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介乎于商业片和文艺片之间的舒缓电影。其间讲述了三个彼此嵌套的故事。虽然其中一些并未交代结局,但影片本身叙述流畅,并没设置任何的理解障碍。看完之后琢磨的,也非埋藏在影片中的蛛丝马迹,而是里面三个作家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挣扎、屈服与最终成就的过程。 这不是影评或者解析文章,只是对于作家这个群体的一些思索。 现实困境:Young Man (Ben Barnes) 年轻人,所处二战后的美国与欧洲。偶遇的法国女郎成为一生的挚爱,但年轻的爱情可以冲破距离的阻隔,却没法面对生活的残酷。幼女暴病而死,妻子悲怆地出走,困顿无望的生活却成就了他的文学作品——就是被Rory 命名为The Window Tears 的书,那部第一页打印在留言纸背后的手稿。 然而遗失的手稿最终暴露了他所面临的困境。“相比我的妻子,或许我更爱我的作品”。多年后,他会这样看待自己面对困境时,无意中暴露出的本来的选择。面对可能重新开始的家庭,面对今后可能弥补创伤的,刚刚回归的幸福,年轻人选择了妻子犯下的错误,它如此地不可原谅——生活成就了自己文学梦想中的作品,却被妻子大意地丢在火车上。在不经意间,年轻人在一边是家庭、爱人,另一边是文学、梦想的岔路口做出了选择。而这个选择,要他一辈子的孤独作为代价。 道德困境:Rory (Bradley Cooper) Rory 偶得年轻人遗失的皮包中的手稿。因为被其震撼,将之一字未改地输入电脑。妻子Dora 误以为是丈夫的作品,鼓励其为之寻找出版渠道。成名与利益的诱惑使得Rory 暂时撇开了道德问题,将书出版。但在领取国家文学奖的当天,道德困境的外显——风烛残年的小说的原作者(Jeremy Irons 饰),已在他身后的雨幕中静静注视。 一部无主之作,可以为自己带来名利,可以让自己的其他严肃作品在浮躁时代里被读者有机会认知。不论是物质反馈还是作者价值的自我实现,诱惑都足够巨大。而且那是在另一个大洲的旧货店里,一个爷爷辈皮包里发现的稿件,各种细节都暗示,它足够安全,安全到如风中飞舞的钞票,可以轻盈地据为己有。跨过道德界限一小步后,其他轰然而至的名利就可以在顺水推舟中完成。一切的一切,都在把Rory 欺世盗名的行为合理化。 Rory 的勇气在于他并未狡辩。实际上,在他开始把小说输入电脑的时候,占有它的欲望已经侵蚀了道德判断标准。 Rory 是勇敢的,他在被真相打醒后,对妻子和书商坦白,并希望将自己名字从书上抹去。但本片并未停留在道德批判的层面上(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否则它就成了一则文学青年偶尔失足,之后痛改前非的狗血故事。实际上,Rory 的勇敢没有任何意义。老人馈赠给了他版权,称自己并没有索回的意图。自己一辈子的生活,是Rory 无法窃取的。老人已经为自己的困境付出了一生代价,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并未期许其他。而“你拿走了故事,则要承担痛苦”。道德困境已不仅仅是勇敢可以脱身。 自我困境:Clay (Dennis Quaid) 相比之下,第三个故事最为隐晦和破碎。 前两个故事均为Clay 的新书,即The Words,与电影同名的一部作品里面的讲述。电影里“现实”这个层面的剧情中,Clay 是个老作家。比起自己笔下的两个作家,不论写出惊世神作的年轻人,还是寂寂无闻的爬格子者Rory,Clay 都是一个更加熟稔创作,更加心智成熟,同时也更加复杂的人。 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与妻子分居却秘不外宣,对付媒体与读者熟练而圆滑,更乐意讨论职业棒球联赛而不愿去为自己的作品干杯。Daniella 与Clay 带着明显调情的对话,到最后却成了锋利的追问。关于书的结局如何,关于作者如何看待道德,关于主人公的选择,以及作者自己的选择。“我只想证明,一个人在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后,仍然能继续生活,并且能活得很好。”这种犬儒主义的逃避,并不能蒙混过Daniella 的追问。而在Clay 为Daniella 鼓掌时,他看到了这个被自己带入自我困境的女人,如何驳斥自己,并成为另一个自己,做出不同选择的作者。 而最终,一吻过后,Clay 却让不能自已的Daniella 离开。在被生活与小说两个交困的世界逼迫到最后,Clay 无法面对Daniella ,即无法面对追问的自己。“你带着面具如何面对自己?”罗大佑老师曾经这样发问。 最后一幕,Rory 环抱Dora 并道歉,似乎暗示着Clay 与Rory 有着颇为不简单的联系。看评论有人已经说不难看出Clay 写的就是自己。这么理解固然简单,即Clay 希望与妻子道歉,还原生活的真相,摆脱欺世盗名的心理困境。但除此之外,片中便没什么指向性的线索了。所以我更倾向理解为,“小说和现实可能非常接近,但绝对无法完全重合。它们是两类非常非常不同的事物”。Clay 或许有和Rory 一样的恐惧和自责,但那不是他自己,而是他在书中所揉捏的一段经历。其中有多少真实,永远只有他自己知道。 本片陷于泥淖的三个男性,身边都有一个女人。性别差异在这里,显现出两种性别之间,思维回路的巨大不同——女人需求简单,目的明确,直指问题核心,情绪化;男性则耽于幻境,动机复杂,行为延宕,理性却容易迷失。 三个代价: 沉溺的代价:Celia (Nora Arnezeder) 年轻人的妻子,最为简单的一个代价——亲人的失去,对妻子和女儿永久的自责。 道德谴责:Dora (Zoe Saldana) Dora 在得知丈夫欺世盗名后,并未有过一丝对富足生活和名望的留恋,而是哭泣,恳求丈夫改正错误,情绪崩溃,甚至要离开Rory。这位妻子所代表的,即是纯粹道德自律的要求。 【增补】虽然后来没有再次重看这个片子,但很多朋友在回复里提到了Dora 这个角色,作为道德自律来解读过于简单和片面。回想一下情节,Dora 在看了Rory 敲下的字之后,成为了这本书的第二个读者(虽然她以为是第一个)。她以为是丈夫的作品,被书所感动,之后开始不断地建议Rory 卖掉这本出色的作品(当然她不知道她间接地怂恿了Rory 犯错误)。Dora 作为妻子,是Rory 奋斗的支柱,是男人努力经营事业和作品的目标。Dora 在此有了另一层含义——诱惑。让自己与爱人生活更好的诱惑,成名和成功,让妻子崇拜自己的诱惑,等等。女性对于男性的诱惑,也成为了Rory 铸成大错的原因之一。 追问:Daniella (Olivia Wilde) Daniella 是Clay 的粉丝(文学果?),也是Clay 作品的追问者。某种程度上,她代表了观众的意愿。即想知道黑白分明的真相(这到底是不是你自己的故事),希望知道故事现实层面的版本到底如何。而得到回答后,也会对故事的肤浅与堕落表示不满,并发表自己的言论。而Clay 的引诱与最终迷失,也告诉了Daniella 和观众,追问缺乏其意义。因为真相是不可知的。作品,不管其真实或是虚假,终究只是作家极为私密的活动结果。而生活,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一句“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一百年来如同谶语般笼罩着作家这个拧巴的群体。我们读到了海明威这个自我无比强大的巨人,也读到了生而为人即带着对人类恐惧、失落与疏离的太宰治。最光辉与最阴暗的,最宏大与最卑琐的,都被印成书籍,摆在图书大厦“外国文学”那一层里进行销售。 所以困境中的人,是比困境本身复杂得多的群体。 所以,是否“困境成就作家”,“困境成就作品”一定成立呢?人类的文学只要继续存在一天,这个问题永远会被文学评论所探讨,但明显它永无确知的答案。而对于此,很多作家也在著作等身后,提出了自省的回答。 最后吐槽一句——留个底稿,什么事儿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