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产生时间的错愕之感。
首先,它在时光的交错中徐徐拉开帷幕,在布满蛛网与灰尘的阁楼里,一本带着鲜艳封皮的日记本,意外地点燃了一个落魄少年内心的火苗。他恋上了日记本里那个18岁的姑娘,她又在18年后走进他的现实。
隔着18年之久的时空,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在青涩的情感和萌动的欲望之间,展开了一段娓娓的叙述。
尘封的回忆像是被拉得很近,那些动人的细节栩栩如生;又似乎被推得很远,隔着一层朦胧的轻纱,亦真亦幻。
在处理人物与事件时,导演大量运用了类似中国画中留白的手法。电影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黄轩饰演的少年,蒋雯丽饰演的美术老师,黄小蕾饰演的酒吧歌手川妹子,他们前世今生的故事,导演都只给了略略地几笔,引发观众很多的想象,却也明确传达出他们的爱与痛,追寻与漂泊。
另外,时间的错愕之感也来自影片本身。这是青年导演吴有音的处女作,从拍摄到面世,历时经年。其间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起伏,旁人不得而知,但创作者一直坚持着,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片中可以看到《推拿》之后、那些热门的影视剧之前,那个带着少年意气、无因叛逆、眼神有着锋棱的黄轩,也可以看到梳着两条大辫、青春伤痛文学里走出来的马思纯,可以看到知性优雅的御姐蒋雯丽。
今日的他们,仍旧在公众的视线里不时出现,再看这部新上映的电影里他们的形貌,很容易有一种今夕何夕的恍惚之感。
时间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展现的空间地域特色。电影中的上海,虽浅浅着墨,没有过度渲染,但给人感觉鲜活自然。外来青年的寻梦、普通话和上海话夹杂的对白,传达出它是一座五方杂处、具有包蕴性的城市。
没有展现流光溢彩的外滩,高耸入云的摩天楼,但是有标准的石库门建筑,有逼仄紧凑的居住空间。上海世俗性的一面,在与主角毗邻而居的麻将组中展现得很生动。
那些个打麻将的大妈们,对周围的琐细八卦、鸡零狗碎直抒胸臆,有时充满着刻薄,又透着朴素的善良,就像电影里那热腾腾的生煎包一样,一掀开锅盖,顿时让这个城市有了温度。
时间和空间,交织出一段风格化的青春记忆。导演在处理这部处女作时,既是非常大胆的,在其中认真地剖析和袒呈自己,展现荷尔蒙的冲动、暧昧不清的情愫;同时,又处处彰显着克制。
据说,拍摄时留下了更多关于人物情节的线索,更多关于情欲的宣泄,在后来的剪辑中,慢慢地做了很多的斟酌选择、做了减法。虽然是断片式的人物速写,但主要人物在呈现的经历中,都有着内心的颖悟和成长,这些也化作生命的积淀。
《恋曲尘封》是一场青春梦,梦里藏着关于初恋的秘密,和一群人青春的求而不得,黄轩,林雪岚,罗辑,玛丽亚,皆是如此。
黄轩的求而不得,是18x18x18,是他的18岁,因为一本18年前的日记,爱上了日记中18岁的林雪岚,当两个人在现实中相遇,他又爱上了18年后的爱,他模仿着她曾经爱上男孩的种种,去吸引她的关注,去挑动她的心绪,到后来戳破窗户纸狂热地告白,最后只换来她此生不复相见的离开,而他也始终不知道她对他有没有哪怕一刻的动心。
林雪岚的求而不得,是她始终忘不了她18岁是爱过的男孩,死亡将男孩定格在了她的青春里,然而她却渐渐忘记了男孩的脸。黄轩的出现唤醒了她的记忆,让她终究能够完成那一幅男孩的画,然而,改变不了男孩早已不再的事实。
罗辑的求而不得,是他怯懦内向的性格,让他即便喜欢上了大大咧咧的玛丽亚,却始终不敢说出口,静静地坐在歌厅听她唱歌,在她受委屈的时候为她出头,甚至献出生命,却也终究没有戳破那一层窗户纸。
玛丽亚的求而不得,是她注定漂泊的人生,为了有更好的生活,她背井离乡到上海闯生活,只在洗澡时哼唱家乡民谣时流露出片刻思乡,罗辑曾让她有过定下来的念头,而他的死让她开启了又一段漂泊。
唯一求而有得的,只有黄轩外公,一心期盼黄轩长大有成的他,终于盼来了黄轩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或许,只因为他已经活了大半生,早已不对青春时的种种耿耿于怀了。
《恋曲尘封》作为一部讲述老上海故事的电影,镜头里既没有外滩也没有黄浦江,有的只是不起眼的石库门和打麻将的邻居阿姨,没有精致,只有市井,鸡毛蒜皮和八卦琐事就如同撒在生煎上的芝麻与葱花,让电影充满了老上海的烟火气。
电影里,黄轩和罗辑的角色都是他们各自的本名,便叫“黄轩”与“罗辑”,而其他演员的角色则不是。或许,就像很多男孩子的青春一样,青春记忆里的自己更加真实一些,而其他人的形象则多少带有情绪化的想象与揣测,想到这时觉得,或许《恋曲尘封》只不过是“黄轩”多年后的一场青春梦而已,一个只存在“黄轩”视角讲述的罗生门。
和我喜欢《推拿》的小马、《黄金时代》的骆宾基相似,《恋曲尘封》里,黄轩的“黄轩”的叛逆、意气与执着,多年之后,我依然会记得小马复明后在街头跌跌撞撞、骆宾基在萧红死后走在路上默默流泪,而关于“黄轩”,我想我会记起的是他在弄堂里被混混们追打的场景吧。
作为吴有音导演的处女作,《恋曲尘封》是青涩的,电影内,一个又一个角色求而不得,电影外,他终于要等到电影上映了,这是作为电影人的求而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