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人生七年3 21 Up(1977)

人生七年3 21 Up(1977)

又名: 人生七载之当我二十一 / 21岁起 / 人生七年第三季

导演: 迈克尔·艾普特

主演: Bruce Balden Jacqueline Bassett Symon Basterfield Andrew Brackfield John Brisby

类型: 纪录片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1977-05-09(英国)

片长: 100分钟 IMDb: tt0075610 豆瓣评分:9.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三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正值青春年华的孩子们,已经长到21岁。当年导演的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阶层的不可改变性,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在时隔数十年之后,这一点初得印证。可生命的无偿又岂会就此止步。

演员:



影评:

  1. 连着看了三部,还没来得及往后看。三岁看老这种事儿,不完全正确,但是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第一部觉得小朋友们都萌翻了,一本正经的样子简直笑抽。
    第二部觉得青少年的时候回头看自己七岁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好意思起来,只有传教士还一脸淡定。

    第三部,我觉得采访的问题就越来越不客观了。作为一部纪录片,所问的问题应该客观。而该片的记者采访的问题很明显是有指向性的,比如问三个女孩子和名媛Susie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当时人家一下子就火了,说人家有什么我没有的?记者就直接说,钱啊。然后人家又直接火了,说劳资也有钱啊!我觉得这明显就是想让受访者说出他们想要的台词。

    后来看了豆瓣简介,说导演想“批判英国社会阶层的不可改变性,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我就一下子能理解了。不过这就好像你写论文一样,你有一个假设,然后你做实验的时候发现数据跟你的假说向左或者不太相关,然后你就动一些手脚,让你的实验朝着你希望的结论方向发展,这样你就不得不做一些比较不客观的事情:比如挑选合适的样本,而不采用不合你意的样本,等等。

    本片挑选的人虽然也是每个阶层都挑了几个样本,但是也不能说明他们就代表了那个阶层的所有人。而且本片的拍摄和剪辑也不是很客观,净剪一些导演希望大众所看到的画面:比如富人的孩子大多上好学校,富人的孩子多当律师,富人的家长多早离婚;穷人的孩子将来工作很普通,穷人的工作虽然大众但是也生活的很幸福,等等。

    这种结论十分符合仇富百姓的心理,是很讨喜的。但是穷人之所以是穷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只嫉妒富人的财富,却很少去思考富人是如何成为富人的。诚然,有很多人是投机成功的,但是还有很多人是靠着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成功的。所以连高富帅三人组都无奈地吐槽:大家只看见我们上好学校,却没有拍摄我们当初为了考牛剑秉烛复习的镜头。连我都挺替他们觉得委屈的——连这么被冤枉,都还是很有礼貌地,缓缓地解释澄清,而不是死气白脸地怒吼——这就是风度,一种受过良好教育的表现。

    其实本片的其中一个话题无外乎是探讨幸福到底和什么有关。前一阵在微信上看了Warfelcon的一篇文章,里面说幸福就是你的能力大于你的欲望。就是如果你能让自己过上比你预期好的生活,你就会幸福。比如你一个月能挣10000,但是你对生活的预期就是1000的预期,那你就幸福。如果你一个月挣1000,但是你对生活的预期只有10,那你也幸福。如果你能挣10000,但是你的预期是100000,那你就不幸福了。

    至于金钱是否能让人生活的幸福一事,我是这么认为的:并不是钱越多就一定越幸福,但是钱少大多数不幸福。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钱越多越幸福。超过一定数值,幸福和钱多少关系不太大,因为到那时候,你的钱后面多几个0已经对你的生活影响就不是那么大了。

    我一直都喜欢中国的那句古话:仓廪足而知礼节。现在变成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向来被鸡汤作者们认为充满着铜臭味儿而嗤之以鼻,然后就有了富人和穷人都是在沙滩上晒太阳,那你为什么还要去奋斗之类的言论。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当你有了钱,你就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多的可能性,然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式,沙滩晒太阳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如果你没有见过世面,那在你的世界里,就只有晒太阳。就好像很早以前的一个段子:两个农民夫妻在聊天,女的问男的:你说这个皇上是不是锄地得用金斧头啊?男的呵斥女的:放屁!皇上还用锄地?皇上想必是呆在屋里,扇着扇子,喝着小米粥,然后屋外的大粪都是他的,没有人和他抢着拾粪!我没有贬低农民的意思,只是想起那么个段子。

    光生活在有钱人的家里,其实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教育水平,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才是真的有教养,有眼光,并且谦虚低调。这样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良好的教育。不要说请老师教英语什么的浪费钱,自己在家念念也可以。其实人家是在花钱买老师的时间。时间都是有成本的。一个好老师花好几个小时备课,然后选择最清晰简洁的方法深入浅出,省了你好几个小时,然后你可以用那个时间去做别的,这才是高效的方法。有些人舍不得花钱请保姆做卫生,其实仔细算一算,如果你能每小时赚的比保姆多的话,那真的是请一个保姆更加划算。剩下来的时间你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来投资自己,进而让自己去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这些其实都是投资,而不是消费。你在为你自己投资,让自己将来产生更多的回报。

    如何才能那么大手笔的投资自己呢?劳资也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也没钱。我一直深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总会让自己的下一代生活得更好。就大部分人而言,人类总是一代一代的在进步,从思想到素质到财富。只有自己现在足够努力,才不会将来让自己的小孩责怪你,为什么别的小孩子有钱上这个课学这个,那个课学那个,但是我不行。

    不管这个片子有多偏见,还是有很高的参看价值。
  2. 如果有人在我面前说“这部纪录片真是无趣乏味一坨狗屎”,想必我会白他一眼,头也不回地走开,心里默念“不与傻瓜论短长”。
           毋庸置疑,《人生七年》系列是英国堪称伟大的一部纪录片。影片开始拍摄于1964年,从当时的英国选取14名来自不同阶层背景的7岁孩子,拍摄他们当时的生活学习状态,询问他们关于未来的展望、对异性的看法、对其他成员的看法、对节目的看法等等问题。之后每间隔七年拍摄一次,追踪这些孩子的生活。直到2013年,《56UP》才完成拍摄。
            看完前三集,我决定就停留在和我一样的21岁的节点,不再继续往后看下去了。
            并不是因为纪录片不好看,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花几个小时看完一群人真实的人生,没有任何戏剧化修饰的人生。想想有点小可怕,不由让人联想起“楚门的世界”。
            虽然纪录片存在着诱导观众陷入——“富人阶级的孩子干什么都可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家境优渥”的结果主义漩涡中的嫌疑,就像纪录片里的“富二代三人组”的John指责的那样,完全忽略这些富人家的孩子也会为了梦想挑灯夜读勤奋努力的过程,但这些并不妨碍它在立意上的伟大。
            不可否认的是,上帝这家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但是“二八法则”却是通用的。
            80%的富人阶级的孩子能够打好手上的一副好牌,懂得把握自己拥有的机会,相对轻松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其余20%却浑浑噩噩,浪费一手好牌,沦为浪荡的败家子;20%的穷人阶级的孩子意识到上进的重要性,刻苦努力希望打破阶级壁垒,其余80%却只能平平淡淡的讨生活,活在自己的小格局里。
            遗憾的是,阶级之间的壁垒越拉越大了,想要打破它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容易冲破阶级壁垒的行业多半属于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技术领域,然而智商是天生的,这些技术专业不是你想学就能学好的。承认吧,天赋这东西的确存在,而且差异极大。那些高智商的人,即便出生贫困,也有很大的机会跨越阶级,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有这样的上进,我见过许多天赋出众却因为种种原因放弃学业的朋友。至于其他金融、法学、艺术等专业,确实阶级色彩更加浓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老话说的好:“政治家的儿子还是政治家。”
            人生是一场接力赛,前一棒跑得慢了,轮到你这一棒就跑快点吧,追不上也没什么要紧的,缩短了差距也算是巨大的成功了。
             至于怎么定义成功?怎么定义幸福?每个不同的阶级、每个不同的个人
    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和家人健康,婚姻幸福,儿孙满堂。在这个基本幸福之外,有野心的人期待着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惠及他人。幸福的生活都相似,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然而即便有各种不幸,我们依然拼尽全力去生活,因为这是本能。
             分享自己比较赞同的几个故事里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吧。
            一个是从小野到大的Tony,家庭贫困潦倒却知足常乐,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他说,“你知道的,我不懂这些, 我不是政治家,让那些人去worry明天会发生什么吧;我所知道的,只有dogs, prices, girls, knowledge, roads, streets, squares and mum and dad and love.”
             还有一个是家境优渥的“富二代三人组”之一的Andrew,典型中庸式的富人家庭的孩子。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 另外,最心疼的是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Neil。可能是考取牛津失败以及家庭施加压力太大的缘故,路子越走越偏,小时候的可爱萌娃,变成了精神有些不正常的流浪汉。
           看到Neil的成长遭遇,我就在想悲观主义实在要不得,悲观主义再加上读的不多却想得太多就更加是死路一条。我也很怕会走上Neil这样混沌的不归路,因为我自认为也和Neil一样,是一个十足的悲观主义者。
            多读点书吧!想想生活还有狗屁的诗和看不到的远方!<图片5><图片6>
  3. 看完56up以后再回过头来看看他们21岁的样子。

    因为今年,我也和他们差不多,刚毕业,不知道未来的自己是怎样的,就像Symon说的,我甚至连1年后的事儿都没想过,更何况是5年。

    特别想说说三个女孩,Sue, Jackie和Lynn。

    从56up来看,Sue无疑是三人里面过的最好的,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状态,幸福指数都很高。

    Sue和另外两个女孩不同,她性格更加平和,身材保持的可以,特别是仪态较好,在纪录片倒数大概15分钟的一个镜头里,三个女孩儿面前摆放的果汁,只有Sue的还留着一半,另外两个女孩儿都喝完了,也许是因为Sue比较懂得控制?也可能她当时没那么渴吧:)

    过早结婚现在看来还是有很多弊端的,当一个人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且拥有的资本还不足以支撑一个家庭的时候,结婚固然是稳定了下来,但也同时成为了年轻人的一个羁绊,而有了小孩就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抚养他们,在20几岁这个需要拼搏的年纪里,就更难平衡家庭和事业。

    很多人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都感慨:阶级还是无法跨越的,但这种从出生就决定好的东西再讨论已经没什么太大意义,我只是在56up的时候看到,只要身体没什么问题,大多数人的晚年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4. 富人4人

    简单整理,可能涉及剧透,不喜勿喷,希望能帮助到需要的人。

    苏西

    家庭富裕,14岁父母离婚,后辍学,抽烟

    约翰

    安德鲁

    14岁父母离婚

    查尔斯

    杜伦大学历史系,14岁父母离婚

    中产6人

    杰基

    住伦敦政府公宅,很有见解

    琳赛

    苏珊

    尼尔

    非法居住在伦敦

    彼得

    和同学住一起

    布鲁斯

    女朋友在非洲,生父不在身边,牛津,不喜欢质疑权威,继父,喜欢帮助人

    贫穷阶级4人

    尼古拉斯

    村校只有一个班,住在农场,不想回答关于女朋友的问题,考上牛津

    托尼

    贫民窟学校,人称“小猴子”

    塞蒙

    儿童福利院

    保罗

    儿童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