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这部1984年上映的电影是一部极为难得的中国影史佳作。
它有着伤痕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但是却没有伤痕文学的晦暗,生机在整部电影里一直存在,突破重重阻扰,在最后得以破土而生。
故事的明线是女主的社会和感情困境,暗线则是一直在台词和故事中若隐若现,贯穿各个配角和女主重大事件和艰难生活时期的wg史。
但是,影片的笔墨重点不是在于女主在特殊时期的苦难经历,而是她作为特殊时代和境遇的受害者,在那个时代结束以后,怎样一步步从历史遗留给现实的包袱与重负中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爱与自由。
这部影片对女主的刻画之生动,可谓中国影史罕见,是剧本与表演的完美结合。
饰演女主的龚雪,不得不说把这个角色完完全全地演活了,生动、深刻而不造作,把一个内心背负巨大痛苦秘密的年轻女子,一步步直面现实,也就是直面真实自我的心路历程演活了。
这种心灵上的自卑困境,其实基本每一个人都会在成长或生活的路上遇到,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也很容易引起观影者的共鸣。
女主有两次心态上的巨大转变,一次是不再隐瞒自己非婚生子,这一次她经历了来自当时的保守社会环境的巨大心灵冲击,但是在大多数时候,她都是一脸的平静和无畏,但是你也能感觉得到她内心的恐惧和波澜,这种坚韧,感人至深。
第二次是她试图克服自己对于感情上的自卑,勇敢地向心上人吐露自己内心的秘密,表达爱意。
女主这两次打开自己的非凡勇气与忍耐,我是被深深震撼到了,热泪盈眶,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久违的人性的尊严、勇气与高洁,出现在了我们八十年代的电影中,这种思想的深刻性和表现力,并不弱于外国的优秀电影,看来我们的电影在最近三十多年丢掉了不少优秀的东西。
女主在等待男主回应那一段,即便大概率能猜到结果,我还是深深为她捏了一把汗,心揪了起来,似乎巴不得她赶快不用再忍受这样的煎熬。
这就是一个足够“有血有肉”的人物,所会引起观影者的共鸣。
饰演男主的张铁林在影片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一个敢爱敢恨,头脑清醒,敢于冲破旧有观念束缚的勇气之人,跃然纸上,这个角色很容易得人喜爱(这里想起张铁林饰演的琼瑶剧皇阿玛,这也深刻说明了“只有时代中的张铁林,而没有张铁林的时代”)。
在影片的最后,男主的话:“我相信,只有国家好了,我们才能好得起来。”这并非是什么大道理,而是非常深刻的一句话,是导演借男主之口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吐露。
这句话也就深深对应了:“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火山。”
到这里,无论是女主个人,还是国家历史,这两条线都得到了一个光明而不造作的开始(结局)。
愿我们都能不忘历史,同时也能直面历史,勇于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像影片中的女主所选择的那样,相信这也是导演白沉对国家的一种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