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武则天 武則天(1963)

武则天 武則天(1963)

又名: Empress Wu

导演: 李翰祥

编剧: 王月汀 李翰祥

主演: 李丽华 丁宁 张仲文 张冲 张英才 乔庄 朱牧

类型: 剧情 历史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1963-06-14(中国香港)

片长: 112分钟 IMDb: tt0054486 豆瓣评分:6.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本片为1963年第二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为大师李翰祥执导,王月汀编剧,由金马影后李丽华饰传奇天后武则天,赵雷饰唐高宗,另有丁宁与二位导演罗维、胡金铨主演,张冲、张仲文及严俊客串。故事描述,武则天有倾国之貌,绝世才华;年十四,唐太宗召为才人;及太宗崩,武入感业寺为比丘尼……

演员:



影评:

  1. 拍宫闱片是李翰祥的梦想,所以,1982年,他不顾各方阻力,北上北京,到故宫取景拍摄《火烧圆明园》(1983)和《垂帘听政》(1983)。事后,男主角梁家辉被台湾封杀,一度“失业”。

    我们都知道,经典之作《末代皇帝》(1987)曾在故宫取景拍摄。这是该片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基础。

    而李翰祥则早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数年便获得了进故宫拍摄宫闱片的机会,何其幸哉!

    其实,从《江山美人》(1959)开始,李翰祥就开始了他的宫闱片圆梦之旅。不过,能够进故宫拍摄才是梦圆之时。

    《武则天》(1963)之前,李翰祥已经拍了两部宫闱片:《江山美人》和《杨贵妃》(1962)。但是,《江山美人》和《杨贵妃》都重儿女情长,于国事朝政、宫廷斗争发挥不多。《武则天》真正拍出历史宫闱片的气概,场面胜前二片甚多,更有李翰祥的考据心得穿凿其中。

    如果说《江山美人》和《杨贵妃》是李翰祥拍摄宫闱大片的“小试牛刀”,那么,《武则天》就是李翰祥拍摄宫闱大片梦想的真正起点。

    总的来说,《武则天》的前三分之二都铺陈极佳,后三分之一却潦草带过,仓促收场,给人后劲不足之感。也许是吸取《武则天》的教训,李翰祥在台湾拍摄《西施》(1965)的时候,将其一分为二,以上、下两集公映,使其能够保证不因片长限制而导致叙事不完整。如果再给李翰祥半个小时的片长,我相信李翰祥会把《武则天》的故事处理得更加完善。

    少年时代,我嗜看历史剧,在电视上看过刘晓庆主演的电视剧《武则天》(1995)。该剧长达30集,以片长论,约是李翰祥版《武则天》的10倍。但我如今回忆,觉得30集的电视剧《武则天》所传达的信息并不比112分钟的电影版《武则天》多,而且,李翰祥用112分钟将武则天的一生书写得相当完整与流畅,可见李翰祥的浓缩功力之深。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表演方式对如今的观众来说,难免显得太过拿腔捏调了。我的好友看该片时,认为其台词超烂,便因为其始终无法接受这种“过时的”腔调。其实,该片的台词除个别地方显得不合情理之外,大部分还是相当有水平的,并无一般电视剧台词的糙感。

    就我的个人观感而言(我能理解特定时代所不可避免的“粗糙”),我觉得该片的美工是十分出色的,很多道具都落实到细微之处,应该是李翰祥特别用心经营之故。这在当时的香港影坛乃至当时的整个华语影坛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

    李翰祥算是美工出身,他导演的影片中,美术、道具出色的不在少数,《武则天》之外,《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倾国倾城》(1975)、《瀛台泣血》(1976)等影片也可圈可点。至于《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两部“大片”,基本上是用现成之景,调度多于经营,李翰祥只是善用而已。

    我不得不说,李丽华演武则天并不成功,但较之《杨贵妃》,似乎还稍擅胜场——杨贵妃的媚态、胖态都是李丽华所欠缺的。该片中,李丽华很吃力地表现武则天霸气的一面,却不知道武媚娘之所以能够迷倒高宗,并非有赖于此。窃以为,武则天应该是柔弱之中存刚毅、妩媚之外藏居心。武则天是妃嫔出身,到底是女人,不是Tomboy。倒是赵雷演昏君比较出色,因为这个“皇帝专业户”一看就不是那种雄才大略的君主,书生气太重,泡妞有道,治国失色。

    此外,该片多处出现“女权主义”说辞。我以为这样的处理比较幼稚,因为在武则天的时代,“女权主义”的表达是主要是行为式的,而非话语式的。李翰祥硬把当代的“女权主义”理论话语塞到一部古装片中,只会让片子变得不和谐。

  2. 李翰祥擅长的古装片,续《貂蝉》、《杨贵妃》后出品,是李翰祥风格的黄梅戏外的另一个种别,相同的则是李翰祥对古典文学喜爱下,在自身美术修养的助益下,对中国古典美的呈现……这部戏有李翰祥编剧,架构和1939年版本的解构其实基本上是雷同的,但是很多细节做了调整,我们能够体会到,1939年似乎更为中立,而这部戏则完全站到了武则天的立场,似乎一切都成为了迫不得已,1939年是主动的刻画,而这部戏则基本成了被动……比如获得权利是为了获取安全,对王皇后的陷害是自卫反击,同时电影删掉了1939年武则天杀害女儿的叙事,在尾声不仅展示了朝廷一些官员和仇人对她个人魅力的认可与折服,还展示了其震慑张家兄弟的威严,而对裴的野心的刻画,也转移或者平衡了武则天的权力欲望,减轻了武则天的凶狠……电影除了高成本高艺术所塑就的美好布景,导演的视听语言也将《武则天》或者古装剧推向了新的高度,当然要插一句的是,50、60年代刚好是女星红遍天下,相对男星占有绝对优势的年代,所以李翰祥的古典女性题材也是生正逢时的……电影对武则天的权力用视听语言做了呈现,对她大多都是仰角拍摄,无论是谁,在她身旁都是显得卑微的,每次当她做了重大决断,她都会上升台阶,走向皇位,这个设计是对好莱坞经典语言的遵从,展示了李翰祥熟练的技巧,与此同时,她上升阶梯的同时,她也走向了景深,也就是远离了人们,众叛亲离,可以说,电影立场是对武则天这个个体即认同又同情的,为了生存,她必须争夺权力,而权力最终将她异化,一切似乎都是定数……事实上,这种同情也在延伸,电影中的武则天大都处于景深处,且越到后面越为明显,显然,时空对武则天的束缚,将她囚禁在了历史的时空内,这是一个悲剧……影片的过渡运用的也很好,一问一答,便是一个蒙太奇,可以说影片一气呵成,流畅且意蕴深长,比如,武则天对大臣的独自驯化,切到了奔流而下的瀑布,这即展示了绕指柔却志刚如水的武则天的意象,也有几分色情的隐喻……电影最终,武则天从皇位上倒下,镜头俯瞰,作为一个女性,她还是输给了生命和性别,然而,在历史的记录中,她已然胜利,这个镜头是历史的铭记……李丽华作为当时最红的女星,表演的时间跨度非常大,但是其诠释的非常到位,电影叙事也将武则天这个人物刻画得十分饱满,至于有的影评批判电影对次要人物刻画不鲜明,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因为笔墨是有限的,如果细说,最不应该的是对李治的刻画,赵雷似乎成了花瓶,台词和表演都被隐却在后景中,这显然是过于厚此薄彼了,相比较,1939年版本对李治角色刻画得似乎更为凸显……
  3. 这版《武则天》堪称是60年代的巨片,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琼楼玉宇,层楼叠榭,富丽堂皇,李翰祥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带观众重返大唐盛世,一品大唐风韵。再考虑到当年条件限制,更显得此片可贵。 但是整个故事相当于一篇流水账,故事情节过于简单、离谱,尤其是宫斗和兵变戏宛如小孩子过家家,宫斗的胜利在于本人偷听,兵变的胜利在于别人偷听。剧情更是写得十分混乱、七零八落,完全没有主次之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更可怕的是,整部电影纯属胡编乱造,甚至连野史都谈不上。 人物也塑造得奇差无比,本片大女主武则天写得极其割裂,仿佛是不同时空的武则天串在同一个故事里。其他人物就不用说了,完全没啥层次感,只是推动剧情的工具人。 整部片子唯一在线的部分只有结局的那几分钟,虽然大部分时间李丽华的演技比较肤浅,台词更是灾难,仿佛下一秒就要咿咿呀呀唱起来,但是最后的几分钟演的十分不错,将武则天死前的复杂情感展现的出来,最后抓不住龙椅更是处理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