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籍:
1:《伯克毕生心理学》
2:《简析荣格》
3:《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永濑伊织的心理问题&成因
直入主题:以下分时期讨论永濑伊织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因永濑伊织在不同现象中戏份不同,重点选择表现力最强的集数进行分析。
1:(幼年-E0)缺失父爱和母亲的关怀&家庭暴力→“完美”人格面具诞生
伊织至幼缺少父亲的关爱,母亲的多次再婚中的第二个父亲给伊织带来的影响是永久性的。因为要讨好他,伊织和母亲才不会遭受暴力,所以她渐渐养成了在别人面前戴上他人喜欢的人格面具的习惯,从E17伊织被撕破最后冷漠的面具中暴露出的心声我们可以看出,她对于自己戴上他人喜好的面具这件事的要求存在二元论断,也就是说戴上面具这件事只有两个结果:做好或者做不好,做不好就代表着一切都结束了。这也是他的父亲带来的:因为做不好,没有办法讨父亲开心,就会被施压暴力,这样童年处在的扭曲家庭环境促使了伊织戴上了讨别人喜欢的面具,而这样的面具也确实为她带来了快乐和友谊。使得她在这样的正向反馈中不停地发展面具。
3:(E0-E5“人格交换时期“)人格面具膨胀→同一性构建障碍
戴着面具的伊织无时无刻在扮演着他人理想中的角色:妈妈眼中的好女儿,同学眼中的活泼天然呆,仿佛这就是真正的她。戴着人格面具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人面前展露出不同的样子。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说来也是必需的,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它能够实现个人目的,也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但是伊织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了,如果她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伊织,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异化)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她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但是这样戴着面具的伊织正好处在青少年(12-20左右)同一性构建时期。这个时期的核心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即:“我是谁”),它将为成人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冲突是:同一性和角色混乱。戴上10年左右面具的伊织在构建同一性的时候发生了障碍:我一直在扮演他人理想中的角色,那么真正的我在哪里?伊织无法找到真正的自己,她没有发现自己喜欢的事物和想做的事情,虽然她在努力,但最后还是决定充当气愤的调节器。她的同一性构建发生了延缓的现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伊织虽然是在有意识地追寻自我,她也在不停思考和作出努力,但是伊织的人格面具已经达到荣格所说的“膨胀”的地步了,即:将人格面具等同于自我并以人格面具自居。
4:(E14-E15“感情传导时期”)面具被撕裂&颓废期
“感情传导”发生后,太一表白,伊织重新审视了自己:她对太一的感情是自己的感情吗?还是自己因为童年缺失父爱,只是对父亲感情的投射?还是被稻和撮合,想要满足她的下意识的迎合反应?太一知道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他会喜欢我真实的样子吗?在重新思考这些问题之后,她决定拒绝太一。她害怕让他人触碰到真实的自己。文研部的五人虽然关系不错,但是并没有亲密到无话不谈,心表如一的地步,特别是伊织,她一直在戴着别人喜欢的面具,借此保护自己。在太一表白后,她害怕别人窥探真实的自我,出于对于自己内心的保护—筑起了层层高墙,伊织拒绝了太一。
之后在文研部的“感情传导”让她彻底崩溃了。她一直在扮演别人喜欢的角色。但这次脸上的面具被活生生地连皮带血地撕下来,漏出最致命的地方。别人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也像匕首,一刀一刀地捅在她的人头。她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伊织这样活到了现在,第一次让别人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前面提到荣格的“人格面具膨胀”,这样的“膨胀”所导致的危害在于:如果一直所扮演的角色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和需求,就会受到自卑感的折磨并由此陷于自怨自艾,这样引发的后果是自己与集体疏远,并深困与孤独感和疏离感中。之后伊织疏远文研部的四个人,以及对于自己在操场上表现出强烈的内疚、自责和失望切实表现了这一点。她放弃了平常元气的姿态,以挫败无助、冷漠的姿态处于社交,并把自己孤立于班级之中。
和前几次不同,在母亲不断再婚时,她可以面具让双亲开心;在学校,她可以通过面具成为班级的人气王;在文研部,她可以面具与这四个人友好相处。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她是什么样,心里怎么想。她可以通过不断努力来保护真实的自己——之前努力,拼命,都能战胜的困难,这次行不通了;伪装了这么久,这次无论怎么努力,怎么挽回都是杯水车薪,如同沧海一粟,伊织感受到了无力——这个世界上有她怎么做,怎么努力,怎么拼命,怎么撞得头破血流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她觉得累了,第一次觉得累了。她已经绝望了:她之前可以通过努力伪装来实现的平衡现在崩然倒塌——因为“感情传导”使她无处藏身,越努力伪装,就越是把真正的自己与伪装的永濑伊织的鸿沟拉得越来越大,越是起到了反作用。之前几次,她有可以依靠的同伴。而这次太一他们想要做的事情是鼓励她,推着她成为那个戴着面具的伊织,但这样的是不可能的:被撕下来的皮要怎么贴上去呢?这只是雪上加霜罢了,然而最悲剧的就是这样善意的帮助,明明想要拯救,却在一次次地撕碎她,折磨她,蹂躏她,她早已破烂不堪了,却被不明白真正自己的朋友一次次踩踏。现在的她才是真正的孤独,无助,被剥离了生存的意义。
她是一个人:孤独,荒凉,找不到人求助也不想求助别人,就像被隔离在玻璃瓶中,深知无论她怎么声嘶力竭的叫喊,别人也无法听到,听到了也无法理解她,理解了也无法拯救。就像在ED中,无论真实的自己怎样求救,带上伪装的她再怎么想帮忙也只能是流泪和无视。
5:(E16-E17“感情传导”后期)同一性构建&治疗
伊织属于幼年的家庭暴力和亲情缺失综合人格面具膨胀和同一性构建障碍导致的神经症,神经症者都是完美主义者。她无法接受现实中那个有缺点的自己,无法与自己和平相处。她的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的,全或无,她想找到一种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却永远也找不到。她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不能容忍一种有缺陷有遗憾的生活和人生。她的自我是分裂的,既自负又自卑。“他希望自己无能为力……但与此同时又……坚持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她倾向于感到自己无足轻重,一文不值,但如果别人不把她当天才看待,她又会勃然大怒。”(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伊织在面具被撕破,不与任何人社交,把自己束缚在自己的小岛上,很多人很心疼她.但对于神经症,荣格并非把症状视作一种无味的受罪,而是把它们是为灵魂在逃避恐惧和寻求实现的挣扎过程中经历的成长的烦恼,一个获得意识和成长的价值无量的机会——神经症是一个尚未发现其意义的灵魂的所遭受的痛苦。神经症是让病人注意到其生活中所缺乏的东西和有问题的方面的一种呼唤,是让病人踏上自我发现之旅和重生之路的一种呼唤。
荣格把神经症的治疗分为四个阶段:这些阶段会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叠,也并非按照顺序进行,它们是:
(1)忏悔-Confession:这是进行宣泄的最初阶段,此时病人把她扛在身上的秘密告诉分析师,而在剧中,伊织由于文研部成果被毁的契机,加上稻和坦诚的谈话,才激发了伊织忏悔,或是宣泄的治疗的开始。即道出内心中真正的自己,也是在被撕碎了“完美的人格面具”和“冷漠的面具”下真正的她。这个阶段通常和强烈的解脱感、卸下重担的感觉联系在一起。罪疚感减轻了,孤立感,自卑感以及为社会所不容的感觉也同样如此。阴影的整合开始。(可以说那些小混混为伊织的心理病症恢复打了一记漂亮的助攻)
· (2)解释-Elucidation:这个阶段大致等同于Freud(弗洛伊德)的“解释性”分析。症状和移情现象得到考察,俄日能得到发展的区域被确定下来。开始认真发掘潜意识的工作了。
(3)教育-Education:(1)(2)所获得的顿悟被投入到生活中。一个人开始对自己产生不同的体验,并开始探寻新的存在方式。这通常伴随着对社会要求的一种改进。
关于这两段治疗是在伊织获得太一肯定其人生价值,即:不管你伊织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永远是朋友,我永远肯定你。和在稻和被绑架后的心理挣扎之后。
(4)转化-Transformation:对潜意识的发掘是的一个人直面阴影,以及其他被激活的原型成分,这些原型成分是是对之前狭义的,神经症的或片面的发展的一种稳态补偿。伊织真正的转化成功是在最后击败小混混后,害怕得跪倒在地,完完全全暴露出自己心中的恐惧和懦弱,以及嚎啕大哭的外在反应。这是整个文研部发生超自然现象以来,伊织在别人面前表现了自己的脆弱,人格转化的时候——伊织虽然很害怕,但却没有表达出懦弱。欲望解放的时候。伊织也在努力修复文研部的感情,并鼓励和肯定了稻和的生存方式。在时间回溯的时候,伊织借着文研部四人的帮助拒绝逃避过去,肯定了现在的自己。之前任何时候,她都是那么完美,帮助别人,鼓励别人,而她唯独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恐惧。现在伊织终于放下了一切防备,直面不完美的自己,“完美的人格面具”由她(也必须由她)亲手击碎了。这代表了转化的完成和治疗的结束。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伊织这个人物在参考几种心理学资料之后的人物心理分析。介于本人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只是一名小小的二次元宅。如有专业人士觉得我胡说八道,妖言惑众。欢迎批评指出我文章排版和内容等各方面问题所在,来使这篇文章更好地被阅读。(心理疾病患者的人物心理着实比正常人复杂多了,就喜欢这样矛盾有深度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