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围城13天 / 阿拉莫
导演: John Lee Hancock
编剧: 莱斯利·博希姆 Stephen Gaghan 约翰·李·汉考克
主演: 比利·鲍伯·松顿 丹尼斯·奎德 帕特里克·威尔森 杰森·帕特里克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4-04-07
片长: 137分钟 IMDb: tt0318974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在一个不允许奴隶制的国家发动叛乱建立起奴隶制政权,把这一行动称作革命,未免过于厚颜无耻。德克萨斯独立,或者说叛乱,无疑是反革命。这一连串的反革命行动一直连接到一八六一年的叛乱。
所有德克萨斯叛乱的头目,没有一个不是奴隶主或奴隶贩子, 不论是奥斯汀,休斯敦,鲍伊,还是特拉维斯,范宁。他们担心墨西哥政府废除德克萨斯的奴隶制,这是他们发动叛乱的核心动因。
墨西哥政府独不独裁在这一点上不再重要了(并不是说反对独裁不对),因为德克萨斯叛乱的动因在奴隶制,而不是墨西哥政府独裁——奴隶制势力在民主的美利坚照样会叛乱。
在那些无知的吹捧中,没有一个人意识到德克萨斯叛乱只不过是整个中的反革命的邪恶企图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知道德克萨斯叛乱把那片禁止奴隶制的土地变成了奴役人的土地,还是说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赞同德克萨斯宪法中关于黑人和印第安人不属于人类的说法?
德克萨斯是奴隶制势力最后的老巢,直到一八六五年六月,联邦军开进加尔维斯顿,宣布林肯总统在三年前的《释放宣言》,奴隶制也很难被根除。一八六六年,新州长公开接受了奴隶制在德克萨斯的终结,但他同时表示希望希望有一个类似奴隶制的强制劳役制度。在接下来时间,随着KKK的肆虐,《吉姆·克劳法》的实行,新的制度确实很像奴隶制。
因此,《众神与将军》是垃圾,出于同样的原因,《阿拉莫》也是垃圾。 这些片子都是的宣传的一部分,而且看样子这些谎言在无知的人群中有宣传效果。
自由民主民权坚强勇敢独立精神博爱奉献全齐了
由此可见美国人真是群理想主义愤青
他们当世界警察的理想是在于其骨子里的
这种自己吃不饱还要叉自己两刀去救别人的特质
和强大不强大倒没什么直接关系
这一段慷慨激昂的歌颂实在是令人忍俊不禁。
把这段话用来形容扩张奴隶制的走狗爪牙实在是很奇怪,所谓吃不饱还要救别人的行为,是指奴役十几个黑人的德克萨斯“英雄”山姆·休斯敦,还是指通过贩卖奴隶获得了巨额利润的德克萨斯“烈士”吉姆·鲍伊?哦,你从来没有提过奴隶制,就像这些片子没有提奴隶制是德克萨斯叛乱的动因一样。
坚强、勇敢、博爱、奉献,这些崇高特质毫无疑问都是的,尤其是后面那种特质。那些奴隶主爪牙是怎么也谈不上为了博爱而勇敢奉献的,相反,他们为了奴役人类,与解放人类的废奴主义者是不共戴天的敌人。奴隶制势力绝不承认什么博爱——在他们制定的《德克萨斯宪法》中,明确非裔和印第安人不享有人权。
劝你多读有道德的历史学家著作,少看好莱坞电影。
提起美国的主旋律电影,你很难往中国式各种“抗日神剧”、《长津湖》这种在己方装备劣质、人数处于绝对劣势,但依靠意志精神品质就能给予既装备精良、人数还处于绝对优势的敌人以极大杀伤的剧情上联想。本片就是这样的剧情模式。
以1830年代德克萨斯独立时期为背景(美国为了吞并当时还属于墨西哥的德克萨斯的一个伎俩),讲述了阿拉莫小城中的追求自由和独立而脱离墨西哥的民兵和美国正规军奋勇抵抗墨西哥政府军进攻的故事。最终城陷,所有守城者牺牲。但最终德克萨斯独立者在牺牲者的鼓舞下,奋起集结并击败墨西哥军队。对于这段悲壮历史的真相和起因,现实与电影里的情况完全不同,当然这个留给历史学者去讨论。
影片时长2个小时15分钟,几乎前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节奏都比较缓慢,没有起伏和戏剧冲突。导演在镜头中用类似伦勃朗油画的配色、夕阳色调滤镜和人物在晚霞下的剪影等来营造一种田园诗般的恬淡美感,将阿拉莫这个小城中守卫的民兵们的点点滴滴以略显平静和繁琐冗长的方式展现给观众。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中国观众来说,感觉很乏味。在人物塑造方面比较普通,我记不起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具有个性的人物,略显平和。也可能很多人物是历史上真实的将官和烈士,本着对他们的敬意,影片不做太多的夸张,平铺直叙了他们的事迹。另外,本片的服化道很考究,看得出是花了巨大的成本在运营。
墨西哥军队攻城这段导演用了很大的篇幅,也是全片最好的段落,战斗场面相当激烈,分多个方向进攻这座小城。虽然是“中国式”主旋律描写,但守城的民兵也不能“无伤”以一击百。当然最终他们全部化为阿拉莫城的英魂。影片最终的平原袭击战,也算给守城英雄的复仇之战,则完全是中国式主旋律的版本了。美国军队潮水般的“万岁冲锋”,18分钟就将对手击垮了(影片里对这场战斗引述的真实数据)。不过这个篇幅比较短,有点像给前面悲壮的基调安一个“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