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明日世界 Tomorrowland(2015)

简介:

    中年男子弗兰克·沃克(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和身边的女孩凯茜·牛顿(布丽特·罗伯森 Britt Robertson 饰)大吐苦水,他慨叹现代社会充斥了战争、饥饿、灾难以及种种不公,他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代的一段经历。当年小小的弗兰克(托马斯•罗宾逊 Thomas Robinson 饰)带着自己的得意发明来到某主题公园,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而美丽的少女雅典娜(拉菲•卡西迪 Raffey Cassidy 饰)偷偷伸出援手,让他见识了令人咋舌的未来世界。与之相对,凯茜则是对未来充满幻想的阳光女孩,她渴望有朝一日遨游太空。心怀梦想的她甚至私闯NASA,为此惹了不小的麻烦,不过却由此得到一枚神秘的徽章从而结识了弗兰克。

演员:



影评:

  1.         星野我不是瞎子,电影结构的问题我早就听说,关于预算、演技、公益广告那等子事,我也累看。
            那我说什么呢?
            就说这豆瓣太不负责任了!明明说是虎头蛇尾,俺就仔细把这以上几笔烂账加起来。思量许久,决定这想必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蛇尾,乃亲自买票观赏。万万没想到在电影院白等这么久,翘首以盼的大烂尾也是并没有出现,我也只好落寞地回家伤心。
            回来想想,也许所谓盛传的烂尾不过是因为最后电影变成了打倒豪斯大叔,推塔拯救世界,然后再来一则正能量说教罢了吧。而我正好是那个完全不在意这些细节的好男人——我在意的是它烘托出的立意,谁在乎自由女神像身上到底落下过多少鸟屎,才考虑要不要感叹它的壮丽。
            好吧,这个比喻很糟糕。但是更糟糕的是,我可以想象无数和我一样的人,看完一场场电影——它们不完美、但却投射出一片巨大而震撼的世界,或者在某一瞬间闪耀出足以覆盖这电影结构本身的人文光芒——当我们被这样的时刻所感动时,我们总希望在这里诉说和表达,却发现这样脆弱的感性在恶评如潮的结构流、逼格流中完全无法存在。
            所以我知道了,原来《明日世界》中表达的概念,正好投影在我们对它的看法之中。
            世界很糟糕,是的,我们都知道——但是指出世界很糟糕是容易的事,不放弃(“Not giving up”)才是真正困难的。这电影结尾有点suck,我们很容易指出来——但真正困难的是,去掩藏我们最容易暴露的不满,而去放大它所传达的真正重要的声音——梦想和希望。
            大家都说,它只是迪士尼赚钱的广告,但我们谁不是生活在巨大的广告之中呢?多少人在相信这社会没救了,多少人在豆瓣传达这部电影一无是处,多少人在告诉那些梦想家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多少人用理性标榜自己而极力打压感性。一如电影中的时空侦测塔,正是我们自己不断地在给这个世界播放消极的广告,影响着我们自己和下一代,因此这地球才会只剩下58天的寿命。而我们并没有想过的是,广告在盈利之余所存在的意义,我们太过在意动机,以至于忘记表达和利益从来不能离开彼此。因为哪怕是一首再感人的歌曲、一本再真挚的书籍,也是离不开封面和包装的。当马丁.路德金站在演讲台上,我们都知道它的讲稿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和修饰,所以也许它并不是真情流露——但是这并不妨碍“I have a dream”成为1963年最震撼心灵的一句话。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让世界填满相信广告的梦想家或者多愁善感的绝对美学者,唯心和唯物、感性和理性都应该保持各自的张力。毕竟李安需要他的老婆才能成为伟大的导演,木叶需要团藏和宇智波鼬才能明媚鲜艳。有人要仰望月亮并走向远方,有人要帮梦想家去捡六便士路费;有人要背负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向至善,有人作为“里子”去帮面子上的一代宗师杀人。
           同样,在豆瓣里太多人要给《明日世界》差评,显然超出了平衡。因此我才决定,我要放大这希望,故而打了个五星不算,我还要认真写一写为什么它值得放大。


           虽说表面上逼格显然不够,但这部电影还是提出了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利用我们的想象力,假如我们知道了自己确切死亡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大也可以小,如果按照直接指代剧情中末世的情节,那么一般就只有两种答案:一是人类意识到冰山的存在,集尽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写命运,即使末日并不向今天的我们“索要任何东西”;而电影里发生的是第二种答案,即人类尽管得知了末世的景象,却仍然加速“sink the boat”,趁末日来临前掠夺更多的资源。因此,就像一个身患重症(还不是绝症)的病人是选择积极治疗还是及早行乐的问题上,人类基本上是选择了后者,因此沉船的概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豪斯大叔最讨厌的就是病人放弃治疗,顺理成章放弃了人类的世界。
           如果这个问题往大里问,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接受死亡态度的问题——它更像是尖锐地向整个人类提出对自我价值的反省,让我们反思在面临必然的死亡时,作为人类中的一代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讨论人类生命存在与虚无的问题,是哲学三问中“到哪里去”的问题。
           既然是哲学,迪士尼最不能忽视的两种答案显然是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以及它们的前身和衍生),几乎所有哲学家都要讨论这基本的问题。而在这类问题中较为显眼的有海明威、萨特、森田正马、李耳这种逼格极高的人物,也有脍炙人口的《搏击俱乐部》、《现代启示录》、《2001太空漫游》乃至姜文等人的作品。所谓存在主义,是指我们在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是并没有什么目的的,但是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态度、行为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意义。这简直就是满满一桶正能量——尽管对于迪士尼来说仍然现代对现实的妥协,毕竟它曾经代表纯粹的浪漫主义,而不需要考虑是否大背景是虚无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这也体现了唯物和唯心的交锋。因为迪士尼的概念本身就建构在一种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童话般的美感上,它是唯心主义文化有史以来建立的最有影响力的一座堡垒——数不清有多少次,迪士尼在电影中先是理性地体现现实有多么suck,然后到最后却提出只要有梦想和勇气就能改变世界;而在《明日世界》中就更直白地采用了“只要身怀伟大的梦想的主角中断传递负能量的广播(由理性概念主导的数据),世界就能得救”的情节。这相当于与理性主义指导下的宿命派(决定论)直接宣战,就差更进一步与理性主义本身撕逼了。
           那么是否就要提出影片中的第二个问题?
           
           2.通过理性概念计算出的世界灭亡是否确切?
           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联想到那一类经典时空穿越中的因果问题,但其实在本片里很难说涉及太多如此艰深的问题,毕竟它是儿童电影。但是如果不真的讨论一下,仿佛又错过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比如说在时空侦测塔中我们可以看到几秒中之后的未来,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未来——如前所述,这都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参数下的,但每当女主角表达勇气、梦想的时候,就会出现极小的可以改变世界阻止其灭亡的概率——而它与世界灭亡的可能性只差那么几毫秒。
           既然牵涉到概率问题,如果允许量子力学在这里横插一脚,我们就该知道有一个经典的双缝干涉实验、海森堡算不准理论、薛定谔的猫理论。我虽然不太熟悉,但记得大概的论述是:当你去计算一个粒子乃至一件事情的走向、概率的时候,你永远无法同时得知这个粒子的动量和位置;或者,你无法断言一只精心装置的黑箱里一只猫的死活直到你打开箱子看到它的瞬间。当你未曾真正观察一件事物时,所有参数都呈波状在“概率云”中蔓延;但当你成为观察者并试图去计算这些事物时,波状函数就发生了坍缩,一切都变成一个固定的结果、具体的形态——用最简单的话说,当你没有看到月亮的时候,月亮是呈波状弥散在概率中的(不确切存在的);而当你转头看它时,由于它的波函数发生了坍缩,于是月亮才出现在那里(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学宗师王阳明)。
           现代科学产生一系列难以置信的结果,简直可以说是玄幻。乃至于《三体》里面直接解释成外星人对人类实验的恶作剧;乃至于有一部分科学家竟然接受了“意识”本身可以作用于现实世界;乃至于佛学、道教到今天从“上帝粒子”等各个量子领域乱入科学世界。物理学被唯心主义攻破早已不是新闻,而现在很多科幻电影作品也越来越跟“意识与真实”的主题挂钩,大卫.休谟和贝克莱如果活着在这个时代可以成为最神经刀的导演。但是其实,谁都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在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一切只取决于我们所想相信的“真相”。
           迪士尼,选择了活在一个美丽的真相里——当我们计算世界灭亡时,一切理性概念发生坍缩,末日一定会到来;然而当我们不去计算而是选择意识的力量(主角所具备的)时,我们就获得了重生的概率。


           3.植入毁灭的概念本身是否成为导致恶性循环并实现该命运的原因?
           以上问题二中提出的想法,仅仅是我个人所见。毕竟同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人可以看出温柔,有人看出邪恶,就不排除有人看出一篇长达几万字的狗血小说。
           在这个问题中我想回归迪士尼在这部影片中对结局更有可能的解释:那就是从纯粹心理学角度,世界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人类在头脑中建构了这样的“idea”。你可能会联想到《盗梦空间》或者心理学上的暗示效应。因此,植入毁灭的概念本身是否成为导致恶性循环并实现该命运的原因,预言存在的事实造成了预言的实现。显然这个说法似乎比量子力学靠谱一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推塔”就可以拯救世界——正是要通过消灭这预言的存在,而阻止预言的发生。
           有一个经典的质疑是,当我们头脑中想象杀人时,我们从本质上其实已经杀人了。那么当我们头脑中长期建构了末日到来的理念,是否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迎接这种结局的一切条件呢?
           当这样一个“idea”在头脑中盘踞太久,人们的集体潜意识也就“embrace”了这样的结局,于是开始选择了不负责任地生活,泰坦尼克号因此不得不沉没。用迪士尼的口吻,那就是你们如果不相信圣诞老人,那么圣诞老人就真的没有存在过;你们都相信地狱会到来,那么就一起go to hell吧!
           而迪士尼的“英雄们”的任务,正是消灭人类心中属于撒旦的“idea”,给世界带来希望和光明的“idea”,并且时时刻刻提醒人们“giving up”是很容易的,难的是产生“ideas”——而这正好是影射的迪士尼自己,一个用童话拯救世界的存在。不仅如此,迪士尼还要招募所有这世界上“not giving up”的天才和梦想家,一起去建筑象征人类绝对美好概念的明日世界。因此到了影片最后,说它是迪士尼自己的广告也毫不为过,只是何必对这样的广告反感呢?我觉得看上去很美。
           影片的最后,阳光照耀的麦田下,一个个梦想家从田野里站起来,历经多少孤独和艰辛从人类中萌芽而出的希望和创造力,在那一刻绚烂绽放。我联想到《麦田守望者》,那个表面上愤世嫉俗的男孩在内心里却守望这一片美好的麦田,只愿意一辈子守护着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让他们不要走向悬崖。最困难的是,即使在认清了背后丑恶的存在,却仍然选择守护这世间的美好——如果这也是广告,那我情愿冷酷的现实中有个声音能告诉我“不要走开,广告马上回来”。
           也许,在所有人都接受走向悬崖的命运的今天,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守望者。如果我们自己无法做到,知道有迪士尼在有意无意地尝试,我也觉得欣慰。


           电影到了最后为了努力把概念托出,在故事情节上稍显薄弱,但是闪光点仍然不少。即使在最惊艳的“埃菲尔铁塔发射”之后剧情“急转直下”的时候,我仍然能在雅典娜临告别之际,那种淡淡叙述的氛围中找到许多科幻影片令人感动的影子。仿佛又看到《终结者2》里面施瓦辛格沉入火海中前最后竖起大拇指,看到《银河护卫队》里树人最后说出“We are groot”,还有《蝴蝶效应》、《死亡幻觉》的结尾等,它们都是最美的叙述,不应该埋没在对一部电影简单的定义之中。至少我感动于迪士尼仍然努力地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机械论(programing)的终极代表——机器人身上也能找到一棵人性(personal)的稻草,即使在理性主义的功利浪潮激烈拍打下,它仍然张开双臂只为守护身后单纯的世界。
           当然,我也总是禁不住在想,如果影片能够有一个《苏菲的世界》式的结局,最后不是讲道理而是仰望星空和思考,是否会更加美好?
           影片有一度接近这个结局,那就是在推倒命运塔之后,还未交待人类的真正结局之前,两个主角在一片安静的树林下坐在树下思考。
           思考一些什么呢?。
           银幕上,我看见树上的叶子闪烁着紫色光芒,恍惚间竟感到某种禅意。其实电影从最开始的倒计时就已经提示,当面临我们的死亡时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态度。整部电影就像一个生命在轮回中的追问:当知道自己必然迎接生命、记忆的幻灭,我们在这样的生命中应该如何存在?我们是否因为见证、接受了这样的命运,而就停止修行自己的生命(或者地球的生命),只去贪图现世的享受?我们是否因理性拥抱了物质生命的虚无,就失去了让精神走在路上的勇气;是否因为轮回的现实中受到的苦难,就失去了爱这个世界的能力?
           作为被理性和感性双重折磨已久,却还是如此热爱这世界的这么一个人,我今天也做出了选择。也许我还是要死,也许生命的虚无以及命运的冷酷仍然是无法改变的参数——可我,选择给这部电影五星。
           恍惚记得,黑塞的《悉达多》之中,年轻迷惘的乔达摩.悉达多在追寻真理的路上碰到了未来的自己(佛陀)。那时的佛陀早已参透世界的真理,他就是悉达多未来的命运——这命运似乎已经是完美,悉达多只要用余生追随他就可以拥抱真相,而不需要继续在路上经受苦难和时间的折磨。可是悉达多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佛陀也没有阻止他。
           记得决定离开佛陀的时候,乔达摩似乎也坐在一棵树下,风吹过他的思绪。
           他的命运也许在这一刻,闪动了那么一下。
  2. 短評不夠寫。

    最近很容易被電影感動,可能是正身處在沙漠之中,一點點的滋融也得被放大,可是我真的認為這部電影很好看,不知道為什麼影評好像不十分好。

    他是一部很好很好的兒童電影,就像電影所說的,一些想法會慢慢的浸入你的腦中,兩隻狼中,他就是要你喂給對的狼。

    前面開場開得很好,帶出了現今這個世界的絕望,卻也給了人無限的希望,尤其是喬治克隆尼說出:我以前看到的未來不是這樣的,那一刻簡直想起身鼓掌,再接上他的童年,對未來世界的描述等等,這可能是很老梗的場景與畫面,可是也確實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與感動,這不正正是我們現在正在遺忘的嗎?

    關於開場對未來的詮釋這一點我覺得跟星際效應的概念有像,也真的很打動到我,因為我認為這正正是這世界現在需要的,也是缺少的。

    而我們現今正正都在逃避或是忽視這件事,或許也正是這部電影不會得到太好評價的原因,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後面收得確實不夠好,前半部我認為十分之好,從喬治克隆尼到女主角,一直都帶給我們期待與希望,直到後面的最大轉折點,發現世界終究到了盡頭,也是很好的,只是女主角意念一轉就破解了驚世大秘密那一刻就破盤了,後面變成了一部真真正正的兒童電影(我認為這部電影本身出發就是兒童電影沒錯,不過前面的好是作為成年的觀察也會覺得好看)。

    不過我認為他還是一部很值得讚賞的電影,我在想要是我是小孩我會受到他影響多大?這正正是希望的價值呀,這個世界觀要從頭說起感覺還有很多很多東西可以講,這想像空間對小孩來說也是很美的一部分。

    而一眾演員也演得十分出色,由喬治克隆尼帶領新的演員演出也是我認為很希望的一點,女主角也很有魅力,那浮誇卻不別扭的表演十分到位,不過我最想講的卻是演機械人的小女孩-Raffey Cassidy,她的表演簡直可以用震撼來形容(我也是看預告被她吸引才想看的),從電影的所有時空中貫穿,非常到位的演出了各種情節-文戲/武戲/感情戲,這對一個小女生來說是多麼困難的事情呀。

    更重要的是,她跟喬治克隆尼有一段感情戲,也是我認為是電影中最美麗的設定,機械人跟人類,中年人跟小女孩,這是多麼奇怪卻又美到不可開交的設定,喬治克隆尼的表演當然到位,可是小女孩最後的告白絕對不輸喬治克隆尼,還更有魅力。而能把這樣組合拍得合理也是非常令人佩服。

    這電影的的確確很迪士尼,可是他總是可以在老土的思想中卻也跟著時代一點點的慢慢去走,近幾年的迪士尼電影都給我這種感覺,像是JOHN CARTER我也覺得很很很好看,可是票房評價也不好,我常常認為電影確實是充滿所有可能性,不應該只有這種單純卻不真實的美好,可是我們小時候不正正是看了這樣的美好才努力成為美好的人嗎?至少我是這樣被影響的。
  3. 影评的视频版经过昼夜奋战也出来了!!不想看文字的小伙伴可以点击:

    这部《明日世界》在大片扎堆的暑期档显得有些特别,看看在它前后上映的影片吧 复仇者联盟2 速度与激情7 一看就知道是续集电影 侏罗纪世界 疯狂的麦克斯 终结者创世纪等虽然扭扭捏捏不敢把阿拉伯数字直接印在片名上, 可实际已经是系列电影的第四,五部续集了。在拍摄成本日渐上涨的好莱坞,想让电影公司为大成本拍摄开绿灯, 不是成功商业片的续集,就是是改编自知名漫画小说,总之,没有超强力IP做后盾,再有钱的电影公司也没有余粮给艺术家导演们愉快玩耍。在如此大势之下,迪斯尼居然投资近两亿拍摄一部看似不知从哪疙瘩来的《明日世界》,如此之举,土豪,我们做个朋友吧
     
    该片的导演布拉德伯德每次访谈也都大打“情怀牌”,多次强调影片最初的构思来自于沃尔特迪士尼本人,提到老迪斯尼遗物中有个神秘手提箱,其中从未公开的私密文件给了导演极大的灵感,这怎么看都像是武侠小说里的桥段啊。有了门派开山祖师的武功秘籍, 这部电影看似替天行道名正言顺,似乎志在给续集泛滥的暑期影市吹来一股清新的原创之风。
     
    可是“情怀”背后的事实是,迪斯尼公司早已不是老迪斯尼时代的艺术家工作坊,而是市值超过千亿美元上市股份公司,让股东利益最大化才是公司压倒一切的使命。老迪斯尼所构想的是乌托邦式的未来之城,是个集科技,生活,娱乐为一体的革命性社区 (Experimental Prototype Community of Tomorrow, )明日实验性原型社区,靠,还能再高达上点吗?如今在美国奥兰多的迪斯尼世界,当初老迪斯尼买下那块地皮就是要实现自己这 创世纪般的梦想。可惜,老迪斯尼在实现这一宏愿之前就与世长辞。接手的资本家们本着“怎么赚钱怎么来”的宗旨, 把 老迪斯尼的伟大构思缩水再缩水,压缩成迪斯尼乐园的一部分,一个单纯靠新奇设施奇技淫巧吸引小孩的游乐项目,而老迪斯尼那个高大上的名字也被简化成了TOMORROWLAND。
     
    各位看官现在大概猜到怎么回事儿了吧,不管导演有没有做老迪斯尼精神传人的意思,在资本家股东眼里,这部电影只是同名主题乐园的一个巨大广告。迪斯尼作为横跨几乎所有娱乐行业的巨头,最为擅长的就是这种“迂回包抄围而歼之”的策略,例如2003年的票房大卖的《加勒比海盗》便是改编自迪斯尼乐园的同名主题游乐项目,借助影片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热销,主题乐园的设施内容也不断升级,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电影的氛围。至于《加勒比海盗》的成人AV版是不是迪斯尼的本意,就不得而知啦,影片番号和下载地址是:**河蟹河蟹**
     
    此外,迪斯尼每年都会推出一部体育题材的励志片,譬如去年的百万金臂,今年的麦克法兰,这类雄性荷尔蒙狂飙的题材看似和迪斯尼的传统形象牛头不对马嘴,可是如果你知道全美最大的体育频道ESPN的幕后老板就是迪斯尼的话,你就明白米老鼠下的棋有多大了。
     
    正因为有着庞大的利益渠道,《明日世界》电影本身对于迪斯尼根本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豪赌,如果拍的好则可以发展成下一个《加勒比海盗》,就算票房不利就权当给自己的乐园做了个超大的广告,所以,没有超级IP的劣势,高达两亿美元的成本,对于财大气粗的米老鼠也就“天空飘来五个字 那都不是事儿啦”
     
    但是,就影片的实际表现来看,最让人疑惑的是这两亿美元究竟花在那里了?预告片中惊鸿一瞥的明日世界景象的确光彩炫目让人心驰神往,可看完后才知道,整部影片里出现的明日世界画面不比预告片里的多到哪儿去。前不久《疯狂的麦克斯》的预告片被誉为良心预告片,因为预告片里的镜头在影片的前三十分钟已经全部出现,后面的都是耳目一新出人意料的大场面。《明日世界》可倒好,预告片里的精彩画面也在影片的前三十分钟出完了,可影片的全部精彩也就这么多,剩下的不是更加炫目的好戏,而是60分钟的大叔萝莉中二女组成的公路片,注意!是发生在现实美国的公路片!说好的未来世界呢?他们开的是雪福兰破皮卡!说好的狂拽炫酷叼炸天的高科技装备呢?!
    三人组中的中二女是本片的第一主角,一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热爱科学的纯美女高中生。看着稍微有点脸熟,仔细一瞧是前不久上映的《最长的旅程》的女主角,在那部爱情片里她和肌肉男主角激情场面不断,从浴室到马厩,各种体位试了个遍(据说拍摄的时候真的全裸哦),然后马上到这个片子里突然欲女变玉女,演起了懵懂高中生?我看片少,你也不能这样骗我啊!真以为穿上衣服观众就认不出来了?
     
    萝莉的演技实在不错,和其他电影中小孩一哭二闹三卖萌不同,这位萝莉居然是主角队伍里武力值最高的,确实惊人。好奇之下,查了查她的资料,发现她之前居然演过白雪公主,好吧,这张脸,白雪公主,白雪公主,白雪公主
     
    至于大叔乔治克鲁尼,表现还算中规中矩,只是很难想象为啥德高望重的他会在这样一部面向儿童的爆米花影片里演一个配角,可能是迪斯尼给的片酬很高?如果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啥影片的特效场面捉襟见肘了,敢情是钱全给了克鲁尼了!
     
    中间的这段公路戏我终于还是忍下来了,因为我知道一般影片的预算都是按照40 20 40的比列分配,开头花掉总预算的40%需要抓住观众,中间20%就当滥竽充数,结尾花掉40%需要留下深刻印象, 。所以当剧情进展到结尾高潮时,我期待着像开头三十分钟那样的影像奇观.
    WHAT
    A
    DISAPPOINTMENT !
     
    第三幕不仅视觉效果乏善可陈,剧情更是烂出了新水准,反派的作案动机和主角的解决方案既复杂晦涩又幼稚可笑。而且正反双方一律得了“哈姆雷特综合症”,似乎不对人类命运长篇大论一番就下不来台。嘴炮打完开始动手时就更是惨不忍睹,乔治克鲁尼和休劳瑞,一个来自《急诊室故事》,一个是《豪斯医生》,两代医疗剧男神的对垒,本该是穿越时空来揍你,结果确实证明隔行如隔山,两位大夫们的攻击力简直不忍直视, 连导演都看不下去了只能给些远景,结果远远看去实在分不清扭打一团的两人是打架还是搞基。
    说到结尾,唉,怎么说呢,最好的部分是,它终于结束了。
     
    作为一部电影,应该要有精彩的故事,没有精彩的故事,你起码要有有趣的人物吧,没有有趣的人物起码特效能亮瞎眼吧,
    结果就未来世界的画面就出现几分钟你糊弄鬼呢吧!这也再次提醒了我们世上比广告更能忽悠的就是预告啦!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刘判官在此,和我一起讨论电影。。。

  4. 《明日世界》是一部理念十分独特,然而叙事和人物塑造并不成功的电影。前一百分钟的华丽铺垫,以后三十分钟的仓促说教结束;花了大量时间来凸显明日世界的美好设定,而忽略了对剧情走向的解释,还没有达到高潮就开始了最后的煽情。影片想要激励的是“梦想家”,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却不是女主角或大叔,而是萝莉机器人,副线有宣兵夺主之嫌。

    可我还是会推荐这部电影,它和我近几年看到的科幻片都不一样。很多人将《明日世界》定位为儿童片,它也确实符合很多儿童片的特征,但在我看来,它的低龄化主要是由于概念的复古。在人们初尝科技发展带来的甜头时,期盼依靠科学发明的力量能够获得更美好的生活,早期的科幻小说的幻想要更加大胆,更加脱离现实,也更加乐观。明日世界正是基于这种对科技的乐观主义,从它的四位创建者就能看出来:埃菲尔,缔造建筑史奇迹者;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之父;而爱迪生和特斯拉,难以想象两位死敌竟然愿意握手言和,这也表达了“发明家们为了共同的梦想团结在一起”的心愿。这种乐观主义很容易就和低龄化混淆,孩提时期,人们总是对未来充满了希冀,而随着成长,悲观主义滋生;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可能为我们带来的福利也被有意识地淡化了。这是现代科幻小说的同一趋势,也是反派豪斯大叔持有的观点:科技好啊,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人该作死还是会作死,科技只不过成了作死和反作死的工具。

    明日世界中,城市被一片金色的麦田围绕,有蓝天白云,有极富未来感的高楼建筑,也有绿色的植被,它的审美是一种大众化的审美,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像是多啦A梦里的未来世界。而很多科幻电影的想象中,确实为了追求效率化,林立的高楼拥挤不堪;工业废气,去植被化,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的破落的穷人街,主角住在狭小不堪的房子里,或是飞船里,整体是压抑的,封闭的氛围。触手可及的科技背后不是梦想而是消费主义,最尖端的技术掌握在利益集团手中为虎作伥,最后靠个人英雄主义侥幸逃脱,这自然是现实的投射。在世博会上豪斯大叔对年幼的弗兰克说,发明的东西得“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这句话在《硅谷》中也反复出现,然而在竞争者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现实的破产危机的映衬下,这句话的滥用显得那么苍白可笑。悲观主义是普遍的,它以大人的面貌出现,《明日世界》孤零零地站在其中,人们认为它如孩童般天真。

    《明日世界》中的矛盾,是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观点的碰撞,是喂养哪条狼的选择。作为一个怀揣科学家情结的人,我也幻想过一个剔除了政客财阀,只由学者组成的城市,尽管这种假设是极其站不住脚的。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价值观,是遗失已久,弥足珍贵的。然而糟糕的结局,把它变成了一篇只有结论没有论据的三流文章,使得有人感觉受到愚弄。假如它能够更务实地去看待这个问题,那么一定会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当然,未来世界是一个过分理想的情况,现实要复杂得多。而我依旧相信未来会是明日世界的样子:无论人种性别都有均等的机会,尊重文化和多样性,科技在温床中腾飞,个体自由地发展。听从本真的憧憬和渴望,不要在愤世嫉俗中浪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