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碧波女贼 Bandits(1997)

碧波女贼 Bandits(1997)

又名: 坏宝贝 / Banditer

导演: 卡蒂娅·冯·加尼尔

编剧: 乌维·威廉 卡蒂娅·冯·加尼尔

主演: 卡蒂娅·里曼 贾思敏·塔巴塔拜 尼科莱特·克雷比茨 霍夫曼·尤塔 汉恩斯·詹尼可

类型: 剧情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法国

上映日期: 1997-07-03(德国)

片长: 110分钟 IMDb: tt0118682 豆瓣评分:8.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四名女子在狱中组了一个乐团,是她们用音乐摆脱监狱的桎梏,在一次前往警方舞会中表演的途中,她们企图逃脱,并且摇滚传达她们心灵深处最深的呐喊,在警员的严密缉捕下,班迪斯乐团一次又一次地逃过警方的围捕一路逃亡、演唱,很快就声名大噪,然而支持者的拥护,却不能换来自由,就在穷途末路之际,各自逃亡的她们又再度聚合,只为一次完美的演唱,在整个逃亡过程中,友谊的彰显,人性的考验,历历在目,全篇故事摇滚有余,亦为公路电影老调新唱。

演员:



影评:

  1. 周末的大早上突然想来写这篇昨晚看过的电影了。
    不得不承认,德国的电影我看的少之又少,因为不敢苟同它的束缚力。
    我讨厌束缚,我渴望自由。
    但是好笑的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自由的电影,恰恰是这部德国的作品。

    四位女罪犯,其实她们从根源上都是无比善良的。
    监狱聚首,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摇滚。
    在摇滚的时候,谁都不会把她们当成四个罪犯,她们就是为着自由而释放激情的四个摇滚精灵。

    四个人各有特色,emma沉着,有母爱。marie是个渴望与otto相聚的老顽童,angel是个漂亮渴望爱情的姑娘,luna是个有暴力倾向但是她的内心是善良的。

    正是这样的原因,她们四个人又充足的不能再充足的理由去追求自己的自由。

    正如许多人所说的一样,这是四个帅到爆的越狱犯,她们高调的追求着自己的自由,她们拒绝东躲西藏的流浪生活,她们选择组成bandits高调的演绎一段“我在前面开心的跑高调的回头对着后面奋力穷追不舍的警官们竖起我骄傲的中指”的完美童话。

    有几个场景,我怎么都忘不了。

    一个是marie,她口口声声说要去见otto,姐妹们在疑惑她怎么还不回来是不是与otto13年没见有许多话要说,却发现marie跪在墓碑旁边。
    一瞬间,我被触动了。其实marie是有许多话要说的。
    在marie入狱1年后otto就走了。marie守护了她这个美好的愿望好久,直到她获得了自由将其变为现实。她说她问过otto这里有没有她躺下的地方,otto说只要他往旁边挪一点就够位置了。
    这多么像一对老夫妻,丈夫躺在一个舒适的吊床上,妻子开开心心的要求丈夫往旁边挪一点然后两人舒服安详的共享一个最温柔的摇篮。
    一切都不用说了。
    之前的marie,被对otto的思念羁绊着,现在,她真正的自由了。

    还有一个是,她们在酒吧。marie突然对着打火机的火苗说着人死后要被虫子吃掉,她希望她被烧掉。她的表情是那么的认真,一束火光照亮的是一幅慈祥的面孔,却对死亡有着自己的体会---她不要被肉体束缚在世间,她要化作一阵轻烟飘到otto的身边----她自知作为一个越狱犯她死后不会和otto葬在一起,她选择了这种方式。

    另一个,luna和美国小伙子。这段裸体拍的一点也不裸露,相反很美,很没有欲望的美。对于爱情的自由的追求是最美的,无论在她们把他扔下车后luna漠不关心的看杂志,还是angel因为看到了两人而难过出卖了组合等等,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她们是自由人。
    在自由人眼中,没有什么是死角。

    emma永远的伤痛就是那个未出世的孩子。所以她的自由里背负了一份沉甸甸的母爱。她是那个决定带着大家逃出监狱的人,她也是那个带头将大家的心带入圭亚那的人。
    其实圭亚那就是自由的发源地,bandits才要不顾一切的到达那里。

    angel很漂亮,各种角度都很完美,她渴望爱,又会因为别人的不信任难过或者好友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而吃醋。而她,又是那个出卖大家的人。漂亮的人总会惹来很多麻烦事,但是不瞒你说,angel就和她的名字一样,天使。
    她很孩子气,很有才华,很善良,但也越不过嫉妒这个堡垒,她选择作为bandits的一员一起放浪形骸。选择了作为bandits的一员来冲击最完整的自由。

    再来说说那个桥上的场景。
    不知道是谁设计了那段完美无瑕的桥上追捕。
    marie安详的在车里死去。她永远不要再回到那个束缚她的地方,她在这个空旷的高桥上伴着她最爱的音乐撒手人寰,她死的前一秒还在吹奏口琴,她差点就等到了警察的到来,也正是这样,她最无忧无虑的死去,她在绝对的自由中走开。
    marie一直说: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和死人生活在一起,直到那一天的到来,我们才发觉。
    也就是说,marie其实早已看透生死,世间这些忙忙碌碌的人们,只不过是一摊死尸,我们也是其中一员,知道别人死亡的那一天的到来,别人作为死尸的这个角色,才猛然间被你发觉。
    哈哈,自由到极致的想法!
    marie死后。
    三个人虽然痛心,虽然逃亡的时间紧迫在此一搏,她们还是没有忘记昏暗的酒吧里她们貌似无心地答应marie的承诺,她们放火烧掉了marie的尸体,marie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她是bandits里面第一个笑着离开的人,也是一个永远可以微笑的人。
    想想看,如果marie没有被烧,警察拿到marie的尸体,也许草草的扔到太平间,也许会把她的尸体上报新闻让大家看看越狱犯的下场以儆效尤。
    bandits的成员成就了marie的自由。

    最后一个,她们的那场演唱会。
    还剩几个小时就登上她们逃亡的最终目的地——通往圭亚那的船只。
    她们却高调的开起了bandits的演唱会。
    演唱会上,她们释放了生命的激情在演奏,仰角拍摄,我们貌似对着三缺一的真正的摇滚巨星。
    她们顺利的通过人群逃脱了警察的追捕,她们甚至迎着风潇洒的奔到了船的架梯脚下,这种场景,无疑是会把人的心灵震死的一幕。
    很多人都不满意这个结局,她们把手枪掏出来,惹的警察们不得已扣动扳机,她们却意外把手枪全部扔掉,然后和marie一起。
    最后那个一只手接纳着3只手的场景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其实,她们没有选择死亡,她们选择了自由。
    彻底的自由,和marie一样的自由。

    死亡,在bandits心中根本束缚不了自由的脚步。
    她们心中的自由早已突破了死亡的阻碍,她们的自由,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自由。
    她们清楚的知道越狱犯的下场,苟且偷生,被抓回判刑终身监禁或者惨死在抢下。
    她们知道的,她们一开始就知道的。
    她们曾经说过:她们多么希望像marie一样可以选择自己的死亡。
    当然,她们做到了。她们没有提心吊胆的担惊受怕自己被警察的子弹击中,她们选择了被击毙,她们选择了自己的自由。她们选择了在世界上绽放她们最最最自由的自由之花。

    bandits,你们真棒!
    踏着摇滚,对于她们来说唯一的神灵就是自由,没有任何为了自由不可以抛弃的东西,包括生命。这让我想到了一句看似俗套却道出真谛的诗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二者皆可抛。
  2. 直译为强盗更好吧

    戴老师这次选出的二十部女性主题电影中,这一部是让我观影体验最好的一部。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酣畅淋漓。

    在影片前半段中,我也联想到了《末路狂花》这部影片。一样是公路片,一样是躲避警察的追捕。可很快我就意识到这部影片与《末路狂花》完全不一样,它更倾向于对自由的表达和追求。

    影片中的四个主人公是四个因不同罪名入狱,在狱中结成乐队的女性。

    艾玛曾是一名优秀的音乐人,因为杀死曾经对她施暴的同事而入狱。

    露娜是持枪抢劫犯,脾气火爆,被认为危险性最高。

    玛丽在狱中多次尝试自杀,她自身因曾用两年时间毒杀丈夫被定罪。

    安琪儿人如其名,从外形来看就是最受男性欢迎和喜爱的女性形象,因诈骗重婚被逮捕。

    她们的乐队受邀在一次警察表彰大会上进行演出,她们给自己的乐队起名“Bandits”,即强盗。

    在被运送到演出场地后,因押解男警察的出言不逊,意外演变成了越狱。从此,四人踏上了躲避警察追捕的逃亡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她们唱片的畅销,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群众帮助他们逃脱追捕的情况。

    如果你较真硬要讲现实性的话,这部影片中的剧情根本就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不单是监控密布的如今,即便在影片拍摄的1997年也是不可能的。可正是这份超越了现实的设定,才让我们看得如此过瘾。

    正如戴老师在分享中所说,这部影片有一个难能可贵的点,就是从头到尾没有试图洗白四位主角。从一开始的设定就是她们触犯了法律,是被关在监狱中的女囚。这点宝贵之处在于打破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更准确的是说应该是社会对女性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

    女性作为人类人口总数的一半,并不因为性别而优于或劣于男性。她们同样是人,女性的社会关系中,和正常的人类社会一样,会有冲突、矛盾、嫉妒、攀比,也会有包容、互助、关爱、支持。

    这四个人之间的情谊一定程度上是在这次逃亡中建立、加深的。比如艾玛和露娜同样是性格刚烈具有领导力的人,最终是在垃圾堆旁的对话后达成和解;比如玛丽虽然一心想到奥托身边,可始终如母亲般关爱每一个人;比如安吉尔和露娜先后和人质发生关系后,最终选择将人质赶下了车。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当四个人在餐厅吃饭时,电视上播报了一则犯人越狱的新闻。她们原本非常紧张,可看到报道的是另一对男性犯人时,露娜拍案而起,气愤道:“为什么不报道我们?”这实在是太棒的一个设计了。

    媒体拍的这段影片好棒

    之后她们主动联系媒体报道她们的故事,唱片公司的老板趁机发售她们的歌曲。让她们迅速走红成为一支摇滚乐队,她们在开车的路上被人认出要求签名。可这些名气和喜爱并不能让她们得到赦免。她们只能一路逃亡下去。

    这让我想到现在的网络社会。那些因为网络而受到关注的事件主人公们,人们的同情大多数时候很难真的给到实质性的帮助。他人终究是看客,人生还是要自己过。

    关于故事的结局,听了戴老师的讲解才知道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方式。大家更常说这部片以悲剧结尾,多半是因为其中一个结局是布下埋伏的警察们向她们开枪,她们却将自己手中的枪扔了出去。

    最后高燃的演出现场

    从她们自身来说,即便是这样,也是完成了对自由的追求。在屋顶完成的那场演出就是她们想要的和追求的。肉身有终时,追求自由的灵魂将永存。

  3. 女性在被调教和精巧策略普遍的渗透到身体本身,逆反的她们作为极个别的典型存在。在社会中她们不是温顺的,而是逆反的,也是被欺压的,社会作为软化的监狱,矫正了大多数的人,人不停的被改造,男性主题的权利意愿,女性身体变得有用。作为被管理与操纵的对象,她们别无选择。电影的空间场景设定为监狱,而她们得到一个"改正做人"的机会。而最吸引人的部分,莫过于跳脱出制度之外获得真正的自由。女性的未来被作家反复书写,但是仍没看见太大的改变与不同。女性处于被监视与被观看位置,如同边沁的圆形监狱。而主流男性话语中心引导她们把这一切当成荣耀而拼命争取。如同为社会等级的存在最高等级的献祭。为了一种规范化的存在,她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迎合这种规范。由来已久的规则,夸大人与人的差距,不停用新的理论来丰富和印证这个规则。她们很庆幸的片刻逃出这个体系,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对的——。小人物的叛逆也是局限的,社会底层的人为了生存耗尽最后一口气,是高贵的人否定对比的对象。她们的软弱更加凸显男性的有力和地位。她们被设定了格局,让后更加成为自己敲打自己的理由和动机。她们更加运用这种规则来约束自己。男性权利的规则被生产同时与女性一起永恒存在。女性的时代何时到来。女性存在的目的是什么?繁衍后代,性爱的快感,直到作为男性附属的财产,繁衍作为最高目标,新的权利形成并且渐渐取得认同。这变化是不知不觉的,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为了让女性活的更好,规则是为社会权利服务的。生命作为主体的一部分,面对更大的机遇。女人怎么变成人?怎么真正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与建立。对政治生活的参与,阿伦特,女人的劳动是一种基本社会活动,工作在养活自己中获得意义。

    行动参与城市生活的运转。男人制定的规则之后,反复强化这个规则,变成是规则在管理女人,让女人过得更好。获得自我满足。私人生活和家庭生活。

    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是辨别女性地位的指标。因女人而开始的战争,保卫女人的战争,女人作为祸水。海伦的长达十年的战争,阶上马前死的杨玉环,女人是威胁,生命权利的角度来看。纳粹完美无缺的种族是可以定位成男性阶级。为了保证男性的地位,他们胆小恐惧,觉得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需要制定一些制度来规范女人。男性与女性的战争一直无法消除,或明或暗。水晶的诱惑,物质化的生命。她们的职责是美,是需要被保护的当然需要顺从于保护者。披着生命保护的袈裟,口口声声念着普渡众生的法语。贱民的归宿。

  4.         我所想写的,是音乐让我理解的主题。
            《Bandits》这部影片一开始就直接将我带入主题:女犯人、音乐。这看似是两个冲突的矛盾体却被以“不可分割”的关系放入影片中。女犯人们生活在高墙之内,四面铁窗,仰头看到的不是天空,是发霉渗水的水泥天花板;音乐是自由的象征,人们从音乐中释放情感,从音乐中感受自由。
            导演为何如此设置必有他的高明之处,而在我看来,女犯人象征的是无法活出自我的人,电影中的犯人设定为女性,可能是因为女性在社会中普遍比男性更容易没有自我;四面高墙、铁窗、冷漠的监狱管理者似乎代表着社会中的“监督者”或是“舆论者”,就是那些自以为“民意”的将人们意志消磨吞噬的束缚者。而后来出现的调查员们看似西装革履,更有文化和素质,其实他们只是比咄咄逼人的监狱管理员们多了一层道貌岸然,他们的实质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愚蠢的认为他们是自由的、他们是合法的、他们是正确的。
            他们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思维定式,早已使他们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生命,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没有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勇气,这就是死亡。
            回归正题,音乐。
            电影中使他们出名的也是他们最早演奏的那首歌叫“puppet”,理解为“提线木偶”或者“傀儡”,在这电影里,我取前者。
            之所以对这首歌有很深的感受,原因有二。第一,名为“puppet”,作为主线贯穿电影始终,也就是告诉了我这一群看似叛逆不羁的女人比谁都更想挣脱枷锁解除束缚做回自己。电影中的女人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可是现实中的人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机会,这是很可悲的一点。看似被社会否定并贴上“危险分子”标签的女罪犯们,实质不过是社会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们之所以犯罪,只是身上的枷锁比一般人更重罢了。Luna的暴力和狂躁只是自我保护和保护身边人的一种伪装,因为世界太危险,善良的人永远不被人看见,而邪恶能让人敬畏,同样让人视为威胁;Emma的冷漠和弑夫只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这同样是被社会所逼迫而形成的犯罪。说直白一点,他们反而更像是受害者,只是被一群自作聪明的人下了定义。Angel美丽但却幼稚,她的愿望是结婚生子,她犯了重婚罪。说实话,在许多日本外国的电影里我不止一次看到人们有“重婚倾向”,有些人甚至选择不登记。当同时爱着不同的人又不能在一起的时候,这种痛苦的心理没有经历过的人怎么会懂。于是一群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借着法律的名义对他们指指点点,甚至打上“下贱”的标签。Marie有忧郁症,但是她说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对电影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酒吧,Marie突然对着打火机的火苗说着人死后要被虫子吃掉,她希望她被烧掉。她的表情是那么的认真,一束火光照亮的是一幅慈祥的面孔,却对死亡有着自己的体会---她不要被肉体束缚在世间,她要化作一阵轻烟飘到Otto的身边——她自知作为一个越狱犯她死后不会和Otto葬在一起,她选择了这种方式。标题这句话也是Marie说了,她早就准备好了死亡,其实她是真正自由的。之前的都是为了心爱的人渴望自由,而如今深爱的人已去,她的离开似乎暗示着她最终的自由。
            这一群看似自由却其实是提线木偶的女人用他们的方式自在的挣脱着铁线。电影中的德国人民似乎是理想的自由王国中的人民。他们支持bandits,他们热爱音乐,他们热爱她们,可是他们不热爱另外的那些犯人。所以说,自由王国远远不能达到。
            第二个原因是这首歌以歌曲的方式恰到好处的代替人物的内心独白:
            Should I leave or stay,should I kiss your blues away,tell me what to do,
            I do anything for you,I'm just like your puppet on a string, you've cupet me,just hanging on, now hear my song,I'm just like a puppet on a string, oh can't you see,you're killing me. Ouhou... well I've had the thought to leave... I'm just like your puppet on a string,for in this game,you always win,
            女人做的许多事都是为男人考虑,而影片中的几个女人犯罪都是因为。即使这是一首动感的歌,我依然听出了其中的悲情和无奈。 这部电影将女人和音乐串在一起来叙说女人们寻求自由的故事。影片中,音乐是她们的灵魂,是除了彼此之间交流外,唯一能向外界社会表达的工具。片中没有旁白和内心的独白,使得最能表现她们心情的也就是在一旁宣泄的配乐。乐声的不断插入,结合交错梦想与现实的镜头,而“Don't forget to catch me”乐曲的反复高唱。 检察官们以为女人们拿出手枪是要袭击,当他们看到她们扔掉手枪的那一刻,他们一定是看到了自己的愚蠢吧。自以为是的高管,和言听计从的警员。
            回头再想想Marie说的,我们其实一直都和死人生活在一起,也许,灵魂不自由的人便是活着的死人吧。只有到那一刻发生时,我们才能真正看到。
            最后的结局看似不是“大合欢”,但确实是她们获得自由的结局。她们微笑着接受自己的命运,身体冰冷,灵魂却自在。
            即使是死亡,我依然看到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