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特蕾莎修女 Madre Teresa(2003)

特蕾莎修女 Madre Teresa(2003)

又名: 德蕾莎修女 / 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

导演: 法布里奇奥·科斯塔

编剧: Massimo Cerofolini Francesco Scardamaglia

主演: 奥丽维娅·赫西 塞巴斯蒂亚诺·索马 英格里德·卢比奥 米歇尔·门德尔 内尔·斯杜克 瓦莱里亚·卡瓦利 Carlo Cartier 菲利普·杰克森

类型: 剧情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 英国 意大利

上映日期: 2003-10-19

片长: 180分钟 IMDb: tt0375986 豆瓣评分:8.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本片内容跨越了半个世纪,真实而深刻的记述了德蕾莎修女秉持著对上帝的信仰与奉献的精神,发扬人性至善的光辉,超越国界与藩篱,给予数以百万计贫困苦难的人带来 希望与尊严慈悲的恻隐之心,无怨无悔的照顾无依无靠的人们,让他们知道有人关心著他们,她抚慰了苦难人的心,发扬了信、望、爱的至高精神,为那些弃婴、麻疯病人以及比穷人还穷的人们默默付出,鞠躬尽瘁。

演员:



影评:

  1. 看完特蕾莎修女这部电影后,我总是在想:是什么力看使一个爱美的女子几十年如一日,放弃了安逸的修女和教师生活,穿上了穷人的衣展,一天扎进贫民席、难民营和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中?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柔弱的女子勇敢地担起拯教穷人于水火之中的重任?换作是他人,偶尔为之尚可,一辈子像她这样,真的很难。为什么特蕾莎修女能够做到呢?我想大概是因为特蕾莎修女心中始终有一盏大爱之灯,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怀大爱心,做小事情”。正是这盏大爱之灯照亮了阳光不曾照到的角落,驱走了人类的自私和冷漠,点亮了一个平凡女子的生命。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2016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支月英,她是一位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授予她的颁奖词为: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是什么让一位正处在花季的少女放弃了安逸的生活,踏上了远离家乡的路程?我想这也是爱,真是这种朴素的大爱之灯让她的单薄之躯充满了力量,她要将这种力量传递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谁说女子天生脆弱,支月英用她的大爱之心照亮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真正了解到大爱的力量,也给我们现代人做了一个很好榜样。 从现实回到电影里,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做一个住在穷人中间的穷人。”在这个社会是很难想象有人会这么说的。人人都想做富人中的富人,为此可以不择手段,挤破脑袋也要钻进这个圈子。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当德雷莎修女做出这个决定时,就连当时教会中的其他人也不能理解。群众中也有许多人攻击、抵挡她。但她没有退缩。她看到穷人或者生病的人那种怜悯的眼神让人敬畏。她把他们收容到一起,为他们建立收容者之家,提供食物和简单的医疗。她没有什么钱。这些食物最开始都是靠她去乞讨得来的。后来,一些被她感动的人越来越多,就都与她同工。再后来,又打破重重阻拦建立和平之城。 说实话,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向特蕾莎修女学习,不但是她的工作方式,态度,更是她的理念。她之所以能做这样,就是因为她是怀着对上帝的爱去做的。所以她创造这样的神话和奇迹不是偶然,是她的信仰的结果。这种信仰能让她超越现实的利益追逐,以宗教的行为把世界上的存在物统一一到一个伟大的意义之中,在这种意义中,已经没有任何世俗事物的意义。尽管身在此岸,心已经超越现实抵达被岸世界。人们也许还会迫间,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事实上特蔷莎精神告诉我们的是:人,作为意识的存在物,必须具有超越看得见的世界的精神支柱。这种支柱就是我们的信仰,只要这种信仰有益于人类和社会,就可以赋予我们的生活以伟大的、不同寻常的意义,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来。 她使自己成为穷人,然后选择为最微小的那一个而做—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 与此同时,以最微小的方式去落实她的服务。因为这种深信,所以特蕾莎修女在一切的事情上,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微小。在她看来,如果真正地要为最微小的那一个而做,就必须使整个教会在各个方面从始至终地保持完全彻底的微小。她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有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 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如果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其实也可以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 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敞开心灵。” “有一天晚上,我们找回来四位流浪者。我把其中的三位交给其他姊妹,专门照顾剩下那位看起来最糟糕的。我尽力做了所有能为她做的事。之后,当我把她扶上床的时候,她的脸上浮现出了笑容。她拉着我的手,说了一句话就死了。她说:谢谢你!” 这是特蕾莎修女在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演讲中叙述的一个故事。对我们来说,这个故事意味着什么?有人说,这个故事是悲惨的。特蕾莎眼看着那个人在自己怀里死去,那时她该有多么悲伤啊! 有人说,这个故事是感人的。那位流浪者在临终前,得到了人的待通,体验到了爱。这些都是令人信服的解读,不过我更愿意强调这个故事的另一个意义: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特蕾莎为什么能够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并且这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如何影响她的选择的。 我们都知道富人有很多财产,但是特蕾莎告诉我们,穷人才更能给予。我们都知道弱者需要别人帮助,但是特蕾莎告诉我们,弱者才更能助人。那么,穷人是如何给予的?弱者是如何助人的?特蕾莎说“衣食不济的穷人也很了不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特蕾莎曾设想过,如果自己处在那位濒死妇人的境地会怎样。是为饥饿而哀嚎,还是为寒冷而哭泣? 都有可能。但是,那位妇人不是这样。就像特蕾莎曾经救助过的一位男子,在临终前,说出最美妙的话,“不去抱怨任何人、不去诅咒任何人、不与任何人比较”。特蕾莎说自己获得了“真正的爱”。这句话是多么的真诚,我相信,这种爱便是特蕾莎坚守自己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并以此做出各种重大选择的重要原因。 1979 年,特蕾莎修女被投予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她离去了,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大雨流着热泪走上街头为她送别。是什么力量这样震撼人类的灵魂? 是特蕾莎修女用自己对世人纯洁无私的爱和博大的胸怀感动了世界、诠释了真情。她用如花的生命演绎了至高无上的人类信仰: 热爱人的生命、满足人的需要,唤醒人的尊严。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特蕾莎修女的生命,我会毫不犹豫选择一个“爱”字。让人们记住这位伟大的女性关于爱的真谛:成为真理一一被人传颂; 成为生命一一以生命见证; 成为蜡烛一被点燃发光; 成为爱一为人所爱; 成为道路一一让人在上走过; 成为喜乐赐人欢快; 成为和平一--四处洋溢; 成为祭牲一一-为他人献上。

  2. 小学的时候听说她的故事:1917年生于马其顿,18岁进入加尔各答修道院。1948年她走出修道院的高墙,到穷人中间去,开始为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服务。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9月5日辞世。初中的时候吟诵过某篇她的叫做《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哲理散文。高中的时候以她的故事为素材写过文八股。自始至终,我听说其伟大,却不知道其伟大。
    其间坚持与艰辛,全然不曾了解。直到看了《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
    影片情节不再赘述,是Mother Teresa一生的记述。这里说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一个是Mother Teresa第一次走出修道院,走在加尔各答的大街上,看到密集的乞讨的孩子、老人、妇女,看到躺在地上的干瘦的虚弱的人们。那个时候,她睁大惊恐的双眼,伏下身去听垂死者的呓语,最终却只能梦靥般抬步离去。坐在公交车上,外边错乱的行人、街上行走的大象,种种都缓缓退去。她心里一定是惊恐的吧,成长了二十年的加尔各答,却感觉像从未真正来过,居然还有这样一个世界,在她所成长的印度。此后,Mother Teresa便向神父提出了到穷人中去,为他们服务的请求。她坚信这就是calling,来自上帝的那个声音。

    另一个情节是在仁爱传教修女会开始承担了更多的工作、接受更多的资助时,神父曾对她说:为了继续你的工作,你必须要有策略,基金,有素质的员工。听到这句话,特蕾莎修女回答说:我们不需要策略,上帝最喜欢细微的东西,尤其是怀着爱来行动的。

    第三个情节,1995年纽约的一个募捐会议,当Mother Teresa知道会议的一瓶水价值3美元时,她喃喃地说,3美元我可以送一个印度的学生上一年的学。她当即宣布解散协会,关闭银行账户并当场退席。组织人员不解,解释收益将会如何之大。一手筹办此事的神父也最终放弃,他说,花了30年,我现在终于相信她是对的。爱才是最需要的东西。

    你不得不承认,听惯了影视作品中“爱”的泛滥宣传词,这一句话并不会那么深深触动人,甚至深刻映像都难以留下。可是稍一了解便知道,做公益,仅怀着爱来行动,是多艰辛不易又多崇高伟大。对于做公益,Mother Teresa有一段很著名的话,她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有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如果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其实也可以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 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敞开心灵。”

    于是产生疑问:做公益真的不需要组织吗?无组织而仅凭细微的爱去行动毕竟一无法保证有渠道,二不能保证有效果,三不能保证不伤害其他群体和社会利益。但是,公益组织又真的需要以效率之名而投入更多的组织运营成本吗,像3美刀一瓶的水,像四星标准的住宿接待,像海外度假式的会议筹办(想想我们发展项目管理的预算表)?还有,如果说Mother Teresa创办仁爱传教修女会是受到上帝的感召,是信仰,那么我们的公益秉持和坚持着的是什么样的原则呢?又是什么样的原则能够让公众的钱来承担9859的一餐饭成为“必须”?当我们的公益都在提效益、规模、实用主义时,你似乎产生一种幻想,公益似乎正在成为一项产业,新兴产业、前景广阔。

    那么,做发展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理念,制度,组织,行动又或是,爱与同情?
    “现代人迷失在制度里了,的确如此,我们对制度的依赖,已经远远超过对上帝的依赖,以及对人类之爱的依赖。”她批评了人们对于制度的依赖,然而在信仰缺乏、道德混乱,价值多元的社会,我们能以什么来组织和号召公众,能用什么使其信服?出一次9000+事件,整个公民组织就需要付出十倍努力来说服公众为你公益的“高”额组织费买单。我们的公信力到底是什么,在通往公民社会的道路上,它又走到了哪里?

    当然,让我触动最深的,莫过于于前文所述第一个情节。我能够想象、并且深深理解那种惊恐,像从未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中生活过一样。就如一切我们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所面临的,一个人曾反复被告知自己是未来的主人翁,然后有一天,不知道哪一天,突然,他必须开始接受自己的失败,接受公平正义美好之艰难,接受未来的不可预知。就像以前的生活不过梦幻。
    面对这种巨大的惊恐,我们该怎么办?
    看到乞食者怎么办,看到城管打人怎么办,看到乡村辍学的小孩怎么办,看到上访者怎么办……有时候不得不承认,我们多被恐吓、震慑住了,举步不前,然后多年后告知自己的孩子,什么叫做现实。
    这一点,乔治•爱略特也曾对我们做过提醒,世界上有相当多的人具有这位西班牙圣徒(Mother Teresa)类似的智慧与创造力,但没有能够把他们的素质用行为得以展示,其原因在于他们自身所犯的错误以及不利的社会条件,这些人的身份与他们内在的素质往往没有多大的联系。爱略特写道:“许多德雷莎降生到人间,但没有找到自己的史诗,无法把心头的抱负不断转化为引起深远共鸣的行动。他们得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充满谬误的生活,那种庄严的理想与平庸的机遇格格不入的后果,或许只是一场失败的悲剧,得不到神圣的诗人的歌咏,只能在凄凉寂寞中湮没无闻。”(《身份的焦虑》)
    Mother Teresa以穷人的身份,站在穷人中间,她微笑着面对着人们身上所承载的巨大苦难,勇敢的告诉他们来自上帝的话语,然而她内心的深处,却充满了黑暗。在我看来,明知这黑暗苦难的深不见底和庞大,却还坚定前行,这是她的伟大。这样的力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所持有,但我们总是可以为这些伟大的精神、正面的力量所感召。
    《身份的焦虑》中有记录爱略特的另一段叙述,这段话语我视若珍宝,她说:
    她(Mother Teresa)那高尚纯洁的精神不虞后继无人,只是不一定到处都能见到罢了。她的完整性格,正如那条给居鲁士堵决的大河,化成了许多渠道,从此不再在世上享有盛誉了。但是她对于她周围人的影响,依然不绝于缕,未可等闲视之,因为世上善的增长,一部分也有赖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如此悲惨,一半也得利于那些不求闻达,忠诚地度过一生,然后安息在无人凭吊坟墓中的人们。

    愿我们,都是高尚、善良、纯粹的后人。



    附上那段著名的《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
     和一些真实的敌人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
     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
     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3. The day is sadness, let me be enjoying 人生苦短,让我好好享受吧

    Allow me to consult, rather to be consulted 让我去慰藉他人,而不是被慰藉

    To understand,rather than to be understood; 去理解,而不是被理解

    To love, rather than be loved; 去爱,而不是被爱

    Because giving is receiving; 因为付出就是得到

    Because it is in forgiving that we are forgiven 因为只有在宽恕中,我们才得到宽恕

    it is in dying that we are born to eternal life. 在死亡中我们才得到永恒

     

    这是电影Mother Teresa《特瑞莎修女》最后一段话。

     

    但电影中,这些话,不仅仅由特瑞莎修女说出,还由她同事说出,由她身边的人说出,在这些人身上,仿佛可以看到,特瑞莎修女所洒的种子,在她身后,开始发芽,生长,并延续下去。

     

    我想我们对于特瑞莎修女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了,她,凭着对上帝的爱,一个人单枪匹马,最后却造就了上个世纪最成功的慈善机构,同时也写了世上最美丽的一个神话。-----这个神话太完美,完美得近乎不真实(),不过,我宁愿把她当真的来信。

     

    不论是在传记中,还是电影中,都可以看到她坚定的信念,并且因着她的坚定,有如神助,一个个困难都被克服,化解,让人不由不感叹,她的信念连上帝也感受到了。

     

    整个片中最引起我深思的是她于1995年在纽约参加一个关于募捐会议时,当她知道会议的一瓶水价值3美元时,她喃喃地说,这瓶水的价格可以供一个印度的学生上一年的学。她宣布解散这个协会,关闭银行帐户并当场退席。而一直跟随她一个神父也说,花了30年,我现在终于相信她是对的。当初(电影中第二部分,7分20秒),神父对她说:为了继续你的工作,你必须要有策略,基金,有素质的员工。听到这句话,特瑞莎修女回答说:我们不需要策略,上帝最喜欢细微的东西,尤其是怀着爱来行动的。现在,他明白特瑞莎修女说的是对的,爱才是最需要的东西。

     

    有种场面在人类历史文明中屡见不鲜的情况。

     

    当初穷人受富人压迫剥削后,奋起反抗,推翻了骑在他们头上的富人,贵族,而他们,在刚开始还是很节俭,朴素,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也开始讲究起来,今天是走路出行,明天换成汽车,后天就变成了飞机。最后也变得奢侈无比。远的不说,中国就是我们身边最生动的例子,就拿军服来说吧,从建国到现在,换了好多套,每换一次就奢华一次,到了现在的军服,跟当时国民党的军服差不多了,不知道十大元帅地下有知,看到现在军服,作何感受。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发展机构,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都很艰苦,俭朴,平易近人,与群众同甘共苦,可以说很人性化,富有人情味和爱心。可是随着机构的发展,壮大,职业化以及效率化,最后都变得官僚化,功利化和世俗化。离服务对象越来越远,也与当初设立的宗旨想违背。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的机构“会议在四星级酒店,吃饭要有红酒,自助餐有中餐西餐,餐后还有高级甜点,请的发展专家,更是身价不菲。后来更听某机构的朋友传闻,他们的老板出差,非五星级酒店不住。”(非鱼语,)。

     

    《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也在书中描述过:

    “与世行之间的令人不快的交往经历,促使我尽可能地去了解其他发展机构。我越来越清楚地观察到,多边援助机构有大把可发放的钱,在各个国家发放的数额都由官员们来决定,官员们发放出去的钱越多,他们作为贷款官员得到的评级就越高。因此,捐助机构里的年轻而有野心的官员们会选择一些价钱最大的项目。随着巨额的 款项的移动,他们的名字也在升迁的阶梯上向上移动。
       在我这一行里,我经常目睹捐助机构的官员们在孟加拉不顾一切地将大笔大笔的钱发放出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几乎会不惜任何代价,包括直接或间接地贿赂政府官 员。例如,他们会去租住政府官员所拥有的昂贵的新房子,或是打着官方研讨班和会议为幌子,邀请官员们参加海外诱惑之旅。顾问、供应商和潜在的承包人则常常 为这个贿赂机制提供方便,说到底,他们是捐助者资助的项目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并不急于批评,指责,我倒更愿意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我觉得有的人刚开始俭朴不但是发自内心,更是因为条件所限制,所谓艰苦创业,我想说的就是这个。可是等成功后,一是条件开始发生变化,二是人也开始发生变化了。特别是后者,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清晰地思路,很容易被社会同化过去,尤其是现在中国刮的奢华风。今天把桌子椅子换成大台子和豪华沙发椅,明天把自行车换成汽车,后天把房间搬到写字楼。。。。。。。没有坚定信念的人,很容易就这样,一步一步,在不知不觉中滑向奢华。因为一是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喜欢享受,喜欢越来越好;二是随着机构成功或扩大,进来的人也鱼龙混杂,有的是来做事业的,有的只是来拿工资的。而后者,只把发展当成领工资的地方,而没有真正认可发展的理念,于是就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

    这些要求按理说也不过分,工作条件舒适一点,环境好一点,没错,是应该好点,问题是,倒底好的底线在哪?很多贪官是从今天一只手表,明天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样,一步一步胃口越来越大,到了最后以前觉得的手表啊电脑啊都觉得不算什么,贪起来已经是汽车,房子,银行存款这样大的胃口了。

    好是没有底线的,对有的人来说,一台桑塔纳就够了;而对有的人来说,轿车至少得有一个四个圈,越野车基本配置是三菱沙漠王。所以,如果机构没有高度地敏感性和坚定的意志,很容易从改善变成奢华。

     

    我个人觉得对于发展机构来说,因着其特殊性,节俭与简朴是其核心价值之一,是永远不能违背的。因为在很多机构资金来源的后面,是很多有爱心的普通人,一点一滴省下来的,我们排张浪费,怎么能对得起资助人和受助对象?而我们是做发展的,我们又怎么能去讲究排场呢?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

     

    而在节俭与简朴方面,一方面是要靠制度,二也要靠员工对发展理念的理解与认识。我个人很认同特瑞莎修女的观点,慈善事业与发展事业,我觉得都与爱有关,都与细节有关。如果没有这份爱心,一切只会流于形式,而无法深入到问题的最根本去思考并着手去解决,最终导致我们离我们的服务对象与宗旨越来越远。

     

    做我们这行,我觉得除了要担心从改善走向奢华,还有一个就是要注意避免效率的陷阱。这也是特瑞莎修女不同的地方。她不讲究什么工具,什么策略,她是用心,用时间去做。

     

    做发展,讲究的是理念和工具。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与社会,不是机器,而人的复杂性与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不能讲究效率,而是需要花时间与精力去精耕细做的,同样的工作,在两个村工作,因为村的人口,地理,风气,结构,历史等不一样,结果,进度完全可能是两样的。可是如果上级不管这些情况,只是按计划,时间来强行推进,上面压下面,为了不挨批,下面做假骗上面。做发展不是生产线,加点班就能出产量的,做发展是做思想,观念和制度,这些东西的改变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可以做到的。我记得我说过,我们这么多做发展的,有几个做得有郑冰好?为什么?一来人家是当地人,二来她是做了很长时间的。我们又不是当地人,而且呆的时间又不长,谁能保证我们走后一切又不会恢复老样子?村里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有的村民为了项目,会全力配合你,等钱一到,或项目一结束,他们很容易回到以前的样子,除非发掘一个好的带头人。为什么会这样?整个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以及人的素质决定发展工作的曲折性。

     

    如果我们一味讲效率,策略,最后就会出现电影中的情形:一群穿着西服的人,在高档写字楼里,喝着3立于美元一瓶的水,对着电脑数据说发展。而真正的发展的对象,却在贫民窟里挨饿受冻。

     

    说实话,我觉得我们做发展的应该好好向特瑞莎修女学习,不但是她的工作方式,态度,更是她的理念。她之所以能做这样,就是因为她是怀着对上帝的爱去做的。所以她创造这样的神话和奇迹不是偶然,是她的信仰的结果。她使自己成为穷人,然后选择为最微小的那一个而做—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 与此同时,以最微小的方式去落实她的服务。因为这种深信,所以特瑞莎修女在一切的事情上,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微小。在她看来,如果真正地要为最微小的那一个而做,就必须使整个修会在各个方面从始至终地保持完全彻底的微小。

     

    她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有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 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如果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其实也可以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 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敞开心灵。”

     

    看看特瑞莎修女的行为,成就,再看看现在发展机构的情形,我想很多答案大家自然会知道了。

     

    “现代人迷失在制度里了,的确如此,我们对制度的依赖,已经远远超过对上帝的依赖,以及对人类之爱的依赖。”----特瑞莎修女
  4. 有人说,Mother Teresa 一生“除了爱,一无所有”。
    写出来或许令很多不明所以的人失笑的句子,另太多拒绝装逼煽情的清醒人嗤鼻嘲弄的句子,却多么精确简练,足以充分注解,用做修女特蕾沙这个人物最好的定语。
    除此之外,可以想象,也最常被应用的定语往往是诸如“伟大”、“神圣”等字样。都不抵这一句短评,虽然微小,但是真切、恰当。

    影片是近乎平铺直叙的展开,剧情编织整理上一点小小的笨拙,却不能丝毫有损人物的完整光辉。
    影片又是在一段《圣法兰西斯祷文》中缓缓结束,虽然看的是日文版本,但是字幕徐徐而出,这段祷文依然触动我心。
    絶望のあるところに 
    希望を届けよう
    悲しみのあるところに
    喜びを運ぶの
    慰められるよりも
    慰めることを
    理解されるよりも
    理解することを
    愛されるよりも
    愛するよ
    与えることは
    与えられることだ
    許すことによって
    私たちはゆるされ
    死ぬことによって
    永遠の生命を得るのです

    冬末春初时,有基督徒女友曾邮来一段不明来历出处的英文,嘱我将它们译成中文好供她每日祈祷用。虽然已经有不同版本的祷文网上流传,但是依然以自己对《圣经》的体味,重新译过:

    我主,求您令我成为容纳您和平的器
    在有仇恨的地方,撒爱的种子
    在怀疑之处,笃信
    在绝望之中,希望
    在黑暗里,有光亮
    在那忧伤之地,犹有欢畅
    我主,求您让我不求别人安慰,安慰别人
    不求别人了解,了解别人
    不求别人的爱,爱别人
    在施予中,有所获
    赦免别人的罪,正如您也赦免我们的
    当我们死的时候,也要活在您那永远的界

    整部影片中我没有看到过Mother Teresa的泪水,只有她那一双慈悲眼睛,时时在饥馑,病痛,与死亡面前流露出太多怜悯。倒是我自己,看她一袭白袍、赤足、凉鞋、缓缓徐行的身影,为之一再泪倾。
    想起亦曾经让我动容唏嘘不已的另一个句子:“我越来越不爱这个世界,越来越只爱自己”。在日益精致的自私和漠然里,无法辩解更多,也无从忏悔什么。只能对这部并不十全完美的影片,在心里,为它打了五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