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小大人 Little Men(2016)

简介:

    祖父过世后,小杰与他的父母搬进祖父位于布鲁克林的房子,很快便和楼下的东尼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甚至梦想一起读高中,然而他们的友情却因为大人的争吵而有了变化⋯⋯以细腻描绘同志感情世界而备受肯定的艾拉萨克斯,探索着友情的微妙变化,正呼应着前作《爱很怪》里两位主角的爱情,所有的难能可贵却敌挡不住成人世界的算计。

演员:



影评:

  1. 1.这场Q&A是英国某城市的一个Queer cinema活动,而这个活动本身就是受Little Men的导演Ira Sachs在纽约办的Queer/Art/Film影响(在纽约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所以导演才会欣然同意过来做Q&A,他说是“Sister Festival" (笑)

    2. 看到有评论说这部电影有小津的感觉, 其实导演确实一开始就是从小津的电影受启发的。他提到两部《我出生了,但……》和《早安》,里面都是有小孩子和大人闹矛盾、抗议这类情节,于是他才有电影最早的框架。后来再加上关于Gentrification的情节。

    3.说到这里就要一定说一下两位小演员【演的都很棒啊!】首先是演Jacob的Theo Taplitz,导演说自从Little Men拍完后,Theo就自己编,导,演了四部短片,在各种电影节上展映。他会把他的短片发给导演Ira Sachs看,像是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然后Ira就会说”You can do better than this!"之类的(笑) 然后演Tony的Michael Barbieri拍这部时候是第一次演戏。他电影里的口音就是自己的,选中他以后导演还特地为他改了一点剧本设定。然后演完这部后,Michael真的考进了LaGuardia,后来还被cast进了各种大片比如新版蜘蛛侠!然后导演问他在里面演什么角色,他就说“如果我说了要被杀掉的"=0=

    4.关于片中两个男孩的关系,导演说,之前他拍的两部电影《点亮灯光》和《爱很怪》分别是描写青年和老年的gay的生活。然后写这部的时候,他自己是与Jacob这个角色有共鸣的:一个敏感的、有艺术才能的gay的男孩。但是和小演员说的时候他不想直接告诉他们是如何的,强加他们不是的东西在他们身上,所以最终效果是由两位小演员带来的。他特别提到了最后一幕Jacob望着Tony的时候,Theo为这个角色带来的一种意识到“It's over"的感觉,就那种在某个瞬间意识到有些事情已经过去了。(TAT)

    5.演Tony的妈妈的是智利女演员Paulina Garcia,导演很欣赏她,觉得她有一种凯特布兰切特式表演,"she never disappears in a film"(基本就是说气场和存在感很强) 然后写她的台词的时候导演有想过会不会太刻薄了,但是导演希望Jacob的父母和Tony的妈妈两方的所谓“好/坏“不停地转变,一开始大家觉得那么刻薄的人后来哭的那么伤心,没有哪一方是真的”坏人“。

    6.全场有各种涉及到cinematic realism的问题,集中一下。为了做到贴近现实,选角的时候,特别是群演,比如一开始参加葬礼的人,都是真的生活在电影里Brooklyn Bay Ridge区域的人。再比如Tony表演课上的学生和老师,他们其实真的就是Tony的演员Michael的表演课同学/老师。导演说,因为生活在那个特定区域的人和其他地方的人是不一样的,哪怕我们看不出区别,但是细节上比如说话的方式等等一定是不一样的。还有客串饰演了Tony家律师的Alfred Molina(他是导演前一部《爱很怪》的主演之一),他本人是伦敦人,导演说如果让你来演一个西班牙裔的律师角色呢?Alfred说可以,但那样就会缺少一些真实性。

    7.拍戏的时候,导演说他是不排练的,他知道有些导演是排练很多遍再拍效果也很好,但他不是这种方式。他对演员说的最多的就是”Act less." 然后有人问到全片有多少戏是即兴发挥的。导演说他个人比较偏好演员按照剧本,因为他不认为演员即兴发挥出来的台词会比专业的编剧写出来的好。这部电影里大概90%是按照剧本的,只有一小部分比如葬礼戏和Tony的表演课的内容是即兴的。

    8.导演全场提到了几个影响。除了开始提到过的小津,有一部Peter Sellers主演的电影叫The World of Henry Orient。还有Henry James的小说。还有肯罗奇。

    9.有人问到这部电影从开始构思到成片用了多久,导演说2014三月开始,年底写完剧本,2015年中开拍,然后剪辑了10-12周。所以总的来说一年到一年半。导演说比起他之前的来说算是很快的了。然后导演还说到去电影节展映的时候是最没自信的时候,因为电影节是很残酷的。评论什么的。

    10.最后关于片名Little Men, 导演说其实是指每一个角色。
  2. 我觉得Tony是个gay,看了Q&A没想到是真的,看片的时候一直在YY一个gay男孩爱上了自己异性恋朋友的悲剧。看到父母们不算激烈的撕逼,一直想告诉那两个男孩一声。没想到最后Jacob会轻易地原谅父母,或许他本身性格就是温柔体贴的,如果是我,估计会很久不和父母说话。不过两人最后逐渐生疏倒是预料到了,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遇到新的人,建立新的关系,然后和很多以前的朋友渐行渐远,伤感但这也许就是人生。

  3.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对于我们理解这部电影非常有用:那是一个景深镜头,画面的前景是两个孩子相互打闹的活动情景,而在后景中父亲正与妹妹亲密地交谈。前景的清晰与声响,和后景的模糊与静默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整部电影的逻辑便呈示出来了:作为主角的孩子从成人所处身的社会关系中凸显出来,而成人世界的利益交织则潜在地隐藏在孩子温情与真挚的世界中。

    《小小人》是以这两个相异世界的并进展示来进行的:温馨的儿童世界有机地穿插进成人的利益纠纷中,正是为了削弱电影的戏剧性。比如在开头的一个场景中,为了引入肇始整部电影的事件——祖父去世,导演巧妙地安排了小男孩去接那个陌生来电,并在对方传来的话音中暗示观众这个事件已然发生,而孩子一脸茫然的表情则告示他对此的不解,既可能是孩子的无知,也可能是父母对此事的刻意隐瞒。这种隐瞒是为了不让成人世界冲击儿童纯真的世界。

    这一点同样表现在导演对全片唯一一处戏剧性冲突的处理。这一冲突直到电影开始很久才能被观众发现,虽然之前已经埋下诸多伏笔。比如在一家人刚到来的时候,父母在车里的对话已经提前透露站在门口的吸烟女人将会在后续故事中产生的重要作用,其后再通过介入妹妹这一角色(也即开头提及的那个场景中兄妹俩的秘密交谈),在户外的晚餐中,大人们带有忌讳地提及了这个叙述冲突:楼下的店面已经租出十几年却从未涨价,而一家人的到来就是为了处理父亲死去留下的这个问题。整个场景被安置在户外的黑暗中,并同时让东尼(裁缝之子)在餐桌上,因而大人间的对话只能断续、暧昧地进行。

    这种对戏剧性的瓦解,在艾拉萨克斯的电影中已经成为标志。在前作《爱很怪》中,有相似的处理:两位老人侨居新家的甜蜜、Ben弥留之际的痛苦及离世后的悲伤都被省去了,因为这是一些动情的时刻,都将引发观众的情绪波动。艾萨克非常聪明地戗止了观众的这种移情,从而让影像塑造的世界饱含温情。这种温情的设定同样反映在《小小人》中,成人尽可能阻止了大人间残酷的利益冲突可能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当然没有人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有完全的抵抗能力,他们只能缴械投降。但他们至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保存孩子世界的纯真。这种存真,更进一步,可能还存在着边缘性质的同性恋情,
  4. 想起来小学时候玩的最好的朋友LB,一个特别有绘画天赋的女孩子,笑起来甜甜的肉肉的,她是我至今见过最有绘画灵气的姑娘,以至于那个时候我会照着她的画临摹。任何东西在她的画笔下仿佛都充满生命,信手拈来。仿佛她就是为绘画而生。

    那时候我每周都会去她家玩,一起看漫画书一起上绘画课,她会把每期《漫友》的海报留给我,借给我她最爱的杂志。要知道那时候一张《漫友》的海报对小学生来说有多珍贵。我们会在课堂上偷偷传纸条,课间厮混在一起,就连放学后也会用家里的座机给彼此打电话聊天。分享各种有意思的心事和秘密,连老师后来都找到我们的家长说我俩太爱粘着,耽误学习。然而我对她的记忆就只停留在那个时候。

    高中虽然两人在一个学校,但是却不经常来往,她的性格也变得没有从前活泼,我也有了其他好朋友。两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就渐渐疏远开来。没有过争吵没有过分歧。我一直觉得是因为她去了不喜欢的初中所以性格变得不爱交谈。起初我们还会打电话彼此问候,可再后来就断了联络。

    再后来大学假期两人约见过一次,说来奇怪,记得清儿时一起玩耍的细节,却记不得最近一次见面的事情。想不起来两人见面干了什么聊了什么。似乎是一起吃了冰淇淋和甜品,我还开玩笑说她怎么瘦了那么多。然而那次见面结束后我内心似乎就知道了那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所以当看到最后美术馆里Jack 望着Tony 的背影却没有去say hi的时候我想Jack 也是知道两人的缘分至此,各有各的生活,再亲密无间都只是存活在过去的影子。看似Jack 在地上平静的画画,其实内心早已把他和Tony以前的日子像放电影一样的放了一遍又一遍吧。就如自己知道的,有些人的进度条在你生命里走完了就是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