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微博有鬼 第一季(2011)

微博有鬼 第一季(2011)

又名: 微博有鬼I

导演: 吴国勇 金赫 郭正定

编剧: 徐伊亮 吴国勇 金赫 张大鹏 刘季 郭正定

主演: 杜海涛 刘陆 王若伊

类型: 剧情 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1-10-18(中国大陆)

片长: 65分钟 豆瓣评分:5.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目击者》一场突发车祸毁了秋秋的幸福的家庭,她执着跪在路口,寻找目击撞了丈夫后逃逸车辆的人。在附近经营报亭的鲍小川是个微博控,他通过微博发动广大网友寻找目击者,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快发生;《私信》某白骨精OL贪恋网络,尤其钟爱微博。她经常在上面大秀自己看似完美的生活,却无意中将一名藏在黑暗的不速之客引到自己的身边;《@谁谁》家威(杜海涛 饰)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青年,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用手机刷微博,可是却根本引不起关注。某天,他冒充暂时行踪不明的作家兼编剧王硕,以“田格本”的ID开博,很快便引起广泛关注。在这一过程中,家威找到空前的自信,金钱似乎也开始找上门来。当他准备步上新的人生之时,却发现一切急转直下……

演员:



影评:

  1. 《微博有鬼》:微博时代的全民记者,你不理性就真会遇到“鬼”
                                                                        中岛

     昨天看了全球首部微博电影《目击者》。
    《目击者》是微博电影《微博有鬼》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短短的15分钟,虽不是很曲折,但却深刻的揭示了网络时代,特别是有了微博后,人们对直接参与社会新闻事件的盲从心里,不加理性的“兴奋”,触动了社会,甚至是人性深层次的意识问题。
    有了微博,所有的人就都成了随时随地记录自己和他人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在场者”,这无形中,有微博的人,就都具有了记者的身份功能,只要你有微博,你就是记者了,没有人可以拦得住你发布与表达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也引发了诸多新闻传播的本质核心问题,真实性。
    记者是什么?按照最早对记者的诠释,就是:“事情的记录者”。不是单单的指向特定的职业,只要你有能力记录你身边发生的事情,就是记者。后来,由于社会的进步,职业的细分,记者成了一个职业,这些作记者的人也就成了特殊一部分群体人,只有他们才有行使记录与传播新闻的权利,而作为其他人,实际上都应该有这样一个记录与传播的新闻权利,但却受到了限制。
    微博普及后,社会的新闻即时记录,发生了巨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随时随地发生的大小新闻即刻发上了微博,并得以快速传播,微博的价值功能马上得到了体现,而更大的与新闻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被忽略不计,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客观性也大打折扣,而盲从,集体无意识让微博成了“鬼”的栖身之地。
    微博电影《微博有鬼》之《目击者》就是用了一个微博时代,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盲从扩散心里,杀死了无辜的人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深夜,一个手拿鲜花的男子,边打电话边往前走,当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被突如其来的快速车撞飞,当场毙命。他的爱人秋秋为了寻找当天撞死了她的丈夫可能在场的目击证人,在事发地,受着爆裂的阳光照射,整天不吃不喝地抱着她丈夫的遗像,等待可能出来作证的目击者。而实际上,这已经有了新闻线索的转移苗头,表面模糊的新闻,在人们的眼前晃来晃去,而事实新闻却不是这样的。
    看到她那种赤诚而又可怜的样子,附近报摊的鲍老板,一位小伙子,偷偷拍摄了她的跪求“目击者”的照片,并且发到了他的微博上,从而引发了微博的大参与,甚至发展到了网络人肉大搜索的程度。
    但实际上,微博的围观使事态越来越复杂化,甚至出现了小三、老板包养等等复杂的情况。
    然而,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微博使车祸事件的发展方向与本来事件的方向有了截然不同。是自然车祸还是有预谋的杀害?微博从来不去考虑,情绪成了事件继续发展的助推器,愈演愈烈的微博围观,使又一个无辜的人死于非命,死于车祸,死于微博围观下的情绪参与。
    当你看到了《目击者》结尾,你发现,你的身后面,就站着一个鬼。
    微博电影《微博有鬼》是目前世界上首部微博电影,在15分钟完成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样必须面对更高、更强、更有冲击视觉效果的挑战。无论在故事的演绎上,演员的表达上,还是情节的构架上,都不能有任何的铺张浪费,因此,其难度更高于正常的90分钟以上时段的电影。
    微博电影的出现,是中国电影向多元发展的最好一个现象,灵思网络影视无疑抢到了先机,获得了网络电影市场的影响力,但是,这不能完全证明就此为王,还要看后续微博电影的主题选择、社会影响,以及网络电影观众的认可程度。
    祝微博电影一路走好!
     
  2.     昨天是星期五,经过了一个星期的忙碌,好不容易盼到了双休,决定下个电影来看。上次在看电影频道的时候看到苏有朋再拍一部《密室之不可靠岸》,看了下宣传,自我感觉可看性比较强,于是今天中午去下,结果在推理电影那一栏里看到《微博@谁谁》 -------不知道正规的名字是不是这个--------想必是一个时尚的话题,同时由于电影比较短小精悍,也就顺带来看下了。 我是先看《微博@谁谁》的因为比较短所以就先看这个,可是当我看到十五分钟的时候就很迫不及待地想看《密室之不可靠岸》了,有一部分是密室的吸引,不过更多的是《微博@谁谁》除了傻里傻气地表现出了时下作为鞋垫的我们的心理状态,还居然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别做白日梦了。我看一部电影不就是想轻松一下,幻想一下嘛,为什么你一个电影就要告诉我这些道理,而且还是用这么粗鲁的方式,你以为一个个都是像那个胖子一样煞笔呵呵啊。
        言归正传,先出这部微电影的剧情上讲。剧情很简单,一个落魄的小职工为了能为像微博上的名人那样一呼百应站在各种聚光灯的舞台上,学习名人的语气、口吻试着写好每一条微博,骂人一直是吸引媒体的一种方式,谁不会骂人,谁也会有脾气不好的时候,现在这个年代谁又会因为被人骂了几句就精神不正常了(除了不喑世事的小孩子),可能有时候骂人会显得自己很正派很有文艺范吧。最后小人物的还是没有出路,告诉我们歪门邪道是连不到康庄大道的。
        这不短篇的关键词里居然有推理、惊悚,我估计是那个网站搞错了。
    这个短篇纯粹是一个教育片,而且还不爽心悦目。要说搞笑只能说男主给人的感觉很搞笑,但是当看到他坐在快递盒子上用手扑捉阳光的时候,我觉得很尴尬,虽然让我猜到了最后结局的不幸,却不知道你这一伸手的笑点在哪里。 可能这正是艺术所在吧。
    最后结局结的很文艺,讲了一堆道理还参杂着粗鲁的文字。这是我比较喜欢的,虽然电影没有节奏感,但是结尾很有节奏感。暂且就这样吧,听说有三部曲。。。。。。 既然不是很长有机会可以找找来看,希望那个胖子不是主演啊。
  3. 看完微博电影《@谁谁》,心里终于轻松了许多,这主要因为前两部《目击者》和《私信》带给我们的都是太多的沉重,让我们太紧张,让我们在太恐怖的状态中体验支离破碎的世界,但是,没有谁愿意经历这样残酷的生活,如果我们整天生活在这样的可怕又恐怖世界里,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看了《@谁谁》,终于松了口气,并且可以和电影里的人物一起笑起了。因为电影里有我们喜欢的杜海涛,他的出演,使小人物的悲催,也赋予了喜剧的效果。
    电影《@谁谁》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大梦想的故事,而梦想的契机就与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常用的微博,有着密切关系,其中梦想的过程,还涉及到了微博上的许多名人,如王朔、王菲、姚晨等等,很有看点,也很有微博这一特定环境中,才可能发生的,啼笑皆非的故事。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特别是在自己年轻、意气风发的时候,梦想几乎是左右自己生命状态的全部,这实际上就是成长的苦恼,但没有几个人可以放弃自己的这份带有苦恼的梦想。
    电影的主人公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梦想,通过新兴的传播工具微博,来展开了一系列不实际的梦想过程。
    他,自称“资深的好孩子”、“著名的神经病”;他的微博被赵薇、章子怡、刘嘉玲、姚晨等群明星关注,他是微博草根,他的嬉笑怒骂有着王朔文风,由于许多名人都惯用“马甲”在微博上出没,有网友怀疑把自己是关闭已久王朔-----
    电影通过小人物的白日梦,而引发出的这一段荒诞离奇微博“探险”,使故事情节生动真切。其中,折射出了我们当今社会低层,这群依赖出卖廉价劳动力而生存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梦想。他们没有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又不想就此一生,因此,他们在生态社会中与自己的内心的委屈进行挣扎,为梦想而去努力奋斗!但是,他们依然无法逃脱自己渺小而又可怜、绝望而又无助的命运境遇。
    《@谁谁》通过冷幽默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社会中最真实,最普遍的底层人们生活与追求的情形,让我们知道了社会阶层,同样的竞争却也遭遇着不公平,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梦想的实现是多么坎坷,多么的艰难。
    特别是电影中间和结尾“真王朔”的独白,非常的有意思,有股子劲,非得让自己联想到“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王朔状态,这完全是因为,我们在电视看到的王朔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谁谁》,从文字和读解,感觉非常的洒脱,放得开,但是,我们生活在这红尘中的普通人,又有哪个放得开呢!
    从《微博有鬼》这三部曲中,我们看到了微博电影的美好未来,看到了她与生动的社会时代息息相关的生命。
     
  4. 《私信》,是世界首部微博电影《微博有鬼》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微博电影的最大好处,就是通过十五分钟,讲述一个人或者一个事件,甚至,一个庞大群体的经典故事。
    浓缩在这十五分钟里,要么是精华,要么就是垃圾。这需要编剧、导演和演员有足够的表达能力,足够精确的选材眼力,足够的控制能力以及足够的理解能力。没有这些,这十五分钟,就可能成了垃圾场,而把握了这些,控制好了兴奋点,电影就会很好看,就会成为经典电影。
    电影《微博有鬼》三部曲中的前二部《目击者》、《私信》,无疑都做到了这些。因此,观众看了就记忆犹新,看了就忘不了。这是更多大电影都无法完成、达到的经典制作效果。
    在问心首映式上,笔者见到了《私信》的女主演王若伊,她在《私信》中,扮演精神分裂的广美。电影中的广美神态浮躁,游离甚至充满了恐惧、血腥,而在首映现场看到的王若伊柔弱、娇美,让你怜爱之心悠然而生,两者简直判若两人。尽管她自己说自己生活中也是一个“人来疯”,但仅从她的娇柔的外在,真的看不到这些。
    有人说,《私信》口味太重。是的。浓重的恐怖,通过生命的外在,传达到电影内外人的神经里去,紧张得让人颤栗,所有的状态谓之环绕,谓之紧张、甚至忐忑。
    《目击者》,给我们的是,目睹的、可见的、现实中的,残酷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的是更多的外在,你看得到的,但事实上,这些却都是假象,人们盲从的“拥挤在这条错误的通道”上,因此,这些盲从在转化成了盲目后,所带来的苦果,以及无辜的死亡,形成了残酷的巨浪撞击着我们,尽而,就成了生命的疼痛。
    与《目击者》不同的是,《私信》更多的是通过内心精神状态,来撞击观众感观视觉,它更注重精神作用与视觉作用的结合,把分裂的世界与分裂的个体进行恐惧的、血腥的组合;话剧表演的自然融入,使其电影的内心,变得超乎强大,变得更吸引观众的眼球。
    精神浅层分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群里,非常普遍,这是由于我们当代人的紧张工作、生活以及扭曲的感情心理,所必然的结果。而这些群体,转过来,越来越多、越来越疯狂的扭曲着我们生活的社会形态。
    在这样相互作用下,物欲与精神撞击着我们每个生命的个体,使我们的精神生命和物质生命,在疯狂的追逐中相互伤害,在触目惊心中伤痕累累。
    电影《私信》,竟然把这样的生命状态,在仅仅十五分钟内,呈现的得血雨腥风,淋漓尽致,我不得不赞叹编剧、导演和演员的真实力,真功夫。
    作为模特出身的王若伊,更让我刮目相看。《私信》中,王若伊甘愿以另一种形象出场,就是希望通过真正的演技,向人们展示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
    她表示:“我觉得《私信》中挑战的东西特别多,因为我要不停的摔在水泥地上,不停的狂哭,被人打,被人虐待,心理上现在还是有一点在那个状态里。”
    看了《私信》,我们应该感受到社会行行种种的人,在精神的困惑中,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伤痕累累,而我们在现实的本身,就已经进入了精神浅层的分裂状态。
    因此,通过电影《私信》,矫正自己的内心,肃清我们内心的鬼,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