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爱的电影,我觉得这更像是一部探索“欲望”与“关系”的电影。它其中的流动性和愉悦感是观影体验中非常宝贵的感受,像给精神做了一场免费的芳香精油SPA,身心愉悦。
男女主在影片前半段的见面都是快乐地,明媚的,配合着舒缓的音乐。虽然两位主人公(尤其是女主)是以愿意保持关系的快乐为前提进行偷情,但观众能感到在每次见面后在这种不断升温的感情下,对对方的欲望已经呼之欲出。
- 追逐:影片中多次出现追逐的画面,不是用力奔跑,而是像风情画中的嬉戏,让整部电影的基调变得温柔有趣,也更加突出了感情中游戏的性质,和这对偷情者追求快乐而非稳定情感的诉求。
- 玩具象征:乐高积木、恐龙玩具…一方面代表了关系中的愉悦情感,另一方面也是童真/单纯的象征,就像男主最后的自白“我是一个无法满足需求,不断索要的男孩”;
- 移动:与一般电影中表现偷情不同,这部电影的场景很多都是户外的,而不仅仅在床笫之间,在滚床单。我们看见男女主出现在博物馆,电影院,公园,朋友的空房,羽毛球球馆,丛林,书房,书店……而且总是伴随着大段的日常讨论。导演在采访中谈及“我一直在试图展现这个亲密故事的广度,以确保这个小小的、亲密的、隐藏的事件不只是床和床单。这就是为什么这对恋人会在很多不同的地方见面,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坐下来,也许只有一两次。他们总是在移动、游荡、行走、旅行,他们的思想、言语、感受和问题也在不断地循环。我还希望他们动作非常快,并且有很多对话,很多文字,以确保观众被粘在屏幕上。”
但是这段愉悦感以书房讨论为第一道门槛,双方互相试探(去办公室和学校)为第二个终点 — —
“欲望更喜欢逃避它的东西”
“你喜欢我是因为我不属于你”
“你对我的渴望已经完全结晶了?”
- 偷情地游戏规则:短暂、把握现在、无契约的 — —
“我们需要停止提问,不要关注我们在哪里,我们尽情享受,不要考虑未来。”
“我们确实说过我们不应该期待任何事情”
“每次都像我们的最后一次”
“你爱你的妻子,所以你没有背叛她”
而男主首先意识到了偷情带来的矛盾,短暂的愉悦刺激和易逝性使他犹豫了。
而女主从始至终都是关系的主导者,发起者,在其中游刃有余。她不渴望被占有,希望更多的主体性,这也体现在她愿意主动赋予别人“试图操控”她的权利(做慈善)。
两次对话:
第一次make love时和男主:
“与我这样的男人上床就是做慈善” (女主表示认同)
第二次羽毛球馆更衣谈论和另一个男孩的关系:
“而我告诉自己,我在做一件好事”(谈论自己和男孩的亲吻)
“是的,我给了你你妻子给不了的东西”(更加确认了自己的主导)
“这就是做情妇的好处:我知道她的存在,她却不知道我的存在”(影响力和主动权)
女主留恋于当下的快乐,不愿意放弃“欲望”带来的渴求,不愿意停下。但真的在矛盾(第三者)发生时,女主是首先愿意走入另一段稳定感情的,抽身而去的。
男主最后的自白让这部电影仅仅停留在“偷情/短暂地愉悦”这一个主题上,电影整体的基调轻浮了些,没能跳出命题的框架前往到像伍迪·艾伦那样的新高度。
不过,法国人吗。
快乐就好了。
Soit heureux un instant. Cet instant c'est ta vie.
(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本人)
这片也就法国人拍得出来,也就法国人对两性关系能保持如此松弛感。大概因为他们堕落了两三百年,在两性关系的实践方面阔过,而且试图一直阔下去,不想被政治正确之类绑架,变得畏畏缩缩,在创作上也束手束脚。美国人和咱东亚都不太行,道德感过于强烈,看什么都正襟危坐,自己看得不好意思,不想想自己的原因,劈头骂一通导演三观歪。 什么是真正的松弛感?不是一个自以为松弛的人,告诉一个紧绷型性格的人说,你这么紧张干嘛,放松放松,而是人家惯于紧绷,就让人家紧绷着。就像这片,女主是松弛型,男主一直紧张兮兮的,但也不用改变什么,她有她的美,他有他的可爱。 他俩的关系,有一个有趣的模式。当一个人释放热情稍多一些,另一方就觉得有点越界,下意识退一步。这也是许多人的共性。自我和亲密有一定冲突性,要进入亲密关系,要更亲密,得让渡一点自我。导演对他们关系的状态、变化,偶有些微的讽刺味道,整体上没什么激烈的态度,后面偏离自然,戏剧化程度有点高。 算是一出偷情童话,对成年男女关系的一种乌托邦想象。比不上侯麦电影,但也有着难得的好看。
女主的内核是好好把握当下的“大人”,男主的内核是任性、永不满足的“小孩”。他们聊天,他们身体交互,他们聊欲望,聊逃避,聊陪伴彼此十几年的伴侣,聊并且实操三人行……
最吸引我的是男主的逃避,太让每个还不成熟的胆小鬼有共鸣了。他懦弱,一直希望让自己心动的情妇做坏人,怂恿自己和妻子离婚,好让自己不愧疚;他也害怕一切覆水难收,因此对欲望总是第一时间说不,接着逼迫自己不断向想象中的大人标准靠拢,以至于矫枉过正到不愿承认自己吃醋,不愿承认自己嫉妒,不愿承认自己悲伤……硬生生抹去自己孩子气的一面,只为成为社会层面合格的大人……
电影里有段精准描绘胆小鬼性格的台词,真的太好了。
-我很害怕展示我的欲望的同时会得罪另一个人。
-你没有向任何人表达过你的愿望。这就是过度关心他人的问题。因为害怕伤害别人,他们什么都不敢做。他们什么也不交流,他们看起来漠不关心。
-你是对的,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我。我总是觉得欺凌者获得更多成功是不公平的。不论是敏感细腻的女孩还是有爱心的男人。
-但自然界很好地平衡了一切,对于精致的男人来说,有粗鲁的女人。
(看到这里非常庆幸的我:还好有自然,还好有平衡,还好有被治愈的可能。世界对胆小鬼还是有温柔的照拂的。)
法国人的絮絮叨叨,永远不用上班,一直就是对爱展开哲学思辨,从候麦开始就一直这样,六个道德故事没讲完又来了一个四季,依然没讲完,讲到死也还是在拍男神和女神的爱情故事,当然从古代起就一直这样了,也不是现在才开始,不过穆雷的这系列影片可以归类于同类影片,也算候学后继有人。
穆雷的优势是什么?没看到超越候的影子,当然也有7成左右的功力了,电影不难看。
都是在那些方面不足呢,跟候的作品对比展开讲一下:
人物塑造:穆剧里人物不够立体,虽然剧中主人公可以是两或者三个人;但是看候的影片就会发现,每一个主人公的社会关系,交待的非常具体,比如邮递公司职员,那么他的工作环境,会非常具体的涉及,真实感异常强烈;农民呢打理作物,酿酒摆盘样样不拉;大学老师呢上课,家庭环境都契合身份,不会因为侯是4-5人的剧组就偷工减料,大环境和社会关系涉及到的人物就是只出来一个镜头,也会拍到,虽然费力,当然有用;穆剧中就这方面异常欠缺,只是突然出来三个人,至于是什么职业就不交待了,上来就开始从第三者关系到三匹关系以及双女关系,到最后婚姻关系展开辩论思考。
话题设置:对爱情关系的讨论有没有终点?我认为没有终点,只要有精神世界,就会有爱和情的产生;穆剧中展开了宽泛的多段式的爱情关系的讨论。这样就会使影片流于表面,任何一个议题都不会切深,引人思考。虽然主人公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所为。候剧呢就好的多,只讨论爱情中的一个关系问题,全剧都会为此铺垫;比如今晚就是想在女士穆德家过夜,那么全剧都会集中围绕此展开,非常精彩;再比如一个绅士就是想摸一下少女的膝盖,那么全剧也会围绕此进行,非常具体;窥一斑而知天下。
音乐:穆这个剧里用了非常多的钢琴古典小品音乐,可以听出来是有很扎实的准备,好不好呢,挺好听的,不差,对电影加分吗?没减分,加分可能也有限。为什么不如候剧中音乐的处理?候为什么要那样处理音乐?我认为只有一个原因,哪就是不去干扰他的故事,故事不靠音乐去催促配合而继续。
出彩也是丢分的地方:大量展馆内画作的引入,多次进入,博纳尔等大师名作的背景太容易跳戏,对主题无太大必要,吗;极美的空镜和自然风景的引入,有一个镜头特别美,就是他们野戏后那段凝视自然的双人背影,导演也喜欢这些镜头,最后又一次同场景同角度同镜头无人再次出现,技术很好,但特别好莱坞。
最后展开一个延伸但有意思的想法:保留这个剧的全部台词,只是替换故事背景和人物;比如放在平原上的摩西那样的空间中,人物都换成生活中小老百姓,那么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