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政府的官僚体制和形式主义稍加讽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管再怎么折腾,生活还是充满希望;在社会转型期间的东北农村,依靠旧体制遗留的记忆,想象当下可能得到的美好生活;中国的乡村中,有朴素简单的生活,也有复杂离奇的故事,片中包括了几类典型的人物形象,还有二人转、三句半的表演,已婚男女之间的暧昧等等,都成为后来《乡村爱情》一类作品中的基本元素;中国乡村与新中国政权间的关系微妙而奇特,乡村社会所缺乏的是一种长期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之间的断裂,以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乡村被忽视的状态,共同构成了二三十年来,乡村及城乡结合地区的奇特景观与事件;各类阴差阳错构成了一部喜剧,极少存在巧合的现实社会,留下的更多是无奈、落寞和悲哀;赵本山的确是那个时代的天才,只不过他所讲述的故事,在如今已经没有了市场与空间,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他的传记
场景选的好,甚至有一种小时候看的少林寺里面,桂林山水的感觉。赵本山在里面骑自行车的镜头音乐用的也很前卫,刻画东北民间的小人物,将之舞台戏剧化,赵本山和范伟很到位。
整个片子有挠体制的感觉,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展现和提醒,但最让我感慨的是老妇女主任去敲村长家的门,然后惶恐地说刘一本把全村都贴满了大字报,她的惊慌我想是让她想起了那个大字报批斗的时代。这也是导演的意图吧。
看完这个电影我重新在想 到底什么是“新主流”的好样子?这就是。表现的是在地的、区域性的实际问题、民俗文化,可又不只是。他已经跨越了空间的边界 在90年代中国加入全世界妇女大会之际 提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那是我们象征“与世界接轨”的动作之一 而关照以往话语体系中的弱者 正象征我们走在成为强者的路上。那么新主流 不应该只有正面的传输 所谓好的片子 就是看完感慨:我爱这片土地,我想去/在这里生活下去。(参照深夜食堂 全说的是边缘人的边缘事 其实无比主流)主流是什么呢 就是开放包容 让我们一起前行。哪怕都知道不会一直是阳光普照 但是别怕 黑夜总会过去 困难终将解决。它不是没有问题,更不是找到了万能钥匙,而是在求索答案的路上一直走,没有丧失动力,没有放弃希望。所谓大国姿态 还有比这更合适的吗?
99年就在反思乡村治理体系的问题,20年后的一号文件仍然在提。在片中,他说一个大问题是“不团结” ,那么一个民族共同体,到底何以团结?这么多年过去,答案,或者追寻答案的求索,仿佛已经越来越远。赵本山是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只看春晚小品太被低估,“人民艺术家”当之无愧,他是真的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那个时期的每一个作品全是眷恋,全是希冀,深深爱着这片土地。
编剧有赵的御用何庆魁,镜头不乱用 台词不乱写 一个是集体的有头有脸儿的“妇女主任” ,可面对村里解决的是一个个个体切实琐碎不美好的小问题。当然 局限性就是依然用男性的力量来保护/推动妇女的地位 但是这片子戏剧点设置也在这儿 规避不了 可以逐渐加一些妇女自发自觉的动作。
看完大概会有点沉默 那时候的电影不东施效颦 不无脑取悦 我们曾经有这么好的东西 而且没有很费力。现在不是没进步 是大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