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导演没有让大结局HE
看之前我好担心最后的结局是一家人大家一起包饺子,还好没有!
—————以下剧透————
故事讲述一起生活三十多年的蕾丝情侣,伴侣pat突然去世,留在世上的女主不但要承担伴侣过世的痛苦,而且因为并没有遗嘱,生活了多年的房子也被pat家人抢走。
从没有遵从pat遗愿海葬开始,angie就意识到,之前和和气气的一家人其实都有各自的算盘,所谓的家一夜之间都变了。最后结局,angie没有争取到房子,但是她看到pat遗嘱的草稿,pat一直都有在为她的利益考虑。所幸还有回忆,所幸还有身边的蕾丝社群给她坚定的支持。
把这部电影当作故事片看,可能过于平淡,但是这是描绘lgbt人群的纪录片,无比现实。香港局促的生活空间是全世界所有性少数人群的现状写照,映后访谈里一位德国观众说,这也是德国同性情侣需要面对的问题。期待未来法律可以给他们更多保障!
????
(其中一星给题材,蕾丝主题、老年蕾丝主题,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更多)
在高先影院看的优先场,入场前天色阴沉,忽而下起倾盆大雨,与电影的氛围基调如此一致。而离场时,却已云散雨霁,不太猛烈的阳光照在旧街道上,斑马线红绿灯的叮叮声响起,生活还是如常,也与影片结尾时我的心境相类。
————严重剧透分割线————
Pat(胡碧玉):Pat其实是本片最复杂且耐人寻味的一个角色,她从小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其实并没有在原生家庭感受到太多温暖,但她成年发迹后偏偏是照顾家人最多的那个,愿意去承担传统家庭大家长的角色。她精明能干(自己开办公司)、热心(借钱给朋友),到了六十多岁还充满雄心壮志和活力(想搞新项目、家里的电子产品由她搞定),她的法律意识并不薄弱,实际上早就草拟了遗嘱。一个做了一辈子生意的人,不会不明白合同、财产、物业权属、白纸黑字的意义。但她就是没有签。
这种矛盾的特性,在祖籍潮州胡碧玉、香港现代商业女性Pat身上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她要买天堂鸟喝威士忌,她也要中秋全家大团圆,她自己出自重男轻女的家庭,但她偏偏最锡(宠)的是侄子。她是很爱Angie,她的爱是承诺“我照顾你一生一世”但却没有领证结婚,是写好了所有财产委托给Angie但却没有签字。Pat如此真实,让我看到很多老一辈人的影子,我绝不怀疑她的爱意是真的,但她身上显现出来的东亚传统女性的暧昧模糊也是真的。
我甚至在想为什么Pat与导演前作《叔·叔》中的男主人公阿帕同名,是否意味着他们两个都深深地被传统中式家庭观念所牵绊。Pat实际的骨灰留在了哥哥为她购买的骨灰龛中,象征她精神世界的骨灰(黄玫瑰)则按照她自己的意愿由爱人洒向大海。
导演在映后谈多次表示,Pat是觉得自己还年轻没来得及签遗嘱从而造成遗憾,并不是不想签。但导演也曾在访谈中提到本片英文名ALL SHALL BE WELL的来源,是因为在劝一名同志早订立遗嘱时,对方表示不用担心,家人早有默契,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会知道怎么做的,“all shall be well”。
Angie(汪紫盈):与我事先设想的不一样,Angie并不是一个柔弱受气包一再忍让的角色,她有极坚定的内核,思路清晰、价值观明确,敢于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爱情、当然也包括本就属于她的财产。Angie是敢于在全家人面前拍桌子走人的那一个。我非常喜欢她直接开杠Pat哥、嫂、侄女看似温情满满的套话,直接杠她年迈的父母,而没有再表现出传统女性的温顺哑忍。她是一名真正的新女性,当她想明白与Pat已经走过了相爱的一生,而现在因财失义的家人也曾经与她有过真实温馨的瞬间,她明确自己的感情从来没有白付,那一刻她也就放过了自己,放过了那些不会有答案的疑问。
当Angie将原来两人家中的阳台装饰灯搬回父母的邨屋,灯饰又在邨屋院子里亮起时,我就知道不用担心她今后的生活会太悲惨,她会在任何地方坚持做好她自己。
成&美:Pat的哥、嫂,非常传统的中国夫妇,成和美的存在强调了传统观念和血缘关系仍然顽强主导着影片中人们的生活。成虽然生意失败、看似一事无成,但仍保有自己作为家中长子、话事人的自觉。他也爱妹妹,如果自己经济条件足够好,我相信他未必会赶走Angie,或许仅仅是出于男性的尊严吧,因为欺负遗孀绝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他坚持要为妹妹买骨灰龛——香港的骨灰龛位不会便宜,听说广东这边的风俗,墓地或骨灰龛位一般不能本人出钱购买,需由子女或其他亲人购买,不知道是否确切?显然也是遵照传统风俗的一种。
嫂子阿美的心思则更单纯一些,她对Pat本身也没有血缘亲情,情绪上尽可以安慰Angie,一旦涉及到利益,哪怕只是虚无缥缈的风水之说,就一分钟犹豫都没有,更不要提实实在在的房子和钱。作为女人,她直接说“嫉妒”Angie,那是当然的,因为当Angie手捧着玫瑰花时,她要捧着纸巾、尿布、菜篮子,当Angie招呼菲佣照顾爸妈时,她要在酒店干清洁补贴家用,儿子没钱娶老婆,女儿仿佛是自己不幸的复制品。看到有个简介说美和Angie本来相处地像闺蜜一样融洽,我深表怀疑,因为她俩的生活状态实在差太远了。
成和美是否真正接受了P&A的关系?也相当耐人寻味,从他们在Pat死后就立马大搞传统丧葬仪式来看,他们骨子里对同性伴侣的关系颇不以为然。这么多年与P&A关系融洽,很大原因也是因为Pat愿意在各方面帮助和照顾他们,那么让Pat高兴一点、大家庭其乐融融,又有什么不好呢?
侄子Victor&侄女Fanny:年轻演员在片中的表演可圈可点,廖子妤更是贡献了相当成熟的演技。他们对P&A的关系其实接受程度更高,Fanny直言自己最快乐的时光是住在P&A家时,Victor说起她俩的感情,那种羡慕也像是出自真心。但他们都无力跳出自己的生活困境,也绝没有为一个外人反抗自己父母的勇气,更何况为什么要反抗呢,为什么要撑Angie呢,听爸妈的话最后自己还落好处啊。
虽然上面写了一堆各个人物的内心盘算,在看本片的预告、剧情简介、以及其他宣传时,也容易认为这是一个家庭成员争产从而表现人性自私及弱点的电影,甚至觉得像普法电影,但在观影过程中,最打动我的仍然是两位主角的爱情故事,因此我仍然会将本片归入爱情片的范畴。两位女主日常生活的片段其实很短,和家庭聚餐加一起也不到20分钟,拍得平淡细碎,最动人的是通过侄子口讲述的Pat曾经对Angie作出的承诺,还有区嘉雯饰演的Angie面对电子屏幕上草拟的遗嘱逐字确认、泪盈于眶,以及Pat对Angie说在遇到你之前觉得自己没有家人(很抱歉如果你还看过几条预告片,那么浪漫的片段就已经总结完了)。我相信也是这些片段支撑着Angie去作出最后的决定。正因为现实世界荆棘满布,希望用爱可以披荆斩棘。
—————严重不正经分割线——————
最后我们摊开来讲一讲任白好了。
本片的内核跟任白显然是没有关系的,故事主体即遗产纠纷部分也有真实原型,但两位女主Pat和Angie的人物造型、人物经历确实让人感觉对任白有所借鉴,在我第一眼看到海报时,那种似曾相识感已经扑面而来,巴黎铁塔的床头摆设画像,也让人想到某张经典合影。两位女主原本是纺织厂女工,后来自己出来组队开厂(等于自组戏班);Pat仗义疏财,有侠义心肠,Angie果敢坚决,敢说敢干,也不畏惧旁人眼光,性格设定也很像吧。Angie差点去加拿大结婚,去了又被Pat一句话叫回来了,很难不让人联想起当年的一些八卦新闻。更不要提演员区嘉雯本身就扮演过白雪仙,当然区嘉雯在本片中的表演如此精湛和细腻,连背影都在演戏,连头发丝都在演戏,与当年的舞台剧绝不相类。总之喜欢任白的朋友不要错过哦
补上预告片中关于手袋的细节图:
先说这部电影令我最为不解之处,就是为什么Pat和Angie并不选择以“长命契”来持有窝打路道的物业,以下是地产中介有关“长命契”的科普。
Pat的离去留下了很多在遗产分配上的瑕疵,她甚至在相熟律师的多次催促下,仍然未能完成已草拟好的遗嘱;两人甚至一早就知道她们的关系在当地无法获得法律上的认可,却未考虑在其他认可其关系的国家/地区领取结婚证书;甚至针对是共同购入的房屋其楼契(房产证),亦未及时添加Angie的名称及列明所持有的份额。
基本上要同时避开做这三样的任何一样,才能顺理成章地导致Pat所拥有的资产,最后全权交由其亲属(她的亲哥哥)作为法定执行人进行处理,这种近乎离谱的结果。
Pat本人可能不愿假设,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在没有她这个实体后,她所能提供给Angie的爱和照顾,只会变得非常稀薄。
尽管财产方面是两人共同奋斗所得,就如到底阿Pat是需要海葬还是要入龛位为安,光依靠Angie的个人声称的效果一样,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处境当中,只会沦为彻底的无力与无用。
为什么说不要挑战人性,就在于人性在楼价高昂生活入息有限,但生活仍要继续的情况下,在疑似天降横财时,人都会近乎自然地,认真考虑应要如何把握眼前的一切。就好像我们不能从道德和人性的角度,强求一个拾获了一张命中大奖却不记名之彩票的人,仍然懂得并践行拾金不昧的善行。
如果Pat仍然希望这套房子和她身后所拥有的一切,可以在她猝然离世时同时关顾到自己的家人,那么只需要提前完成财产的分割便可实现。而保险柜采用联名的方式,也应该考虑身故后关系的另一方是否可以自动获得法定的管理权。
假如不能这样保证,或者一开始就得明确哪些应是对方单独保有,哪些则作为共同联名管理的,如果在保险柜的费用上也有考虑,实际上也得“算到尽”,不应该在订立遗嘱时感到膈应。
生前避免膈应只能制造一种延迟了的报应,而这报应则是落在自己希望提供保障的人身上。
这种涉事另一方在法律上完全不占理的情况下,只依靠所谓“一家人”的情分来期望执行人会有处事公道且富有同情心,让已达退休年龄的Angie能够在房子里住够这一辈子,实属是一种可笑的奢望。
哪怕Angie有着在灵堂前,上第一柱香的执着和行动力,也不足以改变她在利益分割时的艰难处境。
这部电影虽然主要是在探讨同性伴侣的处境和会遇到的困难,但作为异性恋的我,观看的过程也是各种感同身受的揪心。
其中一点,就在于对方家人时常挂在嘴边的“我们一直当你是一家人”。
在影片的短评中有网友提及,相对男男伴侣,女女的伴侣更容易以“姐妹”或者“好友”的身份而被家人所接受。但就跟所谓“媳妇”会遭遇的困境一样,同性的伴侣一旦接受了“当你是一家人”等于就是“一家人”的认知,便会就极其容易忽略“当/认为”本来就等于“从来都不是”的道理。
如果你确实是一家人,又何须被“当作/认为”是一家人,当作是一家人,就是留了一条“从来不是一家人”的后路,涉及一些利益分割时,那些被当作的就可以被不当作,理所当然地被不认可与不接受。
而一旦接受了“当你是一家人”这个认知,并自作多情地将“当”去掉,相当于是自愿服下那包着糖衣的毒药,糖衣褪去了,便会慢慢地显现毒性。
反而是不被认同的伴侣,才会一早知道要小心提防,事前各方面都会做好准备:该订立协议订立协议,该划分财产先分割好。
确信自己背后的人不会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才不会在自己有机会在猝然离世时,彻底失去对爱人的照顾。
更何况,Angie所面对的这个异性恋大家庭,本身就是四处漏风存在各种问题,只不过是有伴侣Pat的情况下,还能够假装岁月静好,还能略有余力拉他们一把。
但很显然从Pat的哥哥,到她的侄子侄女,他们各种关于人生的决定都是轻率和有重大失误的,枉顾前途就早早与初恋情人结婚生子,明明未解决经济及就业问题就令女友怀孕,Pat的哥哥更是失业又找一份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夜班且无劳工保险保障的保安工作,其中最正常的或许是那个在酒店内做保洁工作的Pat的大嫂。然而,大嫂却是一个完全不理性地笃信风水算命的人。
但更有意思的是,相比容易以利先行的年长一辈,年青一代似乎更善于说一些仁义道德的“大话”。
用嘴巴说时都是追求公平和合情合理,到涉及自身利益时,就要么顺应父母的认知(不如卖掉分钱),或宁愿当个缩头乌龟由父母作主(不敢上楼只能让父亲去要求Angie姨搬走),在看到他们原本的生活状态便会明白,这种空口说大话的行事作风,也是造成他们原本生活困境的元凶。
从婚姻承诺时那句“我一定会努力工作要跟你过好日子”到“我们一定要为我们的孩子制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从来都只是一句纵情而发的虚言。
电影看完后我跟我妈讨论这个情况,我妈的反馈比较真情实感,她觉得这种算是“抢”了Angie的房子,住在这种房子里迟早会有报应的,而我想说的是——
当我们过于相信“报应”,却在生前订立遗嘱时感觉“膈应”,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等你无力控制局面时,你想要保护的人只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而所谓的后面这一大家子会得到报应,也不过是我们这些看客良善的期望而已。
要知道在他们得到所谓的“报应”前,先承受惩罚的是Angie,就算他们得到了传说中的“报应”,本质上也是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一大家子,如何再次在生活中作死罢了,跟因果报应实质并无太大关系。
而惦念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太相信人会忌惮所谓因果报应,在利益面前实属天真。他们得到了这一套房子,纵使没有怨灵作恶,贪念和错误的决断,以后还会变成代价要其偿还,反而是“妹妹”的这套被他们夺走的“房产”,抵了他们或许两三年的苦难。
不过,所谓天命之不可违,作死之人难救,这家人注定不会因此逆天改命。
而最惨的,可能是两三年后这家人又遭遇困难了,便会再次惦记着由法院裁判得出的判予Angie的生活费,所谓吃干抹尽大概如此。电影甚至没有说明那保险箱里的财物最后如何分配,想必那也是一笔糊涂烂账。
一直到电影看到最后,才能回过头来意识到:在中秋那顿最后的聚餐上,一家人其实是如何面和心不和。
故事在一开始的这一段,其实令人难以入戏,因为这家人的相处感觉本应该是亲密的,但实际竟又显得有点奇怪地见外和疏离,有一种似是演技差的状态,容易让人怪罪是不是演员本身的问题。
电影看完后才会发现,这种演技上看似有瑕疵的呈现,更像是一种表面平静下的暗涌,在剧情推进期间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算盘敲得啪啪响,什么是明面上是安慰,实际上都是算计。
所以,还是俗语说得好:“数还数路还路(亲兄弟明算账)”,不要指望人性会照顾弱小,假如人性天然就会保护弱小,也就不需要法律出台各种保护弱小的法律条款,去捍卫弱者的权益了。
被纵容至可以自由发挥的人性,只会欺善怕恶,毕竟物种的进化(并不只是人类)结果就已经清楚说明,基因靠着“自私”而非“无私”才能延续下去,“无私”的抉择通常只会导向“自我牺牲”,敢问还如何能得到传递?
在我们反反复复讨论有问题的原生家庭时,要明白的真相是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将我们遇见的人和希望持续的关系,从原生家庭中剥离,然后活在一个彻底安全的空间。而在这种不够理想的处境中,我们所做到的或所能提供的爱,便是用自己去抵挡,或以法律等成熟且制度化的保障,去将另一半与人性里最丑陋但真实的部分作有效的阻隔。
人如果希望可以体面地活下去,无需靠撕破脸皮来求施舍的话,就是得靠法律和制度性的保障,而不应是靠 “大家是一家人”的天真假设。
有效的阻隔,就是能令对方最大可能地,维持在这个家庭中原本那个岁月静好的形象。她不需要过度为任何事情作出声明与主张,她仍然可以继续担任,那个充满关怀和慷慨的家庭角色,她永远不需要意外揭穿自己并不是跟他们是一家人的真相,她可以微笑着直到入土为安。
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被拒人生》那段真人故事一样,作为警员的另一半,能够在人生即将走到尽头前站出来,为自己的另一半伸张正义。
很多时候,生命的消散就一个瞬间的事情,不管是自愿或是不情愿。但就是这样突然的消散,可能会带来无尽的麻烦。
而Pat的看似轻忽的态度,实际早就替她的另一半,作出了最残忍的选择。
推荐影视:
1.《被拒人生》
2.《天鹅挽歌》
无引用但依然推荐的书目:
1.《自私的基因》
这不是一部很大众的电影,至今豆瓣上短评只有641条,长评9篇。但还是想写写这部电影。它在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了全景单元观众奖的提名。
今年五一时候去香港,刚好这部电影也是在5.1在香港上映的好巧!抱着去港澳一定要看场难看到的电影的角度,大晚上步行去两站地铁站外的电影院,看上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老年女同性恋者Pat和Angie,一方Pat突然离世(且未正式立下遗嘱)后,另一方Angie与Pat家人关于Pat的遗产继承上的冲突,最终Angie也无可奈何搬离房子,没有骨灰但通过向大海洒下黄色花瓣的方式,实现了Pat生前希望海葬的愿望。
这部电影本身题材会自带光环,在多元性别的社会环境下,很多缺位的多元人群没有被关注或很少被关注到,更别说再用年龄多划分一道的中老年女同人群了。
但必须要说,对于习惯看大众化电影中叙事冲突的观众来看,这部电影的确冲突感弱很多,属于【很平淡讲述冲突】的那一类,但是当中将伴侣突然离世后茫然的Angie遭遇刻画得非常到位,属于全程无尿点的那种,走入人物视角看这部电影风味更佳的那种。
电影的导演是杨曜恺,下来写这篇之前做了点功课,这位香港编剧曾经还有一部电影《叔·叔》,讲述的是老年男同的电影。马上要把这部电影看起来!
这部电影时隔快一个月,再来写下影评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几个点吧:
首先,很喜欢豆瓣上一些网友的总结:对抗世界不止需要爱,还需要保护自己的武器。这部电影点出了多元群体面临的现实社会中法律等实际边界框架下的窘境,法律没有很好地保护多元群体的利益。
电影中即使家人从情感上接受了她们的在一起,但在我看来有一定原因是因为Pat一方兄妹地位上不平等而造成的,且主要是经济地位,妹妹Pat与Angie住在大house里,但哥哥一家只能挤在逼仄的香港公屋当中,连侄子要和女友买房,都买不到一个【浴室带窗户的房子】。试换个角度,如果这部电影中Pat与哥哥的地位是颠倒过来的,哥强妹弱,是不是有可能出现强行要求妹妹喜欢男人的戏码。
说回来,即使家人从情感上接受了她们的在一起,但当开头团聚场景总还是有一丝丝变扭,比如哥哥对Angie聊天时候的神情和说话上的礼貌与距离感。当无遗嘱需要争夺遗产时,双边的变扭被放大了。在本来就不是完全和谐的家庭关系下,从如何安葬Pat产生的冲突(海葬还是入土为安)、谁是Pat的亲属站在最前面祭拜,到后面要求Angie搬出house让给哥哥一家,坦白说因为Pat最终没有签署下遗嘱,她们的关系与继承关系一直处于法律不受保护的地位。生前有多么恩爱,一方去世后另一方的遭遇就有多么令人唏嘘。
但如果Pat生前签署了,这场纠纷是不是就不存在了,不知道……但我知道导演不会让这一切发生哈哈哈。
其次,对于【家】概念的探讨,与【同性爱】之间的张力,在Pat这个人物上得以呈现。虽然电影对Pat的描述镜头不多,但其实要画人物关系图,Pat一定是在最中间的。她既有对Angie的爱,也有对家庭团圆的执念,乃至到最后一刻也没有签署下那份拟定下来的遗嘱,才有了后面的冲突故事。
什么是【家】?随着现代社会人类关系的发展,【家】有了很多不同的外延延展,同性伴侣之间也是小家庭,多元成家也是家。在我看来,亲密关系理应是【家】概念的核心部分,【大家庭】淡出部分亲密关系主导的【家】的概念,但只是很部分,冲突时这种淡出应是大势所趋。
另一有趣的点是,在传统异性恋价值观下,【家】概念水到渠成,但其实只是配偶更换了性别,【爱】与【家】的适配就成了没那么容易兼容的问题,不管怎么样都有一丝别扭。当然电影中没有从Pat视角下体现别扭,但是Angie与其他家人的相处,尤其是与老一辈哥嫂的相处,或多或少有那么一些吧。而Pat在恋人和传统家人亲属之间,也没有做下决绝的决定(当然有推进故事发展的原因,但现实这种情况就显得很真实了),这个未下决定很耐人寻味。
最后,很感谢导演没有为了让电影和谐,而强行硬掰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团圆结局。最后一幕两个人在凉亭,电影戛然而止。当时的我是震惊的:怎么就停在了这儿?不习惯这样结尾,似乎有很多未尽之意,但不妨碍这部电影还不错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