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中央车站 Central do Brasil(1998)

中央车站 Central do Brasil(1998)

又名: 开罗:中央车站 / 千年等一天 / Central Station

导演: 沃尔特·塞勒斯

编剧: 马科斯·伯恩斯坦 若昂·伊曼纽尔·卡耐偌

主演: 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 马里利娅·佩拉 文尼西斯·狄·奥利维拉 奥顿·巴斯托斯 Soia Lira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巴西 法国

上映日期: 1998-01-16

片长: 110分钟 IMDb: tt0140888 豆瓣评分:8.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朵拉(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Fernanda Montenegro饰)在这里帮人写信。但她会把看不顺眼的信统统撕掉不寄,甚至公开读信里的内容取乐。朵拉生活拮据,年纪不小却还未嫁,或许在她内心,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根本就不值得信赖。

演员:



影评:

  1. 两年前的夏天,我和朋友到马来西亚的云顶去玩,有一次,我们在赌场外的大厅等人,大门里出来了一个女人,年龄大概有五十多岁,一副皮包骨头的身架却穿了一身妖艳的红,她手里夹着烟,旁若无人的从我们的面前走过,样子老且丑陋,脸上的状容极浓,但浑身却有着说不出的吸引力,仿佛从一部电影中走出来的一个故事。使得我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的背影,直到她消失在走廊的尽头。后来,我们在旁边的面店又遇到她,这次却是同一个同样老且丑的男人在一起。她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一个劲的抽着烟,那男人也是一幅老浪荡子的模样。我是个爱写小说又爱电影的人,于是对这个女人充满了好奇。很想知道这样一个女人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而我的朋友也注意到她,于是就对我说,“看那边那个女人,一定是个老妓女。

      两年以后,我在《中央车站》的候车大厅里第一眼看到朵拉的时候,她坐在一张桌子后面替人写信,鼻梁上架着一付眼镜,装模作样的让自己显出一幅善良的样子来,以骗取路人的信任,好利用他人的希望,为自己换来一点活命的钱。她的顾客都是目不识丁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对她眼中偶尔滑过的一丝狡诈丝毫没有洞察,幸福洋溢的在她面前诉说着自己的各种向往,然而我却被她的眼神震了一下,我读过故事的简介,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一个老女人和小男孩的故事,但是我没有想到这个老女人还是个骗子,样子老且丑陋。我立刻想起了云顶上的那个女人,于是就想,这个女人一定也当过妓女,她坐在那里,带着她的过去,而这个电影,讲述的却是她的未来。

      然后男孩约书亚也出现了,没有许多电影中孩子们一贯拥有的那种澄澈和温柔的大眼睛和讨人喜欢的纯真笑容,却有着令人不舒服的早熟与怀疑的眼神,以及在下层成长起来的孩子特有的察言观色的能力。她情不自禁的看了他好几眼,他也看她,他的眼睛在说,“我讨厌你。”而她的眼睛则在说,“我也是”这就是这部电影中一老一小两个主人公的第一次相遇,老人并不慈祥,孩子也并不可爱,在熙熙攘攘的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四周的空气干燥闷热,各种堕落,腐烂与挣扎混和在勃勃生机之中,在南美洲明亮得照得透墙壁的阳光里,灿烂得象一场梦。

      即便是这样,他们还是被命运安排着走到了一起,一个故事的开始,即使是没有善的原因,还可以因为恶。约书亚母亲在车祸中的突然死亡,并不能够成为他可以赖上朵拉的理由,她只是帮他妈妈写了一封信而已,不至于为了这么一点点联系就背负起这么大一个责任,更何况,她本来也是想骗他妈妈的钱,就像骗其它人的钱一样。令人吃惊的是,她比人们想像得还要恶一些,她甚至把他卖给了倒卖人体器官的人贩子,然后用得到的钱买了台电视机。但是她又没有她自己想像的那样恶,到头来实在熬不过良心,又去把孩子救了出来。

      一来二去的这么一折腾,两个人也只好一起上路了,她不送他也是无处可去,他不相信她也是无人可相信。他们一起去一个名字长得仿佛是在世界尽头的一个地方。据说那里是约书亚的家,有父亲还有兄长。两个互相厌恶的人最终坐在了一起,大巴在潮湿炎热的夏夜中穿行,无人期待黎明的到来。

      每一个朵拉都曾有过自己怒放的青春,尽管她现在可能只是个抱着酒瓶把自己灌得烂醉如泥的女人。她清晨醒过来,讲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希望的人那已经死去了的灵魂。她早已习惯于不给自己留一点念想,彻底扼杀掉这叫做希望的东西,甚至是替别人写的信,也从来不曾真正的寄出过,不肯为那些自己不相信的东西浪费一分钱。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它的人。即便是遥远如巴西那样一个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如梦般明亮阳光的国度,人和人的希望与失望依然是如此相似。一个孩子,自然还有着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去相信和去追求的勇气,但是像朵拉这样的一个女人,我们一路跟随着她走下来,却让人再也无法埋怨她的冷漠和无情。没有人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她的过去,她也不再提起,只讲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她是否曾经被男人抛弃?当然,对于一个小男孩来说,她也只能讲讲这个。但是我们知道,在我们认识她的时候,她就已经是死了。骗人,偷东西,卖孩子……一切对她来说,为了生存而自私的挣扎是那么自然而然,腐烂深入到她的心灵,扎根,发芽,吞噬着她的良知,绝望和痛苦从不挂在一个久已不知幸福和希望为何物的人嘴边。只有一次例外,她遇到了一个心地善良的男人,就不顾一切的扑了上去,那架势简直就像是苍蝇见了血一样,谈不上什么爱情,只是一个行将溺死的人,突然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完全顾不上自己年老色衰的脸面,让人看了只有无言。她站在在加油站的洗手间的镜子前,第一次擦上了口红,厕所里斑驳的油漆墙面,和肮脏的镜子里她那满脸的沧桑,外面的阳光依然灿烂,她那副溺水者张牙的劲头却真是吓坏了男人。他逃得飞快。在日后的日子里,这男人也许会和人的说起他曾如何及时醒悟逃过这一劫,没有被一个已经僵死了的女人拖下水的故事。幸亏他有卡车。

      关于人类希望的故事,也就无非如此了吧。在希望和失望这个过程中反反复复得挣扎,也许就是每个人这一生都躲不开的一个过程。这让我想起了《牯岭街少年里》的小四,那个曾经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信念的少年。他几乎就是朵拉的前身,他的父亲曾经对他说,只要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他相信了。但那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希望破灭的故事,当小四最后终于掏出手中的刀刺入小明的身体的时候,他是恨她为什么这样早早得就放弃。在他看来,这样活着,不如一个死人。然而,无数个小明和小四还是会活下来的,他们有的人,注定会成为里约热内卢车站里的朵拉,约书亚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他幼小的心灵还不足以感受得到这人世间得痛苦和迷惑,小四才是这个起点,而朵拉则是他的未来,一个活死人。在这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大概就是那些我们听过无数次的故事。

      约书亚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家,在一片簇新的民居中,一幢刷着漂亮的兰色油漆的房子鲜艳得仿佛是一个童话。他的父亲是爱着他的妈妈的,而他的哥哥们是忠厚老实的木匠而不是酒鬼,这是朵拉所没有想到的。她以为终点就是终点,但原来她的旅程并没有结束。这不是她第一次重新唤起对人生的希望,但是最令她彻悟的一次。

      在起点失去希望,在终点将其找回,朵拉的旅程,在夜里开始,在黎明结束,这也许是导演用心良苦的一个暗示。人的这一生,是不是真的只有在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之后,才可能寻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在人生旅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做希望。要经历过灵魂上无数的生死轮回,才能真正看到黎明。那些在风中飘逝的答案啊,我的朋友,你可曾还在守望?

      终于,她寄出了那些信。她在用一辈子学会了怀疑之后,学会了相信。
  2. 影片梗概:
    《中央车站》讲述一个巴西男孩寻找父亲的故事。九岁的男孩约书亚未见过父亲,妈妈安娜又意外猝死于车祸。朵拉是一个在车站替人写信维生的单身老女人,她陪伴男孩踏上了寻父的漫长路途,尝尽艰辛,不断接近目标又失去目标。朵拉也在帮助约书亚寻父的旅途中,接受了自己残缺的童年和遥远的父爱。

    相关链接:
    《中央车站》(以下简称《中》)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好看的影片”之一,荣获柏林影展1998年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银熊奖,1998年金球奖最 佳外语片以及199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女主角提名。导演华特萨勒斯(Walter Salles)是巴西杰出的记录片和故事片导演,他素以探讨“放逐与寻找自我认同”的主题而著称于世界影坛。女主角菲南妲蒙坦纳葛罗(饰朵拉)被公认为“巴西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

    一 / 寻找爱的故乡:约书亚的寻找
    约书亚从未见过父亲,但是他总会以无比骄傲、神气的口吻谈起他的爸爸。虽然父亲这一角色在他的生活中是空缺的,但约书亚的描述却非常清晰,父亲位置的存在足以让他非常神往。当朵拉说他的父亲肯定是个不负责任的酒鬼时,他十分认真地气恼着。
    但他还是缺失了正常父爱下的自信和坦然。影片中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刻画得非常细腻:约书亚跟着朵拉回到她的公寓。
    “你先生呢?”约书亚慢慢进了门,左右看了一下问朵拉,
    “我没有先生。”朵拉说。男孩轻缓地走几步,伸手碰着沙发,然后轻轻靠着坐下了。
    “小孩呢?”他又问,双手交叠放在小腹部。
    “没有。没有家人也没有狗。”朵拉摊开手向他说明。
    “我可以上厕所吗?”他的双手仍交叠着放在小腹部。
    “可以。”
    这个细节让我非常感动,又有点难过。一个无家的孩子走进别人家里的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那份过早懂事的礼貌,太让人怜惜。还记得我们自己小时的感受吗?我记得我小时候非常恋家,去外婆家或姨妈家寄住,白天的玩耍会冲淡想家的感觉,但每当倦鸟归巢、黄昏降临,心头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和难抑的悲伤,回家是按捺不住的强烈冲动。我能感同身受地了解男孩这一份无家的恐慌,就如同置身于无助的漆黑的原野,周身空空荡荡。
    对父亲概念的模糊不能使约书亚停止对父亲的思念,他以有父亲为骄傲,他已经在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男子汉责任感了。
    “艾琳,你是做什么的?”约书亚吃过饭后,问朵拉的美丽的女邻居艾琳。
    “你猜。”妩媚的艾琳歪着脑袋。
    “你们都很像老师,但她是替人写信的。”约书亚看着朵拉。
    “没错,我们以前都当过老师。”两位女士语调迟疑,似乎为现在的样子感到抱歉。
    “你也没有丈夫?”约书亚以严肃的、甚至责备的口吻问面前的艾琳。
    “没有。”她们深深对望了一眼,
    “那谁来照顾你们?” 约书亚目光深沉。
    “我们自己照顾自己。”
    “你妈妈不也一个人,谁来照顾她呢?”朵拉问
    “当然是我。”男孩一幅舍我其谁的样子。
    有时候,约书亚和朵拉、和汽车司机谈论对女人的看法,谈论起身体和性,他那明明乳臭未干但又正经八百的样子,让人好气又好笑。他以为一个男人也许就是这样的,不屑地谈起女人但又照顾柔弱的她们。父亲的缺失使他不自觉地去填充家庭里的男性角色,扮演成一个貌似强硬的形象去面对他不懂的世界。

    二 / 温暖你的双眼:朵拉的寻找
    巴西在那个年代正式由农业形态向工业社会转变,人群向城市流动着寻找发展的机会。镜头中的中央车站,时刻游动着密密的人流,走向不同的方向,生活让人感到有透不过气的紧张。朵拉一直单身未嫁,她现在的生活不乏困窘,连电视机都买不起。她以读别人的信为乐,把看不顺眼的信恶作剧似地撕掉,或者丢在抽屉里永远不寄出。因为她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她只认同冷漠、疏离和不信任。在她的眼睛里似乎没有柔情和期待,只有焦虑、疲惫,红红的似乎总含着泪。
    随着路途的展开,朵拉向约书亚倾吐了内心的童年隐痛,她也如同一个寻找父亲的孩子,
    “你看照片认得出你爸爸吗?” 朵拉问。
    “我有时记得他的脸,有时又很模糊。”约书亚说。
    “也许没有照片,就不用去记,就可以遗忘。”朵拉又接着说:
    “我十六岁离家后,没再见过爸爸。多年后在里约布兰柯,却突然撞见他。我全身僵硬,只说得出‘你认得我吗?’我一看就知道他不记得,他不认得自己的女儿,他说‘是你啊,我怎会忘记你这样的美人儿呢?’我说我认错人了,然后就走了。后来就听说他死了。”
    那一刻应是朵拉对人生的最彻骨的悲凉感受。父亲对朵拉而言,也是处于缺席状态。童年时期父亲的荒唐生活,像小丑一样的酒鬼父亲对母亲的伤害,多年后父女见面却不能相认,这些都使朵拉带着巨大的童年阴影,父女间没有责任、挂念,只有互相丢弃的痛苦记忆。
    而从中央车站开始的这段寻找的旅程,路边宽阔的原野和自然的风景,陌生的人群和寻找的使命,也逐渐让朵拉的内心逐渐放松。她涂起了口红,甚至还燃起短暂的爱情之火。最重要的,随着旅途的延伸,唤起了朵拉心中童年记忆的亮色:“记得以前跟我爸爸坐火车,他会让我一个小姑娘,一路大鸣汽笛。”“……我好想念我爸爸,好想念一切的一切。”她泪流满面,她终于对一直不敢面对的痛苦回忆觉得释然,对过去厌憎的父亲变得内心无比柔软。在路途的终结时,她也完成了自己的寻找。
    朵拉第一次擦口红,是为了陌生的爱情。第二次,穿上了约书亚为她买来的鲜亮衣裙,在烛光中深深地看着自己被岁月雕琢的脸,那一刻,她的表情是恬淡甚至甜蜜的。她卸下了心中长久的包袱,摆脱了沉重郁闷的生活感觉,从童年往事的牢笼中脱身出来,怀着感恩的心情,在天色微明的路上她越走越快……

    三 / 固植于血脉的根:一个民族的寻找
    《中央车站》影片的广告是这样写的:“一个孩子在寻找他的家,一个女人在寻找她的心,这个国家在寻找它的根。”
    父亲耶稣也在寻找着他想厮守终生的女人。父亲的两个儿子弥赛亚和摩西,也在等待着父亲的音讯——儿子寻找父亲,父亲寻找他的女人,女人寻找他的丈夫。这是一个完美的寻找的故事,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亲情梦想,寻找艰难生活中的安慰。
    路上的长途汽车司机,一个健壮乐观中年男人,清晨在水洼里洗脸,夜晚在篝火旁宿营,在寂寞的长途中行驶,是个永远在路上的男人。他曾为饥饿的朵拉和约书亚提供午餐,帮朵拉掩饰偷窃行为。朵拉的冷漠的心解冻了,爱情萌发了。当他们在驾驶室里,约书亚坐在叔叔臂膀里摸着方向盘的那个情景,三个人笑得那么轻松甜美。我真想让朵拉嫁给她,让约书亚喊他爸爸,他们互相需要,会是一个完整的家。但爱情短暂象流星划过天边,没有结果,令人扼腕。纵使非常遗憾,同时也只能释然,因为,每个人注定在路上走着,旅途不能停止,每个人宿命般的生活有着一定轨迹。走到寻父路上的只能是两个人,一个中年女人,一个幼小男孩,走在孤单长途车路上的只能是卡车司机。而爱情,仅是“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信,在《中央车站》里是贯穿始终的情感道具,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串起了每个人物角色的脉动。影片一开始,安娜在站台请朵拉给丈夫写信;母亲死后,约书亚找朵拉索要信,想去找父亲;朵拉和男孩踏上了路途,信不断指引他们找到父亲的一个个足迹;朵拉在异地替人写信赚钱糊口;朵拉寄走了全部代写的信,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冷漠地撕掉;朵拉在兄弟三人面前读父亲耶稣留给安娜的信,他深深思念着安娜和孩子们;朵拉留下了安娜的那封信,天亮前一个人走向了车站;在返回的车上,朵拉拿起笔泪流满面地给约书亚写信,说她想念自己的父亲……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信”。
    影片中,在不同的车站,不同的村庄和集市,人潮流动,每个人的脸孔上都有倾诉的需要,向爱人、姐妹、兄弟、朋友、萍水相逢的女人、一面之交的委托者、甚至是欺骗过自己的敌人,他们要传递,要表达快乐、悲伤、遗憾、愤恨、茫然、兴奋、苦恼……种种生的感触。信具有象征的意义,是传递感情的符号、沟通的见证,是怀念的依靠、寻找的依据。《中》片讲述的其实是信的故事,信的流转,以及信的传奇……
    沿途的风景,葬礼时的民歌,山上的灵幡,集体的拜神,使影片充满了宗教色彩。尤其是夜晚狂欢式的集体拜神,更是芸芸民众一次集体的精神诉求,向未知神明呼唤,向死者传递音信,祈求庇佑自己的卑微命运,救助纯净的天空下众生的苦难。

    四 / 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儿童的悲伤和成人的沉重,都在共同向童年的寻找中经历了生命的历练。
    路上的孩子们表情显得那么严峻,与年幼的年龄相比,他们怀有的使命过于沉重。约书亚流泪的脸庞、倔强的双眼,表明他有无畏的决心,他要横越巴西大陆完成父亲的找寻。失去父母的巨大空间折磨着孩子,也许他们根本没有力量来面对这样大的情感缺失和依靠崩塌。当约书亚抱着臂膀在人流汹涌的车站里无助又无声地哭着,你就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多么无力的角落,角落里还有着悲哀的孩子,他们的小小身躯承受着无法受担的生命之重。
    生活已经薄待了他们,失去家的遮蔽。孤苦的孩子暴露在粗糙的路面,外面的世界又向他们显露出狰狞的一角.约书亚曾被朵拉卖给所谓的国外儿童收容所,而其实是贩卖人体器官的非法组织,朵拉又冒险把约书亚从人贩子手里“偷”出来,有家不敢回.隐藏在角落里的凶险的触爪,伺机侵犯弱小的身体,而孩子,也只是以一个哭泣的背影来微弱地抗衡。这就是父母的不在场所造成的哀痛啊。
    所以,为摆脱在精神无根的重压下无边际的爱的哀痛,他们必须上路去寻找,带着柔软的内心去碰击坚硬的现实。这种寻亲的生命冲动,是孩子对父母之爱的神往,对双亲庇护的渴求,是来自血缘之源的呼唤。虽然他不能明白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无奈和不完美,但一个孩子的坚持,既是向蹇劣命运的争夺,更是对童年完整性的卫护,谁能不说这是最伟大的使命呢?所以他们上路就成为必然,即使再多坚忍苦难,也总是无畏地上路。
    从都市走向乡村,又从乡村返回都市。他的童年结束了,伤痛放在了内心,他们又将会承担另外的生活之重。他们人到中年不会成为朵拉之流呢?我想不会,因为,他们早早就承担了生存天空的残缺,知道如何在不完美中寻找希望。这也就是旅途的意义吧。
    在这部电影中,男孩的现实任务都没有真正实现。约束亚的父亲只留有一封福音书般的家信。所以,孩子的长长路途都是没有现实结果的。但是,导演的目的并不在此,陪伴孩子的成人对童年残缺追忆的寻找,继续了影片中寻找的使命,修复了童年的精神性缺失。当他们由乡村返回城市,重新面对生活时,心里带着拾回的童年馈赠。中年的沉重,对应着孩子的上路寻找,旅程的不断展开对成人来说更像是一个象征:剥掉自己的虚弱掩饰,纾解内心之痛的过程,就像身体长了毒疮,红肿日久,终于下决心用力把脓挤出来一样,痛并轻松着。在路的尽头他们又站在了生活的原处,是终结也是开始。
    因此,这部影片并不简单是孩子寻亲的主题,不仅仅是公路影片的模式,它的背后是向童年的追回,是对内心精神核心的寻找,是在这个情感流失的社会固执的价值追问。孩子的寻找,是路途中有形的寻亲。而成人的寻找,是无形的寻根,作为一个生存个体确立自我家园的精神之根。
    曾经汹涌的爱与哀痛放在何处呢?曾经无法面对的缺失又如何收藏呢?或许这些都已经不需再想,约书亚终于找到了他的陌生又亲爱的哥哥们,一起等待着父亲的回来。

  3. Walter的影片惯于以“放逐与找寻自我认同”为主题,《中央车站》正是藉著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角色、背景关系在完成这个题旨的同时又进一步升华到对民族感的找寻和认同。
    朵拉就是在这个车站以代人写信谋生的。她的一张桌子隔开了两个世界:一边是车站中一张张冷漠的脸(这在影片全景的扫描和特写中都可以看到),一边是口述信件时丰富的表情;一边是朵拉飞快地、同时也是冷冰冰的记录,一边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在面对朵拉时,人们把她作为了自己亲人的化身,是唯一可以倾吐和表达真实感情的人,可不幸的是,朵拉却是一个忘却了也不相信“爱”的人,她不能体会也不相信亲人间真挚的感情,于是她选择了自己对人群的裁判方式:以玩赏的态度来对待一份份真诚的述说,并扮演了“上帝”般审判者的角色,以自己的感觉来臆断写信者,从而作出撕毁或留置的“判决”,她实际上是粉碎了许多美好的希望、价值和感情,而她也只能被夹在汹涌的人流里,在拥挤的车厢内,独自紧紧地扯住属于自己的那个吊环。
    约书亚的出现使整个事情出现了转机。他不仅是本身的纯真的孩童,而且也是这个社会美好传统的化身,他虽然在“现代化”的潮流中显得弱小和无助,但他终究代表着人们心灵深处善良的本质。按照约书亚的描绘,他那个当木匠的父亲所代表的无疑就是巴西这个国家的传统形象,虽然这也许只算是一个从未见过面的被他叫做父亲的男人,但他还是报定了希望和执著,认为“父亲”就是“爱”,这种寻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突破了它自身的能指,而深入到更为深刻的“寻根”主题的所指上来了。
    约书亚是第一个说出了朵拉未寄信秘密的人,朵拉自我的世界的窥破也是冷淡的成人世界被撕开的开始,那个麻木而凝固的如陀螺般的平衡第一次被击中了。于是,朵拉本能地试图用一种经验来保持镇定――事实上,在影片的前半部,这种“孩子用纯真打动忘却,老人用沧桑保持坚定”的对峙是尤为明显和常见的;双方都在尝试说服另一方,不断的交锋中有微妙的拒绝和接受,改变是缓慢却真实的。当约书亚的母亲死后,他“命令”朵拉替他写信,寻找最后能指望上的爱,这时的朵拉已经开始无法保持冷静了:她粗暴的赶走约书亚,骂他讨厌,要他滚开,实则是触动了她自己的回忆,并先验地认定了约书亚所冀求的爱根本不能找到,朵拉是把自己伤心绝望的下意识发泄在了小男孩身上了。
    影片在这里着意安排了一个突发的谋杀:偷窃了一点东西的少年在围观下被公然打死在铁轨上――对人命的任意荼毒和冷漠,这已经是无爱的极端和尽头。也许是这一事件触动了朵拉的良知,她带约书亚回家了,而导演紧接着又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情节,她把小男孩卖了,然后又把他救了出来――正像爱琳所指责的,朵拉,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限度,有些事情不能过分;自私和作恶,绝对是原则上的壁垒分明。朵拉在达到了她良知的极限后,开始了一种反思(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的行动。在这里,约书亚对于爱的希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她,终于,朵拉在对爱的多年怀疑后开始鼓起勇气探索是否会有爱的真实存在,探索人世的厌弃和宽容谁更重要。过去她忘记了一些东西:在人里她忘记的是温情,或者还有几个不幸的爱情故事;在神里她忘记的是她的主所要求她的――爱这个世界。约书亚找父亲,她也在寻找她所遗忘的。
    在车上,朵拉婉转的向约书亚叙述着那个成人世界里的虚伪和假象,告诉他何谓已婚男人,就是在家阴沉沉,出门就耍宝。还有那个公车和计程车的比喻,公车有方向有目的,计程车没有,会迷路。公车是男人家里的妻子,而计程车是外面的女人。但是最后先离开父亲的却是母亲,朵拉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这些淡淡的描述容易被忽略,但全是朵拉在向外展露出她曲折隐秘的心理,让我们看这个世界里,忘记了如何爱的人群是怎样将她慢慢包围,最终融合的结局。
    当人性的温情重新回到朵拉的身上后,导演特意安排她重新操起了旧业,让她重新找回了过去的感觉,只是这一次,她把握生活的姿势已经彻底不同。当约书亚想学着她过去那样,撕掉别人的信时,她用一个微笑和手势制止了――当变化发生时,虽然很慢,但是无处不在的进行着,导演是要一滴一滴的给我们看。
    最终,约书亚找到了亲人,朵拉也寻回了“亲情”的感觉,他们共同完成了这次打通人类心灵的旅程。当最后朵拉悄悄抹上口红,穿着小男孩为她买的新衣离去,睡梦中的男孩爬起来呼唤她的名字;当最后朵拉改变了选择忘却的“我有时也不太记得我爸爸的脸,也许没有照片,就不用去记,就可以遗忘。”而是有了永恒的挂怀“如果你想念我,就看看我们的合照,我这么说,是怕有一天你忘了我。”;当最后朵拉在车上以“我已经很久没有写信了”为开头写下属于她自己的信,男孩在车站伫立;他们同时拿出了照片,泪在脸上却不是最初的悲伤,而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感激和祝福,因为他们有了被牵挂的默契和曾被关怀的记忆。
    有一张《中央车站》的海报是这样介绍这部影片的:“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家园。”前两者在表层情节上就可以找到,而后者就要结合巴西的社会现实了。正像本片导演所说:随着工业化造成的人口的流动,近30年来没有一个国家像巴西这样经受了这么多痛苦的改变。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失败的经济计划使80多万青年背井离乡,由此引起的社会动荡和人们心理的失衡可想而知。这一失衡的社会带给人们的感受是痛苦的。人们渴望在现实和传统中去寻找一个支点。影片就试图给出一个答案:只有挖掘出藏在内心深处的“善”与“美”,让这个社会充满这人情和人性,才能重建起美好的精神家园,从而唤起国人对巴西的信心和希望。影片中不时出现的圣迹也一直在提醒人们:巴西是一个为上帝所许诺的圣地,它是一定可以复兴的!
  4. 难得在家呆了一整个下午,独自看了两部片子。《3橘之恋》和《中央车站》。
     《3橘之恋》带来生活的悲哀。
     《中央车站》又燃起生活的希望。这是一个关于寻找希望和相信希望的故事。
      
     相比前者,我更喜欢后者。生活是有希望的,这让我感觉很好。
      
     很多时候,我觉的现在这个世界是希望被泯灭的世界。
     人们嘲讽着希望,呵,希望是什么东西。没有希望,才不会失望。
     同时也泯灭了爱,泯灭了信任,泯灭了同情,泯灭了宽容。
      
     泯灭了这些,我们是什么?一副酒肉皮囊。
      
     幸好还留存着这些电影。有时电影是人类的老师。
     它用细致的镜头,温柔的光线,沉默的表情,用泪水和欢笑来教导人类尊重一些东西。
      
     这部电影《中央车站》就是如此。
     一个老女人和一个小男孩,一次打通人类心脏的旅程。
      
     电影很平静,很舒缓。
      
     巴西,里约热内卢,躁热的城市,中央车站。
     明亮而又发黄的光线下,夹杂着熙熙攘攘的人头攒动。
     车站就像生命中的选择,短暂的停留是为了去向新的目的地
     人们希望或失望,快乐或伤感,来到或离开……
      
     就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朵拉和约书亚。
      
     她,韶华渐逝,面容苍白。
     在熙来攘往的中央车站
     冷漠的经手着旁人的喜悦悲伤
      
     孤独的灵魂
     失却爱与被爱的能力
      
     时间流逝着
     一日即一年,一年即是一日
      
     直到她遇到了他,一个小男孩,约书亚
      
     她为他的母亲代笔写信
     她看着他的母亲出了车祸
      
     男孩固执的想去寻找他的亲生父亲
      
     她把他带回了家。短暂的温馨片段。
     第二天,她以一台电视机的价钱把男孩卖了出去。
     爱和信任如此不堪一击。
      
     为男孩的命运捏了把汗
     幸好,她良知仍在
      
     从此,一老一少,踏上了寻找约束亚之父的旅程
     那是出于爱,出于希望
      
     旅途是漫长的,两个人在流逝的时间中慢慢地走近了。
      
     朵拉母性的爱渐渐地转移到了小约书亚的身上。
     而她在约书亚的孩子气似的劝告下,涂上了口红,找寻到了自己。
     甚至,在旅途中她找寻到了自己的爱情。
     虽然没有结果,但总算回归了真实的自己,或者说本来的自己,没有伪装的自己。
      
     小约书亚是要去找寻自己从未谋面的父亲。
     清脆的声音,清澈的眼神,倔强的神情,时而愁苦的面容,是电影中珍贵的灵动。
     小家伙执著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进发,让人感动。
      
     有时候自己是多么怀念年少的时光啊。
     单纯地可以全身心地去做一件事情,单纯地可以有自己小小的理想,单纯地感觉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
     没有顾忌地自我着自己,没心没肺地快乐和忧伤。
      
     在他们两个走投无路的时候,小约书亚想到了让朵拉继续写信赚钱。
     “亲爱的赛覃,我从巴夷亚纳一路走过来……”
     “主啊,感谢你让我老公不再喝酒如……”
     “莉欧提娜,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给我母亲,玛丽亚朱赛。”
     “给我未婚夫,圣保罗的彼得。”
     “给我父亲,吉赛达席。”
     “感谢耶稣今年给我们田地雨水,我来到邦吉酥,献上十个彩色烟火,赛巴奇蒂安。”
     于是,我们看到那一个个朝圣的人们感激的幸福。
     让人唏嘘,让人动容。
     是啊,心存感激地活着也是一种幸福。
      
     电影中有好多宗教的东西我不是十分理解,但那种宗教仪式的氛围却能够感染我。
     其实,这段旅途就是某种追寻,追寻心灵的归宿,和宗教的某种作用是相通的。
          
     电影中印象深的还有天上的云朵,空旷的原野和天上自由散漫的云融合起来,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可能在这样空旷的地方居住,看着天上的云卷云舒,心情也会是自由的。
      
     小约书亚的父亲已然不在了,但他还有两个哥哥。
     朵拉给他们念了父亲给母亲的信,大家明白父亲是爱他们的,这就已经足够了。
     哥哥对约书亚是那么地亲近,他们三个在一张床上睡着的情形是那么地和谐。
     他们兄弟三人本来就应该在一起的。
      
     轻轻的掩上了门 彷佛是失落了什么 却又似乎实现了什么
     是该退场的时候了
     朵拉穿上约书亚给她买的裙子,擦上口红,上路了。
      
     最后朵拉和小约书亚分离后,朵拉在汽车上给约书亚写信。
     “如果你想回忆我,就看看我们的合照。我这样说,是怕有一天你会忘记我。”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有一种要冲出窗口的趋势。
     时间的冲涮下,有许多东西想忘掉却永远记得,有许多不应该忘记的却禁不住时间的磨耗,真是奇怪的事情。
     人们在时间面前永远无能为力,只能任时间摆布。
      
     朵拉还说她是多么想小时候和爸爸在一块的情景,这种感情其实一直在她心里,她却刻意地埋了起来。
     直到现在才最终地承认了。
      
     旅程丰富了干涸的心灵
     挂念甜美了朵拉的生命
     中央车站喧哗依旧 却再不茫然 再不寂寞
      
     小约书亚找到了归宿,她也是。
      
     分离是痛苦的。
     当朵拉和约书亚含着泪水看他们的合照时,心里却应该是幸福的吧。
     一个幽幽的结局。
      
     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
     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根
      
     小约书亚和哥哥们生活在了一起。
     多年以后,当他长大的时候,会不会仍然记得朵拉?
     白云下的空旷的原野,有风吹过。
      
     我想会的,象杀手LEO之于小女孩玛帝尔德
     在他们的生命中总会带有某个人的痕迹,他们会一直记得那个人。
      
     看完电影,想着最后一幕那两个流泪的人。
     一老一小,各自举起圣像前的合影,他们是幸福的。
     追寻到最后,完成了自己心灵的旅程,学会想念,学会回忆,学会如何去爱和相信。
      
     而我一个人坐在底下发呆,我的耳朵边有别的声音
     很久很久以前,在海底有最清澈的水,最干净的矢车菊。
     在一条小小的美人鱼身上,相信和追求无尽的爱。
     后来的人,把她叫做海的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