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悲伤逆流成河(2018)

悲伤逆流成河(2018)

又名: 悲伤逆流成河电影版 / Cry Me a Sad River

导演: 落落

编剧: 落落 郭敬明

主演: 赵英博 任敏 辛云来 章若楠 朱丹妮 邬君梅 陶慧敏 任重 李嘉琦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8-09-21(中国大陆) 2020-08-14(中国大陆重映)

片长: 104分钟 IMDb: tt9036926 豆瓣评分:5.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多组校园欺凌事件,打破了5位主角本应该美好的青春校园生活。齐铭(赵英博 饰)清俊帅气,是人人称颂的优等生,而易遥(任敏 饰)却是大家口中的“赔钱货”。两人一同长大,感情很好。而这一切,在转学生唐小米(朱丹妮 饰)出现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流言成了毁人利器,处处对易瑶进行刁难,易遥的生活开始陷入黑暗,遭受各类残酷欺凌。顾森西(辛云来 饰)教会易瑶对校园暴力进行反击,他的出现给了易遥一丝曙光。可阴差阳错,顾森湘(章若楠 饰)的意外却将她再度推入黑暗。当受害者变成施暴者,当看客变成助推,在这一场名为“玩笑”的闹剧中,没有旁观者,只有施暴者……

演员:



影评:

  1. “重新认识一下,我叫顾森西,太阳从西边出来的那个西。”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晚上十点,八排六座,影院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在想:一个人在绝望至极的时候,要是有另一人能陪在他身边该多好,哪怕只是说一句无从轻重的话,他都会觉得世界是光亮的。

    可没有,从来没有,于是他变得冰冷、古怪、麻木,逐渐学会了与黑暗相处,在自己的世界外筑起最厚的墙。这大概是电影与现实间最大的沟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身边的空气都是湿漉漉的。

    我是一个校园暴力的亲历者,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个女孩向我表白,我拒绝了,于是校园里开始出现"我把男性的生殖器官暴露给她看”的传言,几天后我成了校园里最令人不齿的角色。

    可我没法说,我接受的教育让我无法对老师甚至是父母说出这件事,哪怕说了,谁能相信那些仅仅八九岁的孩子会说出那种话。

    电影里易遥受到的伤害对我来说就像往事的重演。我能明白被人从三楼泼冷水是什么感觉,身体像被上了发条一样止不住地颤抖,耳朵宛若失聪只能听到沙沙的杂音,可依旧能感受到身边传来的笑声。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千人舞台中,而我便是台上那个唯一的丑角。

    我也曾一回到旅游车就紧紧抱住书包好像那是一件难得的珍宝,可再打开书包是发现钱夹里的钱已经不见了。当我在车厢里怒目而视想要找出谁是始作俑者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张张似笑非笑的脸,那一瞬间我感觉我就是这世上最大的笑话。

    我在操场上被篮球砸过,我抗争,我冲出去把那个笑的最欢的人胖揍了一顿,那真是我一生中做过最畅快的一件事。之后我和易遥一样被全校批斗,被骂作公敌,虽然没有顾森西为我绊倒教导主任的话筒杆。

    所以我要说我喜欢这部电影,即使它台词矫揉做作,镜头懦弱不堪,但我还是喜欢它,因为这是我,以及我们的电影。我知道命运无法改变,但抗争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选择。

    所以我选择写下我的经历,给它五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看见这部电影,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校园暴力,当你们碰上下一个受害者的时候,能待在他身旁,搭着他的肩膀告诉他:“我陪你。”希望有人能站出来,为他抗争。

    最后,我想对这个世界上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们说一句话——我也是。

    你会不会对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否定,在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已经预设要失去它,在一段感情开始的时候已经开始想象它会结束。那么好巧,我也是。

    你会不会喜欢听一些空白悲伤绝望的歌,并从他们的歌声里找到平静和快乐,会不会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台上,并在一阵风吹过的时候感到自由。那么好巧,我也是。

    你会不会觉得黑暗温柔,喜欢借着烛光在卧室里玩手影;喜欢在打着手电在楼梯里乱窜,看影子在墙上舞蹈;喜欢喝杯酒在午夜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游荡。那么好巧,我也是。

    我只是觉得,没有必要为这些、甚至更为负面的情绪与个性自卑,没有必要为了合群去改变自己。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与我们相似相契的灵魂,他们会去接受你,包容你。

    我始终相信,人生本质上是一场躲不开的劫数,但每个人都有资格选择怎么去渡过它。

    那么,尔本妖孽,何须为人!

  2. 初中的时候,食物链顶端大多是高高的男生,他们家境良好,校服里面必定是耐克阿迪(当然,我前几个月路过当时的初中,发现男生已经在里面穿BOYLONDON了),刘海很长,校服大敞。成绩中等,靠家教吊着半口气。平时上课调戏漂亮年轻的英语老师,下课篮球一扔奔向操场,不管自己能不能投进几个球,分析起球赛总是看起来头头是道。他们可能是最先开始懂得讨女生欢心的人。用一条一条的糖,一颗一颗的费列罗,上课的小纸条跟下课的聊骚,假装不情愿的请奶茶,真心话大冒险有意无意的暗示,QQ上面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可以获得很多初中被奉为小美女的女生的芳心,成为当时最早一批“谈了”的人。

    可是他们也是最容易霸凌别人的那一批人。因为他们的礼貌仅限于自己的同类,那些同样“受欢迎”的男孩子女孩子,对于有心里缺陷或者生理缺陷的其他人,他们不惮于用最大的恶意嘲笑他们。因为在他们眼中,那部分跟他们一样大的同学可能根本不能被称为人。

    当然,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在霸凌什么。因为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有“不动手”的分寸。他们觉得自己对你外貌上的攻击,性格上的嘲讽这些都是陈述事实,只是在跟她们开玩笑,没有人会把这件事情当真,你自己斤斤计较,都是你的问题。这种行为,你生气也会继续,不理不睬也会继续,告诉老师更是会继续。老师的法宝是,你如果没有惹他他为什么会来惹你,而家长的法宝是,你不理他他就不会惹你了。没有人考虑过第三种情况,就是,不管你做什么,这种情况还是会继续。你存在一天,他们的恶意就如影随形一天。

    高中的男生大多都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不会再用难听的绰号攻击无辜的女生,不会再用无聊的恶作剧去作弄同学。但是他们的轻蔑是写在骨子里的。一个刚夸完班花好看的男生,可能一转头就会跟邻座的男生议论某个女生的呆傻某个男生的痴肥。这种优越感无处不在。

    歧视永远存在,霸凌不会抹去,可惜的是上述的孩子长大后大多只会在酒席上回忆回忆往事,哈哈哈哈哈的笑,然后说,哎,我小时候真皮。

  3. 生活如同那件不合身且难看的校服一样包裹着你,无力的青春中,你只能悲伤、忍耐并且硬着头皮在这件糟糕的校服下小心地保护好自己,无奈地扛下去,采取自己的方法对抗着。 虽然那种对抗现在看来,可能是不对的;可笑的,甚至是可悲的;罪恶的……

    赶着上映前去看了豆瓣的点映,在国内以校园暴力为切入点而切切实实表现出受害人、施害人、亲友、旁观者以及帮凶的各种层面的青春片,在国内实属罕见。

    我的印象中,说到校园暴力,第一反应是:日本有好多。

    日剧和日本电影中,青春都会或多或少的伴随着校园欺凌。

    而国内,从来没有。

    不对,不是国内没发生过,而是电影电视很少提及。

    国内的青春片大多数都是爱情啊,梦想啊一类五彩缤纷充满活力的。

    就像这个电影里唯一一个靓丽色调的镜头一样。

    是的,大多数人在成长为大人后,回忆自己的青葱岁月,都会无形中希望盖上这种美好的色调。

    阳光下的教室,青葱的岁月,默默倾慕中那个人的身姿,一起嬉闹一起上厕所的伙伴。天很蓝,时间很慢。等等

    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前几年追过部英剧叫《完美人类》,里面有个理念,就是:

    人类拥有的一种强大能力是机器无法代替的,就是遗忘。

    尽量遗忘掉不好的东西。

    这种能力让人类能达到心理平衡的向前生存。

    换句话说,当已经是大人的我们在烦恼客户难缠,同事讨厌,上司无能的具体琐事时,回忆青春,会本能的尽量忘掉那段时间的不愉快而储存下各种美好的记忆,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正能量平衡地往下走。

    然而真正处在青春岁月,那时的我们真的如此美好吗?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个闺蜜,她最能安慰人的话就是:“等我们长大了,强大了,我们就能…………”

    这句话每次都很受用。因为中学时期的我,或者说我们都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来常常源于你的并非正面的那种“与众不同”。

    比如你脸上的青春痘大爆发;你比别人矮;你的腿比其他人粗;你走路姿势和别人不一样;你的汗毛比别人重;或者你家比其他人家里穷……各种各样或大或小,无法选择也不知如何改变的原因,它不是你的错,但却会为你带来可以持续好几年的外号,以及更多的麻烦。

    作为成年人,遇到麻烦时,都会有解决方案,比如钱不够就少开销一点再找父母商量,工作不顺利就跳槽,失恋了去找闺蜜诉苦,生病了看医生的同时好好和公司老板说说详情也许还能拉到同情分等等。

    但中学生的我们,面对各种事情都很无力。家境不好,也没可能换个爸妈对吧?同学关系处不好,也不可能随便转学,很多很多你不愿意却无力改变的情况如同中学的那件不合身且难看的校服一样包裹着你,你只能悲伤、忍耐并且硬着头皮在这件糟糕的校服下小心的保护好自己,无奈的扛下去。

    在这种无力的青春中,每个人都在努力的采取自己的方法对抗着。

    虽然那种对抗现在看来,可能是不对的、可笑的,甚至是可悲的、罪恶的。

    先看看作为影片里大恶的施害人唐小米,反倒是特别需要反思的人物。

    唐小米本身就是个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在之前的学校备受欺凌才转学到故事中的和平中学。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要实施起来需要非常高深的功力,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

    为什么呢?

    很多美国悬疑破案的剧里,杀人凶犯都会有悲惨甚至变态的童年。

    这个不是影片需要胡乱编造的,很多童年过得很扭曲的人,成人后很难成为快乐正常的人。比如:童年是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小孩,长大后很多会本能一样殴打自己的配偶和小孩。

    因为青春期刚好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候经历过的事情,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今后的人格。

    就像唐小米一样。明明自己也是受害者,却在不知所措中选择在新的环境里欺负其他人。虽然是个很可恨的角色,但同样可悲的是她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欺侮他人做是错的,又或者她其实并不知道还有其他选项。

    从某个程度上来说,唐小米处于本能的“自我保护状态”里。

    看过影片的人会记得唐小米刚刚转学来的时候,做的一个看似很平常的行为,就是到处努力交新朋友,(拍合影照,请大家唱歌这种),仔细回想我们自己的童年,小学毕业,中学毕业,每次到了新学校,分了新的班以后,努力在陌生人中找到新朋友,然后一票朋友一起玩其实比好好学习、让老师记住这种事情更来的紧急和迫切。

    在陌生环境中迅速找到同类并且融入其中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群体动物的生物本能。就好像混在鱼群里的小鱼没那么容易被大鱼吃掉一样,有了朋友以后,就没那么容易成为被欺负的目标了。

    也就是“隐身”。

    而第二条自我保护的措施就是:制造其他目标。

    而这个目标自然落到了家境贫寒、且不太合群的女主身上了。

    第一幕买不起新校服的女主鹤立鸡群的站在同学中的一幕,已经足够给出了这种负面的“与众不同”。足够暗示了她很容易成为其他人欺负的对象。

    女主是个让人看着有点心疼的强代入感角色。不过在说女主以前,想先说说女主身后这群同学。

    回到刚刚唐小米使用的那个鱼群原理,如果大的鱼群主流是“欺负某一个人”,而你不跟着大群走,就会更容易成为被欺负的人,这样的设定的话,你会怎样选择呢?

    影片中反复出现了几个角色,“贴口香糖的丑女孩”“被水管浇的男生”“貌似内心不甘但怒不敢言,最后自杀一幕后給了同学一耳光的女生”……

    有些人是唐小米校园欺凌的“狗腿子”;有些人仅仅是为了找个发泄口出气;有些人不愿意却不敢站出来。当然更多的人只是起哄,墙倒众人推,人云亦云,但不可否认的就是,所有人都是逼迫女主自杀校园欺凌事件的帮凶。

    就像影片中,女主拼命擦洗却无法消除的这些看似随意的地面涂鸦,大多数健康成长至今的成年人,都会选择遗忘那些不开心的琐事。是的,年轻人嘛,摔倒了,拍拍屁股起来再向前走。然而当负面而扭曲经历变成深刻得无法消失的回忆时,会像这块无法擦除的地板一样,时时刻刻压在你头上,并且对你今后的人格有重大的影响。

    虽然影片中帮凶们看似只是说了一两句话,或者背后一两个讥讽的表情,但正如女主最后自杀前的独白一样,每个帮凶都有逃避不开的责任,这种罪恶并不是你认为你没做什么就不存在的。

    齐铭在影片里出镜时间长,性格却并不强。和女主是青梅竹马的发小,也希望保护完全处于弱者状态的女主,却也处处渗透着无力感。

    他能做到的仅仅是不站在欺负女主的人群中,并且保证自身不被欺负。

    然而,对于家庭背景的迥异,女主的病情,从偷钱到打架,能做的齐铭全都尝试了,却无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齐铭身处的‘燕子不喝脏水的’高等家庭和优等生的身份也限制他做出更离谱的反抗行为。

    雨中无奈的白马王子反而有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苦涩。

    和完美的白马王子相对比,几乎一切都不着调的顾森西,这个神经大条的“保护神”角色却异常出彩。

    同样和父母不太融洽的男孩选择站在女主一边,习惯了包括父母老师在内的周围人负评的少年,练就了强大的心理防线,能把千军万马的敌意四两拨千斤般的转为一笑了之。

    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可以不受齐铭那样的条条框框局限,潇洒地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三观,帮助女主反抗。

    顾森西几乎在整个沉闷的氛围中,是唯一一道阳光。只要他一出场,就带来一阵欢声笑语。

    且在和他有关的对白中暗藏着无数的话里有话的希望和暖意。

    就好像“顾森西的西”的多次介绍一样,

    第一次的西是“影视歌三栖的栖去掉木字旁”,虽然看似拗口且吹牛皮不脸红的词藻,却代表着少年无限的可能性以及强大的幽默感。

    第二次的西是和齐铭对白中的“西游记的西”,言简意赅的介绍,却可以让所有人联想到齐天大圣泼皮猴儿的豪放不羁。

    第三次的西是女主的理解,“为什么不是希望的希”呢?

    强大的精神压力下,真真切切在保护女主的顾森西远比貌似偶相男神般存在的齐铭給了女主更多的希望:

    比如对于女主貌似和性病相关的妇科病,少年给出最简单明了的答案“艾滋病小朋友也有得病的,小朋友也没犯错啊?”

    而第四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太阳打西边出来的西”,

    言下之意:“坚持你自己,有我在,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说到女主易遥,是被害人,

    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备受极大折磨。

    让人心疼的同时也是全剧终代入感最强的一个人物。

    无论少男还是少女,都会经历过很多次“绝对不能让大人知道”的状况。

    这种状况也许是考试不及格,也许是第一次大姨妈来访,也许是和同学打架……很多不知所措的行为,第一反应却可悲的是“绝对不能告诉大人”

    说是可悲,从某个程度上来说,来自于家长和老师不正确的引导和情绪表达。

    比如小孩天黑没回家,家长心急火燎到处寻找,很多家长在找到孩子后的反应都是把孩子好好教训一顿,来警告小孩:以后不许再这样!

    而在孩子的角度,记住的却可能并非“天黑前一定回家”,而是“天黑后回家一定要挨打”。

    那么天黑前没赶到家的孩子很有可能天黑后反而不敢回家,因为回了家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在家长和老师的不正确表达下,很多孩子都是拧巴着长大的。

    而小孩原则第一条恐怕就是“不要惹大人不开心”,这句话实施起来却很困难。

    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已经发生的事儿有可能会让大人不开心,千万不能让他们知道,不然会有很不好的事情发生”。

    女主和妈妈的几次欲言又止,网上偷偷查询病情,有病乱投医,还有医生说必须通知监护人时的一脸愁苦,

    都源自于家长日常生活中的不正确表达。

    这里多插一句,华盛顿砍树苗的故事,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是要告诉小孩,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的故事。有几个大人反思过其实这是教育大人,在孩子犯错后,正确引导的故事呢?

    就好像影片中的母女关系一样,明明母亲在卑微的工作中拼命保护女儿,

    明明女儿在妈妈心目中是“遥遥”!是心头肉。却在和自己最最珍贵的女儿的沟通中化成发泄般的语言暴力。

    我想大多数人在成长的经历中都面临过父母的不正确对待,而那种“绝对不能让大人知道”的共鸣,就是在拧巴的成长经历中慢慢被无法正确传递情绪的大人給培训出来的。

    当然也有在成长时期惹了“滔天大祸”,最后家长反而没打没骂出来帮忙的时候。毕竟成年人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的能力远远高于无力的青少年。女儿在病情败露下的哭诉,夕阳下,母亲坚强地抓住女儿的手,说“走,我带你去治病”这一幕,是极其感人的。

    同样是哭戏,女主的眼泪中的情绪和在逃离医院边哭边跑的无助是完全不同的。

    那种表情充斥着“原来我有我妈!有我妈在,我会没事儿的。”的家庭信任感和释然感。

    在整个压抑氛围中,夕阳下的母女一幕也是不多的几处让人感到心中一暖的情节。

    事实上女主在整个身心受挫的过程中,有几个不同的阶段。

    对于身体上的疾病,从羞怯不敢告人到面对巨大压力偷偷寻找解决办法,再到在家庭的帮助下得以解决,

    对于同学的欺凌从默默接受到积极反抗以及最终升级到以自杀来对抗。

    虽然说女主自来水管反抗的这一幕看得人十分解气,但迎头而上以恶制恶的方法其实和最初别人对她泼凉水的行为没有任何区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孩的世界比成年人更加直接和残酷。

    肢体接触也好,语言暴力也好,在我们每个人的青春岁月中都会伴随着成长多次出现。当我们成长为大人以后,对比过去,会发现成年人的解决方式原来相对文雅和理智很多。

    然而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却在伴随着巨大无力感的成长中,无法辨别哪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仅仅是手足无措地挣扎着,又都在无力中反抗着什么。

    几乎没怎么出现过的老师突然在片尾有了反思,看似有点突兀,但老师呼吁社会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关注确实是本片的心声。

    也许坐在电影院的你我他,很多人已经不在是羞涩的青葱年华中不知所措的少男少女。

    但却能在这部带着悲伤的青春片里,回忆起自己曾经的处境:

    也许你正是那个带着无法忘怀的伤痛努力成长的易遥,

    也许你曾经对某些人不经意的造成了心理的伤害,

    也许你心有不甘却不敢冒头,

    也许你无意间成为了某个小团体欺侮他人的帮凶,

    也许你曾经努力的反抗……

    不管当初在青春中经历了怎样的角色,今天的我们都长大了。已经成为了年少的我们所万般羡慕的“等我们长大了,强大了……”的成年人。

    面对欺凌,我们拥有了更加强大的成年人水平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但有一日我们有可能成为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我们的下一代仍然会经历青葱岁月,慢慢的从残酷的小孩社会中带着伤痛蜕变成大人。

    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面对校园欺凌事件。在青少年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管是像唐小米一样转嫁他人,还是像易遥一样从反抗到自杀恐怕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关注校园欺凌事件也许真正和我们相关的,恰好是在片子里找对自己现在应该扮演的角色。比如正确和子女沟通的父母,或者给悲伤少女带一丝阳关和快乐的顾森西。而不是高喊着关注某某某事件的看客。如果当初这部片子里那些“帮凶”们能够全部好像顾森西一样拥有自己独立和正确的判断力并且坚持的话,就不会给唐小米一个欺负他人的空气和养分,让这样的拧巴毒苗肆意滋生了。也不会发生易遥的自杀未遂的反抗。

    好吧,今天就写这么多,悲伤的青春片,看到自己的影子的同时,会悄悄感叹一句,原来长大了也挺好。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是和我一样的成年人,我真心希望大家能感慨过后,切实想想也许自己可以在今后的人生中扮演某种更加拥有正能量的角色。而如果你刚好是处在不知所措切无法和家长沟通的青春期,我想说的是:会过去的,有一天你长大了,强大了,你会发现那些事儿都不叫事儿!不要让差劲的青春回忆影响你今后的人生。

  4.   小说原著结局里四个主角死了三个,顾森湘被小混混侵犯后自杀,易遥被误认为是杀人凶手自杀,齐铭因为伤心欲绝开煤气管自杀……

      堕胎、流产、自杀,一股浓浓的玛丽苏配置。如果我是编剧,我拿到这样的原著估计也挺发愁的。

      由于原著小说过于黑暗,易遥从一个早恋的问题少女怀孕事件,改成妈妈带来的客人误用毛巾传染上了性病,并且电影中数次强调自己没有发生过性行为,是不是求生欲很强了?

      《悲伤逆流成河》明明只是一个四角恋爱情故事,一个小女生之间的撕逼校园题材,硬生生嫁接到校园霸凌的主题上。一边打着大柔光谈恋爱,一边又忙着急吼吼的升华主题,我都替导演感到心累。

      电影最后一段在海边对施暴者的控诉有道理吗?有。有力量吗?有。但除此之外呢?电影什么都没有,逻辑都站不住的前提下,电影本身的割裂下,不论看上去多么好看,把自己的主题说的多么冠冕堂皇,都没有用。

      电影开场就是肉眼可见的难看,不知所云的长镜头,根本没有环境光,走路走的突然头顶打下来一束光,永远大逆光特写镜头,证明这部电影的灯光师真的很用力,这不是电影的拍摄方法,这是MV啊!

      演员们都很年轻,主演才19岁,满脸的胶原蛋白,但没有演技真的是硬伤无疑了。可不可以用素人?当然可以,张艺谋挖掘素人的手法一绝,什么样的素人到他手里都能翻天覆地,最大程度跟电影贴合。但如果导演功底不够,用素人表演简直是大规模的灾难。

      四个主角没有一个人演技是在线的,所有人都皱着眉头,念着矫情生意的台词,我给你们体会一下这个台词有多尴尬。

      “你对我太好了,好的我都觉得这是理所应当了”

      “你对我越好,你的感情就越廉价”

      “你生活在光亮里,你就以为全世界都是光亮的。”

      突然心疼演员,就这个台词让影后邬君梅演也是灾难的。

      女主角最重要的戏码就是校园欺凌的部分,但说实话,校园欺凌拍的太花哨了,一个个镜头拼接,女主角花式180种被欺凌,却没有一种欺凌让我入戏。这种MV式的展示,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拍上两三件真实的欺凌事件。

      女主角被欺负之后坐在河边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这时候就会从天而降一个男神出来拯救自己,在男神三言两语的鼓励下,女主角竟然真的开始反击了?她的反击相当凶猛有力,丝毫看不出是一个受害者干出来的。

      真正被霸凌的受害者,根本没有这么汤姆苏的帅小伙来帮自己走出阴影。其次,一个人的软弱是惯性的,如果只是别人随便一句话的鼓励就能反击,那女主角一开始就不会被欺负。不是说女主角不能反击霸凌者,那麻烦导演把逻辑讲清楚好不好,好歹让女主角挣扎几分钟好不好?

      可以不可以讲一个玛丽苏式的校园霸凌事件?可以啊,那你先把逻辑捋清楚。

      女主角被误以为是杀人凶手,于是要去跳海自杀。因为这么一个事件,全校学生就不上课全都跑到海边了,这个高中的老师跟保安都是吃软饭的?你们不是上海的高中吗?又不是舟山群岛,学校后门竟然就是大海?导演不要欺负我地理知识好不好。

      还有一个被大家吐槽吐烂了的槽点,校园暴力加害者本身是校园暴力受害者,这个高度没有问题,但是既然反派唐小米有能耐找人修理女主,为什么不先找人把欺负自己的人给修理一下?

      最让人恶心的是电影最后彩蛋放出了真正的校园暴力受害者的采访视频。对比之下,《悲伤逆流成河》显得更加廉价,因为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受害者是什么样子。

      真正的校园暴力受害者,她们也许结巴,也许长得难看,也许身上有异味,也许性格内向,也许本身就有某项缺陷。他们又或许什么都没有做过,但是偏偏就是那个被霸凌的对象。不论受害者的众生相是什么样的,但绝对不是《悲伤逆流成河》女主角这样的。他们什么都没有做错,却要接受全班同学的欺凌,无处发泄自己的心事,更没有校草的关爱和从天而降的天神。

      《悲伤逆流成河》消费校园霸凌题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说得难听点就是在吃人血馒头。

      但是,仔细想想,《悲伤逆流成河》到底有没有意义。

      代表观众路人评分的猫眼上,《悲伤逆流成河》9.1,豆瓣评分5.8,。文艺青年和路人之间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割裂。

      即使电影MV化、毫无逻辑、消费社会题材。但是大把的人给它打出了高分,这里面不仅仅是郭敬明的粉丝,郭敬明个人的粉丝数量绝对没有一亿人。

      那给《悲伤逆流成河》打五分的人是什么人呢?同场电影院的小姐姐们哭成一片,他们的眼泪是真实的,他们的感动也是真实的。

      郭敬明的书在成人看来确实无病呻吟,但你不能否认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青春期的小姑娘还真的就吃郭敬明这一套。那么郭敬明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既定的价值输出者,郭敬明的输出能力可比无数影评大V的发声有力多了。那么既然这样,郭敬明在一部作品中表达校园霸凌总比堕胎滥交好太多了。

      所以悲哀的是,即使郭敬明的吃相难看,但郭敬明的受众们终于开始关注校园霸凌的社会现象,他的受众们也可能真的受到了这部作品的鼓舞。

      至于多么有现实意义,还是别想了。

      回答一下关于猫眼评分的评论,首先,不能忽略猫眼评分的反馈,因为这就是最广大观众走出电影院的第一反应,虽然大多数电影在猫眼上评分都虚高,但有时候也能反映出来路人和影迷之间的观感。比如说《你好,之华》猫眼和豆瓣评分差别不大。

      别一听到猫眼就鄙视路人的观点,就像别一听对方玩快手就鄙视他,都是心胸狭隘。

    最后,我能理解有人喜欢这部电影,校园霸凌普遍存在的前提下,国内电影市场缺乏这样的东西,《悲伤逆流成河》刚好顶替上了。我能接受有一部分人把自己的感情投射进去,但我接受不了把这部电影描述的多么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