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爸,我一定行的(2018)

爸,我一定行的(2018)

又名: Proud of Me

导演: 蓝鸿春

编剧: 郑润奇 蓝鸿春

主演: 郑润奇 郑鹏生 张咏娴 李树浩 林俊鑫 陈锦标 周素琴 郑辉松 张翼就 陈昱曦 苏细珍

类型: 剧情 喜剧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8-08-24(中国大陆)

片长: 100分钟 IMDb: tt8901722 豆瓣评分:6.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369(郑润奇 饰)是父亲李锦龙(郑鹏生 饰)拉扯大的,父亲最大的愿望,是369能考上大学,将来有个像样的生计,但369的成绩总是全校倒数前十。高二那年,369逃课被退学了,父亲的愿望泡汤,只能各种托关系,让儿子去学个一技之长,望他出社会能够独立。然而, 369做一样厌一样,混了七八年一事无成,被乡里人唱衰。最终,369决定逃离乡里,逃离每天被流言蜚语的日子,跑到深圳,做起了网络主播。父子俩的关系,在369一次次违背父亲的愿望中,走向了决裂。

演员:



影评:

  1. 看了觉得很尴尬,本身我也不是那种经常讲粗口的人,看了电影里的粗口,还有低俗的谐音名字(曹基,蓝国国,还特意读成浪谷谷),真的很尴尬。之前我还转发安利过这部电影,但我现在不希望我的非潮汕朋友去看这部电影,这不是潮汕文化。

    听说这部戏46天拍摄,4个月剧本,剧本打磨也不够的,唯一安慰的,就是爸爸这个角色本色表演,演得还不错,比郑润奇369尴尬的表演都要好很多!369的自恋式演技,很不讨喜,老人看完说,这部电影会给小孩子学坏了。龙伯很努力在演,有点感觉,不过还是放不开,隐隐约约的尬,声音也压得很低,没自信,不过值得鼓励了。

    至于电影,编剧,剧情,不行,真的不行。

    我是潮汕人,我有潮汕情怀,对故乡一片热忱,但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不要拿“潮汕”,“团结”来束缚我的真实感受!

    这部纯粹是情怀片,普通大学生网络级别的电影,可能连毕业作都算不上,特别是剧情。

    纯属卖弄潮汕情怀,收割希望看到首部潮汕电影的人,至于让大家群嗨的潮汕场景,还不如去看潮汕几个城市的宣传片,我觉得那更让我自豪!潮味更足!

    几十块钱不多,我希望能去看有价值的电影,而不是交智商税。

    不好意思,因为对潮汕文化的珍惜和喜爱,这个评论语言才会这么尖锐,潮汕文化,潮汕电影,请珍惜原本不多的羽毛。

    希望潮汕电影能真正出现大作,能够走出去,真正代表潮汕文化。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说点真话给水军或者韭菜们骂个半死,言语极其难听,好,我继续认真说下。

    我们在外者,辛辛苦苦拜托的潮汕标签,被一个恶俗公众号大V为了圈点钱,又给贴回来了:拼命生儿子,粗口成脏,乡村长舌妇,不好学,激进,莫名情绪化,却又攀扯关系等等,全部在这部电影里体现了,这就是传说的潮汕文化?

    水军们说没我看到他的奋斗瞎逼逼?我真没看出来,修个车都不认真,当个网红靠一首潮汕歌一炮而红?然后卖传销药水,然后毁约回家,回深圳突然就开了牛肉店?你告诉你爸,你的行就是开个牛肉锅店?根据前面剧情,还可能是靠前暧昧女友的对象帮忙拉的关系(前情有透漏)。真的这就是潮汕奋斗文化?这么烂俗,而又不认真的剧情,如果说片方有诚意,我是不信的。

    让潮汕文化走出去,并不是以这种面目面对别人,淘票票刷到9.6,这分数秒杀世界上很多好片。也有外来的好奇看了,你觉得不会引起群嘲么?这就是弘扬潮汕文化的方式?(剧透了,那些骂我没看过电影的,甚至诅咒的,诅咒的东西都各自折回骂人的人身上去吧,对,我就是这么腹黑!当然,还是祝广大朴实的潮汕人民平安大赚!)

    支持潮汕电影的人们,心态可以理解,毕竟家乡好不容易能够出现一部电影,但是你的家乡情怀,支持不了潮汕电影的良性发展,只会进去片方的口袋,拍成这样,大言不惭,毫无愧疚,继续标榜,接受不了意见,片方还在说有水军或者豆瓣官方在黑他们,不断通过赠送明信片的方式引导粉丝好评。

    支持这部电影的钱,只会让他们觉得如此低智商的潮汕的钱这么好收割,只会进入片方口袋。

    失望,是从电影院出来的那一刻,这么好的故事场景,拍成这样?还吹得这么过分,拼命骂也是希望潮汕电影能够更加良性的发展。

    大V粉丝流量兑现,不是这么来的。真的!透支的信用,你们还不起的!

    劝片方跟水军低调点,吹太过,骗太多,容易闪到腰,迈舍衰人!

    —————————————————————

    说个真话,挡了人家割韭菜的财路,被骂得不爽,过段时间再来看这个信息,免得添堵,有意见,留言吧。2018.8.25

  2. 先前第一次看到电影宣传片,感觉蛮期待的,潮汕人也有自己的电影了,慢慢的也关注了这部电影的公众号,发现满满的商业气息,各种道德绑架,怪排片率低,还有今天又怪起了评论中不好的评价来。

    我想说排片率这个取决于你们自己本身的宣传,要想排片率高,请多推广,如果院线都看不到宣传,凭什么承担风险给你们排片?如果给你们安排了好多场排片,却没什么人看,这损失谁承担?假如你们的宣传做到位了,铺天盖地是,院线肯定也有信心给你们多一点的排片。

    每个人成长都是不一样,自然有人看了觉得好看,也自然有人觉得不好看的,这太正常了,你们却说别人故意为之,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也没有什么大牌明星,对其他电影构成不了威胁,谁没事故意给差评黑你们呢?你们是被迫害妄想症吧!还有你们叫人多发表好点的评论,抽送明信片还是什么的,这不就跟雇佣水军刷好评一样吗?只不过把钱变成了礼品。

    原先还觉得你们真正用心在做电影,看了你们的公众号文章才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总是怨别人,这是潮汕人的本质?潮汕人可不是你们这样的,赢得起输得起,也绝不怪天怪地,爱拼才会赢,而不是怪别人才会赢!倒是知道潮汕情怀是个很好的宣传点,这一点精明。

    这种种,可以看出并非真正用心做电影,而是要票房,真心做电影就不怕别人的批评指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别被迫害妄想症了。 一分都不想给的,这一分就当给潮汕笑星带来的笑点及情怀。 希望你们是真心实地在做电影,而不是为了票房,总是怪这个怪那个的。

  3. 托朋友小蚊的福,20号晚上去看了试映,现场理所当然几乎都是潮汕人。电影讲的是在潮阳金灶镇的青年369与父亲相爱相杀(大雾)的成长故事。

    常规操作先说下优点:

    1、电影宣传是潮汕第一部院线电影,里面的台词自然大部分都是潮汕话,并且有很多俚语,再加上本土耳熟能详的谐星(水鸡兄、方展荣等)出演,让潮汕人看着很有亲切感。虽然大部分角色讲的潮汕话是潮阳口音,适应了后也能听懂,不影响观看。不过水鸡兄他们讲的潮汕话是汕头市区口音,听着电影里明明同一个村村民的对话,一个讲汕头市区口音另一个讲潮阳口音,总有点出戏,但这一点无伤大雅。

    2、电影开头没多久,老师上课讲到周星驰的名字来源于《滕王阁序》,我猜主创团队应该是周星驰的粉丝。果然电影里充满着周星驰式的无厘头搞笑。影院里隔几分钟就爆发一阵笑声,虽然讲的是亲情感人题材,但也是一部不错的潮汕喜剧电影。笑点很接地气,人物在演绎搞笑情节时也不会显得尬,为演员们点赞。

    3、电影在潮汕的取景几乎是在金灶镇,那里还保存着连片的潮汕特色建筑,人物追逐奔跑的长巷,父子经常发生对话的厅堂,在镜头下有种特别的美感。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拜月娘”的场景,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口摆上贡品,成排的烛光由远及近,如繁星一般。这样的场景现在潮汕很多地区已经见不到了,那可是童年的回忆啊。

    4、潮汕人生活细节的真实还原。早餐吃肠粉、拜神、骑无牌摩托车、过节在大池边放烟火……这些场景都让人觉得熟悉。不过我所知的潮汕人平时好像不怎么打麻将,不知道是不是潮阳那边的特点。

    5、电影对潮汕多个习俗的展现,还有在剧情中把潮汕食物恰到好处地融入,这些就不细讲了。

    接下来说说个人觉得的不足之处(抬杠总是比夸奖容易讲):

    1、剧情还是比较俗套。不爱读书的儿子与望子成龙的父亲,这两者的矛盾是很明显的,那么接下来剧情的走向也大概能想到。儿子不读书与父亲会有一次冲突,儿子决定外出闯荡与父亲会有一次冲突,儿子闯荡路走歪了和父亲又会有一次冲突。那生气的父亲扇儿子一巴掌这种剧情应该是会在哪次冲突中出现的。所以当最后一次冲突,这个扇巴掌剧情发生时,观众想的可能是“哦,终于打了。”

    2、具体情节上用力过猛(注意了以下严重剧透警告)。

    小镇网瘾青年369一直不爱读书,高中晚自习企图溜出去网吧被发现,然后就被勒令退学了(可能之前有前科且屡教不改)。不读大学又不去蓝翔,在镇上混了六七年一事无成(你爸居然能忍)。随后担心被绿,前往深圳见初恋被强行喂狗粮,愤而离场后参加网红选秀。在猪对手的烘托下被选中当主播,没多久就有了百万粉丝,又因拒绝卖三无保健品后再次失业,回家重整旗鼓杀回深圳,在这寸土寸金的城市开了家网红牛肉火锅店(要门口排队等号那种)。

    虽说故事需要情节推动,但也不用让男主前一个场景唱着歌显得很享受校园生活,后一个场景就直接退学吧,而当上百万粉丝级的主播这种事也是很难的吧,最后靠着父亲的积蓄在深圳开网红店也不是一下能做到的吧……可能由于电影篇幅原因和情节的侧重,导演简化了这些情节的中间过程,所以看着男主后面经历就是瞬间大起大落大起大落大起,已经超脱现实了。其实最后男主回家和父亲冰释前嫌,男主说自己已有计划时,故事就差不多可以画个句号了,适当的留白也许会更让人有想象空间,不一定要有个完美的结局。

    影片讲到男主从小镇到深圳闯荡,可能也是希望引起众多在外拼搏的潮汕中青年共鸣,但像男主那样的经历也太不具代表性了。大部分潮汕青年的经历其实就是规规矩矩上完高中考个外地大学,然后读完大学在当地就业。经历虽然不够跌宕,但与潮汕父辈的矛盾却是同样存在。假设男主以这种经历展开的话,平淡却真实的生活或许更能打动人心。

    3、潮汕标签化。导演试图通过影片展现潮汕的风土人情,而且确实做得很棒。不过对于潮汕人的两个标签还是在影片中展现了,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留着调侃的。

    一个是潮汕人很会做生意。导演和男主在彩蛋中讨论剧本,说要拍出潮汕人会做生意的特点。相信很多潮汕人在外地介绍自己的籍贯后,对方都会说“你潮汕的啊?听说你们潮汕人很会做生意啊!你家里开什么厂的啊?”每次听完也只能露出职业假笑附和一下。潮汕虽然出了很多商业大佬,但潮汕人不是都会做生意的好吗……大家都做生意的话,谁给做生意的人打工啊……

    另一个是潮汕人生女儿的话会一直生直到生出男孩。片里有个吃喜酒场景,一个青年向他长辈推荐男主卖的三无保健品,说长辈家里都生了四个女儿了,喝这个准能生出男孩。现在很多潮汕家庭家里也只有一个小孩,而且也不是非要是男孩的。

    这两个地方,作为潮汕人看可能也就一笑置之,毕竟自己清楚实际情况,就是怕外地人看到后说“你看潮汕人自己拍的电影都实锤了,你还不承认?”

    4、虽然影片主打亲情牌,但由于俗套的剧情、男主超脱现实的经历,本人看的时候并没有被电影打动。有人说希望能在影片中看到反映潮汕地区的一些社会问题,这一点影片也没有着重表现出来。个人对这部电影的定位是一部有浓厚潮汕文化的商业喜剧片。

    大致是这样了,虽说不足的篇幅好像比优点还多(毕竟抬杠容易),但瑕不掩瑜,还是感受到了创作者的诚意。非专业人士,非专业影评。

    注意:本影评是以一个潮汕人视角来写的,对于潮汕人,抱着看喜剧片和潮汕风土人情的想法,还是值得一看,而且在影院里面,一大群潮汕人看会更有气氛,更容易笑。(我相信很多人在家里一个人看喜剧片的时候笑点会变高。)

    对于非潮汕人,因为不确定那些笑点能不能get到,就不好说了。非潮汕人看完可以来说下感受。

  4.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是七月份去广东。跟潮汕朋友吃饭,闲聊起工作,对方打开了朋友圈,点进去一个连接,问我听说过这个吗。

    当时只知道,那是个发生在潮汕地区的电影,但并不知道,它就是《爸,我一定行的》。单读片名,想起监狱出来的张作骥,他有一部短片合集性质的电影,叫《爸…你好吗?》。

    片名透露电影讲父子情,翻涌在网络上的声音,清一色变成了父权体系讨论,宗族观念认同,还有潮汕人民的大联欢。

    这里头有不对的地方。

    任何一部电影,只要公开在电影院上映了,它就已经摆脱了特定的地域话题。正如,不必因为九把刀拍了《报告老师!怪怪怪怪物!》,就觉得台湾人全在搅拌血色浆糊,又或者,台湾人民不应该被表现得那般鬼畜。远的不用多说,汾阳县城的小武、苏州河畔的马达,他们都从很小的天地,走向了更大的世界。

    作为一部讲方言的电影,《爸,我一定行的》做到了能用方言的地方,基本上用了方言。片中人物角色的名字,也是一些下三路的方言。不得不说,这是南方谱系电影的进步。

    八月份,电影院还有其他几个小片。有部关于客家的山村风貌,童年往事,小朋友讲的都是普通话。如此创作,做选择,已经背离了一部电影所要追求的。做工越精细,感觉愈虚假。

    一部主打父子情感牌和地域认同牌的电影,也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这容易点燃双向的地图炮。

    一种来自外界,不闻不问者居多,而偶然闯入的,往往会产生隔阂感。然而,我认为《爸,我一定行的》的炮火,并非来自这里。

    另一种,是在豆瓣等网站上见到的。许多来自潮汕本土,广东,还有周围临近省份,福建之类,他们反而会认为,《爸,我一定行的》无法代表潮汕,并且认为是在抹黑潮汕,封闭,嘴碎,不上进等等。

    我是心想了,这什么年代了,还有一部电影能抹黑一大片人群的?根本不可能呀。

    你以为是天降大雨,淹了潮阳。

    抱歉,我提到了现在正在发生的新闻。希望大家关注下汕头那边的灾情。

    恰好相反,我觉得《爸,我一定行的》里顽劣、不着调的主角,是大陆青春校园片很少见的人物,真的很少见到,我都怀疑这种不学无术打瞌睡的人,不被校花嫌弃,居然还能如鱼得水,居然过得了审。单看学校打闹戏份,厌学情绪浓的表现,很容易让人联系到台湾青春片。

    同样不失水准的,还有父子间强烈隔阂的细节采写——儿子以为父亲能帮衬人生一切,该出手的时候却没有出手。

    包括父亲的演员,还有村民的配角都出彩,不逊之前在影展上,被王家卫追捧的那部小成本电影《喜丧》,里头也有一些素人演员,完全就是从乡下村口拉来飙戏的。

    比较遗憾的,是电影离开汕头,去了深圳,《爸,我一定行的》也迷失了方向。公司餐厅等段落,无论取景还是拍摄,都是浓浓的网大练手感。

    如果把深圳的网红直播部分,压缩为一个短暂的,长大后的尾声;而倾全力在老家的青春蹉跎故事,加强学校部分的支线和配角人物,那个倒霉鬼,校花,或者是老师主任,电影显然会更有看头。

    对逃学威龙的主角而言,外面并没有广深大城市的社会人,外面直接就是城乡结合部属性的近郊村。

    还有父亲去学校求情之类的戏份,如果那一次是最后通牒,那么,可否在之前,就安排上相关的铺垫戏码?

    显然,编剧导演并没有考虑这么多,而是加入一些他个人判断的,更容易吸引眼球的玩直播,搞选修,新新人类戏份。然而,这部分才是充斥在主流影视中,最为廉价的内容。这也是电影被狂减分的一大由来。作为一部电影,如果许多人物最后无影踪,那会造成断裂感。

    一部围绕父子关系做文章的电影,同时横介于学校与社会,潮汕(小城镇)与深圳(大城市)之间的电影,它所可以发挥的东西——无论情感诉求,还是故事连贯性,《爸,我一定行的》都可以做得更加凝练。

    电影下了不少心思,比如父亲打电话,与回家后发动摩托车。至于本地民宿与重要节日,那些浓浓的家乡风味与永恒思念,电影会把它们编入主人公的失败成长史,娱乐性与煽情效果都有兼顾。

    像《爸,我一定行的》在北京与上海这种新旧电影中心(意味着最有消化小众电影与文艺电影的大城市),排片几乎为零,主流院线片基本上没有。

    与之相映的,像《北方一片苍茫》这种一片凉凉的糟糕艺术片,和《大三儿》这种随便看看的纪录片,却有相当多的友邻看过,并撰写评论。

    尤其是不能好好说话也不能好好表演的前者,在我看来,市场或话题价值,都不如这部潮汕片。难道,这部分人群就不是一部小成本潮汕电影的受众?抑或,豆瓣关注与真实票房,其实并不构成正比关注?

    电影里的中学,是一所挂着纪念中国电影先驱蔡楚生,名为蔡楚生纪念中学招牌的学校。原来,蔡楚生与郑正秋(所有学习电影课,了解中国电影史都知道的人),他们都是汕头潮阳人。

    华语电影的中心,一百年间不停移动。

    解放前是上海无疑,新千年开始,北京成为电影中心,北派电影近水楼台,涌现出山西与内蒙古等势力,直到近年,稍有南派崛起的意思。但由始至终,华南沿海,尤其是从上海,杭州,温州,福建,潮汕,甚至是广州、深圳,它们被经济浪潮席卷的同时,在影像世界里是一片空白。如同写小说的人,很难在高铁、网购、移动支付的当下社会中,找到一种妥实的,非文联的,有穿透性的语言。关于这片地方的电影,完全是把它们当做背景。这个城市,可以是豢,可以是滨海市,反正是什么都可以。唯独不能是真实的南方城市。如此来说,《爸,我一定行的》里的汕头潮阳,已经是过于真实的南方小镇。

    有机会,希望你们留意下它。

    他们也在看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