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么觉得。
女的说15分钟后就要死了,能不能和我做最后一次爱。男的说好的,七分钟就可以搞完。结果做完了,女的还没有死。于是他们穿上衣服继续走。这就是斗争。
还有一种是,最开始他们是被法西斯叫来工作的,后来他们逐渐生理上开始一起搞破坏,一起破坏工作,一起破坏社会丛林的生存法则,在侧面躲过人群,悄悄逃走。我们也许会走散,更可能会从某个袋子里钻出来遇到彼此。
现在每个地方都有微观法西斯,但每个法西斯都有我们的微观革命,这产生了爱情。
官僚主义,
愚蠢的标准,
遵守这些只会令人生失去质感。
热带圭亚那建滑雪场,
丹麦建热带丛林。
保安站在草坪上赶走践踏草坪的行人,
除了自己。
只要倒着走,
就不会被这样人发现。
马丹尼,
你是标准之外。
癫狂喜剧,
看着水土不服。
无处不在的印第安人,
魔性的动作场面。
大概就是这些。
对规则、标准的反叛。
对于用惯B站看电影的我来说,飞来飞去的弹幕最让人感到困扰。不过,厌烦了弹幕,关了便是。相反地,《丛林法则》却是一部让你忍不住要打开弹幕的电影。结果是发现自己所用的播放器并未设有弹幕,唉,扫兴扫兴。
《电影手册》里的奇葩
一向偏好文艺片的《电影手册》在2016年的十佳中放入了两部喜剧。一部是位列第五的《玛·鲁特》,另一部则是《丛林法则》。其实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有超强的无厘头功力,同样意在对上层社会的嘲讽。前者的笑点由演员们浮夸的肢体动作撑起,后者则靠不停打脸的剧情反转来博得观众一笑。(当然,喝春药后的那场戏里女主的肢体表演也非常精彩)电影刚开始时,情节的过分夸张或许会让你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但一旦接受了这种古怪的设定,观影乐趣便会大增。
形式主义的打脸
在热带丛林里建滑雪场,法令错误执行后还要开“自己还活着”的证明……可见全世界的官僚主义大致相同:在违背自然规律的地方大搞基建,各种奇葩证明为公民处理事务设置种种障碍······所以尽管情节夸张,我们仍然能够轻易地找到与现实相连的接入点。其实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愚昧而又自以为是的官员不胜少数,我们在嘲讽着这些上层官员的愚蠢的同时,又为被他们所管理着的这个社会而感到悲哀。导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严肃的话题化为荒诞的喜剧,使主题在轻松的环境下得以表达的同时在末尾处留下思考余地,令电影不至于太过轻浮。
法则主义的打脸
的确,一个国家的腐败与上层人物的关联最大。但那些麻木,毫无主见的“实习生”们才是那些真正把傻事落到实处的人。
电影开始时的男主角马沙丹就是这样一个严循法则的傻逼,这样的设定就像职场上的小乖们,实力不讨好。听话、能干、单纯善良,所以特别容易被领导们忽悠。领导喜欢他们,因为他们性价比最高--做事随叫随到且不求回报。(当然,在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实习生们要想混出个头来,更多的时候是不敢求回报)可惜循规蹈矩这一套在丛林里不再管用了,在被抛入残酷的原始丛林后,计划就一直比不上变化。丛林迫使主人公们离开法则生存:吃捡来的虫卵,用小刀战蟒蛇,为了不留下足迹,走路都要倒着走……除了野蛮丛林的影响,女主角赞达尔也是马沙丹慢慢转变的推力之一。与马沙丹不同,赞达尔个性十足,危难时刻仍叼着烟拽拽的态度实在是不能再酷。女主角的果敢和男主角的畏手畏脚,女强男弱的对比,为影片增添了不少趣味性。也正是在她的影响下,马沙丹慢慢成了走在法则之外的人。
影片有一个一头一尾的呼应做得很妙。再次来到标准部的男主人公大步跑入草坪,一脚把禁止进入的告示牌踢翻。这时的他,早已不再视法则为圭臬了。
ps.看完电影后女主为男主挑手指上的脓的那一幕久久挥之不去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