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虎胆龙威 Die Hard(1988)

简介:

    警探约翰•麦卡伦(布鲁斯•威利斯 饰)从纽约来到洛杉矶,见他分别已有半年之久的妻子霍莉(邦尼•彼地丽娅 饰)。他被邀请参加在一栋大厦的30层举行的圣诞晚会。然而一群匪徒却打起了大厦金库中存有的六亿多元公债券的主意。他们封锁了大楼,将参加晚会的人扣作人质。麦卡伦侥幸逃脱,只身与匪徒们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演员:



影评:

  1. 昨天一口气看了三集《虎胆龙威》(到底是虎胆龙威,还是虎胆威龙?),得出几个结论:
    1、布鲁斯威利斯是史上最倒霉警察;
    2、FBI探员和警察局长都是傻逼;
    3、记者都是搅屎棍。

    在第一集中,老布正在与坏蛋生死搏斗,那个操蛋记者把布鲁斯威利斯的小女儿搬上了电视,差点让老布永不翻身。第二集中,这个操蛋记者再次出现。以令人敬畏的敬业精神,通告了恐怖分子劫持机场的消息,造成机场大混乱。
    《虎胆威龙I》拍摄于1988年,据说是为了影射1972年的一次举世震惊的惨案。那就是慕尼黑奥运村事件。1972年9月,正值第二十届慕尼黑奥运会举办期间,一天早晨,8名“黑色九月”武装恐怖分子闯入慕尼黑奥运村以色列選手驻地,当场击毙了以色列举重教练、运动员约瑟夫·罗曼,另有9名运动员及两名教练被当作人質,关押在慕尼黑奥运村31号楼。数小时后,德国警方想从楼顶爬入室内营救人质,却发现,自己的行动被电视直播。而观众包括了室内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导致营救行动失败,9名人质全部死亡。西德警官1人死亡,另有好几名警察受伤。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很敬佩片中记者的执行力。那种为了挖掘新闻线索,无所不用其极的办事风格,很对我的胃口。虽然在导演眼中,他们只不过是一群愚蠢、自以为是的家伙。虽然他们将恐怖事件娱乐化的解读方式,可谓“凉薄”,但却堪称敬业。

    《虎胆龙威II》中,老布的妻子在飞机上质问记者男:你为什么把我女儿搬到电视上,你伤害我女儿了!
    记者男说:公众有权利知道任何人的任何事。
    老布妻子语带尖刺的说:公众只不过是你脚下的石子,你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去踩着他们。
    这句话很尖刻,但也很实在。“大众的知情权”,很多时候,只能作为记者的遮羞布。第一集中,记者男面对大楼里的恐怖分子,兴奋的高呼,五套节目,你们等着后悔死吧!第二集中,记者男得知机场被劫持、飞机坠毁的消息后,自我陶醉的说:普利策奖,我来了!
    促使他行动的,丝毫没有大众知情权的影子,只不过是充满铜臭味的收视率和普利策新闻奖。就像许多人现在对教师这个职业感到痛心疾首一样,“记者”身上的道德光芒褪去之后,许多人也有种世风日下的感叹。很多人想不通,他们竟然也是一群苦力讨饭的俗人。在他们身上各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丝毫不比那些炒房团、股民们少。我想,也许这才是观众讨厌他的根本原因——是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

    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部港片,杜琪峰导的,《大事件》。在《大事件》中,媒体被当成警匪双方利用的工具。先是警察被拍到面对悍匪的各种无能表现,导致全市哗然。为了挽回警队公信力,决定对抓捕行动现场直播。可惜,悍匪之所以叫悍匪,是因为他们并非吃素,警队在抓捕行动中,处处受挫。这样的镜头,当然要剪掉。然而,悍匪们把警察的熊样直接传送给了媒体。警队的完美计划,直接成了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这些影片中,新闻媒体扮演了一个危险的角色:他们是搅局者。一般来讲,事件中的冲突力量有两种,一种是建设者,一种是反对者。他们构成了冲突的锋面。正义与邪恶之争,只看两股力量谁更强,谁就能获取胜利,获取这个世界的统治权。但是,搅局者是横生枝节的力量,它的存在,让格局变得波谲云诡,莫可名状。它让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拥有这个世界。它对于建设者和反对者都是危险的。但是谁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以我的浅见,这正是新闻媒体的力量。搅屎棍角色。
    《大公报》有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以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如果我说《大公报》是搅屎棍,就太亵渎前辈了。我的意思是,要当好搅屎棍,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没有“四不原则”,只能成为某种力量的附庸,成为大棒,连搅屎棍都比不上。

    但话又说回来,搅屎棍是不讨好的。
    在第一集中,搅屎棍记者在万众瞩目的直播镜头前,吃了老布妻子的狠狠一击,牙都碎了;第二集中,这个可怜虫被老布的妻子用电击器直接打得口吐白沫,四肢瘫软。
  2. 斯内普教授风靡全球,真正喜欢他的人,比如我,不满足于停留在这个角色,找遍了所有能找的资源,才发现虎胆龙威这部影片以前就看过,很喜欢,却不知道是艾伦里克曼演的。

    这部影片好像是他的第一部好莱坞大片,演的是片中的反派。跟以往那些浑身肌肉,面目狰狞的反派不一样的是,他这个反派很独特。穿着超有型的风衣,念着圣经,他出场了,优雅的绅士,让人想不到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棍。杀人之前给足考虑的时间,举起手枪好像拿起一杯红酒一般的淡定从容,倒数三个数温柔得像哄孩子睡觉 (他是典型的英国佬,有着被称为天鹅绒般的嗓音和高贵的牛津腔,却为了电影学了一口美国腔,天衣无缝),扣动扳机却毫不犹豫,杀伐决断胸有成竹。然并卵,反派再厉害也是被杀的命。最后他从上百层的高楼掉下去,这可能是电影中唯一狰狞的镜头,据说拍的时候说数到三就松手,结婚剧组数到一就放手了,吓死宝宝了23333。

    总结一下,虽然是八十年代的片子武器很过时了,但是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

  3. 昨晚重温了一遍Die Hard(第一集是经典中的经典,就像好莱坞绝大多数系列一样。电影都很熟悉,不多说)。看电影就像看书,隔一段时间重温,就会又发现有一些以前没有留意到或者无法留意到的东西,这次也不例外。举一个例子。
     
    看到其中有一段戏,讲John McClane戏剧性的遇到了Hans,Hans此时装扮自己是名逃出来的人质,企图获取John的信任,甚至还取得了John的一支手枪。但最终还是被John识破。原来,Hans是德国人,虽然他尽力伪装成美国口音,还给自己编了一个美国名字,但是John早就听出了破绽。
    昨晚看到这段戏的时候,就觉得有点兀突。
    第一,情节上有点不合理。Hans手下有那么多劫匪,去哪里都是前呼后拥,怎么会一个人跑到偏僻的角落里,被John抓住呢?
    第二,画面和声音明显跟前后有些不匹配。特别是画面偏淡。
     
    然后,查了一下IMDB,果然这一段有些特别。一开始的剧本中,是没有这段戏的。导演John McTiernan希望安排一个正反两大主角的面对面的戏,苦于没有地方下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Alan Rickman(出演Hans)能够模仿德国人说美式英语的口音,于是灵机一动,补拍了这场戏。
     
    Alan Rickman其实是英国人,之前一直演出戏剧,所以造就了很好的表演功底(仔细听,他电影中模仿的口音真是惟妙惟肖)。这部戏,是他第一次在美国电影中被大众认识,随后出演了不少好莱坞电影(如Harry Potter里的神秘教师)。
     
    至于Die Hard中的那帮劫匪,既然大多是德国人,自然对话穿插了不少德语。不过,最早版本电影中,很多德语都是随口说的(大概导演估计没多少德国人会观看),不符合语法,甚至不符合剧情。后来电影大热后,才做了修正,除了Hans的部分(大概不好重做配音)。另外我在想,这些劫匪之间完全可以用德语沟通,这样神探John虽然抢了一个步话机,也没办法啊!这也算是一个不合理之处吧。
     
    电影大热后,在德国(西德)上映时,那些劫匪被改编为“欧洲人”,也不再说德语,甚至Hans、Karl等劫匪的德国标志性的人名也被改了。这也是电影政治化啊!
  4. 电影在绑架对峙枪战爆炸等常规动作片主线之外垒砌了许多有意思的支线人物情节。

    孤胆英雄、爱妻人质、笨贼蠢警、司机记者等共同参与到这场精彩的斗智斗勇中,人物关系彼此勾连,当然最后要实现大我和小我的完满统一。

    匪徒开仓和片尾都用到了欢乐颂。布鲁斯威利斯88年扬名之作,现在看也是很出众的商业动作片。♡(*´・ω・)(・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