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号,作为新年的第一天,纽约的Times Square Church按照惯例会在这一天的上午十点举行“演唱会”。当然在基督教堂里的演唱会是指由唱诗班演唱的基督歌曲。出于好奇心,我打算混一下,感受下在教堂里听唱诗班演唱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九点四十左右,大堂里就已经挤满了人,由于去的稍晚,只能站在角落里听。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他们唱的“hallelujah”并没有给我很大的触动,虽然有的人唱功确实了得,跟百老汇演员有的一拼(谁知道是不是某个百老汇演员白天来教堂演唱晚上去剧院表演呢)。就在我打算要走的时候,一位大哥站了起来,讲了讲自己和他老爸的故事,然后就开始唱。说实话,他一开口,我就被吸引住了,我觉得我更像是在听一首流行歌曲,直到歌词中的“hallelujah”把我拉回到教堂中。回到家里,旋律一直回响在脑中,然后就去了百度百科。。。查了一下,成为了那几天我的单曲循环(歌词附在文中最后):
二月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在预告片中(美国电影院每次放电影之前都有20分钟的预告片集锦)忽然发现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已经被拍成了电影,三月上映。出于对音乐的喜爱以及预告片中的一些话,决定首映这天来看。
刚刚看完电影,就决定来写我在豆瓣上的第一篇影评了。
每次当与别人谈及家庭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总是有很多想说,也有很多话说不出。我妈以前教育过我,她说“家丑不可外扬”,但我觉得即便是一些丑陋阴暗的经历,也是我成长的财富,也是家庭能够和睦的一部分。引用今年315一个段子来说,就是“上帝造的人都有的是缺点,何况一个家庭”。
片子开头讲述主人公Bart小时候,父亲因为偶然的原因,不能继续自己引以为傲的橄榄球而性情大变,郁郁不得志,整日以酒度日,还对bart的母亲拳脚相加。每次遇到父母争吵的时候,他总选择带上自己的耳机去逃避这一切。直到有一天,当他露营回家,他发现母亲抛弃他和他爸离家出走了。
——“我妈去哪里了?”
——“她走了,她不要我了,奥,也不要你了(嘻嘻,气不气)。”
当然这里还穿插了主人公Bart遇到初恋的故事,当然那时候他只有10岁。
从小Bart就在父亲的虐待中长大,这种虐待既是身体的,更是心理的。他爸可以在他准备早餐的时候,朝他头上砸垃圾桶,也会烧毁他的玩具,更会告诉他,“你追逐的梦想一文不值,你做不成任何事”。越被别人说做不成越要拼了命的证明给别人看。父亲是以前学校里著名的橄榄球运动员,那我就不断练习比他更好。他不会理会防守人对他的碰撞,永远只会往前冲,那我也不断向前冲向前冲。然后,我,骨折了,运动生涯报废了。。。然后父亲面对病床上的你,再冷嘲热讽一句“医生说你不能打球了,是永远哦(你气不气,我说什么来着,loser就是loser)”。
不得不说,上帝在给你关了一扇窗的时候,会为你开一道门,在基督电影里这句话我觉得还是很切合的。Bart的音乐老师偶然间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并且教会了他一些百老汇的唱歌方法,在一次学校举办的晚会中,Bart震惊了所有人。同时,此时忽然晕倒的父亲被查到了癌症。不过Bart的父亲并没打算治疗也没打算告诉Bart。第二天一早起床,还是依旧在嘲笑Bart的音乐梦——“stupid dream”。两个人大吵一架,然后他爸在收拾餐具的时候,把盘子砸向了Bart的头。毕竟从小就受到类似的折磨,Bart的头异常坚硬,盘子碎了,头一点事没有。但是这件事,让Bart彻底的抛弃了他,去大城市追寻自己的音乐梦。
组了乐队,认识了制作人,但是制作人总是觉得他的歌曲里少了点什么。在被邀请来看表演的一群制作人嘲笑之后,Bart想到小时候父亲那些嘲笑自己的话,心态崩了。但也是这次事情之后,给了Bart敞开心扉的机会。他跟制作人,和乐队成员聊自己的过往,聊自己的父亲。以及决定回家面对自己曾经的“恐惧”——自己的父亲。
回到家的Bart发现自己的父亲会做饭了,竟然还会在饭前做礼拜,还跟自己说自从他走后还会去教堂,去向上帝寻求答案。但Bart认为他是装的,然后又开始争吵,又准备再次离家出走。直到他在车上看到父亲真的有每周去教堂的记录,真的有向上帝祈祷和忏悔。回到地下室,看到父亲在用棍子不断的敲击报废的车,发泄自己心里的难受。Bart才意识父亲有严重的心里问题,自己决定在父亲最后所剩不多的日子里,陪伴他,原谅他。
影片最打动我的部分在他父亲将要离世的时候,躺在沙发上,说
“I am not a good money-maker, but I tried to save some money. I give them all to you, you will get a check every month so you can pay attention to your sing, no worry about other thing.”
"我不是很会赚钱,但是我有很努力的去存钱。我把它们都留给你,每个月你都能受到一张支票,这样你就可以专注于你的唱歌,不用担心其他的事情"
说我追逐stupid dream的人是你,到头来倾注一切支持我的还是你。
我再也没能止住我的泪水,旁边的黑人小姐姐看我哭了,还给我递了张纸巾。
我开始去回忆,去寻找这部电影感同身受的一切。
我不是一个爱喝酒的人,并不是因为酒不好喝,而是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个嗜酒之徒。在他看来,喝酒如果不醉,和没喝没什么区别。年轻时二斤白酒下肚,依然可以保持清醒。半夜两点回家,对于年轻时的他也如家常便饭,即便是我出生之后,也没有改观。
年轻人都敢想敢做,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谁都想下海试试水。而我爸,失败了。究其原因,我不想再深入去分析,也没有什么还分析的。重要的是,失败之整个人就变了。从一个把酒言欢之人变成了一个借酒消愁的人。
我对于酒的厌恶也自此而始。平时不喝酒,不爱说话,也会保持着一颗平常人的心。而一旦喝酒,就会破口大骂。他总爱把酒后状态形容成无意识的状态,第二天酒醒之后当做什么都没发生。可是我觉得他是在借“酒”有意识的去骂给我妈听。我爸不会使用暴力,但他的确喝醉酒后的话语比Bart的父亲更有过之。
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他的眼神,你知道他不会打你,但你知道他生气起来的声音和恐吓会让你难受一整天。我爸的眉眼及额头很像梁朝伟,这使我直到现在看梁朝伟演的电影都会心有余悸。最深的一次莫过于高中一次模拟考试没考好,他喝醉酒之后,拿着水果刀,指着自己的脚说“你要是能考上清华北大我把我脚趾头剁了”。谢天谢地,我最后没能考上,要不然他会欠我一个脚指头的。我患有一定程度的神经衰弱,入睡总会非常困难。有次躺下四五个小时后还没睡,我溜到他的房间,让他骂了我一句,然后心理感到失落,很快就入睡了。以致于我之后睡不着,都会采取相同的方法。
大一寒假回家,一整个假期都和气融融,然而最后一天晚上,他又喝醉了,开始数落,从假期的第一天开始说起,说到最后一天。我变得异常的恶心和想要离开,我无法理解即便是我的问题,你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方式,一定要在假期的最后一天,一定要喝醉了去说。而不是正常的假期中的任何一天去交流,彼此去探讨这个事情。我选择了和Bart一样的方法,我再也不会理这个人,never。
小时候的男孩子总会像Bart想,“你只管打只管骂,有我长大和你老去的那一天”。可真到了我们长大的那天却发现,即使我们有了可以战胜得了他的武力,我们也不屑使用,因为要赢只有证明他说的是错的。再过一段时间我们甚至连想证明对错的想法都打消了,那个男人他已经变了,他变得温顺了,变得懂得关心人了,懂得珍惜了。
自从大一寒假的事情过去后,他真的变了。他每次喝酒都会跟我报备,每次喝酒回来总是选择一个人默默的睡觉。就像Bart的父亲,学会去教堂祷告,学会如何做饭。我的父亲在我出国留学前,也说过“我有我的梦想,你有你的梦想,那我继续好好工作,让我实现我的梦想,也让你能够去追寻你的梦想”。
当我和Bart回过头来都发现,在我们的身上其实早就存在了那个男人的影子。
Bart的父亲果敢坚持永不放弃,正如Bart对于自己的音乐梦。我的父亲对于自己热爱的事情会投入超乎常人的热情以及执行力,并且把我也塑造成这样。
当然我不是在借批评Bart的父亲来批评我的父亲,诚然我确实有很多不好的回忆,这些回忆让我在当时和现在回想起来都会感到一丝难过,但也正是这些不好的回忆,使我更清楚也更明白,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男人,去关心别人,去爱别人,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减少对爱你的人伤害。而且,相较于躲在角落里阴暗的回忆,我的回忆里幸福开心美好才占据了所有。记得有次在楼下玩耍被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他拿着扳手就下去吓唬那两个同学,教我如何成为一个男人。
看电影的时候,还有两段回忆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一段是,在我小时候有次玩捉迷藏的时候,躲在一户人家的窗户下,听到一对男女在激烈的争吵。他们的女儿在用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的声音去呼喊“爸爸妈妈别吵了“,那种无力感,时不时在梦中也会闪现。
一段是,我小时候有个朋友,他爸爸确实如Bart的爸爸一样,虐待,酗酒。他却走上了和Bart不同的道路。他让自己在同龄人中变得最强壮,甚至很多年龄比他大的小朋友都畏惧他。他知道武力的力量,但他选择了使用同样的力量去对待别人。我不知道他后来有没有变化,在我认识他的几年中,几乎没人是他的朋友。
之后的电影情节并没有什么特别,一鸣惊人的故事好莱坞电影中,现实中经常发生。
作为一部典型的宗教电影,他和几年前的另一部宗教电影《永不放弃》一样,带来了几乎同等却不同质的感动,究其原因,我想褪去宗教的外壳外,感同身受的经历和思考才是其打动人心的内核。
“Turn your fear to inspiration ”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愿所有的迷茫和恐惧,都能找到安稳的归宿。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what it will be like
When I walk by your side
I can only imagine what my eyes will see
When your face is before me
I can only imagine
CHORUS:
Surrounded by your glory
What will my heart feel
Will I dance for you Jesus
or in awe of you be still
Will I stand in your presence
or to my knees will I fall
Will I sing Hallelujah
Will I be able to speak at all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Ican only imagine when that day comes
And I find myself standing in the Son
I can only imagine when all I do
Is forever, forever worship you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CHORUS TWICE
I can only imagine
When all I will do
Is forever, forever worship you
I can only imagine
中文翻译
我只能想像
我能想像那情景 当我就在您身边
我能想像我所见 当您就在我面前 我只能想像
被您的光辉所围绕 我的心情会怎样
我会为你跳舞吗 耶稣 还是因为敬畏您而肃静
我会傻站着还是傻跪着 我会高唱哈利路亚颂歌吗
我可能将说不出话来 只能想像 我只能想像
我能想像当那天到来 我就站在您的面前
我能想像我所能做的 就是永远地崇拜您
我只能想像 我只能想像
我只能想像 我能做的就是 永远永远地崇拜您
我只能想像
(来源百度百科)
开始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因为它是一部音乐电影,心里盘算着看一看,随便听歌的想法。看完之后我又搜索了一下才知道它还是一部宗教的电影,虽然我不信教,但是这是我一个暑假以来看过的最感动的电影,也不知是多久没有看电影流泪了。
我看到有些短评,说电影剧情老套,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你们没有严父,没有类似经历,再加上不欣赏里面的音乐,所以才觉得平淡无奇,这本来就是牵动感情的电影,你都没有经历也不感性,觉得电影好才怪。而且电影拍摄得也是很棒啊!(个人意见,勿喷,不杠)
在主角巴特还小的时候,父亲对待家庭是暴力的,就像家庭是他的一个宣泄物,虽然我父亲不是这样也没至于这样,但是巴特在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时候对父亲“动手动脚”里面的某些情感我是深有感触。
我父亲从小对我严厉,近乎死板的严厉,每天除了功课,学习,其他东西都是不准碰的,哪怕是运动例如兵乓球、篮球,我曾经反抗但是奈何不了父亲的鸡毛掸子,而电影里巴特年幼时对父亲的讨厌、甚至再往后长大一些对父亲的不满,那些情感对我来说就是回到了过去一样。
所以我跟着电影前期的铺垫,来到了巴特离家出走之后,我是多么想让巴特早点知道父亲得了癌症,我是多么想巴特赶快珍惜父亲,哪怕父亲之前再怎么,他始终是父亲。
因为现在我也长大了,我父亲对我的管束也没有严厉,父亲也变的和善了,所以我从心底对过去那些情感,某种程度来说是原谅了。自然也想巴特也早点释怀,对过去的自己,对父亲有一个交代,就是我希望的原谅。
而巴特也做到了,父亲自己也做到了,我感动的不是我曾经的自己,是父亲。
因为电影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得知了父亲的想法,看到了父亲的角度,了解父亲的所做所为。我明白了父亲为何会对儿子的梦想不屑一顾,甚至是碾压粉碎,那不过是现实对父亲自己摧残,而父亲明白与其让孩子尝试梦想失败的痛苦,不如孩子那些不沾实际的梦想不存在,所以就有了一系列的暴力,这也算是父亲的爱,不过方式很离谱。
但是后来父亲得知自己得了癌症,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自然是想多点时间和儿子生活在一起,比如巴特那天早上要去教堂唱歌,父亲主动为儿子做早餐,但是父亲自己原本的思想,长久以来习惯了的威严被已经发现了新大陆,开始稍微找到自己的路的巴特触犯了,所以两个人自然大吵一架,巴特的离开才是父亲自己深思反省的真正意义上的开始。
而巴特回来之后还未知道父亲的癌症,对父亲的态度转变同样反应也是很大的,因为那包含着一直以来巴特对父亲的意见,换谁也不会那么轻易原谅那段过去,以至于父亲气愤到猛砸爱车,但更多的是父亲对自己愤怒。
还有巴特扶父亲回去地下卧室休息的时候,周围东西布满灰尘,我仿佛可以感受到巴特视角里那种浓浓的孤独感,巴特离家这段时间,父亲一个人的感受。显然父亲老了,他需要陪伴,需要巴特的照顾,需要巴特给他一次机会。
在电影中我开始流泪的是最后父亲临终留给巴特的追梦积蓄那段戏,那些都是父亲尽其所能可以给巴特的,到头来父亲还是很爱巴特,也可以这样理解从始至终父亲都很爱巴特,只是方式不同,而信仰宗教不过是一个改变方式的方向,但动力始终是对巴特的爱。
电影运用穿插镜头讲述巴特创作这首歌的过程,甚至最后巴特在舞台上唱完歌之后围绕巴特进行旋转特写,并且进行幻想和现实的切换画面让人感动。
剧情在没有进入到电影的人眼里自然是无聊老套,但是在我眼里真实的事情就是这样,难道还需要那些花哨的来表达生活、回忆里的那些部分吗?
还有一点就是选择丹尼斯·奎德饰演父亲简直太棒,他的演技很好的表现出了父亲的严厉,倔强等等,而最后巴特幻想的父亲那个慈祥喜悦的笑容,可以说是对我心事的那扇门最后温柔的一锤。
谢谢让我看到这部电影,感谢!
最后我是第一次真的第一次写影评发出来,写不好请多指教,不喜勿喷。
很真实的呈现了一个蒙恩得救的人的心路历程。最真实的地方在于男主从巡回回到家再次面对父亲时,他发现父亲竟然重生得救时的愤怒。当我们得救之后可能很多年都在为一个深深伤害过我们的家人祷告。但是当他真的得救时,我们可能就像先知约拿一样愤怒,因为约拿认为尼尼微人罪大恶极,为什么他们可以得救?!
原谅和宽恕是Bible上一直教导我们的,我们在理论知识上知道了,接受了。但是面对深深伤害过我们的家人/伴侣/人时,我们发现我们还是无法原谅。只有祂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时我们才能真正的原谅。
这是一部有关亲密关系和自我心灵救赎的电影,给原生家庭并不完美的我诸多感动。坦白的说,我爸爸相对于电影的父亲好一些,他从未打过我,但他打过我妈,他至今也没肯定过我,也很少以我为自豪,平时我也很少去触碰心理的这部分感情,但这部电影让我去触摸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被父子和解的那一段暖哭了。父爱如山。所有关系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无论过去怎么样,现在学着关爱彼此就是好的,心灵会得到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