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哪一天我们会飞 哪一天我們會飛(2015)

哪一天我们会飞 哪一天我們會飛(2015)

又名: 差一点我们会飞 / 爱的根源 / She Remembers / He Forgets

导演: 黄修平

编剧: 黄修平 陈心遥

主演: 杨千嬅 林海峰 苏丽珊 游学修 吴肇轩 赵学而 乔宝宝 钟丽淇 杨诗敏 谭玉瑛 蔡瀚亿 林子聪 陶杰 何故 李敏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2016-03-10(中国大陆) 2015-11-05(中国香港)

片长: 109分钟 IMDb: tt5180856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彭盛华(林海峰 饰)和余凤芝(杨千嬅 饰)结婚十余载,两人早已经是老夫老妻,生活亦失去了浪漫和激情。某日,余凤芝于无意之中发现了高中同窗苏博文(吴肇轩 饰)的博客,一首老歌让她开始回忆起了曾经的校园岁月。

演员:



影评:

  1. 初看完劇本時,我對編劇說,它讓我想起了《情書》。他笑了,“我也喜歡情書。”
    它婉婉道來了一個關於記憶的故事,有懷念,有忘記;而讓觀眾感覺到的,更是時間。
    轉眼十多載,初戀的同班同學已是枕邊人,可是大家卻不再活在此刻。彭盛華記錯的,全是當年的鳳芝;而余鳳芝丟掉的,一個瞬間突然可以全部活過來。
    She remembers, he forgets.
    Or
    He remembers, she forgets?

    他們到底忘記了什麼?

    蘇博文
    我很喜歡蘇博文這個角色。乾淨、靦腆,又才華橫溢,像極了年少時會暗戀的隔壁班少年。何況他還有個很酷的夢想──開飛機。在我這裡,他已經比稱號“手工王”的彭盛華加了不少分。
    這樣的美好形象,再加上他的悲慘後續,更令他變得讓人念念不忘。
    我們會忍不住和鳳芝一樣幻想──如果當年我撿起的是他的紙飛機,看到了他那場為我準備的飛翔,一切會不會不一樣?也許他就能順利成為飛行員,我就能順利去環遊世界,我們都開心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等等,不對,快樂、夢想,也都曾是彭盛華身上所有的東西啊,為什麼我們還是變成了這個樣子?
    這是沒選蘇博文的原因嗎?

    夢想
    很想找個另外的詞來替換夢想,畢竟現在這個詞跟文青一樣變得面目模糊了。是不是導演/彭盛華應該和我的感受一樣,才會把夢想換成夢遺= =
    這是片中最直觀的一層,他們忘記了夢想。
    可能還沒有到忘記的程度,想要環遊世界的鳳芝做了導遊,愛好設計的彭盛華做了地產開發,他們都還和自己曾經的夢想沾上了邊。比起《陽光姐妹淘》里的選秀女皇之夢VS現實中成為妓女,本片溫和太多了。它給你一種假象,也是我們在社會中最常見的假想:好像沒有跟我開始想的差很多嘛!現實就是如此啦,安於現狀吧!
    我想做正義的記者,後來成了媒體廣告部的一把手;我想做NBA籃球明星,後來成了社區中年籃球隊的主力。誠然,妥協作為一種選擇沒什麼不對。像蘇博文那樣決不妥協,結果直從高空摔下的前景只讓看到的人徒添唏噓。
    可是,回想起來,不免又遺憾起來,“差一點……我也可以飛。”


    片中有一座“玫瑰園”,沒有得到很大篇幅地展現,僅作為彭盛華的精彩作品匆匆而過。
    然而,從這座“玫瑰園”,我們才可真的窺探導演想講的是什麼。
    1989年,港督衛奕信公佈興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基建計劃。這個計劃當中,包括了於大嶼山赤鱲角興建全新的香港國際機場,以取代舊啓德機場;亦包括機場鐵路;連接大嶼山、馬灣、青衣到市區的青嶼幹線、青馬大橋及三號幹線等等。
    這個計劃,被世人稱作“玫瑰園計劃(Rose Garden Project)”,寓意著香港燦爛美好的前景展望。在片中,那座手工做的“玫瑰園”,基本遵照了玫瑰園計劃的內容,也是造的機場、青馬大橋等建築。
    那是香港人的夢。也是彭盛華那一代年輕時的夢。
    “玫瑰園計劃”中的工程如今已經成為服務香港人最重要的基建設施,完全可以說它是一次成功的計劃。
    計劃成功了,就好像彭盛華和余鳳芝還是作為夫妻一路走到了現在。但是夢呢?幸福呢?忘了嗎?

    有幸跟隨了這部電影的部份創作,看到它一路從《愛的根源》改名到《差一點我們會飛》,再到《哪一天我們會飛》。而這個過程又折射出了主創們在創作中對這部電影表達之物的不斷轉變。一個敘述語態,一個充斥遺憾,到最後變成了帶著問號,卻又蘊含希望。

    隕石旁的天際,是我的家園。
    漆黑的天際,是我的根源。

    PS
    戲中的小女主角“少女余鳳芝”蘇麗珊憑藉本片入圍了台灣金馬獎最佳新人獎。我向她祝賀,她羞怯地問,“老實講,我演得怎麼樣?”得了提名卻立馬就質疑自己,年輕的她這種真實的懵懂和迷惘,實在是太可愛了──這就是少女時代的余鳳芝呀!導演選角功力真好。

    導演黃修平謙遜、真誠,亦有思想,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香港新導演。憑藉上部《狂舞派》,在城中他已然成為新青年的精神代表。受追捧程度超乎想像。
    這便是他們希冀的玫瑰園嗎?
    “到最後變成了帶著問號,卻又蘊含希望。”
  2. 看到四分之三的時候,我也還以為這是一部尋常港式愛情,有些乏味,但是到最後,我發現它並不是,至少並不只是。當一個一個細節拼湊起來,會發現:導演和編劇的心很大,想說的很多,對我來說放了很多隱喻,但不流於說教。在片尾的時候,我在心裡說:這是一部現在的香港需要的片子,我希望多一些人看,我希望大家都能明白主創們的心思。 導言的心思不在兩男一女的言情格局 開篇,是香港俯瞰鏡頭,由遠鏡頭地標慢慢轉移近些距離的平凡街頭,我坐在那裡細細看究竟拍的是哪個區;片尾的時候,伴隨激揚人心的主題曲,俯瞰鏡頭由平凡街頭轉向開闊,最後留在維港,面向出海方向。 揭開蘇博文失蹤真相之後,我以為電影將就此結束,結果不是;余鳳芝和彭盛華一起啟發學生做飛機模型的時候,我以為電影將就此結束,結果不是。獅子山看著繽紛飛舞的模型飛機,主題歌響起,學生們加入,之後有了收尾的俯瞰鏡頭。這一切,讓我意識到,主創的心思絕不只在青春愛情故事。 青春,是創造是反叛是夢想是年輕的靈魂感覺擁有全世界;青春,也因前面的一切可能讓後面的歲月留下傷痛和傷感。青春的結局,是各自變成社會小小的齒輪,將自己的才華奉獻在日常工作的瑣碎,而把自己的靈魂麻木?不是!青春的結局,是握緊至死不渝的事情——我們稱之為夢想,帶著靈魂和火走下去,也啟發年輕一代以自己的方式走下去。 導演說:人生如果忘記初衷,會死寂會犯錯甚至陷入萬劫不復。這裡他想要敲打的,是此刻坐在電影院裡,日常為了“份工”營營役役的人們,忘記夢想可能會有這樣的結果。導演說:學校的教育幾十年如一日陳詞濫調,不如停止抱怨玩出自己精彩吧!這不連古板的老師也會被感染。這裡他想要激勵的,是那些新一代:good old days都是屬於別人的回憶,而現在你們要為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good old days。 解殖與新的獅子山精神 劇情安排意味深長。92、93年,少年彭生蘇生和鳳芝就讀老牌名校,取景地是華仁書院。曾經一起站在球門上仰望獅子山。中年的彭生忘記了夢想家蘇生,與初戀女友也就是現在老婆陷入冷戰期;蘇生去了英國,結交了一個中國來的女朋友,因為先天缺陷做飛機師不成,最終成了當代飛天“萬戶”,離開了大家的生活;彭太一直隱忍,不滿冷戰,生活一成不變到自己都感到窒息;彭生因為飛機模型與那個普通話女子相識、糾纏不清,因為那個女子想起自己想念的其實是當年初戀中的點點心緒;普通話女子將蘇生又帶回到彭氏夫婦的生活,再也沒出現,而正是蘇生的記憶重回,讓彭氏夫婦重展笑顏,帶著沒幹勁的學生重拾青春的熱情。 夢想規劃書上不同學生寫下各自對回歸、對中國的想象,也寫下了他們的不同選擇。有人走有人留,英國終已離去,就如蘇生。大陸人來了,出於“顧客是上帝”的原則,職員們疲於應付,也讓彭生這樣的人精疲力竭,但是最終錢掙到了,project也結束了,對方來去都只是“客戶”。普通話女子出現了,那種隱約的熟悉感讓彭生激情過,然而蜜月期隨著謎底的揭曉而清晰——那不過是個幻像,牽掛放不下的其實是舊日青春的回憶。普通話女子曾經誘人過,她的出現反而提醒大家整理寶貴的記憶,此後便離開。曾經將夢想規劃書上的擇業原則奉為金科玉律,實際上無聊不堪,就如今天味如嚼蠟的國情教育,事實上青春里就算不寫不說,各自都有藏在心底願意付出一生,什麼外在無聊事情都阻擋不了的夢想。 香港的未來也是如此。不喜歡宏大敘事,不需要橫加影響,那些外來的終究是外來的;在這片土地上每個人精於自己的夢想,一起創造出來的就會是它該有的樣子。當年,這裡的人們因為逃難,走在一起白手起家各顯神通;今天,這裡的人們因為選擇不走,與年輕一代攜手共創邁步將來。 去年的運動裡,看到青春的熱血,而同時建立在反對與消極反抗上的,終究也會頹了自己。不如 仍然要相信 願意相信 向前行 攜手行 趁青春要奮進 仍然要寄望 唯有初衷 不可辜負眼前好時光 我未忘 向前行 由今天 承諾我目標 為世界美好多一點 付出所有 另外,黃修平選及調教素人演員非常厲害。 有心挖掘本土好演員,有心做本土電影,有心激勵本土人心的主創真是不容易、有理想、非常棒!

  3.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青春是时间之殇。 香港亦是。 如果去掉与香港有关的细节元素,从狮子山到玫瑰园,从校园摇滚歌曲表演里的郭富城,到生于 9 月 12 号、死于 2003 年 4 月 1 号的飞行员。《哪一天我们会飞》跟去年台湾青春片《五月一号》(内地改名为《 17 岁》)大同小异,结尾都闪回出现了一次追忆似水年华般的美丽遗憾。

    但要在局促樊笼般的香港,拍出自由无限的青春片,难度其实更高(不仅仅是《王家欣》存在的穿帮风险)。再有,香港本地制作注重商业类型片,抑制了文艺抒情青春片的可能。要知道,这是一个催促所有人尽快成年,逃脱不了资本制衡,被越削越尖的金字塔社会。 除却青春片自带的感伤无奈,《哪一天我们会飞》不断扣回到了“时间”——这个迷人且在持续发酵的本地话题。毕竟香港的命运,本身就有一个虚无缥缈的时间承诺。 我约大家九七那天,回港相见。回到过去不久,电影第一次出现了 1997 ,电影重点提及了启德机场和移民潮。如果熟悉香港的地理位置便能知道,这个地方不存在偷渡、下南洋和边境风云之类的词汇。一个带有双重含义的“飞”字,说的就是离开。离开香港,远行他方。 开头和结尾,《哪一天我们会飞》都出现了俯瞰这座城市的航拍镜头。高楼林立,看上去还是那颗美丽的东方之珠。然而,如果回到作为影片时间背景的 1992 年到 1993 年,罗卓瑶拍过一部电影,叫《秋月》。它讲述移民潮之后的香港,有如一座空城,社会上弥漫着前所未有的焦虑和挫败情绪,主人公是一个困惑的青春期女孩,还有一个迷茫的异乡人。 正因如此,无论纸飞机还是墓冢,它们背后的意象都极端悲凉。承认梦想破灭,却还要所有人坚信梦想的离歌哀曲,远远超乎了一部青春片所能承受的重量。

    《哪一天我们会飞》也有平易近人的楔子。无论香港还是大陆,一场总该到来的同学会,它们引发了差不多的人生涟漪。同学会的桥段,几乎也是中国青春片的必备桥段。两男一女三位主人公登场后,电影正文不断在现实和过去中游动。一只手是青春爱恋,一只手是梦想计划。 现在时部分有无法掩饰的疲惫感,还有其他电影讲了千百次的中年危机,一年比一年痒。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上一次旅行,已经是五年前了。但这个家庭背景,没有用来制造“现实很惨淡,过去很美好”的老套桥段。相反,《哪一天我们会飞》讲的是梦想计划实现了,那又如何。这个梦想,真是当年的梦想吗?梦想以后,这一代香港人,还应该做点什么?毕竟,他们住着一套宽敞的房子,各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却产生了无以为继的失落痛苦。 狮子山下的一万架纸飞机,那就真的是一个梦吧。 在记忆中的英仁中学,校园角落充斥着过曝的光线,发黄的视觉氛围。学生们打打闹闹,唱唱跳跳,主人公还能有一个秘密基地,肆意进行着与飞行有关的畅想。除了梦想与未来,在今昔对比中,电影还出现了《龙珠》,《大时代》,长者的话,公民教育等等,堪称一篇关于香港青春的议论文。

    黄修平也对自己的电影导演职业进行了调侃。但说实话,与其借电影说香港电影,过早地暴露打情怀这张牌,影片不如把那些扁平乏味的对手戏先做做好。《哪一天我们会飞》像《狂舞派》那样,一口气推出了好几个年轻演员: 苏丽珊、游学修和吴肇轩。虽然颜卓灵和蔡瀚亿在这两年接演的都是小配角,黄修平一直用给自己造血的方式延续香港电影的血脉。不过在指导演员进入角色和现场调度时,黄修平还可以做得更好。以彭盛华带余凤芝出去跳舞喝酒为例,前后衔接有问题不说,酒吧发生的一切,实在缺乏神采。与之相反,围绕打火机,黄色还是白色,一只猫还是一只鸟等明显有经过巧妙设计的编剧桥段,戏剧效果显然强出不少。 看台湾青春片,我们总能知道,那边的年轻人,大概是怎样。看大陆青春片,我们不免要惊呼,清一色的堕胎青春,比堕落青春还可怕。唯有香港,缺少青春片,要么是老港片里头,周星驰们重新穿上校服回去溜达,要么就是陈果电影里无所事事的底层少年。而黄修平一心一意在做的,就是填补上香港青春片的空白,无论是挫败了继续打气的《狂舞派》,还是落地了又重新放飞希望的《哪一天我们会飞》,他都用一种少见的理想主义情怀,坚持着固守本地的电影制作。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4. 一位觀眾被觸動的原因從來很個人,但如果能夠有很多觀眾被觸動,這個故事應該廣泛地令人有共鳴。比起熱血,或者如何面對「夢想破滅之後」才是現今香港人的共同話題,我們不可能拍得出《我的少女時代》或《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女孩》,因為台灣的90年代,就算受香港娛樂的影響再深,根底是台式的單純浪漫是甜膩膩的──像瓊瑤小說,會一邊嫌老套不真實,一邊享受這種感覺;而香港的90年代,夾雜著回歸的「希冀」、「信心」與「恐慌」,就連娛樂也有點灰灰暗暗,像亦舒小說。

    其實電影的目標觀眾群從來很清晰:曾經在傳統名校生活與生存過的我們。沒有刻意拍攝90年代香港場景,卻處處是香港情──惡搞校歌中的「郭富城」、校園的talent show、「入港大搵律師做男朋友會月經失調變老處女」、造作的朗誦腔…而且追尋夢想的人最終不在人世,「夢想幻滅之後」沒有比這一代香港人更適合這句話,那種悵然,對比現在的香港,份外有力。

    電影很聰明只挑選某一間中學及山區拍攝回憶戲份,避過香港因過度發展而各種「穿崩」的場景(《王家欣》則明顯看到因為迴避出現過多無用的大頭特寫…),而且年青時代清一色校服也易勾起集體回憶──不知怎麼,比起台灣鬆鬆的校服,香港那一款總讓女生穿得很拘謹似的…(難怪小時候大家都不愛穿校服!)

    缺點不是沒有,像太「畫公仔畫出腸」的對白,什麼「齒輪」、「夢想夢想」的確不夠生活化;故事內容太鎖定特定族群(這種學校背景的確不代表全香港,看到有人說「離地」,不如換個說法吧,太「中」某一代某一群香港人,就像《玻璃之城》充滿HKU舊生的情懷一樣);成年的兩位主角有時過火的演技(楊千嬅每次演激動戲碼都很可怕…否則她其實比《五個小孩的校長》演得自然,而林海峰…符合角色),有時也易令觀眾出戲。

    但電影當中的情懷,真的可以觸動曾經有夢想的人,體會到那種失落悵然,是只屬於香港的90年代。與其說不斷說什麼「要支持香港電影」,硬銷得會令人產生逆反心理,要「駁嘴」「根本沒有被捧得那麼好看」(這一點小妹最在行…),不如強調「給有過夢想的你,縱使已經消逝了…」,一般觀眾會更願意自掏腰包進戲院支持吧,就像海報上硬銷以為是大卡士的兩位成年主角,不如主打一下三位新人:蘇麗珊清麗可愛不比宋云樺遜色,游學修粗眉大眼跟王大陸不會比下去,吳肇軒戇直模樣也可以跟李玉璽一併呢。

    說到底,還不是對香港自家人沒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