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五月碧云天 Mayıs Sıkıntısı(1999)

五月碧云天 Mayıs Sıkıntısı(1999)

又名: Clouds of May / Mayis sikintisi / 五月云

导演: 努里·比格·锡兰

编剧: 努里·比格·锡兰

主演: 艾岷·锡兰 穆扎菲·奥德默 法特玛·锡兰 穆罕默德·埃明·托普拉克 Muhammad Zimbaoglu Sadik Incesu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土耳其

上映日期: 1999-12-10

片长: 130分钟 IMDb: tt0234217 豆瓣评分:8.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安纳托利亚的大地充满灵气,人间的龃龉却为它添上哀愁。老父担忧种满白杨树的林地会被政府没收,他恳切的眸子盛载过叶子间洒下的春意。儿子回家乡找拍片题材,叫齐亲朋戚友权充演员,一心想把大自然凝定在画面上。九岁的侄儿随身袋著一只鸡蛋,要安然渡过四十天,好让其父放心给他买只音乐手表。

演员:



影评:


  1. 看到最后的“向安东·契诃夫致敬”的字幕,再回想整个片子,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老人想保住他的杨树林,正如契诃夫《樱桃园》里的贵族想保住他们的樱桃园。

    而另外那个被年轻导演淘汰的老人,那个因为失去妻子而苦恼的老人,想向导演及其助手倾诉却得不到关注和聆听,也俨如契诃夫《苦恼》里的那个车夫。

    不突出戏剧性,不夸张、不矫饰的风格,也自契诃夫一脉相承而来。
  2.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十几年后,终于在电影院,重看了杰兰《五月碧云天》。

    看完电影,在UME新天地电梯口等候。

    进出夜店的男女,带着一身酒酣耳热的气息,而从电影院走出的影迷观众,似乎还保留着厅内的冷气,回想着安纳托利亚大地的夏意。两拨人马,混在一块,就像强行被置放在一个大型的活动摄影棚,出演全然不同的片目。

    《五月碧云天》在杰兰的作品列表中,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既非处子作,也不是得奖片),却情深义重,看得几度想跃入大银幕,徜徉徘徊其间,与主人公围着一夜篝火,或在午后轻轻睡去。

    我早早写过一系列杰兰作品的评论,大多是只言片语。多年以后,自己读来,也有点不知所云。时间渐行渐远,记忆跟着模糊。

    《五月碧云天》有一张剧照,是导演和工人(即《远方》的表哥与表弟)去找一个老头试拍时,他们坐在还未茂盛的葡萄架子下,有一搭,没一搭地试戏。老人想倾诉亡妻与寂寞之苦,但年轻人只是发呆放空,好像没有听进去。导演突然站了起来,要好好看一眼故乡的原野。

    我的记忆,在此处产生了分叉。我肯定看过这部电影。但我后来总是以为,那个背影,是来自父亲的背影。

    这次重看,在父亲、导演和阿里之间,他们互相凝视,打探,对望。父亲支持儿子的电影拍摄,导演觉得阿里就像小时候的自己,阿里比对照片,仿佛老爷子的样貌是在一瞬间,变得容颜苍老。整部《五月碧云天》,就是一枚时间的标本,杰兰拾取了白杨树的树叶,转动了16mm摄影机,用藏在口袋、护在手里的鸡蛋,去等待小鸡破壳而出。它一次次唤醒观众在《小镇》里,对童年往事和大自然记忆的亲密,可谓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所以,电影既有导演、工人和老头的若即若离,不在一个对话交谈的时空,也有父亲、导演和阿里交替出现的年轮标志。最重要的,他是杰兰作品的家谱。

    片中片结构,可以会心一笑。《五月碧云天》有对《茧》和《小镇》拍摄片段和现场复盘的碎片延续。它也在提示着之后,去到伊斯坦布尔的《远方》故事。

    后来饰演导演(杰兰)的穆扎菲·奥德默,真在2011年还拍了一部电影,就叫《故乡》。这次还发现,《五月碧云天》也可以一直延续到杰兰最新的作品《野梨树》。不难发现,杰兰是通过电影去思考人生下一步的导演,电影会冒出来许多可能性(《气候》)。

    载着父母去恰纳卡莱旅行的那一天,高大的白杨树被政府人员划上了红圈。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发现红圈,是用拍摄现场的灯去照亮。如果说,拍摄电影也是一种仪式感,那么,当白杨树被照亮的那一刹那,杰兰是否再一次跟世人宣告,父亲守护着白杨树,就像他想留住故乡——借助电影的探照灯光。

    如果只看电影截图的向日葵或西红柿,你可能以为,这是一部《菊次郎的夏天》(片子不乏有幽默色彩),或者是现学的塔可夫斯基、把玩色调帕拉杰诺夫作品。《五月碧云天》是典型的胶片质感电影。它冲洗出来、呈现在电影院的颜色,明亮,饱和度高,色泽优美,又不会像王家卫、基耶斯洛夫斯基加更多层滤镜,涂抹记忆。《小镇》和《五月碧云天》时代的杰兰,多是小阴霾和小忧郁,内心温柔,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白杨树有灭顶之灾,但从头到尾,并没有出现作为反派角色而存在,需要凶神恶煞的工作人员。而在父亲忧心白杨树可能要被砍伐的奔走段落,摄影组又像已经在开展拍摄。

    杰兰的镜头,完全是在复现对大自然和乡野生活的悠闲感觉。本片有许多横摇的镜头,是许多业余风格的家庭录影常用的手法,经过《小镇》时代的全家拍电影,《五月碧云天》可以尝试更加有深度的,对电影与时间本质的思考。亦有不少瞬间,杰兰又完成老塔附体,并有契诃夫般的幽默灵光。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是观看杰兰的最佳机会。借此机会,你可以把所有作品组成一株家庭树,一棵由不同时期作品所组成的生命之树。任意一部电影,都是一颗种子,一株幼苗,它会长成不一样的树。

    白杨,或者野梨。

    《野梨树》

    去土耳其看看

  3.        看到电影里树叶婆娑摇动的片段,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在农村尘土飞扬的路边一排排高大的树。我已记不清是什么树了,只记得那巨大的树叶晃动的光影和沙啦沙啦声。说起来,小时候我不是太喜欢当农民,太无趣了,还要整天劳作,整个生活非常单调。那时,脑子里大概只容得下光影飞舞的新世界吧。现在,日子一天天流逝,我也在长大,可心一下子像飞跃一样,直接跳到了老年。整天的物欲横流,每时每刻的内心纠缠,往日的想法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流水渐渐远逝。
           我特别喜欢电影里的艾明。那样的倔强固执,对政府颇有责难。当所有人都不再愿意和政府纠缠时,他仍然想奋起反抗,仅仅是为了那一方田地的树木。当看到他浇灭树下未烧尽的篝火,捡起散落的垃圾,手拿着还没有吃完的果子,就那样靠着树木沉睡过去,不禁有些动容。我知道,我们会在一年里碰上许多事,痛苦、欢愉,那些事情汇聚起来仅仅只是一天,而且也只有在这一天里身边的人会注意到这些事,然后呢,然后什么都没有变。他们忘记了,抛之脑后了,只剩我们自己在反复咀嚼,在黑夜里辗转反侧。艾明反复言说,甚至举出法律条款,还费力的敲打字机,但是没有人出手帮他,即便是身边的亲人。每个人或疲惫,或忙于自己的事,这本就无可厚非,至少艾明仍选择坚持下去。他的生活明明能看到最后的结局,但是这好像一点成为不了他放弃的理由。
           我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和小阿里一样。为了想要的东西,开始是坚持的,想通过努力去获得自己的所需。但生活难免是有意外的,即便是一秒,也是可以改变我们剩余的日子。阿里的鸡蛋碎了,他终于不再坚持不会去作弊不会去欺骗他人的原则,他变得圆滑了,用另一个鸡蛋去代替。而且,也渐渐开始三心二意起来,口袋里装着音乐打火机,嘴上却用谎言换取音乐手表。你不能说那幼小的心灵正在受到腐蚀,生活就是这样,像是一场莫之能御的洪流,不选择跟随,就只好被它推着往前走。
           无论是萨菲特,艾迪克,穆扎法.....无论是每个人在诉说时,他人的呵欠声......无论是树木有没有被砍,还是电影最后有没有被砍。我们的生活除去那些烦事缠心欢笑满面的一天,剩下的就是平静的364天了。
           我突然想当农民了,看着山上渐渐低沉的乌云,听着轰鸣的雷声,我心里只想着我的庄稼,而不是无尽的欲望纷争。
  4. 看《五月碧云天》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我的家乡。

    倒不是因为景观相似,而是全片那种对故乡的淡淡情谊在静静流淌,自身就会代入思乡情境,甚至莫名的感动。

    慢条斯理的运镜,慢条斯理的对话。

    我们从人物表情看不出悲欢离合,因为锡兰将所有的情绪都隐藏在自然中。

    你可以闭上眼,静静的听里面的风声雨声雷电声,树叶的沙沙声,鸟叫声,水流声;

    放松,再放松,慢慢放松,尽情享受这首自然交响曲。

    这是一部“听”的电影,这是一部自然主义的电影。

    再让我们睁开眼,生机勃勃的乡村景观,扑面而来的满园春意。

    一切都太美了,油画般的质感,令人愉悦的配色,真想一头扎进去,再也不出来。

    电影的气质是私人化的,导演更着重于自身的生命体验。

    但它又不是私密的,电影所关注的个体思索和家庭关系以及那剪不断的乡愁,又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

    散文化的叙事让一切变得更加迷情,没有具体的矛盾冲突,皆是日常描写。

    片中有四条彼此交织的叙事线:儿子穆扎法回到家乡召集亲朋好友,去拍一部电影;

    父亲一直为自己的林地操心,他害怕林务局的人会砍掉他的树;

    9岁小侄子为了得到音乐手表付出了成长的代价;

    小镇青年艾明没有考上大学,一心想着去伊斯坦布尔闯闯。

    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可以说这是一部有关“寻”的电影。

    儿子寻找电影的奥秘,父亲寻找证据以此和林务局周旋,小侄子“寻找”自己的手表,艾明寻找出路。

    因为寻找,所以迷惘。他们每个人都在路上,未来一切不可知,这也是为什么全片会流露出一种迷惘和哀愁的味道了。

    就像小侄子为了得到音乐手表,不得不每天都小心翼翼的揣着鸡蛋。

    因为姑妈告诉他:只要你可以保证40天鸡蛋不碎,我会请求你爸爸,给你买个音乐手表。当他提着番茄上山时,一不小心鸡蛋碎了。

    气急败坏的小侄子一脚踢向果篮子,红闪闪的番茄滚下山坡,这倒让我想起《伊万的童年》里那洒满一地的果实。

    《伊万的童年》

    他最终还是采纳了叔叔之前的“诡计”:重新找一个鸡蛋,反正鸡蛋都一样,别人也看不出来。

    当小孩子天真单纯的心灵遭受了现实的洗礼,狡诈和谎言就开始占据上风。

    小侄子用小伎俩为自己争取了机会,却再也回不到从前的纯真。

    这就是成长的残酷。

    温和如风的影像有着刀子般的锐利,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活的残忍。

    想起那个一开始被导演淘汰的老人,他为丧偶而痛苦,却无人聆听他的悲情;

    宛如契诃夫笔下《苦恼》里的车夫

    艾明考不上大学,却又不愿意在小镇终了一生,现实让他处处碰壁;

    穆扎法的父亲为了应对林务局忙前忙后,狼狈的疲倦令人心酸。

    一切看上去平平淡淡,细细想来却是无奈的残忍。

    当然最残忍的还是时光的流逝。

    父母老去,故乡依旧。当锡兰用镜头一次次对准自己年迈的双亲,真实和虚幻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暧昧抒情的音乐奏起,影像是那么清新,自然,灵气和真诚。

    父母的面孔在镜头里留存,影像把时光定住,化为永恒的回忆。

    而这回忆是锡兰凝结于心的乡愁。

    银幕外的我,看着面前的一切:

    向日葵下,阳光普照;云卷云舒,风雨雷电。

    想起口袋里的小鸡,草丛里的乌龟,满山坡的番茄;

    想起凝视的老人,迷惘的青年,天真的孩童,田野劳作的人们……

    这皆是你我的乡愁。

    首发在:几点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