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生活与命运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2012)

生活与命运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2012)

又名: Zhizn i sudba / Life and Fate

导演: Sergei Ursulyak

主演: 谢尔盖·马科韦茨基 安娜·米哈尔科娃 亚历山大·巴鲁耶夫 Evgeniy Dyatlov Lika Nifontova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上映日期: 2012-10-14(俄罗斯)

集数: 12 单集片长: 40分钟 IMDb: tt2460432 豆瓣评分:9.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本片改编自作家格罗斯曼在苏联时期被禁的同名小说。20世纪40年代,人们深受二战时期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影响。在这个时代里,原子弹被造了出来,古拉格集中营里的人们受尽折磨,犹太人区的居民生活窘迫……不管他们的生活变成什么样,不管他们的命运会是如何——他们的爱,永远都比战争和死亡强大。

演员:



影评:

  1. 平心而论,原著中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完全没有能在短短几集电视剧中展现出来,电视剧只保留了少数几个核心人物的故事,而更多的看似戏份不多的小角色的舍弃导致丧失了原著的宏大全景描写。但电视剧中完美的带着淡淡俄式忧伤的配乐,加上恰到好处的还原原著描写的旁白,竟然也使我看得潸然泪下---尤其是斯特拉姆阅读母亲的来信,和柳德米拉孤独地在冰天雪地中守在儿子的墓前的情节。
  2. 据说原著是梁文道倾情推荐的书目,虽然没有拜读过,先看了电视剧,还是被俄罗斯鲜活浓郁的文艺气息所震撼,从一个个镜头特写里,一个个人物表情中,一幕幕景色刻画上,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苏联时代集体主义思潮下的冰冷与残酷。

    叙事层面,围绕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卫国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展开,多线叙事下,不同人物的命运朝着各自深幽未知的方向跌跌撞撞地走去,有的人热爱生活却被迫走上残酷的战场,有的人为国家效力半生却因“莫须有”的罪名锒铛入狱,有的人面对专制的压迫坚守内心的正义,有的人徘徊在战争与爱情的边缘踌躇不前......他们的生活各不相同,但在时代洪流面前都不可避免地怀揣隐忍与悲悯,在痛苦挣扎后接受无奈又注定的命运,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战士,从他们的眼光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在政治与战争面前,个人的力量多么渺小,他们也用他们独特的故事,完美地阐述了“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画面层面,贯穿全片的冷色调背景,既真实地呈现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阴冷潮湿的冰雪天气,又把苏联时代的阴暗冷酷用色差的方式巧妙地呈现,欣赏时一直秉持着一种低沉阴郁的情感,直到最后科学家一家三口伴随着留声机翩翩起舞,色调突然变得光亮起来,加上旁白对“生活与命运”的一番深刻阐释,我们的心情也仿佛穿透乌云,仰望彩虹一般如释重负,这种纯色彩营造的反差感的确令人叹为观止。另外,6号房内战斗间隙战士们休息时的特写镜头,“房管”牺牲前看到如梦如幻的战友问候,母亲躺倒在儿子墓前倾情诉说时的长镜头处理,以及科学家停留在洗手间内面对前途抉择时内心戏的细腻刻画,无一都从细微处着手,用最平凡的桥段烘托最震撼的氛围,也是画面处理上的一大亮点。

    音乐层面,虽然不太懂得乐理,但和构图运用一样,全片的背景音几乎都是在肃穆、低沉、忧郁的节奏中换换推进,令人一听到就能感受到弄弄的俄式风情,在这个产生过天才音乐家格林卡和柴可夫斯基的国家,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绘画雕塑,似乎都可以信手拈来地找到与主题相呼应的一段音乐来表述内涵感情。所以,当这种悲怆、奋进与哀婉并存的旋律,萦绕全片时,我们便知道它正是对“悲苦的生活与无常的命运”的有力视觉呈现。

    据说电视剧只呈现了原著中苏联时代的故事,还有许多元素没有描写,但我相信,如果有朝一日可以拍出续集,一定也会是如《白卫军》《日瓦戈医生》一类的时代剧典范。毕竟,俄罗斯文艺的底蕴和潜力,你是永远可以相信的。

  3. 维克托在那封丑恶、龌龊的公开信上签了名,回到办公室即接到玛丽娅晚上约会的电话。玛丽娅告诉维克托,有人拿一封信来找过彼得·拉夫连季耶维奇,“我相信,正是您的力量帮助他拒绝给这封丑恶的信签字”。善良的玛丽娅继续说:“于是我想,因为拒绝签字,您又害了自己。”这个情节是剧作的发挥,原著小说中没有。

    加了这个情节似乎强化了故事的戏剧张力,让维克托陷入了尴尬、羞愧、自责的境地。然而,原著小说没有这个情节,更加符合人性的真实。索科洛夫在维克托遭受打击时表现了软弱,是专制压迫下的正常反应。维克托自己也并不是勇士,他一直动摇于屈服与尊严之间。也许都称不上是尊严。他只是因为当初表现得过于激动,把自己置于了绝境,以致找不到转圜的台阶而已。

    在专制体制下,人人处于恐惧之中,绝大多数人当不了英雄,英雄行为的感召力也十分有限,对于安全和利益的考量终究是压倒性的。正如剧中维克托在影院对玛丽娅袒露心迹时所言:“玛丽娅·伊万诺夫娜,心爱的,我签了这封龌龊的信。我胆怯了,我屈服了。我厌倦了所有这些考验。我做了无耻的事,玛丽娅·伊万诺夫娜。彼得·拉夫连季耶维奇相信我,萨沃斯吉昂诺夫和马尔科夫都相信我,而我原来是一个可怜的小人。”其实,维克托完全不必如此自责。在专制体制的淫威下,谁又不是“可怜的小人”呢?应该谴责的不是“可怜的小人”们,而是那个邪恶的制度,那些丧失人性、人道和良知的独裁者及其帮凶和帮闲们。原著小说中维克托感叹,甚至不如沙皇时代,失宠的贵族可以回到自己的农庄过悠闲的生活,现在一旦失去了科学院的职位,连到中学去当老师都无可能:一个被体制唾弃的人,谁敢要你!剧中克雷莫夫的一个狱友问他:好像在沙皇时代您也坐过牢,那时坐牢轻松点还是现在?克雷莫夫答道:那时轻松些,至少那时明白为了什么坐牢。这个老布尔什维克始终没有明白,“现在”是一个无法无天的人治时代,整人、抓人、清洗异己,不需要理由,或者更准确地说,有它自己的理由和逻辑。不确定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恐惧是维护统治的基本手段。

  4. 不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是非常触动人心的作品。低沉悲伤的音乐、缓慢的长镜头、人们忧郁的眼睛、破败萧瑟的废墟,是无声坚忍的抗争,也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记录一下看到第三集最喜欢的两个镜头,

    一段是政委给团长别廖兹金读信这里,导演给了一个缓慢的长镜头,从政委皮沃瓦罗夫给团长别廖兹金读着家书开始,士兵格鲁什科夫走到掩蔽所狭小的窗边抽起烟。顺着格鲁什科夫眼睛望出去,是在做着各种寻常事情的士兵,抽烟借火的、打水洗漱的、擦枪休息的、列队回营的。镜头扫过每一个人的眼睛,旁白声中每个人在读着自己的信,诉说着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思念与忧愁。战争中这些思念与挂碍,都很平常,也格外弥足珍贵。最后镜头转回掩蔽所的窗口,重病中的别廖兹夫终于听到了他盼望许久的妻子的信“万尼亚,这里很美,万尼亚,太想念你了。”

    第二个片段是6-1号被轰炸之前,所有人都战死了,楼管格列科夫也筋疲力竭,在格列科夫的想象中,所有人都回到了他的身边,侦察兵克里莫夫怀抱着小猫,托利亚牵着卡佳,大家说说笑笑就像往常,长镜头再次扫过每个人的眼睛,是一些平静亲切、蕴含着力量与自信的眼睛。在最后一刻,格列科夫并不畏惧,也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