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干节要送饼干 突然觉得浪漫 但是仙姑好可爱 怎么也做不出饼干 另辟蹊径做了粿 我觉得很中啊 只可惜仙姑后来没有送出去
阿乐车祸没必要吧 虽然因此结尾礼堂道别很升华很感人 再连到第二部的肇事女律师那集 “重要的是活着的人” 也很水落石出 但是阿乐可是阳光啊 唉
宫庙文化 青春校园 六集好短 阳光好短 回忆也好短 窗前的风铃垂一条线系上阿乐写的纸片 风吹风铃响叮当
我们不好的时候 有憧憬的时候 神明宫庙是精神依托 都很重要 神重要 人也很重要 自己最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知道心的出口在哪里 珍惜眼前 珍惜无题日常
片尾曲就像一颗轻盈的月亮 高高挂在天边
关键词:女性成长,生与死,珍惜眼前人
意料之外的好看。 聚焦了一个能通灵的16岁女生的成长。整个故事不是说她为谁神魂颠倒,而是聚焦她本身,她的矛盾,她的破茧而出。 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聚焦女性成长的片子。
最后一集,女主喜欢的人意外去世,很刀。但是女主从这段恋爱里,或者说只是从几个月的相处里,真的学到了很多,受到了支持与鼓励,也学会了付出,鼓励人,学会了怎样去爱。
最后,当她一个人爬上了当初那个需要他拉她才能上去的围墙时,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矛盾又迷茫的“仙姑”了,是魔法少女小真,在晒太阳。
爬围墙这段,还让我想到了《ME BEFORE YOU》最后一段,女主角穿着已经去世的男主角送的她最喜欢也最想要的连裤袜,走在她最想去的巴黎街头,坐在男主角推荐的咖啡馆喝咖啡。好的关系,真的会让人成长,会让人越来越做自己,爱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一集 我从不后悔已经做过的事情,只对还未做过的感到遗憾。 第二集 与其去想每天要做什么,不如去想每天做什么会让你很开心! 中间几集 原来仙姑才是真正的魔法少女,超酷的! 珍惜眼前人的意思是,马上吻她! 不要等到死去才后悔过了一辈子不想过的生活。 活着的时候,就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一切。 不要让仙姑成为最了解你的人,有什么心里话要记得跟身边信任的人好好说清楚哦! 第六集 好的恋爱会让人成长,懂得怎么爱人,怎么爱自己。初见那天,多亏你拉我才能爬上去的围墙,今天我已经可以自己上来了。 谢谢你,何允乐。再见,何允乐。 谢谢你,谢雅真。再见,谢雅真!
在《魔法少女小圆》之后,已经很难再谈魔法少女题材了,因为它已经把解构和重构做到了终极。但《通灵少女》很棒的是,它因为本身「真人剧」的身份,意外地劈开了新的空间,可以放置自己的名牌。
当我们谈到魔法少女时,我们的重心常常在于少女,考察魔法能力带给少女个体的破局和机遇。但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魔法本身。被赋予魔法、得到能力,到底代表什么?是否附加了某种更宏大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魔法」和「少女」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前者代表了对世俗世界的干涉能力,是向上、向外的;而后者则是少女个体的经历和成长,是向下、向内的。「魔法少女」所拥有的双重身份,实际上成为了两个世界的节点和窗口,不仅超越世俗的力量在干涉少女的个体生活,反过来少女的身份也在干涉着世俗世界。
总体来讲,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同时也很遗憾这部剧很多地方的欠缺。导演和编剧找到了一个非常珍贵的视角来观察作为主角的一体两面的个体,同时也偶尔触及了借助主角的对世俗世界的观察。很遗憾的是,本身这是一个大剧的配置,最终却走轻走浅,拍成了囿于个体尺度的小剧。
我并不是说挖掘角色内心世界、关注个体成长就是小视角。相反,很多空洞的宏大叙事(比如很多走国大场面电影)才是小格局。《海边的曼彻斯特》没人会认为是一部小作品,但它的核心实际上仅仅在个体尺度,甚至无意探索角色的外部世界。我是说,就像《通灵少女》最后一集自己说的,仙姑这个身份给予的并不是知天命指去来,而是洞察人心并予以抚慰。不负责任地说,她相当于野生心理医生。
但是在个体视角上,仙姑实际上是在不断观察世俗世界的欲望,观察茫茫众生的大兴衰、大悲喜。而这种观察,因为仙姑本身「女高中生」的特殊身份,而变得尤其特别和珍贵,因为这并不是从高高在上的角度俯视,而是以个体的身份去观察个体,这种观察的结果也反过来因为观察者的天真、稚嫩和纯白也改变着观察者自己的生活。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影片构筑了一个只在「理性」中存在的完美男性,甚至为了完成这个角色的形象花了一集的时间安排了另外一个男性配角作为陪衬,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身份倒置。当然,为了实现这个角色的最终使命,他是必须去死的,因为观察死亡必定是作为少女的仙姑的终极任务。
一直以来,台湾电视剧始终存在的问题就是轻且浅,感觉因为生活过于平安喜乐,人人追求的都只有小确幸,没有任何力量感。当然,走国电视剧在光腚的阉割下还不如个胎盘,根本没有被提及的资格。
之前看的台剧《出境事务所》,主题有些相关,剧集的问题很相似。我当时觉得最好强化单元剧的构成,来浓缩单集的情感力度。从《通灵少女》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建议。世俗世界和个体世界的相互干涉并没有明显的切分(这也是短短6集都让观众感觉剧情出现了套路的原因),而无论是外界的改变还是内心的成长都不是阶梯式、阶段式的,而是像光谱一样渐变、同时像衍射一样碎片化。
很让我意外的是,导演竟然是一位男性,这在剧集中很难感觉到——对待男性角色的态度,看待个体经历的视角,都更接近于女性的方式。当然,这也可能是我自己心里的性别刻板印象了。
总之,这部剧没有给HBO Asia丢人,很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