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火龙对决 火龍對決(2010)

火龙对决 火龍對決(2010)

又名: 火龙 / Fire of Conscience / Fire Dragon

导演: 林超贤

编剧: 吴炜伦

主演: 黎明 任贤齐 王宝强 叶璇 廖启智 徐若瑄 刘浩龙 应昌佑 汤嬿

类型: 动作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0-04-01

片长: 106 分钟 IMDb: tt1602500 豆瓣评分:6.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重案组探长文方(黎明 饰)自两月前妻子遇害后,脾气变得暴躁古怪,因对犯人动粗经常被人投诉。一桩妓女被杀案的调查过程中,文方认识了总区重案的高级督察纪少群(任贤齐 饰),并派手下帮他找回了被偷走的手机。妓女被杀案调查与一宗枪火案交织在一起,重案组和调查枪火案的分队联合行动,不料伏击行动遭泄露,双方在茶楼展开激战,文方手下兄弟身受重伤,纪警官也随后赶到,在协助追赶嫌犯途中被嫌犯开枪击中。妓女被杀案嫌犯初步锁定重案组探员高祥安(廖启志 饰),文方因包庇手下被停职。在众多兄弟的协助下,重案组抓到高祥安口中的戴渔帽的嫌犯,嫌犯对杀人案供认不讳。在压送嫌犯过程中嫌犯打个手铐并打伤祥安逃脱,接二两三的事故让文方对警界内部人员产生怀疑,在探员小美(叶璇 饰)的协助下,文方终于找出隐匿于警界之中的“老鬼”……

演员:



影评:

  1. 真黑啊,满大街全是睁眼瞎,伸手不见六指,江山一笼统,井底没窟窿——从《火龙对决》里所描写的香港世相来看,偌大的特区,怎一个“黑”字了得?

    身怀六甲的孕妇在公车上指认盗贼,结果同车人都噤若寒蝉,贼人逍遥法外,孕妇反遭报复,命丧毒手;未成年的小姑娘像狗一样被关在铁笼里,浑身上下都布满汩汩流血的伤口,可怜见的,被解救出来时她还在为所谓的“叔叔”辩护;做一楼一凤的钱没收着,喉咙却穿了个窟窿,其状凄惨,死不瞑目;一个来自内地的农民工则因妻子被绑架,不得不为悍匪卖命,最后更是成了标准的人肉炸弹,霹雳一声后在香港街头灰飞烟灭。至于警局,老警察的老婆跟人跑了,留下个女儿独自抚养,唯一的爱好就是借酒浇愁,然后时不时的照顾下一楼一凤的生意;少壮派能力强、学历高,只是因为爱上有夜总会前科的女人,便得不到重用,无奈之际借下高利贷,并铤而走险;刚入行的小警员,则是因为父亲罹患重病,医药费沉重,于是与上司同流合污,不为别的,只为能让老父苟延残喘……

    剧情是有些黑,不过导演林超贤还是用了很炫的影视语言来讲述这个快节奏的故事。特别是那个黑白色调拉出的长镜头,打翻的咖啡、升腾的香烟都拽了吧唧的在大银幕上定格,很有仪式感。而黎天王呆坐在Bus上的卖相也很抢眼,满脸胡子碴,毫不理会周遭缥缈的人来人往,估计刚进来的观众还以为是天王新发的单曲MV。当然这样的手法没错,要在影院里吸引眼球,应当尽可能挤干水份,90分钟给观众的感觉不应是冗长,而是稍纵即逝。《火龙对决》充斥着火爆的动作戏,能加上这几段戏份抒抒情,一张一弛,观众的神经刚好能放松一下。

    林超贤在片中运用的主要修辞格就是对比,或者说反衬。他总是在火爆、残忍中突如其来的插科打诨,印象最深的一场戏便是警匪持枪在楼内对峙,气氛凝固之时忽有老妇出现,便开始骂骂咧咧的训斥这几个不讲公德的年轻人。于是乎,枪林弹雨之前,影院里先有了几许会心之笑。所谓以静制动,这也是亚洲电影暴力美学的惯用手法。而除了场景,片中的人物造型也颇有反比效果:黎天王的“犀利哥”打扮很拉风,而且腔调明显比《十月围城》里靠谱得多,毕竟回到了熟悉的时装港片题材,黎天王的货还是对版的;更有意思的则是谭凯,这位杀人不眨眼的刀哥居然时时以黑框眼镜示人,书卷气分明掩盖不住那股骇人的戾气——当然,黑框眼镜的时尚含义很复杂,十几年前我在录像厅里看到吴启华戴着黑框眼镜当变态杀手时,就已然觉得这玩意有几分邪性。

    《火龙对决》的演员队伍很扎实,叶璇、廖启智都是TVB培养出来的实力派,配戏也配得火花四溅。大陆演员也为影片加分不少,王宝强和汤嬿基本都是本色演出,一招一式本来就是那么回事。我个人还很喜欢岳小军,还是《疯狂石头》里那个范,说他是华语银幕第一猥琐贼,估计无人敢有异议。

    当然,我是在大陆影院里看的《火龙对决》,本片会不会又搞一国两版,我不得而知。单看这个大陆版,已经比《窃听风云》要火爆得多,而且也黑得多。常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电影里被描写得越黑暗,在现实里往往就越和谐;而电影里总是歌舞升平、其乐融融,现实里却早已是危机四伏、矛盾重重。我们得感谢香港影人,感谢一国两制制度给香港影人留下的自由创作空间——在台湾电影工业破产以后,是港片让中国观众们有了全新的体验:原来中国人的生活还可以被描写成这种样子。所以说,《火龙对决》在银幕上虚构了所谓的“黑幕”,反倒映衬出一国两制下香港的“留白”。

    大陆影人拍公安,只能拍成人民英雄;而在林超贤的镜头里,香港警务处简直就是没有石狮子的宁国府——每每警署大门出现在银幕上,“香港警察”四个大字总是横亘在人物头顶,来自权力的威压再加上起衙门里的黑暗,不禁让观众心生凉气。不过电影就该这么拍,宪政环境里的公民意识,是一定要对权力部门做“有罪推定”的。在电影里丑化你们,是因为对权力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也不代表你们就真不好。林超贤拍成这样,律政司也不可能会去告他。须知在宪政环境里,大众文化中总是充斥着“权力阴谋论”的调调。

    林超贤自己对“火龙”的典故有解释,据说是源自十九世纪大坑村民舞火龙战胜瘟疫的故事,借此来指代人性的阴暗面。不过更让观众印象深刻的,还是任贤齐的那句台词:“造成这一切(罪恶)的不是我,是制度。”(大意)

    Bingo!就是这么回事。
    当然,他说的是香港,是万恶的资本主义。
    执导过《闪闪的红星》动画版的林超贤,这点觉悟还是应当有的。

    (南方网专稿,转载须注明出处作者)
  2.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前3/4太精彩了,港片近年能够有如此好节奏的片也就是上述到《无间道》,其间的《黑社会》、《窃听风云》、《放逐》和《复仇》都比不上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
    当然,其中有向《HEAT》和《S.W.A.T.》等电影致敬的桥段,节奏把握的非常好不论是文戏或是武戏的节奏,配合电影的配乐,非常的引人入胜,黎明演的非常好,王宝强次之(虽然还是有笑果),任贤齐也非常的不错,都贡献了从影以来警匪片的最佳演出。
    各个配角虽然没有走出港产片过于脸谱化的旧病,但也扮演好了各自的角色,尤其是黎明的部下,都塑造的令人印象深刻。
    不得不提的是气氛营造和影片的节奏,导演把握细节的能力令人惊喜,故事的详略得当,在高潮剧情前的铺垫尤其精彩,非常有说服力,几场枪战都是自《枪火》后可能令我印象最深可的香港枪战场景,尤其是餐厅枪械交易的一场,非常的精彩。
    但是故事自抢劫可卡因后急转直下,为了引出“火龙”的寓意,开始非常的拖沓,导演立即落入俗套,搬出了舞龙,神庙等香港元素来结尾,本来非常合理的剧情迅速崩溃,关于任贤齐为何要堕落,黎明的心理斗争都非常不合理,最终二人对决及其缺乏戏剧效果,为了“火龙”多次做作的特写舞龙的镜头,直到最后黎明引出“心魔”作为电影的主题,说教意味非常浓厚,显得缺乏基本的诚意和吸引力。
    这可能是很多东方文化背景下导演或编剧的原罪,为求艺术效果,太依赖符号化或象征主义元素表达影片立意,缺乏剧情铺垫,直接进入善恶观的讨论,想要拔高电影的深度,好像已经成了电影的必备元素,我不记得《盗火线》或《热天午后》或《血溅13号警署》中有任何的道德说教,但不得不说在生活化的情节和台词背后,其实蕴含了深刻的主题。
    这也说明了电影界的一种肤浅作风,片面追求电影深度,导演争先恐后要进入殿堂,但其实自己缺乏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和深度思考,不得不说是当今华语影坛的一个遗憾。
    不过这部电影真的是一部技巧非常高明的电影,导演在电影本身上有了很深的功力,不过还是敌不过“心魔”作怪,最终自己一手毁掉了一部本应是香港警匪片高峰之作的优秀影片,让我一直从电影院遗憾到了现在。
    确实每个导演都是有一个获奖或名垂青史的“心魔”,能否抵制这个心魔,就看导演能否遇到改变他的火龙了。
  3. 自从《无间道》横空出世后,港产警匪片便有了新一轮的格局,首当其冲便是主题上开始不满足于一般的商业诉求,而开始阐明一些类型片之外的生存之“道”。《无间道》的“道”字申引来自《涅槃金》,并且在佛学教义中大做文章,自此之后,港产类型片中就大行“救赎”之道。

    《火龙》在主题上与过往的《伤城》也并无太多突破,教人忘记过去,戒嗔戒躁,同样是“救赎”体的类型电影,更拿来“火龙”民俗来做文章,除了文化保育作用外,这方面的使用倒是显得新鲜。但是电影的缺陷也是由此而来,电影用“火龙”象征去除瘟疫的精神力量,却又太过执着于宣扬“去除瘟疫”的教义,而忽略了类型电影的商业本质,电影结尾有一段黎明的独白,将电影的拍摄目的说得相当“露骨”,过于作者论的企图无异于画蛇添足,非得将一部商业电影拔高层次,结尾更落得“火龙”民俗宣传片一般的结局,实在使电影效果大打折扣。

    撇除电影“论道”的伪作者论不谈,从类型片上看,《火龙》确实是一部精彩之作。在场面的处理与动作场景的设置上相当圆熟,是林超贤自我风格提升的一部佳作。数年前,林超贤在《重装警察》中展现了自己在武器装备方面的研究,年前有《神枪手》为狙击手树碑立传,《火龙》在枪械装备上并没有太过特意着墨,但各个场口的枪战戏却做得精致而震撼,继续强调了他在枪械动作方面强调真实质感的努力。可贵的是近来的林超贤作品每部都欲在画面上表现出一番新意,上次用纪录式镜头完成《证人》,此次的《火龙》则使用对比度高的鲜亮画面完成于“火”字主题的互相照应,片头的一段定格黑白长镜则相当有镇场的威力,甫开场便能令观众瞬然入戏,开头的设计显然也是沿自于《证人》片尾的定格技术,林超贤对于技术的迷恋可见一斑:从道具到画面,他的技术癖好让他的电影显示出了一种固定的“格局”——尚未算得上风格,却十分有标签性的意义。

    《火龙》另外一个亮点是电影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的人物塑造,除了沿袭了双雄片的形式,两位主角的个性更是设计成善恶难辨,电影以人性出发,在人物正邪两面性上大做文章,使得电影显得更为真实及有人情味。其实港产片早有在人物多面性的处理上有着优良传统,人物亦正亦邪的设计在古典小说与武侠小说中就已经有了源头。但是《火龙》的非凡之处在于,它的两位主人公俨然都算不上正面角色,但竟然能够安然避过广电局的剪刀,就这点而言,他的代表性意义就已经不言而喻了。


    香港类型片喜欢用佛家哲学来做文章,一方面对外带着东方神秘主义的影子,一方面也是在宣传香港保留较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但类型片格局不停地在宿命与怪力乱神的思路中行行进进,踏到今天已经类似一个死角了,无论是“佛经”还是“龙”,讲得多了都难免有点神神叨叨的嫌疑,连杜琪峰都已经从心理学上开始着力了,香港的其他电影导演却依旧死守着旧观念不放——也未免太过安土重迁了。早期香港警匪电影有吴宇森的浪漫主义,后期有杜琪峰的黑色宿命论,而后刘伟强打造出另一番辨证哲思的新境界,如今呢?

    其实香港电影的东方特性不能丢,但总是“宿命与救赎”那一套,就实在太过不思进取了。《火龙》在整体的格局上表现上乘,但在创意和主题上的无力也相当明显。林超贤之所以长期以来无法形成自己的强烈风格与作者能力,在剧本方面的短板似乎不能再无视了。《火龙》纵然精彩,依旧逃脱不了一般警匪片在人脑中转瞬即逝的命运,始终成不了经典。

    【网易专稿】
  4. 全片充斥着烂俗的商业片桥段,基本上没什么惊喜。片头用静态场景照片的形式,有些创新,但并不很出彩。结尾是个文艺片结尾,虽然并未显得多么跳脱,但也不过尔尔。

    两大主角,不管是反面还是正面,都力求人性化,反而有种脸谱化的感觉。用文艺片的结尾硬生生的扯出一个道理,也难以引起共鸣。

    有一小部分动作场景,尚且值得一看。

    演员方面,王宝强有小小进步。他的消失,有小小震撼。

    火龙表演,看来很有看头,有机会一定现场看看。但是,它在片中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