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Несколько дней из жизни И. И. Обломова(1980)

简介:

    奥勃洛摩夫(奥列格•塔巴科夫 Oleg Tabakov 饰)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千金大少爷,父亲留下的巨额财产让他从未亲手挣过一分钱,每一天,奥勃洛摩夫都躲在家里,过着自闭而又慵懒的生活。施托尔茨(尤里•博加特廖夫 Yuri Bogatyryov 饰)是奥勃洛摩夫唯一的朋友,他看不下去挚友封闭的生活,于是带着他外出健身、社交和游玩,随着时间的推移,奥勃洛摩夫渐渐融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演员:



影评:

  1. 《奥勃洛摩夫,今天谁是?》

    伊·亚历山大洛维奇·冈察洛夫,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一八一二年六月十八日出生在辛比尔斯克一个商人家庭,从莫斯科大学毕业以后,就开始了文学创作。
    冈察洛夫一生只写了三部长篇小说,但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力作,尤其是《奥勃洛摩夫》这部作品,它一经发表,就立刻引起了轰动。
    很早以前,我看了这部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版),印象之深刻,甚至还可以背诵几段。最近再找出1980年苏联导演: 尼基塔 米亥科夫 (Nikita Mikhalkov)拍摄的《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重温一下。


    《奥勃洛摩夫》电影基本延承小说,也大致由四个部分组成,主要描写了奥勃洛摩夫从懒散无所事事到被拉起来重新回到正常农奴主的生活圈,再到想爱,却躲避。
    不过最后那个部分,小说是:奥勃洛摩夫又回到了以前的懒散生活当中,穿上睡衣整天卧躺在床上,看着房东太太普希尼钦娜“裸露的头颈和永远不停活动的臂肘”,他觉得这正是他十分熟悉且向往已久的奥勃洛摩夫卡式的理想生活,并与普希尼钦娜结了婚。在这个勤劳能干的房东太太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他变得更加慵懒,常年的卧躺不动使他中风好几次,终于有一天他“像一只忘了上发条的时钟停摆不走了”,在毫无疼痛和毫无苦恼中死去了。
    影片中,镜头一转,最终与寡妇的结合7年后,中风而死。了此一生。干脆利落!是啊,就一个要死不活的寄生虫,可不是就该这么利落完蛋?!

    奥勃洛摩夫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长年蜗居在彼得堡,不从事社会活动,也不从事力所能及的其他活动。
    他不去关心自己的土地,像寄生虫一样,靠着农民的供养过活。在农村已经发生变革的那个时代,他却还留恋过去,对新的变化毫无所知,也毫不理解。

    1859年创作出来的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当时社会背景?
    自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革命到1861年农奴制改革这将近四十年的俄罗斯社会的历史变迁。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这个大变革前夕,一批农奴主和贵族等,主动积极寻求革新,前往欧洲他国借鉴与考察,在思想和社会参与度上做好准备。
    而另一些,就是固步自封的奥勃洛摩夫们,想接受新鲜空气,又害怕太冷太累;想拥抱情感之爱(社会变革之爱),却又怕责任与义务的压力。
    于是躺倒沙发上,在安全老旧的寡妇身上找到熟悉的体温与气味,就成了最好选择。

    这个“多余人”影响多大呢?
    屠格涅夫曾经说过:“纵然到了只剩下一个俄罗斯人的时候,他都会记得奥勃洛摩夫的。”
    列宁就不止一次地提到奥勃洛摩夫,他说:“我们只要看一看我们如何开会,如何在各委员会里工作,就可以说,老奥勃洛摩夫仍然存在。”“俄国经历了三次革命,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就像一面明净的镜子,帮助人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引起人们的警惕,从而更加完善自我。每一位“虔诚”的读者,阅读过这部小说之后,恐怕都会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比较清醒的、而又更加全面的认识。

    最后,想问:
    今天,我们自己不也正面临不断改革,深化之、常态之吗?!
    那,奥勃洛摩夫,今天谁是?

  2. 你看到这封信而不是我,也许会感到惊讶。但读完您就会知道我没有别的想法。我们意外地相爱,好像突然之间都患了病。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没有苏醒。昨天晚上,我才理解到我这片树叶落向何处,我决定停止。
    我跟您说过,我爱您。
    您回答说,您也爱我。
    您难道没听出其中的不和谐麽?等我到达无底深渊处,您会听到的。仔细想想看,我是怎样的人——您有可能爱我麽?你爱我麽?
    “爱,”您昨天说。
    “不,”我坚定的回答。
    您的“爱”只是对爱的一种无意识的需要。我本该一开始就断然地对您说:站在您面前的这个人,不是您理想中的那个人,等一等,他回来的,到那时候您会因为选择和我在一起这个错误而忧虑。而您的忧虑又会伤害我的心。
    如果天性给了我更敏锐的心,我更真诚的话我原本应该这样说:我对您说这些,和您告别,想着您要踏上未来的旅途。
    再见,我的天使,快快飞吧,就像小鸟飞离错栖的树枝,快乐轻盈的飞吧,飞离您偶然栖落的树枝。

    You'll wonder at receiving this instead of seeing me.But I could not have done otherwise.We fell in love suddenly as if we had both suddenly been taken ill.This prevent me from coming to my senses sooner. Tonight, at last I realized I was falling.
    I said I love you.
    You swore your love foe me.
    Can you hear how disordant it sounds?Look at me think of what I am.
    "I love you," you said yesterday.
    "No," I reply firmly.
    Your love is not true love.You are mistaken.I'm not the one you're waited for.He will come, and you'll be ashamed of your mistake.And your shame will hurt me.
    I should said this to you if I had a sharp mind and more courage.I am saying goodbye, as one bids a drer friend farewell.
    Farewell. Hurry and fly away, like a bird flies from a twig it had perched on by mistake, as gaily and lightly, fly from the twig you've alighted on by chance.
  3. <图片1>
    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谈谈我今天看的一部电影,名字叫《》(1980年),而这部电影改编自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莫夫》(1859年)。这部小说创作的年代,在俄罗斯还生活着这样一些伟大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在遥远的英国,马克思与恩格斯已经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可是对于俄罗斯来说,十月革命(1917年)却还远远没有到来。

    以下的内容难免要有一些剧透,如果不想被剧透可以直接点击电影观看地址: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奥勃洛莫夫》这部小说在俄罗斯的状况,就我个人理解,大概相当于鲁迅的《阿Q正传》在中国的状况,它们都塑造了一种具有典型的国民性的文学经典人物形象。据说列宁经常公开的引用奥勃洛莫夫这个文学形象来批判俄罗斯的现实,可见这个人物对于俄罗斯人的精神挖掘有多么经典。可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谈一个一两百年前的俄罗斯经典文学形象呢?如果它真的只是局限在俄罗斯这个地理位置、局限在一两百年前那个时空里,那么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必要在今天还来谈它了。我之所以看完这部电影的当天就马不停蹄的深夜来写这篇影评,自然是有要写它的价值的。正如标题所看到的那样,出现了两个流行词在修饰奥勃洛莫夫这个人物:懒癌晚期、宅男。
    <图片2>
    这就是电影一开场出现的奥勃洛莫夫的生活状态,你没看到他?瞧,他就在画面正中央的沙发床上,被厚厚的被子盖着,只露出半个脑袋。没人知道他这么睡了多久,就好像一直要睡到死一样。每个宅男宅女之所以可以这么宅,正如奥勃洛莫夫一样,你可以宅着而不至于饿死,或者说你有这个资本宅。
    <图片3>
    350个农奴的主人,这就是奥勃洛莫夫的资本。而今天的宅男宅女,可能也有别的资本,总之大家都饿不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宅下去?我们宅我们的关别人什么事情?宅又不是错。身为宅男宅女的你,此刻是不是也这样想的?起床多么累,出门去找谁?
    <图片4>
    想想我办“和扎扎木一起过星期天”这个活动的时候经常听到的话就是:“我对这个活动很有兴趣参加,前提是如果我能起得来的话。”
         有什么理由能让一个懒癌晚期患者从床上爬起来,滚到室外冰天雪地亦或阳光灿烂的天地里去?社交活动这种事情,他们能给出一百个肯定无趣的推测。他们总是等待着一种被人安排好的享乐,总是说别人无趣,却并不反思一下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什么趣味,或者主动在生活中创造什么趣味。懒癌,其实就是一种活着了无趣味,去死又怕痛的慢性自杀。常常感到看透了人生和社会,觉得生活不过如此而已。
    <图片5>
    可是哪怕是毫无进取之心的混吃等死的日子,也不能那么一帆风顺。奥勃洛莫夫收到了庄园管家的来信,说收成不好,上交的钱要少两千块。而这一边房东催促房租,肉铺不再赊账给他,明明是有350个农奴的小地主,现在却要为钱所困。
    <图片6>
    老态龙钟的随从,一手把他拉扯大的扎哈尔也看不下去了,他用他所能用的方式想唤醒他的小主人来解决目前的困境。可是……
    <图片7>
    <图片8>
    <图片9>
    扎哈尔的小主人委屈的痛哭流涕,像个孩子那样哭天喊娘的。老随从扎哈尔摔碎了一地碗碟,看似无心,实则内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观众们可以好好揣摩。
         灾难真的是突然降临在奥勃洛莫夫的头上的吗?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懒癌到了奥勃洛莫夫的这个份上,发生什么灾难也都是不奇怪的。看到这一幕的时候那些宅男宅女们是否有一种危机感了呢?其实奥勃洛莫夫也是有危机感的,但是这种危机感的解决如何实现呢?他只停留在感受上,却没有任何的行动。这样的不良感受与这样的消极懈怠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就像这画面中摔碎的碗碟一样,奥勃洛莫夫的生活仿佛就是破罐子破摔了。
    <图片10>
    不幸中的万幸,施托尔茨出现了。他是奥勃洛莫夫的发小,是奥勃洛莫夫最信赖的人。我们也可以叫他安德烈,安德烈的存在就仿佛是迷航者的灯塔。与奥勃洛莫夫截然不同,安德烈时刻都在努力进取,简直就是成功人物的典范。
    <图片11>
    为了让奥勃洛莫夫起床,安德烈把一盆不知道是开水还是冰水的水盆放在床下,然后吹起高音喇叭,奥勃洛莫夫简直是被刺激的一个激灵从床窜了起来。这与不知所措的老随从扎哈尔的不痛不痒的叫他起床的方式相比,简直立竿见影。
    <图片12>
    安德烈能如此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的父亲是德国人,他的母亲是俄罗斯人。他爸爸在他小时候就对他进行了务实的教育,让他懂得如何在社会上自食其力,而不是像一般的俄罗斯传统贵族那样靠着祖产混吃等死。也许这在安德烈的妈妈看来是偏离贵族精神的,但是正如这个作品的创作年代那样,在欧洲的中心,一场社会巨变正在酝酿。它将席卷农奴、无产者、没落的贵族还有那些永远在进取的务实者,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图片13>
    安德烈的父亲培养了小安德烈,给了他足够的教育,然后只给了他有限的一点路费和开始的生活费以及基本的生活物资就要让他去创一番新天地了。是的,就是这么狠心。然而我却觉得这是最伟大的父爱,那就是对孩子放手,不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伴随一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能说明小时候的教育是失败的。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数宅男宅女的父母都不是安德烈父亲这样的家长。
    <图片14>
    安德烈的爸爸说:“如果你不够聪明(混不下去了)你可以去找我的朋友,他有四层楼房,我给你他的地址。”

    安德烈很有骨气,他是这么回答他父亲的:“不用了,等我也有四层的楼房时,我会去找他的。”

    能做到这样,哪怕是对于中国大多数的富二代来说也是很难的吧,不利用家长的社会资源就靠自己去闯天下。一般来说,青年们都只是乖乖的接受父母给自己的安排,享用着现成的资源,包括人脉和平台。
    <图片15>
    安德烈活跃于各种社交、聚会、商业谈判,他的生活充满了来来往往的人,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成功,为了在社会上不断的进取,开创属于他的身份和地位。与奥勃洛莫夫不同,安德烈活的非常充实,所有的行为都目的明确,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有他内心柔软的一面。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绝不会塑造生硬的面具形象,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的真实,有着多面的矛盾。安德烈的矛盾就在于他看上去像是一部迈向成功的机械一样按照精确的齿轮在运转,可是他却一定程度上容纳了奥勃洛莫夫的那些无益的事情,并且真心实意的希望他的好朋友能从这种烂泥一样的生活里走出来。
    <图片16>
    奥勃洛莫夫在安德烈的带领下,参加了各种他其实毫无兴趣的社交活动,我们也可以叫他伊利亚。伊利亚在聚会中结识了女一号,女一号的出现给伊利亚的死水一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你不得不承认,哪怕是对于懒癌晚期患者来说,爱情的魔力也可以让死水燃烧。
    <图片17>
    <图片18>
    沉闷的画面突然变得鲜亮起来,光明就是从那扇聚会的门里投射出来的,走进去就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然后一切都鲜亮起来。可是爱情哪有那么容易,特别是对于懒癌宅男伊利亚来说。在他们相互表白之后,伊利亚深夜辗转反侧,终于一咕噜爬起来,给女一号写了分手信。他把镜子搬到面前,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他发现自己如此糟糕,根本配不上女一号。就像一切自卑的人那样,觉得自己不配有好的生活。他觉得好的生活只能属于像安德烈那样的人。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奥勃洛莫夫这个人物的矛盾冲突也是蛮激烈的,作为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阿斗,看上去简直一无是处,但是却经常能对周围人和事有一种冷静的认识,这种冷静甚至可以说是智慧的。一方面宅得像条蛆,另一方面心又跟明镜似得,只可惜明明什么都知道,但是却根本不想对生活有任何改进。如果换个政治口吻来分析这种怠惰的状态,可以说奥勃洛莫夫这样的没落贵族是隐隐的意识到了社会变革的巨轮即将消灭他这样腐朽的阶级,因此努力钻营什么也无济于事。但这本小说其实并不是写在苏联政权时期,也不大可能会有那样的政治导向,所以它更可能的是一种人性的表现。
         哪怕在今天,无论是不是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总是有别的奥勃洛莫夫,有别的施托尔茨。面对着人类社会的名利场,以及必然消亡的生命,面对着人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轨迹,甚至什么才是人活在世上的终极意义……这一系列问题,难道不是亘古不变的人类命题吗?
    <图片19>
    <图片20>
    他们曾经像一对天使,在无忧无虑的童年里走上彼此的人生命运。
    <图片21>
    哪怕渐渐长大,拥有了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却也努力在向对方靠拢。
    <图片22>
    可是最终他们还是会变成他们自己,无论是奥勃洛莫夫,还是施托尔茨。选择哪条路都有可能悔恨,但也可能心满意足。正如哈姆雷特所问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现在我们也可以问,是成为奥勃洛莫夫还是成为施托尔茨?
    <图片23>
    终极剧透:奥勃洛莫夫和一个寡妇结婚了,因为生活不注重饮食健康和适度运动,七年后就病死了。而施托尔茨和女一号结婚了,可是生活的仿佛也并不是那么幸福,虽然在别人的眼中可能是幸福的。老随从扎哈尔失去了小主人,明明可以回到村子里安度晚年,但他却选择了成为一个露宿街头的醉鬼流浪汉,真是感叹什么主人就有什么随从。

    奥勃洛莫夫作为一个经典文学形象,他的人物表现张力是很突出的,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是激烈的,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学形象的塑造也是深刻的。我们没有办法说奥勃洛莫夫是我们应当尽量避免成为的人,是我们人生的反面教材,因为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地方,我们自己的身上总有奥勃洛莫夫的影子,多多少少。

    (微信公众号:扎扎木)
  4. 有些像追忆似水年华,里面的句子景色房间事物都是画。一个拥有250个奴隶,说从没有自己穿过袜子的老爷,整日躺在沙发上睡觉,活生生的现实中什么都不想做的自己,每每在入睡的时候才隐隐想今天又是什么都没有做。但其实他又有自己的想法,什么时候就该有什么时候的样子,对爱情对母亲对朋友,他都很理智很清楚的明白,他知道与她在一起是她的错误,彼此都清楚。里面和安德烈完全不同的性格却不影响他们成为好朋友。也有很多的笑点。很可爱,每一个角色都可爱极了。在暴雨天的夜晚,坐在外面拿着偷来的杯子接雨水,傻笑着喝掉真是可爱。另一个朋友也可爱。从一开始就觉得有些像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意识流。美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