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边城英烈传 The Alamo(2004)

边城英烈传 The Alamo(2004)

又名: 围城13天 / 阿拉莫

导演: John Lee Hancock

编剧: 莱斯利·博希姆 Stephen Gaghan 约翰·李·汉考克

主演: 比利·鲍伯·松顿 丹尼斯·奎德 帕特里克·威尔森 杰森·帕特里克

类型: 剧情 历史 战争 西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4-04-07

片长: 137分钟 IMDb: tt0318974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故事发生在1836年,德克萨斯的军事堡垒阿拉莫遭到了独裁者安东尼奥(埃米利洛·艾切瓦利亚 Emilio Echevarría 饰)带领的精锐部队的攻击,这也就意味着,驻守在阿拉莫的两百名平民,必须要面对数千名装备精良的专业士兵。这是一场根本就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演员:



影评:

  1. 单位聚餐,在同事家的餐桌上,大家兴致勃勃地聊着各自假日计划。我说我们要去圣安东尼奥、科珀斯·克里斯蒂和奥斯汀。事实上我主要想去看科珀斯·克里斯蒂的大海,从我所在的城市到科珀斯·克里斯蒂,单程都要六个半小时,去圣安东尼奥和奥斯汀,不过是顺路停歇。听说我们去圣安东尼奥后,一同事说,好啊,可以去阿拉莫参观一下。“什么阿拉莫?”我问道。这时候一桌子的人嘴里嚼着肉的、豆子的、面包的,全停了下来,满脸惊愕 —— 无知有时候和知识渊博一样让人震撼。

    一秒钟后,几个人试图跟我言简意赅地解释“阿拉莫”是怎么回事。一同事让我回家问孩子,因为他们的历史课上要学。一同事戴着刚到手的谷歌眼镜,赶紧搜索出相关照片来。在这七言八语当中,我这才明白了惊愕的源头。到了德克萨斯不知道阿拉莫,就好比到了山西不知道平型关一样。

    为确保给我彻底扫盲,一个同事圣诞节给我送了一本介绍阿拉莫的书。后来估计这样不妥,毕竟如今看书的人少,难保这家伙拿回去就束之高阁,他又推荐我看2004年拍摄的电影The Alamo. 看了书,看了电影,又实地参观了一下,不如再介绍一下,好让大家以后遇到美国人,说起德克萨斯,也多一个常识。我这么做,是以我的无知,获取大家的渊博。不用谢。

    1830年代的阿拉莫,以及整个德克萨斯,颇为蛮荒。当时的德州属于墨西哥。在那种拓荒的年代,土地不像今日这样宝贝。19世纪初,为了吸引人们搬到德州来,墨西哥政府许诺给每个来的个人或家庭4428英亩的土地,该面积约等于18平方公里,等于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相当于今日一个小镇的面积,另外新来的人享受十年免税。有意思的是,在19世纪,从外地赶到德州,加入墨西哥国籍,是很正当也很光彩的事。

    “记住阿拉莫”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但是墨西哥内部“联邦派”(federalist)和“中央派”(centralist)有斗争,前者允许属下各地有更多自治,后者强调中央集权。属于中央派的桑塔·安纳(Antonio López de Santa Anna)总统上台之后,废除了1824年宪法,开始奔向独裁,也开始对北边的德克萨斯进行更多约束,比如开始征税。习惯了不纳税的德州人对这些新政不怎么买帐。桑塔·安纳非常不爽,觉得墨西哥政府敞开怀抱接纳的德州人忘恩负义。而德州人也不爽,感觉过去的自由(包括蓄奴的自由)被墨西哥政府蚕食。起初,德州人的态度还是有所分化的。德克萨斯独立先驱之一斯蒂芬·奥斯汀来属温和派,但墨西哥政府不分青红皂白将其野蛮投入大牢,使得他这样的温和派放弃了幻想,成了铁杆独立派。独立派开始和墨西哥发生零星战斗,最终桑塔·安纳决定亲自征讨,一次而永久地解决这些“海盗”般的叛变行为。这就是阿拉莫之战的背景。阿拉莫原为西班牙人没有修建完的教会,城墙很厚。稍加巩固后,这里成了防御工事。

    阿拉莫战役发生于1836年2月23日,这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决定胜利的一场败战。战役的一方是“御驾亲征”的"西方拿破仑”桑塔·安纳,带来的是士气旺盛的墨西哥正规军。另一方是被包围的一百多德克萨斯人,包括“正规军” 和民兵,正规军和民兵之间还有所冲突。 很多参战的德克萨斯人是冲着土地来的投机客, 其中有工匠、农民、医生、律师等。这中间有传奇刀客詹姆斯·布依(James Bowie)。还有一位戴维·克劳克特(Davy Crockett),被称作“西部边疆之王”。他原为田纳西参议员,1835年败选后,他向选民发表败选演说时说:“既然你们不选我,那你们全都下地狱去好了,我去德克萨斯。”

    克劳克特这样的人物很耐人寻味。这种人不是那种能安分守己过日子的类型。 这也是一种人格类型。俄克拉荷马的夕马龙(Cimmaron)也是这样的人物:到一个新的地方,建起一个小镇,但是无法“安定” ,他宁死也要去寻找新的边疆。这些人乐于革命,擅长创业,他们没有耐心去建设和管理,要他们去守成等于要他们老命。即便进入了一个体制,他们也对对立面的姿态更舒服。克劳克特就是这样,即便在当国会议员的时候,他也更喜欢和安德鲁·杰克逊总统唱反调。

    这帮传奇人物和乌合之众在城内,指望能得到些救援。守城的将领威廉特拉维斯(William Travis)写信四处求援,结果却只有附近冈萨雷斯镇来了36个人,使得守城士兵接近两百。桑塔·安纳在城外按兵不动,偶尔夜间打上几炮,让对方睡不上好觉。桑塔·安纳视自己的士兵命如小鸡,这么等待,并非怜惜属下士兵的生命,让对方弹尽粮绝时轻松获胜。他要像一只猫,在吃掉老鼠之前玩够它们。他希望打垮对方的意志,让对方死也不得好死。他甚至放开一条通道,想把 “叛军头子”山姆·休斯顿(Sam Houston)诱惑过来一网打尽,以便让其他妄图独立的人知道破坏墨西哥领土完整的人是什么下场。而休斯顿有些战略眼光,不在乎一城一池,而着眼整个德克萨斯的独立,所以此刻没来,桑塔·安纳只得进攻,很快拿下了阿拉莫。阿拉莫城内外尸横遍野,其状惨不忍睹。这不是什么以少胜多的军事佳话,而是寡不敌众的惨败。关于战役,我问学过德克萨斯历史的孩子们,他们联想到的词语是“屠杀”。

    但是德克萨斯的独立,也有不少偶然因素。墨西哥军队去北边征讨而无接应,是一战略失误。电影The Alamo中文名叫《边城英烈传》。这个译法很不妥当,阿拉莫并非“边城”,而是在德克萨斯的腹地,要是正好在墨西哥边界上,墨西哥军队来往接应方便,历史又当改写了。德州面积实在是大,略大于法国,是德国面积将近两倍,是英国面积将近三倍。对远地鞭长莫及的远征,不管是诸葛亮的北伐,还是拿破仑的俄罗斯远征,都极其冒险。速胜可以,但是大家拖不起,尤其是天气恶劣的一二月份。一拖下去,要天时没天时,要地利没地利,要人和没人和,形势便会逆转。好了,我不再发挥了,我毕竟不是白头山天降名将。

    轻松拿下阿拉莫之后,桑塔·安纳继续远征,试图把休斯顿的军队彻底终结。但休斯顿一路撤退,诱敌深入,选准时机后,高喊着“记住阿拉莫”的口号,打败了桑塔·安纳的军队。阿拉莫的屠杀激起了德克萨斯人的愤怒,按兵不动的休斯顿也对没有提供支援倍觉内疚,此时兵是哀兵,将是哀将,借着这种屈辱、愤怒的巨大能量,德克萨斯从惨败到狂胜。圣哈辛托(San Jacinto)战役只花了18分钟,“西方拿破仑”桑塔·安纳在这里遇到了他的滑铁卢,战败不算,人还被活捉。为了活命,桑塔·安纳允许德克萨斯脱离墨西哥独立,成为独立国家。如果不是桑塔·安纳一意孤行去亲自讨伐被活捉,让休斯顿捡了个大便宜,结果尚未可知,没准今天德克萨斯还是墨西哥的。当时墨西哥境内闹独立的地方不少,唯独德克萨斯成功了。
    “记住阿拉莫”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但话说回来,德克萨斯人当时有75%来自北边的美国,美国政府也对德克萨斯的独立给予支持。如果不是墨西哥割地,往后拖德克萨斯可能还会被美国拿下。桑塔·安纳虽是独裁者,还是有一些远见的,他想借着围剿,终结国土分裂的趋势,以免未来墨西哥子子孙孙,只能领受美国人的嗟来之食。今日,从休斯顿到达拉斯,常看到墨西哥移民,站在街头,等着美国人来领他们回去,做一些廉价的工作,装修,割草,修屋顶,可不就是桑塔·安纳担忧的状况!

    “记住阿拉莫”这种复仇口号,在美国和墨西哥两地的意义大不相同。在阿拉莫,参观的墨西哥人和美国人几乎对半。不知墨西哥参观者是什么感觉?有的墨西哥人可能就是1200多万偷入美国国境的非法移民。我一直不大理解为什么美国对这个群体手软,而对通过工作等手段移民过来的中国人左卡右卡,估计其间也有些历史原因,因为诺大一个德克萨斯,早些年本来就是墨西哥的。

    阿拉莫战役被视作德克萨斯人争取独立和自由的象征,是“不自由毋宁死”的一个写照,它也被视作一种核心的美国精神。德克萨斯独立十年后,加入美国联邦。直到今天,德克萨斯人还带着“阿拉莫”精神看待美国联邦政府。

    可是这种“美国精神”有时候开始和美国利益发生了冲突。奥巴马上台之后,从医保、控枪等方面,试图多方面管束美国人。不少德克萨斯人扬言,如果联邦政府太限制德克萨斯自由,德克萨斯人就可以像当年脱离墨西哥一样脱离美国。当年既然能脱离墨西哥,今日如何不能脱离美国?只不过而今的军事力量对比,已非 1836可比。而今美国打仗,无人机都用,士兵的靴子都可以一次不踏上敌国领土。要是德克萨斯再独立,奥巴马也不用“御驾亲征”来南征了。但是德克萨斯这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却在继续。沿途一路开车过来,看到高速公路上的标志都写着:别跟德克萨斯乱来,如果违规,你会被罚款多少多少(Don’t mess with Texas. You will be fined …if…)。德克萨斯据说也因为这种自以为是的姿态,成为美国人最讨厌的州之一。德克萨斯信奉个人自由和市场作用,反感政府干预过多,它是共和党治理精神体现得比较纯粹的地方。德克萨斯也是美国发展最快、前来移民最多的州。2013年《时代周刊》曾有一篇封面文章,称未来的美国或许就是而今德克萨斯的样式。我们辗转十来年,终于到了美国的腹地。

  2. 在一个不允许奴隶制的国家发动叛乱建立起奴隶制政权,把这一行动称作革命,未免过于厚颜无耻。德克萨斯独立,或者说叛乱,无疑是反革命。这一连串的反革命行动一直连接到一八六一年的叛乱。

    所有德克萨斯叛乱的头目,没有一个不是奴隶主或奴隶贩子, 不论是奥斯汀,休斯敦,鲍伊,还是特拉维斯,范宁。他们担心墨西哥政府废除德克萨斯的奴隶制,这是他们发动叛乱的核心动因。

    墨西哥政府独不独裁在这一点上不再重要了(并不是说反对独裁不对),因为德克萨斯叛乱的动因在奴隶制,而不是墨西哥政府独裁——奴隶制势力在民主的美利坚照样会叛乱。

    在那些无知的吹捧中,没有一个人意识到德克萨斯叛乱只不过是整个中的反革命的邪恶企图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知道德克萨斯叛乱把那片禁止奴隶制的土地变成了奴役人的土地,还是说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赞同德克萨斯宪法中关于黑人和印第安人不属于人类的说法?

    德克萨斯是奴隶制势力最后的老巢,直到一八六五年六月,联邦军开进加尔维斯顿,宣布林肯总统在三年前的《释放宣言》,奴隶制也很难被根除。一八六六年,新州长公开接受了奴隶制在德克萨斯的终结,但他同时表示希望希望有一个类似奴隶制的强制劳役制度。在接下来时间,随着KKK的肆虐,《吉姆·克劳法》的实行,新的制度确实很像奴隶制。

    因此,《众神与将军》是垃圾,出于同样的原因,《阿拉莫》也是垃圾。 这些片子都是的宣传的一部分,而且看样子这些谎言在无知的人群中有宣传效果。


    自由民主民权坚强勇敢独立精神博爱奉献全齐了
    由此可见美国人真是群理想主义愤青
    他们当世界警察的理想是在于其骨子里的
    这种自己吃不饱还要叉自己两刀去救别人的特质
    和强大不强大倒没什么直接关系

    这一段慷慨激昂的歌颂实在是令人忍俊不禁。

    把这段话用来形容扩张奴隶制的走狗爪牙实在是很奇怪,所谓吃不饱还要救别人的行为,是指奴役十几个黑人的德克萨斯“英雄”山姆·休斯敦,还是指通过贩卖奴隶获得了巨额利润的德克萨斯“烈士”吉姆·鲍伊?哦,你从来没有提过奴隶制,就像这些片子没有提奴隶制是德克萨斯叛乱的动因一样。

    坚强、勇敢、博爱、奉献,这些崇高特质毫无疑问都是的,尤其是后面那种特质。那些奴隶主爪牙是怎么也谈不上为了博爱而勇敢奉献的,相反,他们为了奴役人类,与解放人类的废奴主义者是不共戴天的敌人。奴隶制势力绝不承认什么博爱——在他们制定的《德克萨斯宪法》中,明确非裔和印第安人不享有人权。

    劝你多读有道德的历史学家著作,少看好莱坞电影。


  3. 在了解了阿拉莫战役的历史背景后,
    再看阿拉莫……

    随着The End的字幕出现,
    我平复着对片中,
    那些留下的人们,
    坚持守护Alamo而直至战死的那一幕的震撼。
    回味着片中那大卫,站在屋顶面对着敌人军鼓奏乐下,
    悠然的用小提琴拉着流传的乡村音乐,那么坚定……
    回味着,病入膏肓的鲍伯在最后一刻使劲全力握紧手中的枪,射向敌人。
    回味着,城破后临去迎战的村民深深望向紧抱着怀中孩子的妻子的那一眼。

    这是一种坚持……一种魅力……
  4. 提起美国的主旋律电影,你很难往中国式各种“抗日神剧”、《长津湖》这种在己方装备劣质、人数处于绝对劣势,但依靠意志精神品质就能给予既装备精良、人数还处于绝对优势的敌人以极大杀伤的剧情上联想。本片就是这样的剧情模式。

    以1830年代德克萨斯独立时期为背景(美国为了吞并当时还属于墨西哥的德克萨斯的一个伎俩),讲述了阿拉莫小城中的追求自由和独立而脱离墨西哥的民兵和美国正规军奋勇抵抗墨西哥政府军进攻的故事。最终城陷,所有守城者牺牲。但最终德克萨斯独立者在牺牲者的鼓舞下,奋起集结并击败墨西哥军队。对于这段悲壮历史的真相和起因,现实与电影里的情况完全不同,当然这个留给历史学者去讨论。

    影片时长2个小时15分钟,几乎前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节奏都比较缓慢,没有起伏和戏剧冲突。导演在镜头中用类似伦勃朗油画的配色、夕阳色调滤镜和人物在晚霞下的剪影等来营造一种田园诗般的恬淡美感,将阿拉莫这个小城中守卫的民兵们的点点滴滴以略显平静和繁琐冗长的方式展现给观众。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中国观众来说,感觉很乏味。在人物塑造方面比较普通,我记不起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具有个性的人物,略显平和。也可能很多人物是历史上真实的将官和烈士,本着对他们的敬意,影片不做太多的夸张,平铺直叙了他们的事迹。另外,本片的服化道很考究,看得出是花了巨大的成本在运营。

    墨西哥军队攻城这段导演用了很大的篇幅,也是全片最好的段落,战斗场面相当激烈,分多个方向进攻这座小城。虽然是“中国式”主旋律描写,但守城的民兵也不能“无伤”以一击百。当然最终他们全部化为阿拉莫城的英魂。影片最终的平原袭击战,也算给守城英雄的复仇之战,则完全是中国式主旋律的版本了。美国军队潮水般的“万岁冲锋”,18分钟就将对手击垮了(影片里对这场战斗引述的真实数据)。不过这个篇幅比较短,有点像给前面悲壮的基调安一个“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