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小小安妮 第二季 Anne with an E Season 2(2018)

小小安妮 第二季 Anne with an E Season 2(2018)

又名: 清秀佳人 / 红发安妮(港) / 勇敢的安妮(港/台) / 安妮 / 绿山墙的安妮 / 绿色屋顶之家的安妮 / 小安妮 / 安妮的故事 / Anne

导演: 海伦·谢费 阿曼达·泰平

编剧: 莫伊拉·沃利-贝克特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 Naledi Jackson Alina Mankin Kathryn Borel

主演: 艾米贝丝·麦克纳尔蒂 杰拉丁妮·詹姆斯 罗伯特·H·托马斯 达莉拉·贝拉 卢卡斯·杰德·祖曼 科里恩·科斯洛 艾默里克·杰特·蒙塔兹 达尔默·阿泽德 海伦·约翰斯 乔纳森·霍姆斯 Taras Lavren Shane Carty Kyla Matthews Avery Trask Zoe McGarry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美国

上映日期: 2018-07-06(美国)

集数: 10 单集片长: 45分钟 IMDb: tt7217164 豆瓣评分:9.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美加(CBC及Netflix)合拍的《#清秀佳人# Anne》(在Netflix名称为《Anne With An E》)被两方同时续订第二季,而且第二季将增加集数至10集,秋季开机拍摄的新季预定18年播出。

演员:



影评:

  1. 现如今,女性、种族问题是当下欧美所有影视剧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了,连绿山墙的安也开始涵盖了。小说本身不能算是完美,但看了会把你带回到那个平静美好的年代,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或是戏剧冲突,是一部非常优美的田园童话,缺点就是确实是too good to be true,公认最好的改编就是1985版,那版很好的捕捉到了原著的童话意境以及古典韵味。

    其实从第一季就看的出,不光是片名改了,整个作品都要彻底扩展,增加戏剧性,冲突,但是至少是没有完全脱离小说还有时代的,甚至有些部分我觉得改的相当不错,比如法国男孩杰里。

    我从不认为改编是一定要完全按原著来的,不然也就是不叫改编了,但至少要改的合理,同时还要契合时代背景吧。

    第二季算是完全走偏了,整个感觉就是他们不过是穿上了古典服装然后演的全是当今时代发生的事,甚至很像一部肥皂剧,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简直像是个是俗套狗血桥段大集合

    Drama1:淘金热,承接上一部的惊悚片一般的结尾,两个骗子把全镇的人都骗了,花了整整三集在讲这个无聊的插曲,然后发现其实删掉也完全没影响故事的走向。

    Drama2:吉尔伯特接生记,两个人在街上闲逛,突然就有黑人女孩要生小孩,真够想的出!第一季,把原本阳光乐天派的吉尔伯特彻底改成一个忧郁王子也就算了,把他弄的像个大人过于成熟也就算了,但这一幕真是怪异又生硬。接下去拍是不是要把他和安的床戏搬出了?

    Drama3:同性恋派对,安和戴安娜去参加姨妈舞会本来是件很值得期待的事,结果这编剧表示,一般的舞会太乏味,要玩就玩大的,于是就拍出了犹如马戏团班子一般的派对,加拿大那个时候再怎么也是英国的吧,英国的同性恋那个时候都还在痛苦挣扎,躲躲藏藏,这倒好,他们直接就开起派对,玩起异装癖了,第一季时编剧暗示了终身未婚的姨妈是同性恋,这季就直接在舞会上说了,安在舞会上的反应也完全说不通,就算她对这类事完全乐意接受,至少也该吃惊一下吧

    Drama4:普里西逃婚记,本来就是两个相爱的人互相各奔前程然后分手,硬是要弄成老师其实是同性恋,普里西女性意识最终觉醒,于是她在婚礼上上演逃婚这样廉价的闹剧,尤其她在雪里跑的那段无比做作生硬

    Drama5:女教师,为了与她的女性身份形成对比,一出场就让她坐了个那个时代不常有的电动自行车,穿裤装,教电学,女教师在那个时代明明就是在正常不过的工作,尤其是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教育的前提,至于让街坊大妈这么指指点点吗?最后为了拯救她,一群学生举着电灯泡,像是恶搞的喜剧一样。

    灵魂人物安被演员过于夸张的表演而变得张牙舞爪,编剧也把她塑造的让人生厌,尤其她和女教师第一次对话那段,简直像个急求关注的饶舌妇。还有就是说话以及演员的表演也是像个大人太过成熟,少了小孩少女的纯真。

    最后感觉这剧拍的是不是很赶,因为除了前两集,后面全是冬天,光秃秃的树木,爱德华王子岛是全加拿大最美的地方,完全没拍出来,再配上这剧的灰色调,看上去缺乏生机

  2. 怀着对原著的极大的热诚和对改编极大的宽容,我看到第九集终于看不下去了。编剧的水平和国内那些写狗血婆媳剧的九流编剧没差,人物各种崩坏,剧情各种瞎凑,想加入各种现代新潮元素能力却不够,无法将其融入到剧中那个时代里,也无法契合原著的精神。好好的惹人喜欢善良热情的安妮被写成了个动不动就冲动,天天惹事的麻烦精和闲话精。如果真像剧情所说在孤儿院受到过很多欺负和苦楚的话,怎么会不懂察言观色,怎么会不懂得换位思考。让我无法再忍耐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第九集安妮毫无顾忌地自以为聪明伶俐地在刚认识的人面前曝露自己朋友逃婚的事实,这样的抖机灵是安妮会做的事吗?是那个善良可爱的女孩可能会犯的错误吗?编剧为了制造所谓的戏剧冲突把人设都扔到大西洋去了。越到后面越明显,几乎每个主要人物都在发神经做一些不可理喻不符合人物性格的事。越看到后面越是没有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几乎人人面目可憎,不面目可憎的就十分扁平化。真的是浪费了我这么多的热情和时间,也浪费了剧中那么美的王子岛和演员们的表演。可惜可惜。。。本来看完第一季有许多期待的,现在只有心痛。

  3. Anne,a girl with red hair and many freckles on her face, Obviously she's not beautiful,but I like her indeed.

    《Anne of Green Gables》is my favourite book when I was a child.I love Anne so much for the reason that I have much in common with her.Not beautiful looking,her red hair and my dark skin color,and always hoping to be a beauty, etc.Though I was not as imaginative as Anne,I also considered myself as a princess from time to time,I tried to be full of passion with life and never throw in the towel.But just as the age grows,I lost much of myself,imagination,enthusiasm,curiosity,etc.Without these precious qualities,now I just like a puppet.I sleepwalk through my days,doing the things that I've learned I'm supposed to do.That's so tragical.

    I'm sorry for my dismay,and I'd like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happier.Um Gilbert,to be honest,I do feel a bit jealous of Anne.Though I bear great resemblance with Anne in many ways,there is no such boy in my life.Gilbert is so nice that I almost fall in love with the character,he is brave,considerable,kind and especially supportive in such a young age.But unfortunately,life is just life,even though I'm 20 now,I haven't met my boy yet.

    Then,Mathew,the best man in the play who devotes all his love to the people he loves.In my eyes,he is like an angel, being a little shy and introverted.I don't know how to praise him,once you see the play,you can get my feelings.

    Maybe,the pain that Anne suffered was just preparing for the day meeting Mathew.Anne is so lucky and happy to live with Mathew and Maria.She reaps friendship,relationship and romance as well.Anne is the great winner and she deserves all of these.

    I wish I could be better and to find my real self I once lost.

  4. 以一种打破偏见的方式生活

    文| 刘双阳

    “在哲学思考过程中,不断变换我的姿势,不在一条腿上站得太久直至变僵,这对我很重要。就像一路上行的登山人,回过头来走一小段,恢复气力,活动活动别的肌肉。”

    —维特根斯坦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提到,我还会专门写写【小小安妮】的剧评。然后我发现它所向我展示的内容太丰富了,以至于一篇剧评可能完全不足以去描绘它多样的内涵和丰盈的纹理,然而我还是不想因为放弃这种描述的尝试,所以未来你可能还会看到我从其他角度写关于安妮的新的剧评。

    今天我想切入的视角是偏见。这个世界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歧视,我们即是这些偏见和短视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它们的施害者。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种对于剧中展现的种种偏见的描述,更是对我自己的一个提醒:永远以一种敞开的姿态去拥抱世界的多元,尊重差异和不同,学习欣赏别人的特异性和独特,然后让这个世界成为拥有绚丽多彩的艺术,而缺少独特的没有生命的模具。

    1. 固执的偏见

    为什么会选择偏见这个主题呢?

    要先从安妮的“身份”说起。安妮是一个孤儿,不仅仅是一个孤儿,还是一个从小不断在各个寄养家庭之间周旋的孤儿。大多数的寄养家庭收养了她一段时间,仅仅是因为他们需要人帮忙做家务和照顾小孩。所以相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来说,安妮经历了太多。

    安妮也因为自己的性格而被孤儿院里的其他孩子霸凌。拥有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她,一直想象着自己是一位落难公主,想象着自己拥有一个秘密的好友等等,而这些东西当她分享给孤儿院里其他孩子的时候,却成了她们取笑和嘲讽的对象。带头霸凌她的女孩说她是怪胎,辱骂她,打她。安妮太懂得被孤立和不被接受的滋味了。

    来到绿山墙之后,虽然有爱她的养父母,但想要好好地融入学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校里也充斥着那些说她是孤儿,说她没有教养,没有父母的声音(虽然她还有好朋友黛安娜)。那个叫比利的男生永远在找茬,还有叫乔西的女孩子,恨不得抓紧一切机会来羞辱她(比如在她剪了短发之后,到处说她是因为长了虱子才把头发剪掉的)。

    更要命的是,学校里有一位恨不得时刻拿别人的不同作为羞耻他们武器的老师。他对着温柔并且充满艺术细胞,正在跟安妮编头发的柯尔说:“既然你有那么强烈的女性倾向,为什么不坐到女生中间去呢?今天你就跟女生坐一起吧!” (教室里男女生是分开坐的)。他对着剪了短发的安妮说:“看来我们今天教室里来了一个新男孩。”

    安妮回到家,痛苦地跟养母马瑞拉申诉:“为什么人们那么享受为他人制造痛苦?”

    我想这大概就是根深蒂固的偏见之所在吧:因为你跟我不一样,或者跟我知道的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不一样,所以你就是不正常的,是怪胎,是异类,是需要被唾弃,鄙夷和排挤的。

    我想到上高中的时候发生的一件小事。事情大概就是有一个女孩子,她原来有点胖,后来减肥了,身材挺好的,会穿紧身牛仔裤,并且会像model一样走路。这个事情后来被大家传成:她减肥了之后就变得“很骚”,走路各种扭屁股,真让人受不了!同学们说这些的时候,会发出一阵阵特别奇怪的讥笑声。

    现在想来,这难道不是同样的偏见和短视吗?一个女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展现自己的性感呢?现在的我大概会为她的勇敢和大胆鼓掌,而那个时候,我只是听到这些话会觉得不舒服。并且听到这些话我也会害怕,我害怕自己有一天因为“做错了”什么而成为下一个被耻笑的对象。现在想想,我高中三年一天都没有穿过紧身牛仔裤,大概也跟这件事有一点关联。

    偏见无处不在,所以我们才要时刻提防,不让它蒙蔽了我们如实地看到世界的双眼。

    2. 换一个视角

    第二季【小小安妮】里最触动的情节之一,就是安妮和黛安娜,柯尔一起去参加约瑟芬姑妈在冬季举行的夏日主题派对。导演和编剧在这个派对里,为我们在这个人们因为对彼此的偏见而分崩离析的时代严冬里,建构出的一个如盛夏般灿烂的乌托邦。

    在讲派对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柯尔。

    柯尔是一个充满艺术天赋,敏感,细腻,温暖,瘦高的男孩。在其他男孩侃大山,打架或者讨论女孩的时候,他一般都是默不作声地选择在某个角落里画画。作为班上的“恶霸”,比利自然也是看他不顺眼的,于是有一次,当柯尔站在梯子上为墙面做装饰画的时候,比利故意把梯子弄倒了。柯尔从梯子上摔下来,并把右手摔成了骨折。等他骨折好了之后,却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像从前一样拿起画笔画画了,他没办法像从前一样控制自己的手臂了。

    柯尔跟安妮说,他再也不是从前的他了,他失去了自己的天赋。安妮跟他说,或许可以一起去参加约瑟芬姑妈(当然是黛安娜的姑妈)的派对,去“换个视角”。

    换个视角这句话在整个三季的剧情中出现了好几次,另一次我印象深刻的当安妮看到自己心爱的男孩吉尔伯特挽着其他姑娘的胳膊,感觉到伤心欲绝时,马瑞拉跟她说:也许你需要换个视角,我本来以为她要教导安妮什么,结果她带着安妮和马修,三个人一起坐上了热气球!

    我觉得换个视角的奥义在于,你不仅仅是在认识上,而是在整个身心上,站在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和高度,正如马瑞拉带着安妮做的那样。如果原来你在坐井观天,管中窥豹,你以为世界就是你看到的那个样子,那么现在你知道了,原来人们还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还可以这样思考和生活,还可以以那样的方式活着……

    我觉得这场派对,对于安妮,柯尔和黛安娜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转折。

    先来说说柯尔。他大概早就知道自己是gay了,但谁也没有告诉,这当然很好理解,毕竟在那样一个保守封建的村子里,有那么喜欢羞辱他人的老师(后来发现老师也是gay)和恶霸同学,换做是我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

    在派对上,柯尔才第一次知道,原来约瑟芬姑妈终身未婚,但却一直有一个非常相爱的女友和爱人,这场派对也是为了纪念她的爱人格特鲁德而举办的。在派对上,有人举杯,说致敬约瑟芬和格特鲁德,她们是她心中最美好的爱情典范。看到这些的柯尔,大概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可以不是异类,可以完全被接纳吧。柯尔后来跟约瑟芬姑妈“出柜”时,约瑟芬说到:我觉得能在某些人面前做真实的自己是一种幸福,一旦这种信任建立了,你们的连接会更加紧密,我也感谢你能选择我作为其中的一员。

    柯尔还在派对上遇到了一位粘土雕塑家,她告诉他说:“人生或艺术都不存在笔直大道。有时候甚至根本没有途径,只能打破墙围,于重围之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抵达他们必须到达的目的地。”然后她告诉柯尔,可以试试粘土创作,它会强壮他的手腕,说不定他还会爱上它,他的艺术天赋没有丧失,并且永远不会。

    柯尔后来打破了自己对于“丧失艺术天分”的偏见,重新用粘土开始创作,并做出了很多艺术品。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偏见不仅仅是局限他人的可能性,它们也在局限我们自己。觉得自己不正常,自己有问题,自己没有天赋,或者自己只能过某一种样貌的人生,都是一种作茧自缚的偏见。

    如果说这场派对对于安妮和柯尔来说是一种解放,是一种终于融入和被接纳的愉悦感受,那么对于一直受到保守教育的黛安娜来说更像是一种冲击,甚至还伴随着很多不适的感受。

    在派对上有一位技艺高超的职业钢琴演奏家,因为黛安娜也一直特别喜欢钢琴演奏,约瑟芬姑妈就迫不及待地把她介绍给这位演奏家,并且邀请她说说自己的演奏生活,她是这样告诉黛安娜的:“我走遍世界,到处演奏,分享我的乐曲。这样的生活美妙极了,只要你不在意辛苦的工作与旅行。这是你所向往的吗,黛安娜?”

    黛安娜:“我所向往的?”

    演奏家:“以音乐为生。”

    黛安娜:“我…..不是的。我想我能继续弹钢琴作为消遣娱乐,如果我丈夫同意的话。”

    约瑟芬姑妈听到这句,有点无奈地说:“看看你的周围,黛安娜。虽然你被这样教育,但你的人生并非一定要完全仿照你的父母。”

    我感觉那一刻可怜的黛安娜是举足无措的。她大概从来都没有想过,除了相夫教子,她竟然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自己的事业。更冲击她的,大概还是约瑟芬姑妈的爱情故事,因为她从来都没有想过,原来格特鲁德和约瑟芬之间,是爱情!

    有趣的是,当所有人都敞开心扉,把彼此的不同,差异和多样当成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时,一个处处恪守主流的人,却可能觉得无所适从,甚至反过来第一次发现自己无法融入。

    这派对上发生的一切,都让我想到2019年去美国休斯敦访学的经历。那个时候我和好友们一起去贺林在休斯顿的机构HGI参观,然后一起参加每年夏天都会举行的后现代合作对话盛宴。在5天的会议里,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清爽自在,虽然在我面前的,是一大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同行的友人中也有我的gay蜜,虽然我们没有刻意在会议上谈及性取向,但听到有与会的一个可爱的大叔讲到他和自己老公的故事时,还是觉得能这样毫不介怀地讲出这些,真让人轻松。

    会议上有墨西哥人,巴西人,芬兰人,瑞典人,加拿大人,挪威人,美国人,中国人……,这种多样性反而让我有种“回家”的感觉,丝毫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也从来没有被任何人仅仅当成“一个中国人”对待。所有人都是那么坦诚,开放,没有芥蒂。当一整个墨西哥团队拉着我们几个中国人跳舞的时候,我感觉他们就是我的家人。我还被一个八九十岁的修女奶奶“缠住”,非拉着我探讨中国哲学(汗颜的是中国哲学我自己学的也不多)。

    那段经历让我看到了世界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当我们所有人都放下成见,可以去全然尊重每个人的特异性,独特和不同时,当我们敞开心扉去拥抱差异,去好奇,聆听和尊重他人时,国籍,文化背景,甚至语言都不会成为障碍。那时一场我至今仍旧心怀感激的聚会,大概就像安妮参加约瑟芬姑妈的派对一样。

    并且这样的聚会并不是仅仅从认识上改变我的,虽然那些工作坊和分享都引人入胜。最触动我的,大概是我具身地感受到了一个人可以活成什么样子,当你周围所有人都在活生生地演绎着各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并且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到极致时,那一刻你是无畏的,你只是简简单单地知道,你也可以这么做。

    3. 以一种打破偏见的方式生活

    【小小安妮】里还有诸多这样的打破偏见的故事:吉尔伯特外出打工时遇到的黑人朋友巴什,新来学校里任教的首位女教师史蒂斯,第三季里出现的印第安原住民等等。借着剧集,我可以窥见导演和编剧,在改编这部写于1904年的文学作品时,所展现出的对于当代平权议题探讨的野心。

    我觉得偏见更像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汲取到的各种关于“人应该是怎样”,“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正确或唯一正确的”,“什么是可以被接纳的”种种条条框框。我们在文化和自身经历的土壤里汲取这些东西,并深信那些不符合这些框架的人,是奇怪的,是异类,是不可理喻的,他们过着某种“愚蠢”,“罪恶”,“不道德”的生活,或者至少,他们“不正常”。

    这种偏见无处不在,并且不是只发生在“别人”身上:我看到妈妈去菜市场买那些已经不新鲜甚至有溃烂的打折水果时所表现出的厌恶,我听到别人的普通话“不标准”时的不耐烦,或者我看到别人做出了与我期待相反的选择或者言行时所感觉到的对方的“奇怪”,大概都可以算作是某种形式的偏见。

    要描述出偏见似乎并不难,甚至现在,基于种族的,民族的,性取向和性别的偏见,正在一点点在世界文化的土壤里溶解,或者至少有了新的可能性。但一个人如果真的想敞开胸襟,不带有偏见地对待周围每一个人,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偏见在更多时候,是微妙的,是不显著的,是不易觉察的。

    举个例子,就算你读了很多关于平权的人文著作或者哲学,你觉得自己对于黑人或者少数群体没有任何偏见,但当一个黑人真正站在你面前,跟你打招呼的时候,你能像对待任何一个陌生的中国人那样对待他吗?那些关于黑人的偏见,比如他们很危险,他们有暴力倾向之类的想法,会出现在你脑子里吗?偏见并不在脑子里,而是在我们对待一个人的行动和态度里。

    如果说偏见是一座复杂的大厦,它一定不是一天建造成的。所以要拆除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座大厦,需要我们一砖一瓦地解构,需要我们在每一次面对自我设限,或者是评判别人的是非对错时,不断检视自己是否只有某个单一的视角,是否在打压,贬损他人的不同和独特,是对别人的生活方式感觉到好奇,还是对那些跟自己不同的人不屑一顾?

    打破偏见就是当一个人跟我说,她想要跟父母断绝关系时,我不会觉得她不应该,或者她怎么不知感恩,而是好奇发生了什么让她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去好奇她故事的脉络,去好奇她的选择背后对她重要的价值,去好奇那些我全都不知道的事情。

    打破偏见就是当一个人告诉我她出轨了,我不会觉得她没有道德底线,或者她“不检点”,而是好奇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她跟我讲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什么,好奇她需要我做些什么,或者我怎样才能听到,她最想让我听到的。

    打破偏见就是当一个人拿着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书来找我,上面写着“精神分裂症”或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时,我不会看到一个“患者”,并且不会让这些诊断阻碍我看到这个人本身。如果她表现出某种“症状”,我会好奇这些“症状”是如何帮助到她的,或者它们是怎样协助她面临生活的困境的。我会好奇她想要怎样的生活,我们还做些什么,有什么是她觉得我需要知道的。

    打破偏见就是当我听到自己说“我讨厌他”,或者“这件事情我做不了”,再或者“大家一定对我很失望”的时候,再问问自己没有看到什么,漏掉了什么,或者事情真的是我想的那样吗……

    最后我想到合作对话创始人贺林·安德森,和反思团队创始人玛格丽特的两个故事。

    一次在贺琳的工作坊上,有人站起来表达了工作坊的某个设置让很不舒服,贺琳没有为自己做哪怕是一句辩护,她立刻说了对不起,她犯了3个错误(分别列举了一下),然后说她以后要如何做。全程你看不到她有一丝丝不满。而另一位我的老师说,如果换做是他,就很想告诉那个人说:你不满意就给你退钱,别参加了。

    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我们在跟玛格丽特做督导的时候,有人问她:学了合作对话之后,反而对那些评判他人的人有很多不满怎么办,她说(我的转述):我们学习后现代不是为了让它成为一种新的权威和标准,而是让自己可以对于他人的评判和视角更加好奇和开放,并且我们不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而是可以对他人不同的观点敞开。

    换句话说,我觉得打破偏见,也意味着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偏见保持好奇和开放。

    今日份祈祷:愿我们都能以持续打破偏见的方式,活出生命的多元和多彩!

    愿我们都能像安妮一样,勇敢无畏地做自己,同时也为别人可以做自己打气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