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巴贝特之宴 Babettes gæstebud(1987)

简介:

    19世纪70年代,与世隔绝的丹麦北部的小村庄。一对督信路德教的姐妹花玛蒂娜(比尔吉特·费德施皮尔 Birgitte Federspiel 饰)和菲丽帕(博迪尔·吉尔 Bodil Kjer 饰)平日里深居简出,在做牧师的父亲的引导下,不惜牺牲爱情,全身心地献身于宗教事业。好心的姐妹二人收留了一个由巴黎避乱而来的女子巴贝特(斯蒂芬妮·奥德安 Stéphane Audran 饰)。身世神秘的巴贝特原来是法国餐厅的名厨。巴贝特幸运地获得了法国巨额彩金一万法郎,为了回报这对好心的姐妹,巴贝特决定在两姐妹父亲的忌辰时亲自掌厨,为村民奉上一桌正宗丰盛的法国大餐。

演员:



影评:

  1.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跟美食美酒有关的电影,切入点虽然都是饮食之事,但作为人之大欲,往往伴随着或悲或喜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或是曲折婉转的心路历程。无论是搞怪的《食神》,温情的《饮食男女》,花样纷呈的《满汉全席》,还是笑语欢声的《茱莉和茱莉亚》(Julie and Julia),令人发怔怅然若失的《杯酒人生》(Sideways),杯盘碟盏间,悲欢离合世间万象也像是蘸了调料一般,品得出味道。

    获得198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长片奖的丹麦电影《芭贝特的盛宴》便是这么一部让人忍不住要认真推荐一下的片子。 《芭贝特的盛宴》改编自丹麦女作家Karen Blixen(笔名Isak Dinesen)短篇小说。没错,就是写《走出非洲》的那位。坚强独立却又不失温柔的女性笔触,上帝视角般的旁白式叙事,都是她作品的突出特点。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享有先知声誉的路德宗牧师有两个女儿,一个体贴可人,心思缜密,另一个歌喉婉转,音乐天分极高。这姐妹俩在如花似玉的年纪都分别遇上了心上人:一个是胸怀大志的年青军人,一个是盛名巡游的法国歌剧歌唱家。可是为了追随父亲的信仰,姐妹两人都选择了放弃世俗的情感,拒绝了心上人的追求,和父亲的追随者们一起过着粗茶淡饭平静如水的生活,日复一日任青春流逝。

    芭贝特,一个在法国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失去了亲人逃难出来的巴黎女人,拿着妹妹往昔恋人歌手的推荐信前来投靠,做了姐妹俩的管家,悉心料理她们的饮食起居。 转眼十四年过去,死水一般的生活,让教友们的信仰渐渐动摇,猜忌和争吵不时发生,姐妹俩为此而忧心忡忡。突然奇迹般地,芭贝特让法国的朋友每年帮她买的彩票竟然中了一万法郎。姐妹俩都以为她获得了这笔不小的财富,应该要返回法国了。可是芭贝特却恳请在牧师一百周年诞辰的聚会上,用自己的钱为教友们准备一顿真正的法式大餐,了却她多年的心愿。获得同意之后,芭贝特专程返回法国采购了准备这顿晚餐需要的所有餐具,食物和美酒,为教友们呈现了一桌令人大开眼界的盛宴。就连已经是将军的姐姐当年的追求者,也为这顿晚餐的丰盛和精细惊叹不已。美食和美酒起到了神奇的作用,教友们在享用这顿美餐的过程中,回忆往昔牧师的教诲,彼此冰释前嫌,团结友爱如初。

    影片的最后,芭贝特向姐妹俩吐明真相。她曾经是巴黎最受欢迎的餐馆英国咖啡馆(Café Anglais)的当家大厨,而为了准备这顿法国盛宴,她花掉了彩票赢来的每一个法郎。芭贝特的原话:“在Café Anglais为十二个人准备的法国大餐本来就价值一万法郎。” 自从19世纪初法国菜开始采用俄国菜的分道上菜方式以来,一顿奢华的法国大餐可以极为丰富,法国名厨Jules Gouffé1867年出版的巨著《厨艺书》(Le Livre de Cuisine)中例举的经典法国餐可以有24道之多。但是芭贝特的这顿晚餐并没有那么繁复,整体结构接近今天的法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四步式:前菜,主菜,甜点/奶酪/水果,咖啡。前三道每一道都配有不同的佐餐酒水,最后喝咖啡的时候有可能再来一点消化酒。但精妙之处就在于用料和制作的讲究和佐餐酒的精心搭配,很有点香港菜血燕汤,石斑鱼的意思。

    第一道:前汤-绿海龟汤(Soupe de tortue géante) 佐餐饮料:阿芒提拉多雪利酒(Xérès Amontillado)

    绿海龟汤曾经是19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社交宴会或是宫廷的外交餐会最为时髦的一道菜肴之一,选料必须用大型的绿海龟。因为太过珍贵,后来流行用小牛肉汤(consommé de veau)来作为替代品。 与之相配的阿蒙提亚多雪利酒是一种深琥珀色雪利酒,有坚果的香气。通常是由陈年的菲诺雪利酒(Fino)出发,除去了发酵桶内上层起保护作用的酵母,让酒体氧化的更充分,颜色因此也更深一些。阿蒙提亚多雪利酒特别适合搭配清汤和肉汤,以及禽肉,生鲜的鱼类和重味奶酪,通常在13 et 14 °C的温度下饮用,比红酒的适饮温度稍低。

    第二道:前菜-德米多夫比利尼饼(Blinis Demidoff) 佐餐饮料:1860年份的凯歌香槟(Champagne Veuve Clicquot 1860)

    比利尼饼(Blinis)是一种比较厚的小型煎饼,是斯拉夫民族的传统食物,通常在冬天结束的时候吃来庆祝太阳的重生。德米多夫(Demidoff)则是俄国一个富有显赫家族的姓氏。堪称开胃菜中的极品的鱼子酱,通常直接单独食用,即使搭配也是配上味道比较简单的食物。这道德米多夫比利尼饼覆盖着鱼子酱,同时配上鲜奶油,份量虽然不大,但是肯定能充分调动起食客的食欲。 佐餐的开胃香槟是现在已经在LVMH集团下的凯歌香槟,法语直接翻译应该是凯歌寡妇香槟。这家位于兰斯历史悠久的香槟酒厂,在19世纪初的时候由前厂主的遗孀的彭莎登夫人(Nicole-Barbe Ponsardin)执掌。这位彭莎登夫人是香槟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她发明了一种更加经济和高效的摇瓶除渣的技术,来除去瓶中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和死酵母,以保证香槟的澄清。有趣的是,香槟酒历史上的很多发展和进步都跟寡妇有关,首席法兰西香槟(Bollinger),Veuve Fourny et Fils,Veuve Maurice Lepitre,这些都是现在仍然很有影响力的寡妇香槟。可以读读这篇简单的介绍:传奇:香槟里行走的悲情寡妇。

    第三道:主菜-千层面盒烤鹌鹑填佩里格酱(Caille en Sarcophage avec Sauce Perigourdine) 佐餐饮料:勃艮第红酒 伏旧园(Clos-Vougeot) 1846

    终于轮到主菜了。菜名很长,里面的sarcophage法语的意思是石棺,实际上是烤制的圆盒状的千层面。将鹌鹑填入肥鹅肝黑松露片配成的佩里格酱,用线绑紧。然后在黄油锅里把表面煎熟,再放到烤箱中烘烤。最后鹌鹑放入烤脆的千层面盒,一起短时间烘制,最后再浇上干邑,黄油和蘑菇为主料烧制的酱汁上桌。片中的将军兴致勃勃的说,这道鹌鹑可是英国咖啡馆(Café Anglais)的大厨独创的名菜。 作为配酒的伏旧园(Clos-Vougeot) 1846产自勃艮第最富盛名的Clos-de-Vougeot,是位于著名的勃艮第红酒至尊之地夜坡(Côte de Nuits)的特级园(Grand Cru),有近900年的酿酒历史。

    第四道:生菜沙拉Salade de crudités 家常的生菜沙拉,放在主菜之后有利于消解油腻,为后面的奶酪和甜点预备清爽的胃口。 第五道:各式奶酪(fromages)

    奶酪法国人的传统食品,通常放在饭后。品酒的时候搭配奶酪也往往有相辅相成的效果。

    第六道:甜点-朗姆巴巴(Baba au Rhum)

    这也算是一款经典的蛋糕了,通常做法是先烤好发酵松软的蛋糕,然后放置冷却。配上奶油和果脯之后,再在中心浇上糖浆让蛋糕吸饱,最后再撒上一些上好的朗姆酒。和糖浆配起来,朗姆酒会给人香醇甜美的口感,也是制作甜点时候的常用原料。

    第七道:时鲜水果-无花果,葡萄,菠萝,木瓜,椰枣… 佐餐饮料:水

    咖啡+消化酒 陈年香槟白兰地 (Vieux Marc Fine Champagne)

    香槟白兰地又叫香槟玛克酒,是用压榨过程中留下来的香槟葡萄的皮,籽和茎梗发酵蒸馏得到的白兰地葡萄酒,度数一般比较高,果味很明显,所以后劲很足啊。很适合做餐后消化酒。 菜单看完,或许我们会觉得芭贝特的盛宴其实并不极致,但在19世纪以来的新式法餐中算是很有代表性的。如果你周末有空,不妨看看这部电影,除了精神的洗礼,或许还可以为家宴找到一些灵感。 如果你对芭贝特在巴黎工作过的英国咖啡馆的传奇故事感兴趣,可以再读读我另外一篇文章

  2. 芭比的盛宴,奇异的恩典
    谌洪果

    《芭比的盛宴》(Babette's Feast)这个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丹麦东海岸的一个偏远贫苦的村庄。一位牧师带着他的两个女儿,和一群清教徒的村民,过着严谨平实的生活。他们穿着简朴,每顿仅仅吃清水煮干鱼配上面包糊糊。对于他们而言,生命的全部意义都在于对甜美天国的向往,而地上的日子,似乎仅仅是一个必须忍受的短暂旅途。为了信仰的家园,世俗的享乐是应该放弃的。
    然而,生活并非波澜不惊,总会有一些醉人的情感微微搅动宁静的心灵,毕竟这两个女儿如此光彩照人,气质非凡。一位年轻潇洒的军官爱上了大女儿,但终究因为不堪忍受艰难而残酷的清贫生活而痛苦地离去。他毅然决然地认为,自己需要在职业和声望的世界里找到辉煌的形象。另一位来自法国巴黎的歌唱家无意中听到了小女儿的天籁之声,他为之着迷,并倾心投入地给她上声乐课,试图让她的歌声在巴黎的舞台上绽放。然而,当歌唱家的深情歌声扰乱着小女儿的情愫时,她及时地意识到要弃绝这样的情感。最终这位歌唱家只能忧伤地离开了村庄……
    十几年过去了,老牧师早已离开人世,两姐妹也迈入了中年。她们一如既往地服侍着村民,但刻板的信仰生活并没有带来信徒之间的和谐。安息日敬拜的时候,尽管她们仍然井井有条地安排团契,但神圣的音乐已经无法带来内心的安适,人们之间充满抱怨隔阂和猜忌,对于这样的局面,善良的姐妹无能为力。
    离当年的朦胧爱情岁月,转眼又是三十多年过去了。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一个名叫芭比的女人突然闯进了她们的生活。芭比的丈夫儿子都在法国内战中丧失,为了逃避迫害,她在表弟的帮助下偷渡到了这个渔村,而介绍她来的就是那位巴黎的歌唱家。芭比哀求只要留下就可,她可以为她们干活,不要任何报酬。两姐妹心软之下收留了她,芭比就这样为他们工作了十二年,她对简单粗糙的饮食没有抱怨,精打细算,默默承担家务,给死寂的乡村生活注入了丝丝活力。
    有一天,芭比收到了一封来自巴黎的信,原来她与巴黎“唯一的联系”,一张朋友每年帮她填写的彩券中大奖了,赢得了一万法郎。这时适逢老牧师百年诞辰的纪念日即将到来,为了回报恩情,芭比恳请能为她们及信友准备一顿丰富的法国晚餐。几天后,芭比回来了,随之而来的是一船专门从法国运来的各种食材:不同品牌的高档好酒,菜蔬菌类、火腿海鲜,鹌鹑海龟,还有各种精美的餐具及巨大的冰块。姐妹俩见这阵势,寝食不安,生怕阻碍了天国的道路。但她们是如此好心,所以只得哭泣着向老教友们解释说不愿拂了芭比的苦心美意,不能拒绝这顿宴请,但为了那坚定的信仰,大家商定在吃饭的时候不评论食物和酒水的好坏,因为舌头是用来赞美感恩的,而不能耽溺于口欲的诱惑。
    欢宴的时刻到了,多年前追求过姐姐的军官和他的姑母为纪念神父也不请而来。他如今已经贵为皇家将军了。妆点华丽的餐桌上,呈现出村里从未见识过的奢侈。然而,每每在品尝着美味佳肴的时刻,信徒们都压抑着自己,故意岔开话题去述说那些信仰和回忆。只有见多识广的将军不住地夸赞着上品的美酒和精致的美食。他甚至品尝出压轴菜鹌鹑乃是出自巴黎著名餐厅的女厨之手。原来,芭比就是那曾经红极一时的大厨。
    尽管大家表现得如此节制,但充满温情的美食在似乎在开始融化人们冰封已久的内心。有人开始轻呼“哈利路亚”,有人借着回忆老牧师来反省自身的过错,表达自己的歉意,而不再像以前索然寡味的聚会那样互相指责。就是在这个时候,酒饱饭足的将军站起来发表了重要的感言,他说:
    恩慈和真理已经相遇,公义与极乐亦将互吻。缺陷和短视的人类相信自己必须在此生作出抉择,并为承担的风险而战栗。我们的确知道恐惧。但是并非如此。我们的选择并不重要。在某一时刻,当我们睁开双眼,将认识到恩慈无限。我们只需用信心等待,用感激领受。恩慈不会附加任何条件。我们的一切选择,连同我们所拒绝的,都已赐予我们。是的,我们甚至寻回了我们所拒绝的,因为恩慈和真理相遇,公义和极乐互吻。(洪果注:我充满感恩之心地重译了这段让心灵复苏的嘉言,原文如下,供各位分享:Mercy and truth have met together, righteousness and bliss shall kiss one another. Man, in his weakness and shortsightedness believes he must make choices in this life. He trembles at the risks he takes. We do know fear. But no. Our choice is of no importance. There comes a time when you r eyes are opened, and we come to realize the mercy is infinite. We need only await it with confidence and receive it with gratitude. Mercy imposes no conditions. Everything we have chosen has been granted to us. And everything we rejected has also be granted. Yes, we even get back what we rejected, for mercy and truth are met together, and righteousness and bliss shall kiss one another.)
    芭比的盛宴结出了美善的果子。餐后的烛光会上,大家聆听着圣洁的琴声和歌声,明白了天堂的光亮如何照亮着地上的人们,人们又将如何在地上对那美好的恩典做出积极的回应。当老人们手牵着手围着院子中央的水井高唱信心歌谣的时候,他们终于知道了永恒在靠近,因为他们正在用心灵体会当下的时刻,正在汲取圣灵撒在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活水源头。只有面对光明,才能走出黑夜,只有拥抱温暖,才能驱除寒意。
    恩典的故事在电影的最后达到了令人惊异的高潮。盛宴散去,两位慈祥的姐妹以为这也是芭比和她们告别的时候了,但芭比平静地告诉她们,她不再回到巴黎,她已经将中奖的一万法郎全部花费在了这餐盛宴上。当姐妹俩为她如此慷慨的花费而歉疚,并为她后半生的贫穷而担心时,她坦然笑道,艺术家从不会贫穷。芭比给这群虔诚的人们带来了恩典的气息,杨腓力因此总结说,“芭比的盛宴,千载难求的珍馐就如此为一群根本没有做什么的人铺张。恩典以其惯有的方式临到那座小渔村:免费,没有附带条件、对方请客。”(《恩典多奇异》,第25页)姐妹俩曾经对恩典关上了大门,盛宴过后,她们才发现恩典的到来原来如此容易,如此丰盛,只要我们能够将生命融入到恩典的爱意和阳光之中。
    苦行不一定是神所喜爱的,因为神造的一切本是那么美好。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生活的乐趣。“自然渴望不是超自然的仇敌”,正如奥古斯丁所言,上帝是慷慨的馈赠者,世界是一个欢乐的地方,这些自然的喜乐礼物犹如新郎为新娘准备的戒指,没有新娘会说戒指够了,因此不用再看新郎。不会的。戒指是新郎的信物,衬托出真正的信息,即爱的誓言。同样,我们只有通过这个世界的鲜活的生机,通过一切美丽和正常的欲求,才能看到了光明的源头。天国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原来是不可分割的。
    芭比象征着一个真正的平衡。她既让我们正视“生而俱来的渴望,其实是指向超自然的路标,而非路障”(杨腓力,《另一世界的传言》,第43页),也让我们警醒,不能耽溺于这些欲望本身,把欲望和享乐当成了生命的目的,而忘记了充满爱和光明的恩典的源头。芭比用她的全部所有,为乏味的姐妹和村民们带来了美轮美奂的盛宴,但她同时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那种沉迷于盛宴的生活,她丝毫不留恋巴黎的奢华。正如她所说,艺术家从来不会贫穷。这是因为艺术家能够发现上帝的创造之美。拥有天籁歌喉的妹妹没有选择到盛世浮华的巴黎做万人追逐的歌唱偶像,所以那位歌唱家在信中会羡慕地说:“你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什么叫做名誉,那是等待我们大家的坟墓……我将在伊甸园再次听到你的歌声,在那里你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这是上帝的心意。”同样,曾经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再回到这种生活的将军,在获得俗世的尊荣后,才明白他的灵魂会终身和他深爱的人在一起。他对爱人倾诉说,这个晚上他终于知道,在我们的这个美丽世界里,一切都是可能的,而不是他以前以为的那样有些事情永远不可能。恩典就是如此奇异。
    芭比的平衡是一个美妙的平衡:她的全部生命服事,都在见证着主祷文中那字字珠玑的话语——天父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生活应该由感恩加品味构成,使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无限魅力。我们由此才能知道人的谦卑而尊贵的宇宙位置。
    感谢於兴中先生为我推荐的这个影片,我衷心期望着他能早日被圣灵充满,感受到上帝赐予的这个恩典的世界,让芭比的盛宴真正降临到他的人生;感谢杨腓力的著作给我的满满启迪,让我在生命中享受着另一场芭比的盛宴。
  3. 物质的过度匮乏、生活的极度简陋未必不是一种耻辱,快乐的空洞无法只靠虔诚、赞美和想象来填充。一场盛宴使那些丑陋不悦的人变得美丽而和谐,这是芭比特的艺术,她花掉中彩票的巨额奖金制造一顿丰盛的晚餐,不是为了炫耀她曾是巴黎的名厨,而是为了使这些每天只能吃到啤酒煮霉面包的清教徒明白:物质享乐与精神享乐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联系……

    丹麦导演卡柏瑞尔亚斯里 (Gabriel Axel)1987年的作品,根据伊萨克·迪纳森的小说改编拍摄而成。叙事非常冷静,剧中人物不做任何夸张的表演,一些不露声色的幽默及讽刺却掩藏其中。显得了一种近乎圣徒式的、极为难得的自我克制。本片荣获198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摘录几句对白——

    “舌头这奇怪的小肌肉,已经完成了一个人的伟大光荣的事迹。但它也是放纵鬼魂及病毒的源泉,在那一天当我们庄严地向神父致敬,我们将用我们的舌头致敬。用他教我们的所有态度去致敬。”

    “慈悲和真心交汇在一起,正直和福运相吻。男人,有他的弱点及短浅,相信他必须在一生中作选择,他在危险中颤抖,我们一定知道害怕,但不是。我们的选择并不需要,当你们双眼睁开时,有一刻来临,我们认识到,慈悲无限。我们只能用自信心去等待,用态度去接受它。慈悲不用附加条件。我们已经选择的一切,已经对我们产生影响,而一切,我们拒绝的,也已经对我们产生影响。是的,我们甚至退步到抗拒的东西,因为慈悲和真心交汇,正直和福气,彼此相吻。”

    当两个老太婆得知她们吃掉了芭比特中彩票的巨额奖金后,尴尬地说:但现在,你的后半生将很穷。
    芭比特上前一步,微微一笑道:艺术家从不会贫穷。
  4.     有时候, 电影看的多了一点, 会发现越是精彩的故事, 就越像拼图. 开始的时候, 总有些摸不着门道找不着线索, 越往后就越清楚. 等到你把最后一快拼上去的的时候, 抬起头来, 一幅或是壮美或是悲切或是什么别的样子的画面就豁然眼前了. 这样的场景不可能不让人动容.

      看一部<巴比特的盛宴>这样的电影, 就像是如此这般拼了一次图.

      故事发生在丹麦一个鸟不生蛋的海边小村. 全村的人在老牧师的领导下过着清教徒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虽略显乏味, 但远离欧洲的战事和大都市的纷扰, 在神的感召下, 村民们无不感到一种朴素而安全的惬意. 当然, 麻烦是有的. 牧师的两个女儿天生丽质, 又成长在权威家庭, 气质超俗, 在当地的年轻人眼里免不了会成为梦中情人. 他们之中胆子大一点的, 会想尽办法寻找和她们接触的机会; 胆子再大一点的, 就索性上门求亲. 但是, 作为父亲的牧师从来没把他们当回事. "我的女儿就好象是我的左手和右手. 你们怎么可能把她们带走呢?" 事实上, 牧师也根本就不用担心什么. 两个女儿从小家教严格, 早已把自己的青春和前程交给父亲安排. 平日里, 她们是连舞会都不去的, 更何况约会?

      日子年复一年的过下去, 这样的日子一直要持续到法国女人巴比特的到来. 在这之前, 看似平静的生活还是有过漪涟. 曾经有一位城里的军官Lorens, 因为玩物丧志被遣送到这个偏僻的村子里"自省". 不可避免的, 他爱上了牧师的一个女儿. 这样的爱情是注定没有结果的. 在他走的时候, 是痛苦的告别:"我将永远离开这里, 我将要和你永别. 在这里的几天, 我认识到生活是多么的残酷和艰难. 同时我也意识到,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永远也不可能的." 几年过后, 他娶了一位瑞典公主的侍女为妻. 除此以外, 另一个给牧师带来过更大麻烦的, 是来自巴黎的歌唱家Papin. 在友人的建议下, "想听听海的声音"的Papin来到这里散心. 偶然间, 牧师另一个女儿的歌声迷倒了他. "这竟有个女伶. 她注定会征服巴黎." 不能不说, 艺术家都是执着的, 或是有些偏执. 他不切实际的开始给牧师的女儿上课, 一心想把她带到巴黎去. 结果可想而知. 又是一个痛苦的离别, 心满意足的只有牧师.

      不得不承认, Lorens和Papin这样两个人, 足以把宗教的严酷, 父亲的刻板和女儿的衷心刻画的淋漓尽致. 但是, 随着情节的发展, 我们发现写故事的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 可以说, 没有Lorens和Papin, 也就少了两个至为关键的纽带, 这张图也就永远拼不起来.

      那个在风雨之夜到来的巴比特, 正是Papin的安排. 这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其时的牧师已经作古多年, 村民们虽然仍延续着作祈的传统, 但大家的关系越来越不和谐. 有的时候, 祷告会甚至成了吵架大会. 两个业已年迈的女儿唱着圣歌, 下面的人却在恶狠狠的相互控诉对方的不满. 巴比特的到来并不能给小村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这个来自巴黎的法国女人丈夫和孩子死于内战, 被Papin介绍到穷乡僻壤只求能活下去. 这样可怜的女人被两姐妹收留了下来, 当做自己的仆人, 并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让主人感到欣慰的是, 正如Papin的信中所言, 巴比特确实是个能干的女人. 一段时间下来, 家里的存款不但没有因为多了一个成员而减少, 反而越来越多了. 那些被牧师家救济的穷人也发现, 即使是咸鱼粥, 巴比特做的也格外好吃.

      当然, 一个女人背井离乡, 又是从大都市来到世界的一隅, 日子不可能好过. 但在村子人的眼里, 巴比特始终都那么坚强和乐观. 别人问她, 难道你不想念法国么? 她会开玩笑似的回答:"现在我和法国的唯一联系, 就只剩下一张彩票了."

      谁也没有想到, 14年后, 正是这张彩票打破了小村的平静.

      我想, 谁都做过这样的梦, 如果有一天中了大奖, 会怎么打发掉白来的钱. 这样的梦总是诱人的, 在我们畅想于自己五花八门的计划的同时, 似乎很难意识到, 如果梦真的变成了现实, 我们心脏的承受力究竟能否坚持到实现计划的那一天.

      因此, 不难想象当一封来自法国的信告诉巴比特她的奖卷赢得了一万法郎, 我是怎样的替她兴奋. 好人终于等来了好报, 苦日子终于熬出来了. 我有时甚至想钻到电影里, 帮她收拾行李, 告诉她, 回法国去, 回到你的巴黎, 那里有美酒, 也有音乐. 回去后嫁个贵族. 有了一万法郎, 还愁嫁不出去么, 何况你长了这样一张标致的脸. 年纪大了一点, 没什么. 一万法郎能做多少次头发, 买多少高档时装和化妆品. 不回巴黎也行啊, 去美国, 那里富有, 并且没有战乱; 或是来中国吧, 来上海, 那里正是洋人吃香的年代....

      好的故事总不会按照我们设想的方向发展. 把电影看下去, 巴比特让我有些失望. 她没有选择马上走. 其实, 这个时候的姐妹俩已经料到巴比特呆不下去了:"该来的总会来的. 这都是神的安排." 出乎意料的是, 巴比特丝毫也没有提离开的事, 反而请求她们要在牧师百年诞辰的时候, 自己掏腰包给村里人做一顿饭, 一顿"真正的法式大餐". 主人犹豫了. 这样的请求确实有些难为人, 毕竟这是清教徒的家庭, 而且哪有主人请客厨子掏钱的道理? 不过两姐妹的心肠一向很软, 既然从故事开始到故事结束, 两个人都像菩萨一样有求必应, 那么这样一次决定故事命运的请求也自然不会被拒绝.

      接下来就是大餐的准备. 简言之, 巴比特回了一趟法国; 一周后回来的时候, 跟来了一整船的动物, 植物, 各式各样的酒, 和一大块冰. 无疑, 这都是巴比特经过千挑万选用来做这顿饭的原材料. 现在只等开饭了. 这段时间里, 又有一个小插曲. 巴比特带来的鹌鹑和海龟着实把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姐妹俩给吓到了. 她们晚上做梦, 梦见了被火烤的猛兽, 以前哪梦到过如此可怕的东西. 随后, 她们去村子里偷偷的哭诉, "我们真的不想拒绝巴比特, 可我们真不知道她会给大伙做出一顿什么样的饭..."; 大家最终统一意见, "为了姐妹俩的健康和爱, 谁也不准再提和吃有关的事." 随着故事的进行, 我们可以看到村民们这句好心的誓言最终是如何在巴比特的美味面前一点一点瓦解掉的.

      说实话, 看巴比特准备这顿大餐的过程真是赏心悦目, 甚至连桌布她都要仔细的熨烫一遍. 在一个生活习惯比巴黎要"粗糙"的多的村子里, 这样的讲究未免有点太奢侈了, 但也就是这种奢侈才能给我们带来视觉和味觉上的快感. 现如今, 关于饮食的电影太多了, 但真正能让我食欲大开的, 除了李安的<饮食男女>和西科塞斯的<纯真年代>之外, 就是这部<巴比特的盛宴>, 无不都是在"吃"的细节上讲究的不能再讲究的电影. 而这部<巴>, 因着这顿发生在偏僻小村的法式盛宴, 而尤其令人馋涎 -- 似乎这样的奢侈离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并不遥远.

      故事的剩下三分之一, 就全在餐桌上展开了. 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精彩的一场餐桌上的戏, 没有大开大阖, 一切都似乎悄无声息的展开, 却是那么扣人心弦. 更有意思的是, 讲故事的人在开饭前特意把Lorens叫回来了. 此时的Lorens已经成了将军, 并且带来了一位瑞典皇室的老太太, 这给这顿大餐究竟平添了怎样的色彩? 另外, 巴比特最后有没有离开这里? 她以前是做什么的, 究竟是谁? 而巴比特的这顿饭给小村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等等这些就只有让看者自己去揭晓了. 毕竟, 每个人拼完的那幅图画, 在每个人的心里, 滋味都是不一样的.

      <巴比特的盛宴>曾经是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这当然不光是因为里面的大餐. 这是一部关于文化间交流与互动的电影, 而宗教的因素也会让西方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与此同时, 电影中的台词也在一次次叩击人的心灵. 在那封被巴比特带去的信中, Papin感人至深的说出了每一个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感到震慑的自白:"想想现在的自己 -- 一个孤独, 丑陋, 早已被当年那些崇拜我的人遗忘的老家伙, 我在想, 你们(那对姐妹)选择了一条更好的人生之路... 什么是名誉? 最终我们不是全都要进那坟墓..."

      诚然, 对没有宗教情怀, 也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的我们来说, 光是里面的这顿法国大餐就足够让我们大嚼特嚼一阵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