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被误解的女性 Miss Representation(2011)

简介:

    纪录片“Miss Representation”纪录了一大批令人钦佩的、有影响力的女性的见解。它强调媒体对女性狭隘的、常带有轻蔑性的表述,不仅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孩陷入危机,如饮食失调症、自残、忧郁症等,还对另一个问题负有更大责任,即在美国所有有权力和影响力的职位中,女性的代表性极其不足。该电影还特别提到媒体向年轻女孩传达的令人失望的观念:一位女性的价值取决于她的青春、美貌和性感,不取决于她想当领导的意图或她的领导能力。

演员:



影评:

  1. 不是本片评论,仅仅是想到的一些事。

    所有女性追求外貌难道仅仅是为了吸引男人?

    有的女性不仅追求外貌,更注重内心。她们追求的不只是外貌,是美。

    爱美,细腻,敏感,温柔,平和,激情,善良,热爱家庭和孩子,是女性的特质,有好有坏,但不要一味否定这些,要掌控它,女性区别男性的不只是生殖器。

    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她长期居住于荒僻宁静之地,逐渐形成以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为主题的写作风格....20岁大二那年,嫁与詹姆斯·门罗,为此退学,此后连生四女,但二女儿出生后不到一天,便不幸夭折。虽然家务缠身,但门罗仍坚持写作。她的许多早期创作,是陆陆续续地在孩子的呼噜声旁,或者等待烤炉的间歇中完成的。”

    ”门罗小说的故事背景大多为乡间小镇及其邻里,在述说小镇中上演的平民中的爱情、家庭日常生活的背后,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她总是将目光流连于平凡女性的生活,从自己和母亲身上寻找灵感,精确地记录了她们从少女到人妻、人母,再度过中年与老年的历程,尤擅贴近女性之性心理的波折与隐情,以及由此而来的身心重负,细致入微,又复杂难解,看似脆弱,却又坚忍顽强。“

    门罗的成功,是女性独特的气质和感悟让她看待世界的眼光不同。不仅是诺贝尔文学奖,在大多数奖项都是以男性为主要获奖者得这个世界,是敏锐感性的眼光,独立的灵魂,让门罗大放异彩。


    喜欢做家庭主妇,没有野心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女性,不一定代表她是愚昧肤浅的。

    热爱家庭,忠于家庭,喜欢厨房,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喜欢甜美的事物,这是美德,不是羞耻,不用觉得不够强壮。

    充满激情,充满野心,具有领导力,有掌控世界的眼界和手段,强健,独立,热情,致力于改变世界,这是美德,不是羞耻,不用觉得不够所谓的女性化。

    热爱时尚,追求美,引领潮流,长腿细腰,追求美是人类的本能。端庄或性感,狂野或温柔。
    不为了取悦男人而粉饰自己,但不用为取悦自己打扮自己而感到羞耻,觉得自己肤浅。

    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类,完全不同性格的女人,重要的不只是她做什么,也是她选择做什么,并且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不用为追求美而羞耻,但要为仅仅追求外貌而羞耻。

    我们要羞耻的是,没有丰富的内心,被压迫而不懂得反抗,为取悦别人而伤害自己,以貌取人,没有独立的灵魂。
  2. 昨晚去看了Miss Representation,说点想说的:

    巧的是上周刚刚看了新上映的Cinderella,多么打动人心的王子公主happy ending的故事,童年时大约都幻想过成为一个Princess,穿上有二十多层纱的裙子和闪闪发亮的水晶鞋在午夜时分匆忙逃走引得王子大人苦苦相思寻找,可惜到了我这个年纪,多多少少有点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童话里的happy ending永远止于happy wedding?为什么一个善良勇敢美丽的女主得到幸福的方式永远是得到爱情然后走入婚姻?我想这两个问题多多少少在Miss Representation里得到了解答:media。

    从小到大我们看到的媒体内容是什么样的?媒体给大众带来的“对的”观念又是什么样的?有个前同事曾经和我抱怨,她喜欢给女儿买灰色和深蓝色的衣服,但是婆婆总是怪她不把闺女打扮成“女孩儿应该有的样子”--女孩儿就应该穿的粉粉的,缀着蕾丝边儿,绣着小动物,至于灰色、深蓝色,那是男孩儿的衣服。

    我们不知不觉的就这样长大了,伴随着粉粉的衣服嫩嫩的裙子可爱的芭比娃娃和美少女战士花仙子们一起长大了,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告诉我们:你必须漂亮、你必须有个好的“条件”才能找到一个“好的”伴侣,这样你才能快点嫁出去,成为一个“幸福”的女人。每当我在朋友po的婚纱照下留言祝福,会被回说“亲爱的你也加油赶紧结婚”;每当我在朋友po的小孩照片下留言说好可爱,会被回说“亲爱的你也赶紧生一个”,天知道我多想翻个白眼。

    再看看我大天朝的电视剧,各种家庭伦理婆媳剧,连大春晚也三观跑偏给你看,女性的自我价值去哪里了?当然资本主义社会也没好到哪里去,当我看到片中数据说美国女性高管占比甚至不如中国和古巴时我笑出了声,当我看到片中那些小女孩哽咽着诉说自己因为身材被嘲笑时的绝望,我也沉默了好久。虽然在我的观点看来,作为一个女性,保持良好的外貌和身体状况是一个很好的优点和习惯,但这从来都不是女性应该被关注到的全部。Emma Watson在联合国参加活动,媒体报道了她所穿的裙子,我也是只能呵呵以对,她发起的这个He for She活动本身要比多少条好看的裙子都珍贵,至少她意识到男女“平等”这条路上不仅仅只能是我们互相搀扶着走,男性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呐,我们已然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宽容的社会,曾经同性恋被发现会死掉,现在都能结婚了,“平等”这个问题,是不是也有改善的可能?

    那么“平等”又体现在哪里?两性生来平等,我可以穿黑色你也可以穿粉色,我可以玩汽车你也可以玩芭比,我可以嫁人可以生娃但这永远是我发自内心的自主选择,我可以努力工作,成为leader,你可以和我一起分担家庭的琐碎……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女性在升职的时候不被怀疑成“非正常手段”,女性不再因为还没有生孩子或刚生完孩子而被拒绝给予一份工作offer,我希望看到更多女性成为leader,商业也好、政坛也好,我希望大家更多的去谈论女性的头脑而非外貌,我希望更多的女性意识到:幸福从来不是因为你嫁对了人,而是因为你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

    回想我自己,因为把工作辞了准备出国读书被好些人问到:你真的要放弃一切去读书吗?这样会不会太划不来了?----那我也只能默默翻个白眼,送给你们。

    好在我们还有三观正如Good Wife的好剧,有越来越多意识到问题试图解决问题的fighter们,她们在豆瓣、在微博、在我们身边默默洗刷着这陈旧腐朽的观念,Miss Representation里也说到女人必须改掉同性相斥的习惯,不撕逼、慢慢洗。

    p.s.闺蜜看完这部片子告诉我受到启发她想好了博士研究方向,我也跟着激动了一把,为了不让世界更糟,总得有人做些什么。
  3. 我始终认为,一个女孩子的价值应在于她自己的brain、achievement,而不仅仅是具象化的body。
    可惜媒体一直在引导女性的价值观,告诉她们只有那些美丽、性感的女孩才是最有价值的。
    但是封面女郎、广告模特都是经过层层包装、ps制造出来的,是正常的女孩根本无法达到的美丽。
    广告商为了刺激女性对外表的消费,扭曲了价值观,潜意识里把女性洗脑成依靠男人去评判的奴隶。
    没人关心miss representation们的成就,他们只对她的脸和身体的衰老津津乐道。
    最大的勇气在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最大的美丽在于相信自己是最美的。
  4. 2004年,我十二岁,从县城到了省城教学质量一流的中学念书。

    报名的那天,我穿的是我妈穿着嫌太紧的一件粉红色衬衫,鞋子是和我爸一起为了新一阶段的开始而买的一双凉鞋。不是颜色鲜艳装饰着蝴蝶结的很美貌的那种,而是一双类似下图的这样的。


    至于裤子,我不记得了,但按照我那时一贯的打扮,应该是卡其色的五分裤,依现在的说法就是能把腿显得最短最粗的那种。
    家里人对小孩子的穿着的要求就是,舒服耐脏。至于样式,不在考虑范畴之内。
    当时我自己也对所谓形象并不怎么在意,头发扎马尾,带眼镜,鼻梁两侧有些雀斑,对了,还有为了矫正牙齿带的牙套。
    而班里走在“时尚前沿”的女孩子们,已经开始披着在理发店离子烫过的柔顺长发,穿着粉红色耐克的鞋子以及从侧面可以看到抹胸的背心裙了。

    那一年年的年底,寝室忽然掀起一股剪短发的潮流,我也未能成功抗拒。
    然而,我的室友们都是回家由父母带着去理发店剪发,而作为一个连元旦也只能在宾馆度过的外地学生,我就草草在学校外面五块钱一个头的路边小店潇洒的告别了我的马尾。
    那个发型,用我妈的话来说,就是被狗啃的。于是寒假的时候她又带我去理发店修剪了一下试图挽回,然后其后果本来就很短了的头发直接修成了板寸。好吧,可能比板寸稍微长一些,但是直立在头上基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过短就短呗,我真不怎么在意。

    可是我没想到,有人在意。


    我不知道是应该庆幸还是难过,庆幸是我有记日记的习惯,于是在十年之后我还能回头去看自己那时的心情,难过是,时至今日,看到这些文字,所有的情绪向我扑来,我还是浑身忍不住的发抖,觉得有一双手用力的压住了我的胸口,呼吸的很艰难。
    现在的我已经很难想象,当时的自己是怎样顶着他们的嘲笑,一笔一画在本子上写下这些字。
    那时候班里有个很瘦个子很小的男生,在老师的眼里,他应该只是一个作文写的很好的成绩优秀的好孩子,但他常常会追在我后边说,你杂这么丑呐,你好瓜(方言,类似于蠢)哦?并且配合着你能想到的最厌恶的表情,好像在他面前的我不是他的同学,而是一种瘟疫,一滩污秽。
    也许十三真的是个很不吉利的数字吧。
    十三岁那一年,我听到了太多太多类似丑陋,难看一类的字眼。
    当然,外表带来的远远不止谩骂这么简单。
    我记得那时班主任会把组长的名字先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一个一个上去写自己的名字并加入到自己想加入的组,我胆战心惊的上去飞快的写下自己的名字,还是听到了那组同学刺耳的唏嘘,好像他们必须要故意发出不满的声音,让全班都知道这不是他们想要的,才能与我撇清关系,才能让自己的声誉不受损害。
    我记得那时候班上有两种座位,一种是有同桌的,一种是单列的没有同桌的,我永远都只能坐单列的座位,我的前桌和后桌也是因为种种原因被排挤的人,比如有一回我的前桌是一个不怎么洗澡而身上散发着酸味的男生,而我的后桌说话会大舌头。
    我记得我丢了五百块钱去找班主任老师,他笑了笑无奈的说,我又不是侦探,但是我明明记得班里最漂亮的女孩子手机丢了的时候他在班会课上严肃的提出了这一问题,而且英语老师还在晚自习上说,看到那么漂亮的女孩子手机丢了眼睛里的泪水在打转,我心疼的不行。
    我还记得,我和那个女孩子生日只相差一天,在我过生日的那一天,他们在黑板上写了满满一黑板祝福的话,不过是给我的,而是提前祝她生日快乐。有个男生说,诶今天是xx(我名字)生日你们这样她会伤心啊,是带着笑的调侃语气。我也抬头笑了笑,装的很不在意。
    我记得我喜欢过一个男生,被他知道之后他再也没有和我过讲话。
    我记得我挣扎过,反抗过,也妥协过,讨好过,我甚至想到过死。
    如果每一次谩骂和嘲讽都是一把匕首插入身体,那时候的我应该就是一个移动的管制刀具贩卖摊吧。

    《学校2015》里有一句台词,“好像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但就是没有人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是,没有人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所以,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错在剪了不合时宜的头发。

    错在穿了样式老旧的衣服。

    错在买了丑陋的鞋子。

    是吗? 是吧。

    很多年之后的今天,我看到这个纪录片,回想到当初的自己,感触颇深。揭开自己的伤疤是一件很痛的事情,但是看完片子之后还是决定将这些经历写下来。因为知道在现在的校园里,职场上,社会中,还有千千万万个“我”,只想告诉她们,其实我们没有错,我们只是遇到了无知的人群。不用控诉那些伤害自己的人,也不必试图原谅,记住伤痛,并且引以为戒。不要试图用自己的评判标准来禁锢周围的人,更不要将自己遭遇的伤害转而加到别人身上。

    同时,也深深意识到教育和媒体宣传在这个时候显得多么重要。如果十年前有人告诉那些伤害我的人,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并加以制止,或者有人告诉我,其实除了外貌你还有很多其它的财富,也许我那两年的日记就不会大段大段全是悲伤和愤懑。人需要正确的引导,然而太多的媒体将女孩子的相貌排在了第一位,太多的姑娘为了变美不惜一切代价,美图秀秀和整容的盛行大概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个纪录片是形象工程小组里的一个姑娘推荐的,她整容了七年,看照片真的很漂亮,但她却在帖子里写到“其实到了某个点也许你会很怀念自己以前的样子。你是漂亮的,可不再闪闪发光。”

    我并不是觉得追求美是一件坏事。只要不过于偏激,努力让自己变美变好是值得鼓励的。
    然而可怕是一部分人将自己的审美变成了批判别人的砝码,而另一部分人为了迎合这一审美而牺牲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