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恶魔 Les démons(2015)

恶魔 Les démons(2015)

又名: The Demons / Démonok

导演: Philippe Lesage

编剧: Philippe Lesage

主演: 帕斯卡·比西埃尔 洛朗·吕卡 Bénédicte Décary Pier-Luc Funk Victoria Diamond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上映日期: 2015-10-30(加拿大)

片长: 118分钟 IMDb: tt4247492 豆瓣评分:6.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A young boy begins to experience the adult world as he enters adolescence.

演员:



影评:

  1. 恐怖类型电影发展到现阶段,恐怖桥段的花样翻新似乎已经到达瓶颈,血浆与一惊一乍式花样已经不能刺激恐怖影迷分泌肾上腺素,惊悚桥段的重复和用恶心替代惊悚已经使恐怖作品走向死胡同。而对恐怖类型作品渴求的广大恐怖迷依然对恐怖电影抱有巨大的热情,对每一次的诚意作品他们都抱有巨大的热情,恐怖片的低投入和高票房就是明证。
    从茂瑙的《诺斯费拉图》到库布里克的《闪灵》,从希区柯克的《群鸟》到帕尔玛的《魔女嘉莉》,这些作品不仅有传统的惊悚路线,但同时为恐怖片注入了新元素,无一例外,心理惊悚才是真正的惊悚,设计的桥段只带来一时惊吓,而对恐怖氛围的心理感知却是深层次的经久不衰的,此类惊悚片才有真正的潜力和更大发展空间。
    去年赢得影评人和观众的赞誉的《它在身后》《女巫》明显就是走心理惊悚路线。传统的血浆片已经式微,舒缓的文艺类型探索方式的恐怖电影有走俏的形势。温子仁算个异类,《招魂》算是老式恐怖片风格的回春,这当然也与温子仁的导演功力有关。
    加拿大导演Philippe Lesage首次执导的剧情长片《恶魔》似乎除了标题耸动,实则偏离恐怖类型片路数很远,甚至可以当作普通文艺片看待。导演彻底摒弃了传统恐怖片的套路,完全按欧洲文艺片的风格来拍摄。看过电影的观众能感受到导演尽可能避免一切恐怖电影的俗套,甚至有些反恐怖电影套路。比如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环境,舒缓的古典配乐,以及结尾始终没能发现的尸体。
    但是这样的文艺范儿作品如何拍出惊悚感,导演如何层层深入不留痕经的放大孩子的心理恐怖体验,我们分析下导演的心理惊悚氛围营造方式(下文剧透慎看):
    1, 失和的家庭关系,父母的不和谐生活在年幼的菲力克斯幼小的心灵播下阴影,而没有倾诉出口郁积于心,对家庭(父母)的决裂无能为力和恐慌就像对命运无能为力和恐慌一样占据小男孩的幼小心灵。对于父亲与别的女人的亲密关系菲力克斯格外敏感,影片开头父亲与同学母亲的夜聊,生日聚会以及影片结尾处父亲打电话时,菲力克斯格外敏感,不安全感和对父亲的怀疑透过眼神传递给了观众。
    2, 性启蒙带来的未知领域的恐惧,青春期初期的菲力克斯已经对女体育老师产生异于寻常的渴望,对这尚待开发的全新领域小男孩显然无法应付。欺凌对象艾利克斯的到来,菲力克斯找到了发泄出口,表现出SM主动一方的特征,让对方着女装,并发生了肢体接触。
    3, 游泳馆内更衣室菲力克斯将艾利克斯所在衣柜中,艾利克斯被吓坏,事后菲力克斯后悔。
    4, 青春期的哥哥的伙伴向菲力克斯传播了歪曲的性知识,菲力克斯询问何谓同性恋,获取了歪曲的性知识,菲力克斯将自己定义为同性恋。另外,哥哥的伙伴们传播的附近街区强奸妇女和奸杀男孩的事件进一步渲染了不安全感。
    5, 文化课上小学生讲述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小女孩讲述理想职业是成为医生,能至于不治之症,比如艾滋病,并强调了男男关系是艾滋病的传播的主要方式。菲力克斯心理防线崩溃,认为自己得艾滋病罪有应得。
    6, 看完恐怖电影之后,电视上插播的艾利克斯失踪案件报道,引发菲力克斯恐惧,产生噩梦与幻觉。
    7, 森林寻宝时,始终没被拉出来的尸体是一辈子无法摆脱的恐惧。
    我认为导演对心理的刻画是近年来做好的作品之一。可能文字表示尚未能将恐怖的气氛表达清楚,也许观后你可能会认为甚至不如《它在身后》的恐怖值,但却是能真真切切体会片中小男孩的不安与焦虑。《它在身后》是青少年的性与恐惧,而《恶魔》则是儿童的性启蒙与恐惧,将恐惧通过心理刻画放大,具象形成不一般的恐怖体验。
  2. 今年最幸运的大概就是无意间赶上了Glasgow电影节,碰巧遇到几部电影有导演回答观众的环节,The Demons就是其中一部。

    在导演回答问题之前,观影体验不能说不好,色彩艳丽的画面和配乐都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过多无对白的长镜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剧情的跳跃也有些太过突然。

    好在导演在片尾结束时对这些疑问都一一做了解答。

    【听力渣可能与导演原意有些许出入,仅做参考。】


    关于亲身经历

    电影开始之前,导演就说这部戏是有自己童年经历在里面,但是他已经走出来了(Got over it)。

    关于两段故事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中间恋童癖那段的插入。

    导演说这一段首先是他觉得如果一直讲儿童世界的细节会无聊(bored myself),他希望增加一点戏剧张力。同时也是为了让观众不感到无聊,put stone in your shoes。

    其次是这段剧情是为了和小朋友相对应。一个孩子在摸索自己sexuality过程中的那些sexual games,如果继续放到成年人身上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Sexual game

    关于长镜头

    导演自己说他觉得童年是人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所有时间都好像被拉长了(streched),那些没有对白的长镜头就好像是童年的一个再现。

    关于童年的另一个表达就是画面的多彩。一个观众提问说觉得画面很明亮,和苏格兰的天气鲜明对比。导演回答说,他印象中的童年就是多彩的(colorful),虽然不一定充满欢乐,有时也会非常可怖(horrible)。包括孩子们穿的那些鲜艳的条纹衫也是特意选择的。

    另有观众说觉得电影时长有点久,导演有小小激动了一下。他说自己的影片没有很刻意的剪辑过,他放那些细节是为了against fasion(well cut),包括电影里不那么有规律的timeline也是。导演还随口说最新的复仇者联盟要上了,可以去看那个。

    Philippe说电影是很主观的事,可能有些人觉得无聊,有些人就能产生共鸣。如果全场能有两个人感受到了什么,他就很开心了。他希望观众观影过程中能产生提问,不是结束回家就没了。他在电影中投射以人性(humanity),他希望观众能感受到,并且向自己发问,产生思考。最后导演说,能和观众产生共鸣是他乐意见到的事,如果能让你觉得在世上并不孤单那就很成功了(make you feel you are not alone in the world)。【给感性的导演加一星】

    关于配乐

    导演说他在拍电影之前就决定要用哪些音乐。他小时候很中意八十年代的电子流行乐【应该是】,所以拍摄之前和摄影师聊过这件事,摄影师就推荐了一个英格兰乐队【还是歌手】,他觉得很棒、很match,就和他合作了。

    【这段可能有些出入,IMDB给出的资料显示开头配乐名叫Finlandia,爱沙尼亚人】

    电影的classic music是一位芬兰作曲家做的,他很喜欢,就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收到track,基本上是同时进行拍摄和配乐的。

    导演还说电影开头的配乐有些沉重,一方面是为了预示剧情暗黑的发展,一方面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感染观众(tention)。

    关于导演

    有人问Philippe,之前作为纪录片导演转身拍剧情会不会有困难。导演说其实都差不多。中间有一段操场群戏,其实就是按照纪录片在拍,孩子们都是在正常玩耍。

    有一幕Rebecca处理小朋友打架是真的现场两个小朋友发生矛盾,一个说不关我事,一个在哭。他觉得这一幕很棒。

    关于选角

    导演一开始觉得恋童癖要25岁,但后来觉得太老,在儿童游泳池旁做救生员有点奇怪,最后决定还是年轻一些。

    饰演救生员的演员(Pier-Luc Funk)是个儿童台的主持人,导演在一次comedy的时候发现的,觉得他和这个角色很合适,试戏之后觉得就是他了。

    Pier-Luc Funk【小哥还蛮帅】

    导演还说Pier-Luc Funk因为和小朋友们相处太好【喜欢讲笑话】,导致拍摄气氛太过亲密,于是命令他不能再讲笑话。

    有人问说和小朋友合作会不会很头痛。导演说孩子们都很聪明,他觉得无论和孩子还是大人,专业还是非专业,沟通是最重要的。

    他在片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向你们平时生活中那样说话。


  3. 成长的烦恼,惊悚片的外壳。从开头的早操惊悚乐到森林里扯不出的黑皮袋,都显露出一种恐怖片的气质。
    孤僻少年被关于性的流言所困扰,不惊悚的恐怖片结尾的寻人启事却成了难忘的梦魇,暗暗引领男主靠近恐怖,所幸有家庭的安慰与夏天的泳池又把男主带回欢乐之地;暗中是男主心中的梦魇与现实的美好的较量抗衡。
    另一点惊喜的就是色彩的搭配以及摄影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