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喋血记》:国防电影开山之作
费穆的爱国情感在这部1936年11月上映的电影《狼山喋血记》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影片由费穆导演,黎莉莉和张翼等主演,蓝苹在影片中出演刘三的妻子一角,在某场戏时,曾用力过猛一教踩空磕掉两颗牙齿。拍摄期间不满戏份过少,曾逼迫费穆加戏,“费穆被她纠缠得烦了,不得以加了几个在灶前用柴火烧饭、在家里干杂活的镜头”,费穆也因此得罪了蓝苹。
整个影片有两个关键词:“寓意”和“鼓舞”,贯穿全片。影片有很多有寓意的事物和人物,比如狼、哑巴、迷信的赵二等等;鼓舞着人们抗争、鼓舞着人们团结。影片受到了进步舆论的高度赞扬,32位进步影评家联名推荐这部影片,它也被当作国防电影的开山之作。
电影之外,费穆说剧本立即得到通过,想必也是通过得勉强,不然不会闹出警官学校临时变卦拒借大狼犬的事情,他们“最后只好求助于动物园,勉强凑合着拍”,这意味着影片写实美学的先天缺失,这给了费穆很大的打击。
我只给了三颗星,是因为影片的结尾实在距离预期差了一些,有些拉低了前面的精彩,有点虎头蛇尾。但是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从制作上来讲同时期的电影很少能比得上它。 这部影片讲了一个本质上的问题。人心齐,泰山移。在那个时代,封建迷信是怂人的一种表现。人们变得懦弱,心存恐惧。在那个特定时期左翼电影运动之下,这部电影也表达了战争之下,导演对于当时人们崛起的一种企盼。尤其是影片最后哑巴也张口说了一声狼,暗示人们的抗争和觉醒。当然影片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同时其影片的一些特性,比如在对女性的处理上,企图改变人们对女性的一些固有偏见,这里也是塑造女性英雄形象。 声音在这里对于塑造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镜头语言整体是比较稳重的。可以看到很多长镜头的影子。景别丰富,使用得体。影片多次使用越轴。对于时空上的处理在同时期影片中是比较超前的。很多的人物独白处理的像旁白,逐渐形成了费穆导演的风格(有点像小城之春,但还不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光影上的处理。很多室内室外场景光影层次丰富。人物注意和光的位置。相较于很多同时期的电影视觉中心和画面细节是比较完整的。一些室外的场景也是将目标置于光亮区,一目了然。 这部影片注重对于画外空间的使用。一些使用方法上类似于希区柯克,经常使用画外音的狼声暗示危险场景,镜头跟随给到人物近景。但是影片的结尾,由于拍摄条件的局限,迟迟没有给到狼被击倒的镜头。这就造成有因没有果。在长达七八分钟的片段里,纵使运用了各种手段,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动作反应的过程。显得过于冗长且不精彩。而且我认为在人物的转变上也是像很多影片一样,有点突然,外部动因不够,之前很多人一直反对,这里几个镜头就奋勇杀狼去了,如果把重心一直放在人物内心动因上,观众没有办法看到,就会出现一些逻辑上的问题。人物弧光不够圆满。在很多电影中也出现类似问题,导演知道人物最终是要觉醒的,高潮来临,是时候了,人物就应该转变了,但是却没有把重心放到转变的过程上,几个镜头,一念之间,导演一带而过觉得可以了,但是观众是第一次看,就会疑问,这个人怎么突然想通了,刚才怎么就没想通?所以在对外部矛盾进行处理的时候,也要注重对人物的刻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真人,才会更有说服力。
自然物象的表达
韩兰根的出色表演
自然音响,底层人民,反抗色彩
黎莉莉的表演
音响
越怕越打
齐心协力打狼
表层大团结大联合打狼。深层隐喻了打狼的进步意识,国防应该团结起来抵抗外敌
一硫二硝三木炭对抗外敌,装火药
首尾呼应的打狼歌
快速切换镜头最后
最后胜利,在美丽的山谷的画面,哟优美的歌声中结束了全片
国防电影的开山之作。
不愧是费穆,拍国防电影也充满了诗意。
取景以远为主,情节以淡为主,构图以简为主,动作以虚为主。
与狼搏斗等镜头并不直接拍摄,而是通过村民的动作来暗示画外空间中,被狼咬或打狼的场景。
除此之外,还拍摄了许多山、松、江和暗夜镜头,让我们能从环境中感受人物的心理。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
以狼比喻日本帝国主义,以一个寓言般的故事来呼吁国人奋勇抗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