到她现在,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