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是个无论做什么,无论看什么,都兴高采烈的小女孩。后来你渐渐到了该穿校服的年龄,那时你大部分的喜悦都来自外头,而不是家里了。父母的存在变得渺小。然而对他们来说,就连这些事也被当作是女儿的成长,为之欢欣。可同时,你却从未知晓你给父母带去了多少寂寞的回忆。” 多年来一直想要独立生活,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自己照顾好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如今进入大学,确实如想象中的,我适应能力很强,自理无问题。但之前十分不屑的“到了大学你就会知道,家是多么舒服的地方”,现在算是有所体会了。从宽敞的双人床换到了单人上铺,因为床架不稳,躺着时也不好动作太大,怕影响他人休息;洗衣服要自己拧干,因为嫌楼里的洗衣机不干净;在家里可以随时使用吹风机,因为自己的恶习,时常会开着暖风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感觉吹风机的嘈杂风声仿佛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然而宿舍生活是不允许如此的,相互之间需要迁就,吹风机更多的时候是躺在柜子里的。当然,“躺”在柜子里的,还有我。 在一个离家仅仅四个小时车程的城市生活,半个月来时常与母亲通电话,彼此叙述各自异地的生活。临近国庆假期,母亲两三次询问我是否要回家,我都作了否定答案。自觉出门才半个月就回乡,会让“上大学”这件事变得十分乏味。由于这样的私念,这辈子将会扣除七天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这也许就是留给母亲一个寂寞的假期回忆。我会常常安慰自己:母亲也有自己的生活,她也有自己的交际圈与娱乐活动,不见得非得要我在身边。可她的感受我不能随意揣度,因她也是一个感情个体,我无法以自己的感受来替代。 生活是自己的,但每个人的生活也是交织在一起的。从托儿所到大学,从牙牙学语到渴望独立思考,其实成长的每一步都有他人在陪伴。父母在大多数人生的前二十年扮演了太重要的角色,无法忽视,而奔二之后该何去何从,该如何协调彼此的生活空间与时间,是道精密却不需要算出的算术题。于我,陪伴是不一定要在身边的,分享便是一种陪伴。常联系,多与家人交流生活便是好的。当然,常回家看看,在身边的陪伴是更加亲切的。 成长是迷茫的,生活是纠结的,但请尽量去阻止汹涌的寂寞扑向家人,爬上他们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