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地心引力 Gravity(2013)

地心引力 Gravity(2013)

又名: 引力边缘(港) / 地球引力 / 重力 / Gravedad

导演: 阿方索·卡隆

编剧: 阿方索·卡隆 霍纳斯·卡隆

主演: 桑德拉·布洛克 乔治·克鲁尼 艾德·哈里斯 奥托·伊格内修森 法尔杜特·夏尔马 艾米·沃伦 巴舍尔·萨维奇

类型: 科幻 惊悚 灾难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美国 墨西哥

上映日期: 2013-11-19(中国大陆) 2013-08-28(威尼斯电影节) 2013-10-04(美国)

片长: 91分钟 IMDb: tt1454468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深邃浩瀚的外层空间,蔚蓝的地球与深不见底、漆黑一片的宇宙形成鲜明对比。一台隶属美国的空间站,数名宇航人员正进行太空漫步,对所属卫星做着例行检查。初上太空的瑞安·斯通博士(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 饰)在经验丰富的宇航员麦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的协助下,有条不紊地检查每一个部件。此次是科沃斯基退休前的最后一次飞行,他幽默风趣地活跃着团队的氛围。就在此时,休士顿总部传来骇人消息,不久前行将废弃俄罗斯卫星被导弹击毁,碎片以超过子弹的速度在地球轨道上散开,并意外击中其他卫星,引起连锁反应制造了新的碎片。

演员:



影评:

  1. 【前言】

    请不要在下面留言,影评会很快【被】删除的,豆瓣可能是帮我锁定了,一旦被删除,评论都会消失,影评会回复到之前的某个状态,也不用费心点有用\没用,因为数据会【重置】,详见:我的影评为什么会被删除。想讨论电影或这篇影评请移步:
    还有我真的没空来删你们的评论,如果是我手动删除的话你们应该会收到豆油提醒的。

    ------------------------------------------

    【不搭】

    好了,我就不说这部片子在思想性和故事性上做的有多单薄了这种烂话了。肯定有人会喷我说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确实,在商业性和娱乐性和配乐上还可以,视觉效果可以打满分。但是,作为一部发生在太空的科幻现实片(因为本片在现有科学技术下其实是可以实现的),很多设定是有违常识的(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还不够)。

    有一场比较重头的戏就是桑德拉-布洛克脚上缠着绳手上拉着乔治-克鲁尼悬挂在空间站外,然后男主因为觉得绳子支撑不住两个人而选择保全女主解开安全扣独自飘走。空间站的受力情况是这样的,一个远离地球方向的离心力(飞船参考系不是惯性系,于是有一个惯性离心力)和一个指向地球方向的引力,源于地球引力的不均匀还会有一个潮汐力(维基百科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绳子绷直两个人保持各自位置了一段时间。情况一:两个人相对空间站保持静止,当男主解开安全绳时他确实因为潮汐力的缘故飘走但是方向是地球,并且这个力的大小是多少呢?根据维基的公式,假设绳子长10米,差不多是重力的300000分之1,前进10厘米需要1分钟的时间;情况二: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那一幕之前,两个人曾经在空间站的某一方向喷了最后一口气一起冲向空间站(虽然不知道干嘛喷这么狠,可以宁肯喷轻点慢慢飘过去妥妥的抓住空间站,可能是为了难度系数吧),电影里场景想表现的可能是两个人以空间站为圆心“摆动”,然后男主解开安全扣沿切线方向飘走,但实际上在失重的情况下,他们会以空间站为圆心作圆周运动而不会来回摆动。因此在女主已经相对静止的前提下,只需要用一个非常小的力就可以拉回男主了。假设男主真的飘走,借助动量守恒向飘走方向掷出东西也是可以使自己往回飘的,掷出的东西可以具体为任何可拆卸的东西除了宇航服,比如没有气的推进器,男主这么想挂掉,可能那天盒饭比较好吃吧。以上内容都是高中物理。

    此外男主的淡定飘走和女主开始的惊慌失措且情绪控制力差实在反差太大了。可以说男主执行过多次任务经验丰富(经验丰富也不应该为了破太空行走纪录四处乱飘浪费气导致最后不够用吧),女主第一次没有经验任何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恐慌,之前的专业特长主要是修电路板。正确。但是她不应该是正常人,或者说在一众修电路板的人中被选派上天,必然是经过模拟训练熟读舱外作业守则。当然也可以理解导演如此设定是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营造紧张的观影氛围(因为联系《生活大爆炸》的话感觉Howard不管训练多久都会吓尿的)。

    还有四散的眼泪,舱内漂浮的物品,无能的NASA,各种飞行物都在同一轨道开趴体,天宫一号虽然没有英文操作界面好险有设置一键回家,幻想男主开门进来说“他大姨妈”但是因为是幻想也不好说什么等等。关于眼泪会不会四散可以看这个视频Tears in Space (Don't Fall)(),可以看到眼泪并不会掉下来或者飘走而是贴在脸上,虽然一点也不美还有点像鼻涕呈果冻状。还有什么神奇的灭火器,这种桥段机器人总动员 WALL·E()早都用过了,而且在快速翻转中向某一方向前进其实特别难掌控,稍有差池就会适得其反,可能六个月是在练习这个吧。另外女主把宇航服脱掉轻松程度的就像脱一条尺码买小一号的牛仔裤,而事实上宇航服非常难脱,结构要比女主穿的要复杂的多,一般在没有人协助的情况下,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

    有些人会说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不要这么吹毛求疵。是的,我承认,但是被捧为神作口碑票房好到爆,豆瓣电影一水的五星评价,烂番茄97%,IMDB 8.7,metacritic 96以及零差评实在是太!过!了!我们看的肯定不是同一部电影。因为除了电脑做出来的太空的视觉效果委实没有可以被称作神作的点了,而这一点必然会随着时代进步被超越。

    我觉得电影拍摄技术永远是外在的,电影的灵魂是故事,当然你可以不同意。@宫崎圣司 评论说被里面的长镜头“震撼到”,”当年《人类之子》结尾的长镜头就印象深刻,这次真可谓是登峰造极了“。我想说长镜头只是辅助,重要的是电影故事本身和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每个看完《人类之子》()的人都在跟我讲长镜头,可是电影不是用镜头长度丈量的,不可舍本逐末。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本片讲的故事有多平庸和单薄。还有人说是感受太空,但那根本不是真实的太空,想感受真实的太空,请看《哈勃 3D》()《国际空间站 3D》()。想看宇航员在真正出现意外时的反应,请看《阿波罗13号》()。对于某些同学对好莱坞电影不遵循物理定律的质疑,同样是太空题材,看过45年前就已经拍出的《2001太空漫游》()对本片实在没什么好惊叹的,虽然类型不同。

    ----------------------------------------------------

    我说了,我承认找bug是吹毛求疵这一点,我没有说这是一部烂片,我只是反对其成为“神作”以及零差评,我就问大家两个问题吧:第一,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比较】【一般】;第二,公认的神作哪一部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比较】【一般】?如果有,举反例。
    鉴于公认的神作可能会有争议,这样好了,目前《Gravity》IMDB评分是8.5,你找8.5及以上的好了,按IMDB给出的top250,一共46部(含Gravity)。随便找,告诉我你觉得哪部故事性和思想性比这部差就行了,欢迎进一步讨论,在下面留言就行。
    如果找不到,我就问你一句,你真的觉得一部电影靠视觉效果电脑特效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会成为经典成为永恒么?回答我。

    -----------------------------------------------------

    【后语】

    好的,鉴于回复过多且比较雷同,我就来整体归类回复一下吧。无论是有人确实这么回还是心里的小人想这么回我,都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第一类
    关键词:物理学家 NASA顾问
    核心思想:你算个球啊?轮得到你来说么?
    实例:
    @ Sharkue :你怎么没成为物理学家呢?物理届没有你这个人才真是一大损失,因为你说的这些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没指出来,你真是第一人呢,可以去申报诺贝尔物理学奖么?我绝对支持你,人家拍一部电影该考虑到的肯定会考虑到,没考虑到的也绝对不是你能找出来的,不然全球那么多科学家都死了吗?
    回复:这一类人特别可笑感觉,真是要笑死我了。Bug就是Bug,硬伤就是硬伤,不论你是有多牛逼的物理学家还是科学顾问,我说的bug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不知道你是迷信权威还是不愿意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请自己想一想,或者,如果有条件的话问问周围有物理常识的人我说的话是不是正确的。
      
    第二类
    关键词:纪录 科教 认真
    核心思想:你是来看电影的还是来学物理的?
    实例:
    @秦小熊:楼主既然物理这么NB,说的数据都头头是到,你到底是亲身去过外太空呢,还是自己就是外星来的?杨利伟估计都没你这么NB啊,一口这不对,那不对。这是电影,不是科教片,也不是纪录片。带着物理狂人的有色眼镜去看电影,真是很同情你。估计是个自撸的理科宅男。
    回复:即便如《超人》这样的片子都有人(Sheldon)在探讨其中的不严谨性,更何况这是一部评价超级好又是偏现实主义的科幻片。不是非得科教片纪录片才建立在物理定律的基础上的,我们的生活也是。你说电影归根到底是艺术我同意,你可以说电影需要艺术加工艺术升华这我可以理解,但你说因为是电影所以不需要科学常识不需要物理定律就不合适了。
      
    第三类
    关键词:效果 爽
    核心思想:我去看片就是看效果就是为了爽
    实例:
    @ 飞行官Terrence:如果是为了故事性思想性之类的东西 我早滚回家坐在我那有色差的显示器面前了 跟很多人一样 看这个片子不就是去imax里爽一下 想通这一点还质疑个蛋啊
    回复:嗯,这一类人本质上跟我说的没什么矛盾。因为首先,我承认了这部片的视觉效果啊氛围营造啊拍摄技术啊,这是一部爽片;其次,我也没说“进电影院是为了爽一把管你丫的故事性思想性玩蛋去”有什么错。我只是反对其神作的定位,很多人说技术视觉也是电影的一部分我当然同意,这部电影看完很爽我也同意,但是,如果以神作的标准衡量,这部电影除了视效和bug留给我们值得回味的东西确实比较少。

    还有一类说我闲,蛋疼,刷存在感的人,我都不稀得理你!你作业做完了吗就来回复我影评?




    翻页





  2. 通常,在电影开始后的20个镜头以内,我们便能够大致对自己将要看到的影片节奏样式有了一个大致的心理模型。在开场12-15分钟第一场戏基本结束后,有经验的电影发烧友便能嗅出故事所使用的发展策略甚至能够预测故事的结局走向。当今的观众,早就不是被《火车进站》吓得四下逃窜的“观影幼儿”了。现在的观众都是monster,不仅口味不是一般的重,而且各个身经百战,一般画面和噱头也就仅够他们抠脚一笑罢了。而我,也是带着这样的信心只身来到影院准备嘲笑那个把《哈3》拍成翔的导演的新作。
    在出发前去电影院之前,我瞟了一眼预告片。很明显,“高概念”嘛。很少有预告片敢放这么长且连续的细节镜头,且完全没有“剧情”的概念和线索在预告片中。“the Look, the Hook, and the Book”——大不了就是美丽的太空,蓝色的星球;为了回家,辛苦波折;稳扎稳打,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规规矩矩的剧情推进,且最后一定要成事儿。(事实上确是这样。片子情节简单到,想要不剧透唯一的方法就是一个字儿不说。按who/where/what表述剧情就是——“宇航员,在太空,要回地球”的故事,连why都不用给。没了。)

    可当《gravity》的一个镜头出现时,我就立刻停止聒噪了(也许是因为有人故意让我们以此记起库布里克曾给我们留下的太空梦魇)——我们如卫星般,处于万里之上无氧气无生命的无垠宇宙空间凝望着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我不禁心下“wow”——想必在空间站上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有如此所睹也必然由此所思所wow吧——果然,镜头前景进入了美貌大叔宇航员乔治克鲁尼凝望地球的脸。在蓝色星球的映衬下,也许这会是克鲁尼大叔所有片子里把他拍的最美的一个镜头。因为他要代表全体观众开启折扇凝视太空之门。

    我们都是没有上过太空的人(排除那零星几个),如果你非要说你看着画面中的日落极光、地球上的山川海洋,太空的深远无垠,以一颗流星的视角却什么感觉都没有,那你就ZB了。管你BBC纪录片看过几百套,面对超大屏超逼真近在眼前的“幻景”,你的生理本能就是鸡冻。3D,IMAX之类是未来电影导向,这是有原因的。
    虽然我知道光看景就猎奇得很有感觉也不能代表这是个好片子讲了好故事,但静心细想,这种独处万里太空之中艰险求生的影片,如果不是在此情境中,你还会看么?这此的剧情虽然是放在太空,但其实和传统的荒岛求生,密室求生…如出一辙。奇观。和噱头。没人做得比它更明晰和彻底了。
    影片剧情的推进和发展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跟一般的逃生电影无疑,困难,困难,一个接一个“差一点就搞定了”,甚至它的剧情设计比其他片子还要牵强一些,bug还要更多一些。(因为……以我shallow的太空知识也觉得,凭谁在太空如果遇上飞船失事,也是一百个死定了吧喂!导演,你和你儿子这么敢想敢干,我有那么一瞬间,突然为之勇气很感动!)
    电影不仅是梦境,还是神话。那么神话嘛,制造神奇之人惊奇之事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太过苛责的。如果你在观影是没有因为逻辑bug影响你屏息凝神,那么这些bug其实便不成立。(商业电影好像没有负责流芳百世这个选项。但若导演不只追求商业电影的几把刷子,就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

    当桑德拉·布洛克从湖里爬到岸边,突然得到的gravity使她一站之下竟然没有爬起来。这么个轻轻地一个“爬不起来”,胜过多少大片里男女主人公相互抱着在夕阳里啃来啃去。虽然其本质其实也相当于此,只不过主人公是“人类”与“地球母亲”。
    因此,《gravity》并不是没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最基本最原始,我们几乎都不能自觉的情感。是大部分的作者提起它都不知道该从何下笔,却一下笔又汪洋千里。(让我想起《老人与海》里的Diego。)它是生命对生命的依恋,是地球人对地球,我们对母体的依恋。存在之于存在的意义。男女之爱,母子之爱,友情,道义,都让位于这最基础的情感。
    通片导演都没有讲什么“生有多么好,死有多可怕”这类的说教,连大帅哥克鲁尼的从容赴死消逝夜空中也美好平静得跟诗一样。布洛克本也想学了他的样子从容赴死,但死前的回光返照让她涅槃了。这么一涅槃,什么都有了。(不得不说,此片的价值观,是把《黑客帝国》的主导价值狠狠抽了个底儿朝天的嘴巴子。现在明白为什么黑客帝国里自由人要一个劲儿的往地底下钻了。从高处往下看,看到的都是“母体”的伟大正确温暖异常啊。)
    活在地球上,污浊的一切已经让人不想再活,如何才能跳出来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呢?到夜空中去吧。面对着这样一个水灵灵,充满生机,独一无二的蓝色球体……你还有恨吗?不到太空中去,你知道地球母亲对你有多“亲”么?gravity,一个你可能从生下来到死去都没有想过要为得到它而拼死挣扎的东西。在太空中,你可明白了?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电影是梦境。是神话。还是寓言。它愈是简单,可被解读的空间就越大。
    (有木有人觉得“神zu”的外壳跟美国的一比在片中看起来有点像玩具;俄罗斯的卫星内部起火灰飞烟灭那是一瞬间的事儿,跟前苏联一样;美国宇航员被汉语戏弄,最后还借鸡生蛋的情节,为毛让我一下觉得美国人对外债这个事儿那么耿耿于怀呢,感觉好莱坞对有关中国的一切都怀着非常“复杂”和“纠结”的态度欲拒还迎心猿意马啊……)



                                               * * * * * * * * * * * * * * * *

    我的点,其实要说不是该片的视效有多牛逼,编剧路子对不对,有多狗血,故事背后有什么思考空间……而是我们的所谓“肉体经验”,如何从新成为了观影的主导,成为了引诱观众绷在影院座椅上呼吸紧张的主因。
    而大呼“神片”的观众,应该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吧。
    “老子阅片无数,身经百战,居然在看你这个diao片子的时候大气都不敢出,全神贯注坐了90分钟!你很牛b,你神!”其实这感觉与“火车进站”时观众乱窜是一个道理。他们当时也是这么赞叹电影是个神奇的玩意儿的!
    (而讨厌它的人,则更多是因为他们厌恶自己的情绪或心理活动被如此逻辑简单的剧情搅扰的挫败感吧,要感谢他们“宁死不屈的理智”。)
    这样看,此片倒像是电影原教旨主义的进步。笑


                                               * * * * * * * * * * * * * * * *


    bo的电影资料馆放完《gravity》还要放1920年的《佐罗的面具》,本想看的(在国外,看默片最省力有木有!!),结果冻得坚持不了便走了。边走边感慨,历史果然是在不断画圈……所谓螺旋上升。总会到达一个原点上方的位置,与原点心心相映~
    当100多年前电影发明时的“名片”《火车进站》把观众吓得四下逃窜的时候,让他们震撼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他们相信了电影的“逼真”,而被代入了影片的时空,进行了真实的心理反应。而今天,当观众们瞪视着宇宙的夜空和蔚蓝的星球,当片中宇航员因为氧气不足而憋气时,所有的观众也如昨日初生的“电影观众”般与他们一同憋闷,在他们摘下面罩呼吸时与他们一起大喘气。而片中被影评人和观众吐槽太简单太生硬的剧情,多次出现的“最后一秒营救”,1%的氧气,“一线”之牵,诸如此类狗血老三套…为什么它需要如此多的老一套剧情构造?
    其实这就是一部如1920年的《佐罗的面具》,如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一样不需要语言和复杂心理活动表达的影片。“GRAVITY”是什么?是佐罗手里的剑,是“国家的诞生”。而《佐罗的面具》和《一个国家的诞生》其实还比这个片子复杂得多,它们有太多大义凌然和潜台词在其间。它其实更像1905年的《义犬救主记》,或者1902年《月球旅行记》的结尾——从月球逃生重返地球,总共就五个镜头。而《gravity》就是最简单,最原始的求生剧情。返璞归真。就这么简单,简单到娘胎里!

    电影史走了一百多年……突然体会到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犹如突然听到“爱你始终如一”般感动。
    原来电影学院老师在电影史、电影理论课上叨叨的——电影最本质的的“物质复原与再现”功能,那些打乱你心理节奏的老套桥段,那种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的身临其境的肉体经验——其实一直没有远去,一直在支撑着电影的进步。

    电影理论的先导和教父巴赞一定想不到,电影行至今日,电影“现实”的定义已经被打破了。比“现实”更加“清晰”的反而是那些虚构的“非现实”,而我们的“凝视”本身也已经从本质上改变了意义。按照巴赞的说法,我们已经很难讲《GRAVITY》是一部相信画面的导演所拍,还是相信真实。面对一个能让你看到你所想的一切,一切疯狂画面的电影技术,蒙太奇的定义也许也该被改写了。如果蒙太奇是为了制造节奏和戏剧性,那么观众在一个镜头内震惊于看到自己“梦境”或幻境的这种戏剧性,又叫什么?(我懵在这里了。前路漫漫,老师,我们该不该放胆去想?而不是copy?)不管相信真实还是相信画面,《gravity》至少在二者结合的路上生出了新枝。

    不要拿什么3D IMAX的《环太平洋》《阿凡达》来跟这个片子比较,那些是科幻片,是虚构和完全虚构。这个片子的基石,是非常现实的。因而此片才显得特别,值得我打这么多字。它是个纯粹“梦境”,却又现实到适合每个地球人设身处地的自我投射。(别告诉我你看阿凡达时也幻想自己变成蓝色,看环太平洋时也幻想自己站在机器人儿里跳舞啊。情感认同和心理投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后者能让你产生某种“间接”的“肉体经验”。)《GRAVITY》所基于的角度是,当每个地球人凝望夜空时的幻想。那是在我们八岁左右,我们刚学会思考,有一天曾问父母:地球的外面是什么样子?从地球的外面看地球是什么样子?

    这部片子的出现,说明世界电影发展的排头兵——“好莱坞”,已经在更深的理念上探索“新电影”的突破与创新。这种创新是将传统好莱坞电影的万用灵药和新技术下大大被延伸的视觉可能性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在理解了这一层之后,再细想,觉得其实这部片子在剧作上可以做得更精巧,可以放入的内涵其实可以更多。至少如果库布里克还活着,让他接手这个idea,一定比阿方索拍得更有力更令人回味无穷。但作为一个商业片,阿方索·卡隆和制作方已经在导向未来电影的先路上踏上了属于自己的脚印(what a lucky boy!)。
    通向未来电影模型的一步步,有无穷可能,重要的是我们要靠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和idea去一步步实践。



    (回家的公交车上,看着欧洲街道上拎酒瓶子的各色trash,努力把泪忍回去——回想到国产电影的思维和现状,除了尼玛炒就是抄——感觉自己和这些trash无异。现实的差距带来的压力,有时真的让人挺难过。很害怕,有生之年来不及做到……如此……酣畅)






    @乔酒

    谢绝转载
  3. 1767年,发现塔希提岛的沃利斯探险队宣称,他们曾在太平洋落日的余辉中瞥见过南边大陆的群山。两年后,为了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詹姆斯•库克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长征。
    经过十一个月的远航,“奋进号”到达了沃利斯描述的地方。库克船长接着率领全船耗时一个月绕过了社会群岛,但仍无任何大陆的影子。此时天气已变得很冷,但向南前行的路却只是刚刚开始。由此处不断向南又开了足足三个月,奋进号已经通过了南纬40°的死亡极限,然而南方大陆的存在依然是毫无踪迹。
    此时狂风大作,巨大的海浪被惊风激起,席卷着向船只袭来,船身颠簸不已,船员都无法休息。库克船长知道再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下令调转船头向西行驶。在高纬度风浪的摧残中,整个航船已经处于倾覆的边缘,长期离岸使船员精神崩溃,争吵、谩骂声不断。库克每坚持一天,都要忍受更大的压力。无数次,身边的人质问到,我们还要沿着这一纬度前行多久?什么时候才能向北回到故乡?而船长只能一次又一次的保持沉默。
    终于,又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航行,海面上出现了海草和漂浮的木头,海鸟成群的在空中飞翔,很显然,这是陆地将近的信号。全船一片欢呼,感叹着时隔许久,终于又可以踏上坚实的土地。

    这是两百多年前库克船长人尽皆知的冒险历程的一部分。而让我看完《地心引力》之后,满脑子萦绕的不过是这伟大探险时代遗留下来的无数传奇故事的一隅。
    你身在iMax宽阔无匹的巨幕中体会了些微宇航员的冒险生活,但你可曾设想过那个时代一名船长和水手的人生?他们本身既非人中翘楚,也非兵中猛将。他们在成为水手之前可能是任何人,但在登船之后却只是一种人。他们每天望着绵绵无际全无尽头的海面,吹着毫不浪漫咸湿刺脸的海风,晒着毒辣无情炽热无比的太阳,吃着绝无新意缺乏营养的食物,不断忍受着瘟疫,败血症,腹泻,呕吐,幻听,失眠的考验。死亡对一艘远航的船来说是家常便饭……对于他们的称呼,与其说是冒险者,不如说是流浪者,面对的是不知何时到来的馈赠,大陆,孤岛,或是尽头。
    在太空尚未进入人类视野之时,海洋是人类最不可知的险境。它绝不是我们今日拿着地球仪随意一转即抵的存在,也不是纪录片肆意拉远景或潜水描绘的乐园。无数船长带领着他们雄心勃勃的水手在马德拉停靠后再也看不到大地,或是在南美海岸的波折中与陆界限永别,在赤道无风区吃光所有身边人后痛苦的死去,或是贴着海岸线求安稳却葬身于无尽的暗礁之中。你看地心引力时可曾感受过那种周际无边无垠的绝望感么?那就是几百年前人类面对无尽的冰蓝时所体会过的绝望,那是一种今天或许已经不存在了的恐惧,但它们只是变换了身形重新在太空时代重聚。
    在无尽的旋转,破碎,飘零和失重中,我仿佛看到了两个伟大时代重影的痕迹,它们是如此相近,就像时光流逝一者是另一者拉长之后的倒影。
    也许你看到了无边无际浩瀚无垠的宇宙,我却看到碧蓝清明永无止境的海洋。也许你体会到了破碎零件扑面而来的恐惧,我却看到了风暴来临时呼啸过境的悲鸣。也许你在长镜头里感受到星球巨大撼人心脾的体积,我却看到了冰山在前壁垒横行自然的伟力。也许你目睹了瑞恩穿梭船舱留下的曼妙身影,我却在滑翔与转动中看到了人类在水中的泳迹。也许你能想象出氧气耗尽沉沉睡去迎接死亡的窒息,我却更直接的体会到了巨浪滔天时扑面而来掩盖一切的死亡气息。
    这一切,何其熟悉?日光之下绝无新事,人类只是在百年之后重温了过去的记忆。

    遗憾的是,今天在面对大海时,已经只有极少数人还能保留天性中遗传的恐惧。那种面对未知的一切,一切未知时的畏缩。还有大多数人永远只会向着后方退却,而却有极少数人要把步子往前迈去,置生死于不顾的历史。公平的是,这种未知的存在似乎永远不会止息。虽然几乎完全征服了地球的一切,可仰天望去,那一片永远望不到边际的太空又彻底藐视了所有胆敢自傲的生命。
    正是在这种永不会止息的新的冒险机会中,才得意印证人类永远的渺小和永远的敬畏,同时考量着人类最高尚最珍贵的情操,并在这种择选中挑剔出人类最最精英的那一部分,将所有退后者贬为畏惧的凡人。
    你是否在大的无可想像的星球和和包裹这一切的更无可想像的宇宙中感知到了人类的小?这是人类永远的渺小。你是否又在玛特脱手而去的壮烈和包含这一切的更壮烈的放手一搏之中瞥见了无穷尽的大?这是人类永恒的伟大。
    人类永恒的宿命,正是用自身永远的渺小,去挑战无尽的大的宇宙。而人类所有情操中最为伟大的冒险的勇气,将使我们从蛮荒而来,从此刻出发,架航船而去,直至星辰大海。
    大者,非身形也,非天赐也,非趁势而为,非顺水行舟。大者,逆也。浩翰压之而不惊,死亡逼之而无惧,时光摧之而不毁,是为大。

    我或者化身为传奇,或者被烈焰所吞噬。这句话在人类历最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被演绎了多少次?在梦中滔天的巨浪中我感受到了这一点,今天,感谢卡隆,在最触及人心的深空中,我重温了旧日海蓝的波涛汹涌。
    当最终斯通在水中挣扎,晕厥,抵抗,撞破,浮游,潜出,冲回水面时,我仿佛看到了星光和水光交汇的节点。就像我在经历这一切时脑中一直浮现的那样,这两点终于在这里交汇了。
    进而,你看到了什么?嗡嗡的飞蝇,深色的水草,平静的湖面,软绵的泥沙,青蓝的远山?
    非也。这一切已然不一样了。
    让你劈波斩浪无数道再回归母港时,当你走遍千山万水再路过出发的家门时,当你击溃无数进击的敌人告老还乡时,当你在勇敢迈向无尽的世界再凯旋而归时,当你已在化为灰烬而无惧的传奇中回到地球时,你看到的一切还是当初的样子吗?
    点燃一柄夏尔南区最好的烟草,坐在翠绿鲜艳的花草丛中,悠然吐出一缕青烟。你眼中的世界,难道还是曾经的世界吗?
    不是了,当然不是了。那时候一切再重来的最最平常的事物,也会变的完完全全不再相同。
    因为这是上天对于冒险者最珍贵的馈赠。

    当我感知“Gravity”摄人魂魄的字体带给人的向银幕而去的聚心力的时候,海浪和星空在我心中最为贴切的交汇成了一副场景。在经历可怕的眩晕和痛苦的摧残之后,我重新聚回了对现实的理解力。在一场人声喧嚣吵闹无比的世界里聆听历史传来的巨大声响,在91分钟冒险结束时久久在脑海中回荡。
    在这一刻,我想请所有人停下来感受将你们紧紧抓住的地心引力,因为那是人类所能体会到的最珍贵最伟大的力量。不是在过去任何一个伟大的冒险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伟大的旅途,那是由这场电影启迪和昭示的下一个伟大史诗的开端时人能从原始的本能中重新发觉的踪迹。那是挑战者气贯长虹的全新起航,那是脆弱躯体包裹下的憾然远征,那是人类五千年来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4. 本文将从剧本结构、人物、对白、镜头设计、主题等方面研究电影《地心引力》。全文分为以下四部分: 1. 剧本框架梳理 2. 人物分析 3. 镜头设计分析(部分截图详解) 4. 有关片名和主题 一、 剧本框架梳理 本片是典型的单线索电影,结构简单清晰。下面我按照三幕式的框架还原一下剧本结构(是我个人的版本,仅供参考;以下标注的时间表示大概范畴,均不精确;梳理框架是为了解剖剧本的编排,加深对影片的整体把握,已经对情节了然于胸并熟悉剧本结构的观众可以跳过此部分): 【第一幕】:(前10分钟)交代背景设定及主要人物。男女主角在太空中执行任务,有限的对白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及背景信息。7分钟时有关战斗民族俄罗斯摧毁卫星的通知带来不祥的预兆。9分钟时男主角玩笑道对本次任务有不祥预感。 【情节点1】:10分钟。“休斯顿”紧急命令停止作业。俄卫星碎片产生连锁反应,击中其他卫星产生的更多碎片正向主角团飞速袭来。11分钟情况恶化,系统大部分瘫痪,随时可能中断与地面指挥中心的联系。碎片来袭。 【第二幕】:(10分钟~ 1小时6分钟) 14分钟。女主角独自在空中绝望地漂浮旋转。 16分钟。男主角接住了女主角。他们去回收哈佛小伙伴的尸体。 【紧要关头1】23分钟。男女主角回到自己的飞船,发现其他人员都牺牲了。第一个希望落空。男主提出下一个目标:去国际空间站。 24分钟。两人在太空中行走,进行了有关地球生活的重要对话。女主角透露女儿死后,她一直如行尸走肉般生活。 30分钟。男女主角在动荡中摔向国际空间站。两人脱离了带子的连接。 【中点】35分钟。空间站的带子勾住了女主角的脚,女主拉着男主。女主不肯放手。男主要女主学会放手,他执意解开连接,飞向太空宇宙无限。 女主开始进入一个人的战斗。 37分钟。女主成功进入国际空间站。 38分钟。女主在空间站内脱下太空服,稍作休息。呼叫男主没有回音。女主不得不接受男主已死的事实,呼叫“休斯顿”求救,悲痛地承认自己是唯一的生还者。 43分钟。太空站内着火。女主拿起灭火器去灭火。女主进入飞船。 46分钟。飞船启动后被降落伞带子勾住了。 【紧要关头2】51分钟。女主角出舱拆除降落伞。碎片再度来袭。女主角在神圣主角光环的保护下成功躲过一劫。 54分钟。女主角进入飞船,准备前往天宫。 56分钟。女主角发现没燃料了,绝望暴走。 女主角试图用无线电和地面取得联系,偶然连接到了“安因冈”那里。她从狗和婴儿的声音中获得安慰,并流露出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在“安因冈”的歌声中,她放掉氧气准备就此长眠。 1小时02分。男主角英雄归来,信心满满地向女主角传授了“着陆起飞是一回事”的法门,并与女主角进行了有关生死的重要对话。 第三幕:(1小时06分~影片结束) 【情节点2】1小时06分。女主角从弥留之际的幻梦中清醒。打消寻死的念头。奋起再战。 女主角开着飞船前往天宫。 女主角离开飞船。以随身携带的灭火器为推进器,向天宫前进。 女主角成功进入天宫。 1小时14分。女主角进入神舟飞船,呼叫休斯顿,表示自己已无怨无悔,准备好迎接任何结局。 神舟进入大气层。神舟掉在水面上。 1小时20分。女主角打开神舟舱门,游进水中,破水而出。 女主角游到岸边。在地球的土地上站立起来。 二、 人物分析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部由两个演员撑起来的电影。下面就跟大家说道说道这一男一女吧。 1. Matt Kowalsky (乔治·克鲁尼) —— 资深宇航专家, 神一样的宇航员 乔治·克鲁尼饰演的Matt是一位经验丰富、专业能力极强的资深宇航专家,他淡定、可靠、潇洒、幽默、魅力四射,他的存在对女主角和观众来说都是一颗定心丸,影片安排这位男神在适当的时候退场,让女主角的孤军奋战更显惊心动魄,但在退出舞台之前,男神已把宇宙求生的重要技能都传授给了女主角。 Matt这个形象是近乎完整、完美的存在,他代表着强大的力量与荣耀,他是女主角的指引者、精神导师,他就是出现在无数故事中,为了让年轻一代有机会独当一面经历成长,在最合适的时间地点事件中死去的“老船长”形象。 我们不妨先来盘点一下——那些Matt教给Ryan的事: 技能层面: a. 6分钟捡起女主角脱手的一枚螺丝。(Ryan认识到太空作业环境与地球上的不同) b. 10分钟告诉Ryan太空工作要无条件服从命令,说停就停,刻不容缓 c. 14分钟。Ryan漂浮在空中,GPS失灵,Matt让Ryan给出视觉参照物,后来Ryan试图用同样的方法找回Matt。 d. 16分钟。Matt教Ryan如何呼吸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氧气,他让她放松。 e. 20分钟。Matt教Ryan设置闹钟,以预判下一次碎片来袭的时间。 f. 20分钟。即使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系中断也要不断呼叫,争取一线生机。之后Ryan就是这么做的。 g. 28分钟。气缸里的氧气耗尽后,宇航服里还有氧气。 h. 30分钟。两人砸向国际空间站。Matt教Ryan要抓住任何能抓住的东西。 i. 35分钟。渐渐飘远的Matt依然指挥Ryan的行动,他向Ryan指出远处的Chinese station,其实Matt帮Ryan制定了全部的作战方针。 j. 1小时。在Ryan自杀弥留之际,Matt出现在Ryan的梦境中,告诉她总有办法,并提示“着陆和起飞是一回事”。(准确地说这时候是Ryan的潜意识苏醒了,Matt的形象成为精神力量的载体) 精神层面: a. 18分钟左右。Ryan高度紧张、害怕氧气耗尽的时候,Matt以他淡定的风采教Ryan学会冷静与轻松。 b. 20分钟左右。他们回舱发现任务团队的其他成员都死了。Ryan向Matt道歉,为听到命令后没有立刻停止作业感到自责,Matt宽容地安慰她说横竖逃不过这一截,你改变不了什么。Matt帮Ryan从罪恶感中解脱。 c. 24分钟。两人在太空中漂浮。Matt引导Ryan想象地球上的生活,与她谈论家与爱。 d. 35分钟。Ryan试图拉回Matt, Matt叫Ryan放手,“You got to learn to let go.”这是Matt教Ryan的最重要的事(下文详述)。 e. 1小时。Ryan梦境中的Matt引导她思考生存下去的意义。 影片精心安排了三个关于Matt的要点:1.讲故事;2.太空行走纪录;3.乡村音乐。 1.讲故事 Matt从影片刚开头就喋喋不休地讲人生琐事,讲过往经历,哪怕地控中心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听得耳朵长茧了,他依然渴望叙述。他置身浩瀚宇宙,温情脉脉地注视着蓝色星球,发自内心地怀念过往人生种种,连伤痛都能把酒言欢。他思念人与人的关系,渴望与人交流,所以他死皮赖脸地找人听他的故事,因为在这寂静的真空中,电波信号是他与人类同胞交流的唯一介质。他留下了一个没讲完的故事——“hairy guy”。在失去他以后,Ryan在通信中求他讲完“hairy guy”的故事,其实没人在意故事本身,但谁都会思念那个讲故事的大叔,他的絮絮叨叨带来的亲切与温暖。也许Ryan没有意识到,她永远不可能用Matt教她的方法去拯救Matt,就像你不能把照在身上的阳光反射给太阳。 Matt带着Ryan前往国际空间站的途中,地球美景再次呈现在他们面前。Matt知道Ryan此时的精神状态极其脆弱,希望帮助她联想地球生活来给她求生的动力。Matt知道Ryan的家乡后,立即根据时区算出当地时间,给她描绘家乡人此时此刻的生活画面。在Matt的叙述中,一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早晨阳光明媚,这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积极地包容挫折与伤痛,热爱活着的每一天。 2.太空行走记录 五分多钟时地球上的地面指挥中心“休斯顿”就对Matt逗趣道: “这次短暂的任务不足以让你打破XXX的太空行走记录。”本是幽默,竟一语成箴。 28分钟。在他们即将到达国际空间站时,Matt对Ryan说有好消息和坏消息:好消息,燃料将尽,不过再过五分钟就要到国际空间站了。坏消息,本来再过10分钟他就能打破太空行走记录了。Matt在生死难料的重大危机中仍心心念念太空行走纪录,这个巨大的萌点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热爱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哪怕正被吸进死亡的漩涡,一路上也要忙着创造奇迹。值得一提的是这段镜头中两人间的牵引带极其优美,像嫦娥的飘带如诗如画。 最后Matt和Ryan分开了。在悠扬而深远的音乐中,他优雅地渐渐飘远。他安慰Ryan:明天的这时候你就带着一个传奇回地球了。他甚至还能拿“blue eyes/brown eyes”的梗善意地与Ryan调情。他即将消失在画面中时,远远地传来他的声音:我要打破太空行走纪录了。相信我的纪录会保持很长很长时间哟。有这样一种男人,他们可爱的追求让他们光芒万丈,至真至纯,坚不可摧。 3.乡村音乐 有没有考据癖患者可以告诉我Matt一直在听的是哪首歌。影院片尾没仔细看,目前只有不带片尾字幕的枪版资源,所以无法确知歌曲名称,我感觉像是乡村音乐(如果我说错了请纠正),这样的歌曲让人联想到家园,宁静的生活,时间,人生。 影片中,Matt一共听了三次音乐。影片开头时他飘来飘去打酱油,讲故事骚扰地面接线员,音乐若隐若现。 两人前往国际空间站时,Matt又开始放音乐。动人的旋律漂浮在夜景灿烂的地球上空,影片的节奏暂时舒缓,他同Ryan谈论起地球家园。得知Ryan女儿死去的悲剧后,Matt关掉了音乐。 最后一次音乐响起具有催泪的力量。Matt漂浮在太空中,明知死亡将近,却走得如此优雅。他打破了太空行走纪录,他还在感慨眼前壮阔的宇宙美景。他又打开了音乐。 Matt从容赴死。他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死前既有破纪录的成就感,又有令人屏息的壮丽景色为伴,耳畔回荡着来自地球的优美音乐,这样非凡的死对这个潇洒的男人来说,也许是个不错的结局。他化作宇宙中的一颗星,用他的人生书写完一段传奇。 他对死亡的态度如此坦然,从他的言行中甚至能嗅到兴奋的气味与奇异的喜悦。潇洒如他,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 Life is not measured by the number of breaths we take, but by the moments that take our breath away. 2. Dr. Ryan Stone(桑德拉·布洛克) —— mission expert(任务专家),她的身份相当于《生活大爆炸》里去太空的工程师Howard(原来Howard去太空前怕的就是摊上《地心引力》这种破事儿啊!《地心引力》证明了Howard的担忧很靠谱,俄罗斯人民很可怕!) 对比男女主角,我个人认为Matt的形象塑造得更有特点。桑德拉·布洛克的表演固然极其精湛,占据了全部的戏份却丝毫不惹观众厌烦,但Ryan这个人物到底没有跳出好莱坞的框架。 Matt的关键词是“完美”,Ryan的关键词是“成长”。“成长”就意味着她有“缺陷”。我们从“缺陷”入手来分析这个人物。 Ryan的缺陷集中在两个层面:浅层次—— 不熟悉太空生存技能;深层次——无法走出过往伤痛,缺乏人生动力和直面人生的勇气。 通过影片开头Ryan和Matt的对话,我们了解到Ryan完全就是一名太空新手。她不熟悉太空作业,不习惯在失重环境下操作,六分钟时掉落的螺丝就是很好的暗示。她进入太空前只参加了六个月的训练(其中还包括假期)。她是任务专家,根本不是宇航员,不掌握宇航员基本技术,不遵守组织纪律,活脱脱一枚太空菜鸟。正是她的菜鸟设定为影片带来了戏剧张力,她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多次惊慌失措,她的求生之路无比艰险九死一生,任何技术环节都会成为巨大的障碍,观众会为她提心吊胆。如果第一主角换成Matt这样的高手,观众的紧张程度至少减去大半。 不过Ryan是团队里的genius,她应该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她拥有突破困境的潜力。 技能上的不足是为了方便剧情的需要,精神上的伤痛才是Ryan这个人物的核心。 她都有哪些过往的伤痛呢? 影片几乎没有提到她的家庭。Matt问Ryan,地球上有什么重要的人吗,Ryan沉默不语,只说曾经有个女儿,没有提到女儿以外的其他亲人。后来Matt问:谁会给女孩起名叫Ryan呢?她冷冷答道:我父亲想要个男孩。 可以推测Ryan的童年不幸福,她一直活在父亲扭曲的期待中,与父辈之间有道过不去的坎。亲人不仅没有给她安全感,反而成为伤痛的来源,所以她不愿将他们算作“生命中重要的人”。她有过女儿,说明她很可能有过丈夫,至少有过男人。但她的婚姻/两性关系想必也不幸福。如果那是一个能给她幸福的男人,像女儿那样被死神夺走,她就会回答Matt:I had a husband/man.所以可以断定她和那个男人的关系破裂了,那个男人和她的父亲一起被列入她心中的黑名单。她是一个孤僻的女强人,不擅长处理各类感情关系,拒绝别人的同时也将幸福拒之门外,又不轻易向别人坦露她内心的无助。 Ryan说女儿死后,她一直在开车,每天起床,去工作,剩下的就是开车……她道出了自己的人生状态,躲在生命的躯壳中,漫无目的地在人生旅程中行进,没有方向,没有路标,没有动力,没有沿路的风景,一切都是枉然。看似成功的事业背后是无尽的绝望,缺乏感情上的寄托,缺乏人生目标,始终活在旧日的伤痛中。她活得毫无激情,毫无意义,无异于行尸走肉,所以在这次宇宙求生的大冒险中,她面对几个重要的精神成长课题: Learn to let go.从旧日伤痛中解脱,活在当下。 找寻人生意义。直面求生本能和对死亡的恐惧。重燃对生命的渴望。 获得生活下去的勇气。 三、镜头设计分析(部分截图详解) 这部分本应更加图文并茂精彩纷呈的,结果豆瓣影评不能放图!!!豆瓣大神请允许我再一次跪拜在你脚下!!!(我去影院看了IMAX3D,视听体验嗷嗷好,回来以后又看了一遍枪版,再写影评……现在除了枪版网上没有其他资源了。我拿枪版做了一些截图,影院里水晶般的画质变成资料片似的像素渣⊙﹏⊙b。本来想多截一点图的,但是枪版很多画面实在是面目全非,截了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我只能选择性地截取一些比较重要的……) 我在豆瓣小组“文尔小姐的思想店”里发了本影评的含截图版本,地址: 感兴趣的盆友可以移步那里去看~~ PS我用的枪版声音也很差,很多对白听不清,所以本文无法奉上精准的对白原文,我就听个大概,差不了太多……) 豆瓣影评界面下既然不能放图,我就只能尽力靠文字描述弥补啦,去影院看过该电影的观众应该对很多画面会有深刻的记忆~~ 作为一部受到广泛赞誉的教科书级别品质佳作,《地心引力》自然也展现了高水准的摄影。通过巧妙的镜头设计,影片无声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为人物做了精彩的注解。 下面我将配合截图,结合影片内容为大家解析本片的一些精彩镜头设计。 13分钟。Ryan在Matt的反复要求下终于与设备脱离连接,独自掉入太空,像无头苍蝇般漂浮旋转,GPS失灵,Matt让Ryan给出视觉参照物,Ryan说她什么也看不见。 一段步步推进的特写带领观众一点点深入Ryan内心的恐惧。 14分30秒开始,紧接着Ryan眼睛的大特写,我们进入了Ryan的主观镜头。动荡、模糊的画面,星球的半点轮廓在旋转的黑色宇宙中时隐时现。隔着太空帽上的雾气,Ryan眼前是一片片让人不安的眩光。 这段约40秒长的主观镜头非常出色地还原了Ryan的视角,让观众亲身体验Ryan此时的极度眩晕、失控、无助状态。 15分10秒出现太空帽上的读数,接着出现Ryan的特写,主观镜头结束。 主观镜头开始前的最后一个画面特写和主观镜头结束后的第一个特写画面构图极为相似,区别是前者是色调阴冷的暗调画面,硬光下明暗对比强烈,背景处一片幽冥,给人一种阴森森透不过气的绝望孤独感,那正是Ryan那时的心情,与设备脱离意味着她彻底脱离了人类掌控的世界,只身落入上帝之手,无助地漂浮在黑暗无限的宇宙。后一个画面是色调温暖的亮调画面,光线迷离柔和,天使的白光照在Ryan脸上,她已经从极度眩晕中恢复,努力平静下来,争取一线生机。 16分钟。Ryan开始从画面中坠落,渐渐掉出观众的视野,从暖色阳光所及之处掉进青绿的黑暗,掉进深不见底的死亡深渊。 紧接着Ryan和Matt取得联系,又获得一线生机,渐渐从黑暗中再浮现出来。Matt抓住了她,两人连接上了。当Matt要放开Ryan的时候,她惊惶地喊接连喊不,因为此时Matt是她在茫茫宇宙间的唯一依附,是她岌岌可危的生命坐标原点,她害怕与他脱离。当失散的男女主角终于又一线相连的时候,观众也松了口气。Matt给人异常靠谱的安全感,所以之后失去他,对Ryan来说是巨大的危机。 他们去回收小伙伴的尸体。 欢脱的哈佛小伙伴,脸上破了一个大洞。影院里没有这个画面吧,应该是被和谐啦。 前面分析过,Ryan在太空中的只身坠落仿佛掉进死亡的黑暗漩涡,像陆生动物掉进大海,像被上帝抛弃的灵魂堕入地狱,我们俯视着她垂直下落。而Matt最后飘走的姿态淡定、优雅、从容,像一株了无牵绊的蒲公英被风吹向远方的旅程。我们目送他渐行渐远,去到远方,仿佛前方并不是终点,仿佛太空就是他的天堂。 38分钟。Ryan顺利进入国际空间站。她脱下笨重的太空服,褪去厚重的防护,完全卸下束缚的她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伸展手臂弯曲双腿,解放的姿态,像人鱼回到了海洋。她游动在失重的环境里,如同婴儿在母亲的羊水中生长。背景音乐也变得如梦境般舒缓安宁。 影片第一次展示了笨重的太空服下Ryan优美的身体。她漂浮在失重的舱内,与太空中仓皇失措的漂浮不同,这次她的身体完全放松,游动在失重的环境里,如同婴儿在母亲的羊水中生长。她缓缓蜷缩起身体,宛如胎儿安静地躺在母亲的子宫中,感到无比安全,身后温暖的光芒笼罩着她,保护着她。这段近两分钟的镜头极其重要,不仅在结构上起到舒缓节奏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展示了人体的美。人类作为一种生命的美感,求生的本能,创造奇迹的力量就蕴藏在这样的身体里。这段画面默默地传达着这样的信息,人类生命是美丽的奇迹。 空间站失火后,Ryan试图驾驶飞船离开,没想到飞船被降落伞的带子缠住了。(PS:“带子”在这部电影里真是一种虐心的东西,让你想留的时候留不住,想走的时候走不了。) Ryan好不容易拆除了缠住飞船的降落伞,再次进入飞船,准备前往天宫,却一直启动不了,敲了一下屏幕才发现这货的显示器原来是坏的,打一开始就没燃料。Ryan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幸运E(明明前两分钟还主角光环爆发的),她绝望地在飞船内暴走。 这时切到外景。Ryan乘坐的舱体渐渐堕进黑暗。她又一次堕入了死亡的深渊。 Matt诈尸后,Ryan燃烧小宇宙,施展“着陆即起飞”大法,顺利驾驶飞船来到天宫附近,她手持随身携带的灭火器(可见ISS着火是多么精巧的安排)努力控制前进方向,飞向天宫。 飞往天宫的一段镜头画面运动节奏逐渐加快,整体比较平稳,我们看见Ryan在画面里上下左右乱窜,但画面非常稳定,不像之前漂浮太空时那么动荡,因为此时Ryan内心很坚定,不再恐惧惊惶。 进入天宫的一刻用了一个大全景,镜头渐渐拉开,呈现出广大的宇宙,Ryan的身姿变成明亮星球前的剪影,突出了这一时刻的伟大。 在神舟里Ryan呼叫休斯顿,她畅快地笑着,紧张伴着兴奋,她说自己已无怨无悔,她准备好了。 她完成了成长蜕变。 Ryan在地球上的最后那段镜头值得大书特书(在第四部分详述)。 神舟落到水面上,Ryan潜入水中,破水而出,游到岸边,伏在地面,百感交集地捏起地球的土壤。 镜头慢慢向她推进,我们看到巨大的脚步特写。保持特写的景别,紧接着一段夸张震撼的向上摇镜,小腿、大腿、腰、胸、头,我们仰望的目光缓缓移过女巨人Ryan的身体,她的形象达到了最高点。 四、 有关片名和主题 “地心引力”这个片名起得神一样的好,好到中国大陆引进时 对片名进行了直译,而没有翻成《太空传奇》之类的中国特色译制片名。似乎只有最好/最卖座的电影能享受直译片名的待遇:《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哈利波特》…… 影片99%的笔墨写的全是失重,字里行间却全是地心引力。 失重与引力均有两层含义——物理层面和精神层面。 太空中的失重带来重重挑战,主角的目标就是回到地球引力场中。 引力不仅是使物体坠落地面的重力,更是母星和人类社会对漂浮在宇宙中的浪子的吸引力。由此引出了精神层面的深层含义。 作为人类个体在人类群体中的失重,在生命长河中的失重。人生无所依附,缺少被爱的温暖和爱人的能量,没有目标,没有期待,自我囚禁在旧日牢笼中不得解脱,生命进入无助、无望的悬空状态。 这样的人生如何重新定位生命的内核,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与生命的渴望,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能将悬浮在半空中的人类吸回地面,让他们活在当下,直面人生,鼓起勇气,脚踏实地一步步前行? 这就是Ryan在《地心引力》里必须解答的问题。 问题固然宏大,所幸影片给的答案很简单,且听我解读的版本。 《地心引力》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太空”,不仅来自于“太空”提供的独特视觉冲击和故事情节,更在于太空提供了超脱物外的上帝视角和远离人群的真空环境。 在前往国际空间站的路上,Matt带领Ryan飘过夜的半球,人类世界的灯火如灿烂星河在地球上交织流淌,如梦如幻。 Matt问Ryan: Where's home? Down there. Mother earth. Where do you put your tent? “put your tent” 这个说法在我听来极其动人。两人漂浮在宇宙之中,分享着上帝的视角,得以俯视母星的全貌,置身于抽象概念般的广大时空中,方才真切感受到社会地位、物质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每个人站在上帝面前时,除了神赐的肉身和自己的灵魂以外再无其他。 所以Matt用“put your tent”(搭帐篷)来指代一个人在地球上定居生存,“帐篷”一词道尽了人生的宏观状况,人生只是短暂的旅程,用超脱的眼光来看,再豪华的别墅宫殿也与帐篷无异,只是人为了寄居世间给自己搭起的小小处所。 可是,“帐篷”有何凄凉呢?老祖宗早就说过了: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陵霄,与造化者俱。我觉得Matt这个人物多少跳出了好莱坞的框架,就是因为他的三观超越了肤浅的爱与正义,荣耀与勇气,颇有超然脱俗的侠客风范。 相比之下,蜕变前的Ryan只是个受困于人世牢笼的迷途羔羊呀。 Ryan几经生死,人生观终于向Matt靠拢了。事实上她只有接受Matt的三观,才能完成对她而言真正重要的成长。 我们来谈谈那件Matt教Ryan的最重要的事:You got to learn to let go. 30分钟时,他们两人在巨大的冲击中砸向国际空间站,Ryan的慌乱无助以及对Matt的依赖达到顶点。她不断撕心裂肺地喊着:What do I do? What do I do? 她还在等着Matt 给她保护与答案。最后一根随时可能断裂的带子勾着Ryan的脚,Ryan抓着Matt,誓死不肯放手。哪怕Matt明确告诉她必须放手,否则两个人都得死。 You have to let me go. let go. Ryan还是不肯放手,不停哀求道:Don’t do this to me. Ryan宁可死守Matt给她的安全感,两人共同赴死,也不愿放手,不愿又回到一个人,在这黑暗的宇宙中孤独无助地面对渺茫生机。也许一般人都会做出和Matt相同的反应。她只是个普通人,她的孤独和恐惧在这段情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Matt自己选择了离开。“老船长”功成身退,为Ryan提供了成为英雄的机会。 失去Matt以后,Ryan的画面立即又陷入动荡。她说要再去救Matt, Matt对她说:You got to learn to let go.这是全片最重要的一句对白,因为它揭示了主角的问题内核。 Ryan迫不得已陷入一个人的战争。她做得不错,终于能放弃Matt,鼓起勇气孤军奋战。她成功进入了空间站,成功从大火中脱险进入飞船,她开始不断说“OK”“great” “alright”给自己打气,能自己设置闹钟,参照指导手册操作飞船,她在危急关头勇敢地出舱拆除降落伞,靠自己的力量捡回了掉落的工具(与开头Matt帮她捡回螺丝呼应),在飞射而来的碎片雨中唱歌给自己壮胆。在这场太空冒险中,这位太空菜鸟的表现已堪称勇士。 可这份对外的勇敢不足以支撑她到最后。她崩溃了。 飞船没有燃料对她来说是最后一根稻草。她放弃了。灵魂同肉身一起堕进黑暗。 她接通地球上的电波,偶然和“安因冈”进行了通话。她恳求安因冈让狗为她多叫几声,地球上随处可闻的平凡狗叫在寂静的宇宙里给她带来莫大安慰,那种绝望中的亲切感动绝对胜过“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她听见婴儿的哭声,露出略带凄凉的陶醉笑容。Ryan,没有亲人朋友的Ryan,自我放逐的Ryan,从人群中叛逃的Ryan,在远离人间的太空中独自等待死亡,依然充满对母星和人类同胞的依恋。 她故作轻松地模仿了几声欢快高昂的狗叫,却无法欺骗自己,她只好摇头承认自己快死了。 她对地球上的陌生人说: “I’m gonna die.I know we’re all gonna die. But I’m gonna die today. But the problem is I’m still scared. No one will mourn for me…” (上面那段对白是我凭记忆瞎写的,肯定有出入,但是差不离,因为我发现翻译成中文味道全变了) 她求安因冈为自己祈祷,她没法给自己祈祷因为没学过。一颗颗眼泪从她眼中滚落,瞬间化作飘散的珍珠。她就要死在这个连眼泪都无法滑过脸颊的失重太空。 Arya Stark(《权力的游戏》)的剑术师父教她: What do we say to death? Not today. 此时的Ryan可没有能力对死神说“not today”。尽管活得不快乐,她却从未准备好迎接死亡,她和地球上大多数庸庸碌碌的人一样,侥幸地以为死亡的日期“not today”。这只是侥幸的逃避。当死亡真正来到面前,依然会害怕。Ryan发现自己活得如此没劲,竟然还有求生本能,还害怕死亡,“生无可恋又贪生怕死”的困局让Ryan感到沮丧。 Arya师父的 “not today”是对死亡的挑衅与反抗,是自我主宰人生的勇气,与庸人的侥幸逃避有强与弱的本质区别。Matt无疑是个强者,事故发生后他乐观地进行所有努力,不停地对死亡说“not today”,直到被逼上绝路,他又做出了冷静判断,潇洒地从容赴死。对Matt来说,人生就是一场积极向上的游戏,只要真心努力过、享受过,死又有什么可怕呢?当死神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不挣扎,也不贪恋生命本身,他只是坦然地随风而去,走也要走得潇洒。Matt达到了面对死亡的最高境界,如果世界上真有人能“笑到最后”,也只能是他这样的人了。 无悔活过,无惧死亡。 Ryan和Matt的差距如此之大,她该怎么进化呢?突破口就在“learn to let go”,不仅是对Matt放手,鼓起对战太空的勇气,更要对女儿的死let go,获得直面内心的勇气,方能继续开展未来的人生,这是贯穿全片Ryan进化的重大课题。在《地心引力》里,内心的转变全在Ryan自杀未遂Matt诈尸显灵的段落里完成了。 那场戏里Matt与Ryan进行了至关重要的对话。那以后Ryan走出了对死亡的恐惧,完成了灵魂的蜕变,随后Ryan化身“不怕死小强”,光芒万丈地获得最终的胜利。其实概括下来,奥义就是——只有不惧怕生,才能不惧怕死。 在Ryan的梦境中,Matt打开舱门的瞬间她的第一反应是抱住自己的头,这体现出她本能的求生欲望。 Matt风趣地与Ryan谈笑,轻松自在地喝起酒来。(那瓶酒真的不是植入广告吗?与失散在宇宙中的故人重聚,喝一瓶暖心的醇酒,我要是酒商抢破头也要抢到这个广告!) Ryan表示自己已经努力过了,她无力改变什么了。 Matt说:There’s always something we can do. “着陆即起飞”大法是招式,关键是要帮Ryan练成内功心法。 Matt: Do you want to go back or do you want to stay here? I get it. This is nice of you. You can shut down all the systems, turn off lights, disclose your eyes. No one can hurt you here. It's safe. What's the point of going on? What's the point of living? 就是这段终极追问带我们走向了答案。 关键语——No one can hurt you here. It's safe. 之前已经说过,《地心引力》创造了天然的真空环境。主角的障碍完全不来自于人,全部来自技术环节。真空宇宙又创造了一个对人生而言的真空环境——“没有人可以伤害你。很安全。” 有多少人曾经产生过这样的想法:我要逃离这一切。逃到一个没有人可以伤害我的地方。一个安全的场所。 从某种意义上说,Ryan为自己创造的长眠环境还不错,耳畔有欢腾的狗叫声,呀呀的婴儿声,安因冈的歌声,窗外是美丽星河,一切多么宁静,远离俗世纷扰。Ryan本来就喜欢宁静。影片前8分钟,Matt和Ryan一同在太空中俯视壮观的地球美景。Matt问道:What do you like about being up here? Ryan 不假思索地答道: The silence. I can get used to it. Ryan自以为可以习惯这份宁静。但宇宙的寂静终究不是永恒的归宿,只是逃避人生的度假景点,人作为社会动物,总是渴望回到有同伴的世界,当灾难降临,Ryan发现自己可能葬身寂静宇宙,平静的安宁立即变成黑暗的死寂,将她吞噬。 Ryan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理想的自杀环境,但她内心充满恐惧,无法像Matt那样走得从容。因为她还不具备Matt那样的内心。 没有人可以伤害你,你依然能伤害你自己。 因为你心里有伤。 人群与琐事尚能供人逃避,唯有这寂寥的真空,与自己的心伤为伴,过去的伤痛扩张为整个绝望的宇宙。安慰是奢侈品。 为了不在这漩涡中沉沦,You got to learn to let go. 活着并不比死容易,活着需要勇气,活着就要像个大人一样,好好面对受过的伤,不再以伤痛为借口虚度人生。一切源自内心,安全感取决于自己,收回伸在空中的那只明知什么也抓不到的手,脚踏实地,认真面对眼下的生活,珍惜尊重自己的生命,唯有爱自己,才能爱他人,才能爱世界,才能爱人生。 只有不惧怕生,才能不惧怕死。 想通这一点,何畏何惧呢? It’s time to go home. 梦醒了。Ryan练成神功,英雄归来。 在激昂的音乐中,Ryan面带笑容,对身在天堂的Matt说,请你帮个忙,你会看到一个棕发小女孩,头发乱蓬蓬的好像一辈子没梳过。告诉她妈妈找到了她的红鞋子。她为那鞋愁坏了。其实就在她床底下啊。替我好好抱抱她,亲亲她,告诉她她是我的天使,她让我感到很骄傲,很骄傲,告诉她,妈妈不会放弃。 对比开始时Ryan轻描淡写面无表情地介绍女儿的死亡,此刻的她突破了内心的重围,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这段饱含真情的独白杀伤力颇强,身在影院的我很配合地流下了两滴泪水,明知道那是编剧技术操作的结果。 Ryan成功找到神舟,呼叫休斯顿。 她笑着致敬Matt:I had a bad feeling about this mission(尽管观众都知道她要牛逼了).要么全身而退带一个传奇故事回去,要么在十分钟内飞灰湮灭。但我无怨无悔。I’m ready. 此时的Ryan已解开心结,已对死神说过“not today”,这段非凡的历险让她瞬间顿悟了在地面上数十年不曾掌握的人生真谛,就算这段传奇不能带回给世人,但在自己内心深处,不虚此行,不枉此生,无悔活过,何惧死亡。她终于准备好了。迎接死亡,迎接任何即将到来的结果。因为不论最终命运如何安排,都无法改变成长对她的意义。 神舟穿过大气层,落到水面上,Ryan打开舱门,潜进水里(本来水中画面想截图的,无奈枪版一妈黑)。她脱下太空服,向上游去,破水而出,游向陆地。 我想“神舟”掉进水里绝非偶然。这段镜头有原始的启示意义。Ryan来到地球后的行动象征性地演练了生物进化的缩影,还具有几分神秘意味。天外的上帝投掷到地球上的生命,在水中进化,终于爬上了陆地。 Ryan游到岸边,脸贴着地面,说:Thank you. 感谢的对象是谁,没必要争论一个确切的答案。也许是对Matt,也许是对上帝,对命运,重要的是Ryan表达的感激,其实她感激一切,感激生命,人生,所有的经历,伤痛,成长。她已经成为一个积极的强者,知道该如何生活下去。 她不适应久违的重力,想站起来时又被吸到地上。这是影片中唯一一次形象地表现地心引力的存在。 接下来就是那段夸张的摇镜。Ryan站立起来,像巨人一样,如此高大有力。 这次站立,具有原始而伟大的意义。仿佛人类祖先第一次站立起来。 她步伐不稳地向前走,仿佛人类第一次两足直立行走,在这场拜战斗民族俄罗斯所赐,导致全人类载人航天事业归零的浩劫中,她重新获得了人类族群忽视已久的骄傲与荣耀,那是定义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两足直立行走和内心的力量。 喜欢我的影评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文尔说”,微信号:wenershuo 也可以加楼主个人微信,微信号:misswhen 还有新浪微博是@Miss文尔 PS:楼主还写了《地心引力》番外《安因冈》的影评——《揭秘安因冈为什么是爱斯基摩人》 那篇影评分析了编剧把安因冈设定为爱斯基摩人的原因,分析了《安因冈》与《地心引力》在内容和主题上如何呼应。感兴趣的盆友可以移步。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