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亲爱的陌生人(台) / 我们都是陌生人 / 与幽灵同在的夏天 / 遭遇异人的夏天 / 异人们的夏天 / Strangers
导演: 安德鲁·海格
主演: 安德鲁·斯科特 保罗·麦斯卡 卡特·约翰·格劳特 杰米·贝尔 克莱尔·芙伊 阿米·翠德莉娅 卡梅伦·阿什普朗特 林肯·R·贝克特 杰克·克罗宁 克里斯蒂安·狄·修洛 奥利弗·弗兰克斯 侯赛因·库齐 古斯·洛佩斯 杰克·帕莱斯特 盖·罗宾斯 达伦·亚姆斯 扎克瑞·蒂米斯 肖恩·提兹阿德 凯洛琳·范·沃赫
上映日期: 2023-08-31(特柳赖德电影节) 2023-12-22(美国) 2024-01-26(英国)
片长: 105分钟 IMDb: tt21192142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1. Adam到底遇到过Harry吗?
遇到过。Harry不是Adam为了弥补自己的缺爱而想象出来的男朋友。Harry真实存在,酗酒嗑药并且已死亡。Adam遇到过Harry。但是两人仅仅只有打招呼的关系。
2. Adam到底和Harry相恋过吗?
没有。在第二面,Adam对Harry说其实他也喜欢喝威士忌,这里还是真实的境况。但是Harry并没有来敲门。两人并没有打炮——在一番云雨后,观众们可以看到Adam的精液,但是没有Harry的;两人也并没有约会去酒吧——你可以看到在酒吧里,一直是Adam在买酒,并没有Harry和其他任何人的互动。
3. 那Adam是怎么知道Harry酗酒、嗑药、以及他的童年?
Adam是作家,他从他的观察,以及对人的判断,脑补了Harry孤独的人生。Harry在云雨过后,对他说的童年故事,都是Adam的脑补。
Adam其实并没有直接看到Harry酗酒及嗑药。以及Adam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去)Harry的房间,发现了他的尸体的时候,看到桌子上的K粉,以及他手中的酒瓶,于是脑补了在夜店嗑药的情节。
Adam作为作家,对故事的掌控还是很好的。他是一名优秀的作家。
4. Adam见过Harry几次?
5次:1,搭讪;2,电梯第二次相遇;3. Adam用望远镜看到了空地上的Harry,两人挥手打了招呼;4,有一次在地铁上一次,但是两人并没有说话——注意,这里的这一段是真实世界。他们俩虽然住一栋楼并且相互搭讪过,但是在真实的与其他人相交的世界里,他们俩并没有说话,像真正的出现在地铁里的陌生人一样。
以及5. 最后一次Adam最后看到Harry的尸体。注意一下,Adam看到的Harry的尸体,已经出现尸斑了,说明Harry已经去世很久了。
6. Adam带Harry见自己的父母是怎么回事?
Adam的幻想。Adam明确知道自己的父母已经过失了,但是他并不知道Harry也已经过世。这个时候他幻想出来的已经是约会对象的Harry,是真实的,接受不了“鬼魂”的,所以,在Harry看到他的父母在空房子里的时候,Harry吓得退后了几步——这些都是Adam的幻想。
7. 片中有隐喻Adam的恋父情结吗?
电影中有好几幕,Adam第一次看到他的爸爸的时候,有一点点像同志的cruising,已经他回到家,电影着重描述了Adam的爸爸把手指插入Adam的拳头的情节。Adam的爸爸也是个年轻帅气的男人,于是很多基佬们会觉得Adam这些情节是不是暗示Adam有恋父情节。
不好意思,没有。Adam的爸爸像同志cruising一样碰见他,是Adam的隐秘世界的折射,反映了他并不擅长亲密关系,如果需要解决这种需求的时候,只能去这种cruising来解决——这也暗示了“都是陌生人”的主题,对于Adam,连性和爱,都是“陌生人”的;而他在这里见到爸爸,是进入他的鬼魅世界的通道。爸爸的手碰到他,则是在说,他的这些幻想,就如同肌肤触碰一样真实。没有任何性暗示的成分。喂喂喂,喜欢dad/son的基佬们,不要瞎脑补啊。(虽然我也很想看这一对爸爸儿子的基情戏。)
Adam的父亲的角色,在片里,只有“儿子被霸凌但是作为父亲忽略不见,并且不允许他女性化地翘二郎腿”这样恐同的直男癌形象出现。
真实情况是什么?真实情况可能是Adam的爸爸至死都是一个恐同的直男癌。只是在Adam的幻想中,他的爸爸道歉了。
8. Adam的妈妈最后让他好好照顾Harry,这是怎么回事?
真实情况是什么?真实情况可能是Adam的爸爸至死都是一个恐同的直男癌。只是在Adam的幻想中,他的爸爸道歉了——这是Adam的自我和解,以及自我救赎。
Adam的妈妈最后让他好好照顾Harry,同样是Adam的幻想。Adam的妈妈可能永远理解不了他是同志这个事实。
整部片,其实都是Adam明明知道自己是孤独、有创伤的状况下,展开的自我和解和自我救赎。
最后他的妈妈让他照顾好Harry,是他自己下了个决心:他要在真实的世界,努力去与人沟通,和人建立亲密关系。
他要从Harry开始。于是回去之后,他推开了Harry的门——
发现了Harry的尸体。
9. 其实Adam和Harry都是同一类人:孤独,并且害怕孤独。Harry主动搭讪,也是Harry下定决心,在真实的世界,努力去与人沟通,和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Adam拒绝了他。这和影片最后Adam去Harry的家的情感逻辑是一样的——但是这个时候Harry已经死亡了。影片前后对照了。Adam在精神上就是Harry,Harry就是Adam。
于是这部片的主题非常明确了:孤独。
我们都如此害怕孤独。
但是,我们还是要展开自我救赎,努力去沟通,努力去和人去建立亲密关系。
有些人像Harry一样,失败了。
Adam却不会。最后影片是他依然遇到了幻想中的Harry,紧紧抱住他,告诉他:“我在这里。”两人化作星辰。
这也是Adam自我救赎的一部分。在他的世界里,Harry感受到了他的陪伴、关心,以及爱。
他会努力去爱。去生活。
(原文首发于陀螺电影公众号)
安德鲁·海格(Andrew Haigh)最初是一名剪辑师,2011年一部好评连连的《周末时光》令他获得广泛的关注,亦成为影迷们最津津乐道的同志浪漫电影之一。几年后,仅用六周拍摄的《45周年》(2015)获得了五项英国独立电影奖提名;电影的两位主演,夏洛特·兰普林与汤姆·康特奈,更是同时获得了同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男女主奖项。此外,他还创作并制作了HBO同志剧《寻》(2014-2015)及其电视电影特别篇。
除了屡次封神的表演和日常而细腻的情节叙事,海格的作品一向以对同志角色与关系的真实刻画见长:细腻的变焦、动态平衡的双人镜头,编织出舒缓、沉浸的对话语调和氛围,往往只是几个日夜的展现,观众便会被日常中迷人的“意外”们吸引——迷人的不仅是角色的情愫,还有他们的孤独与不安。无论如何,海格以往的电影是有着浓浓现实主义(或者说自然主义)美学并扎根在社会生活中,正因如此,他的2023年新作《All of Us Strangers (都是陌生人)》的出现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他要如何着手去展开一个悬浮在玄幻与现实生活间的区域呢?
日前正在61届纽约电影节上映的《都是陌生人》,改编自1987年山田太一的小说《遭遇异人的夏天》。同一部小说,早在出版的翌年,被导演大林宣彦改编为电影《幽异仲夏》,留下了许多温情与悲伤并存的记忆。海格的版本也遵循着原著小说的大体故事结构,只是放弃了狭义上的“恐怖”元素:原著和《幽异仲夏》里两段并行的意外邂逅始终在温情中暗藏不安;而《都是陌生人》则削减了这种处理,更聚焦于性少数者的家庭与成长疗愈、艾滋危机时期以来的同志史,以及普遍、超越时空的“爱”。
亚当(安德鲁·斯科特)是一位中年同志编剧,独自居住在伦敦边缘一栋几乎空无一人的崭新高楼,一边听着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的怀旧音乐,一边创作着一部关于80年代和自己童年的作品。电影的第一个画面,便是高楼窗外一个现代大都市遥远而静谧的天际线。这是所有的城市,又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城市;他们都有着一样熟悉而陌生的面孔,一样地匍匐着低垂、闪烁的楼房,纵使视野广阔,却也无处联结。亚当沉静的身影渐渐浮现在都市的画像之上,在变得真切之前便隐入画面。用后见之明来看,这个细腻的叠画开场,已然预示了全片的气质、传递了整体的信息:首先,这是一场内向性的“心灵之旅”,一个人所代表的内在世界,与整个广阔的外部世界自然地融合转化;然后,电影的画面也将亚当平静的面孔离间成一个若隐若现的“陌生人”,似乎是对其身份、对他者、对家庭的概念的疏离;最后,这将涉及到一段群体的回忆与地缘特征叠加成的历史,它正无形地笼罩着广阔的城市远景。
一晚,楼中仅有的另一位神秘住客哈里(保罗·麦斯卡饰)敲开了他的家门,醉醺醺又自来熟地同亚当调情。虽诞拥有相似的同志身份,亚当沉默内敛,哈里更年轻也更热情主动,经历一番波折,甜蜜和激情依然迅速将个性大相径庭的二人包围。如同海格的其他同志电影,浪漫唯美的性爱场景重塑着部分观众对性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一番云雨后,哈里更是大胆地舔舐亚当身上残留的体液,这样直白的性感必定也打动并影响着更为性压抑的亚当。不得不提一句,保罗·麦斯卡在一年前的《晒后假日》中,扮演着女主成长记忆中去世的父亲;而在一年后的《都是陌生人》中,他恰是以死后幽灵的形式复现,与另一名主角的成长记忆并行。如果真的有一个超越现实生活的形而上的“电影世界”存在,这有意无意的巧合便是最奇妙的戏剧性。
与此同时,沉浸于自己的童年碎片并为之寻找剧作灵感的亚当,正进行着另一段平行的旅程:他坐着(情感与时空的?)列车前往自己童年在郊区的住所——一栋早已废弃的独栋住宅。在又一个广阔的自然远景与亚当面孔的叠画以后,亚当似乎是完成了对外部世界投影的重设;他看见身后的树林边缘有一个中年男子(杰米·贝尔饰)正招呼他过去,表面上如同一次同志之间心照不宣的艳遇。两人一同到了那栋童年住宅门口,与另一名女子(克莱尔·芙伊饰)相见如故:原来两人正是亚当30年前车祸去世的父母;他们似乎一直在老宅生活着,两人的模样和屋内的装潢摆设都与当年别无二致。
自那以后,亚当不断地回访,与父母重续着童年时便终止的对话和陪伴,在都市边缘的高楼和郊区老屋之间来回漫游。这种新情人和父母的超现实并置,促成了亚当出柜的契机——平衡家庭与爱情的尝试,其实是自幼失去家人、长年形单影只的亚当本来没有办法经历的场景。但父母对世界的认识仍停留在他们去世的那个年代,时间带来的观念隔阂使得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全然成为陌生人。其实无论父母去世与否,人们会遭遇的都是类似的场景。在与父母的分别对话中,亚当向他们告知了自艾滋病危机笼罩的80年代以来同志史的线索,像是法律的前进、社会态度的更迭、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等;类似的历史“代沟”也发生在哈里和亚当之间,毕竟哈里是更年轻一代的同志,他同亚当进行过一段关于“gay”如何逐渐被“queer”取代的对话。
寻回家庭的意外之喜也疗愈了亚当。童年被霸凌的创伤记忆、细腻的情感、压抑的恐惧,在父亲的理解与那句“对不起没能给你一个拥抱”的道歉中化为释然的眼泪。这份属于那个年代同志群体的记忆和经历,从荧幕上的他人口中说出s,顿时有了抚慰人心的力量。只是,观众始终会记得亚当的父母已然去世的现实,一丝隐隐的“不可能“永远伴随着每一分和解,令人悲从中来。尽管真挚动人,这种直白的对话是有遗憾的:过于单刀直入地切入主题,电影的可能性被框定在了某个目标的范围内;对话退为了群体对委屈的宣泄、心路历程的自我梳理甚至说自我沉迷;父母最终也只是以亚当想象的、需要的方式在与他对话,让他对于整个事件的理解陷入自我封闭的境地。人到中年重新碰撞遗失已久的家庭概念,似乎还有别的探讨空间:性少数群体无法组成传统意义的异性恋“家庭”,而他们大多又是传统意义“家庭”的产物;究竟是“家庭”的概念需要全新的定义,还是要从观念上重新理解性少数群体和自身家庭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之间的鸿沟,是一个值得去更深入呈现的问题。
随着与几个幽灵交往的深入,《幽异仲夏》以第三者的客观视角,展现男主角原田如何聊斋式地日益严重消瘦、形容枯槁;《都是陌生人》的影像则用精美的电影语言,直接承载了亚当逐渐陷入模糊的意识中的状态:剪辑跟随意识的流淌与骤停转换着场景,亚当的层层梦魇在加速更迭,高楼与老屋的边界也变得不再清晰;他眼中地铁上那个培根画作般扭曲的人是自身恐惧的投射,也是陷于过去的回忆(或想象的温情)中造成的混乱。但另一方面,这一切也是破茧而出前加速的分化与阵痛,促使亚当最后对童年放手。在这个意义上,《都是陌生人》依然是非常自然主义的作品:灵异事件具像化了记忆与生活的衔接,让主观世界不同思绪的碰撞拥有了载体;同时亚当编剧的身份和进行中的创作,更加合理化了这些意识流动的存在和虚实边界的消解。
海格企图让音乐成为唤起记忆最直接的方式:Pet Shop Boys, Blur, 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的歌曲,都是影片感情线索,自带了完整的氛围。由于“怀旧”体验的不同,这些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于中国观众而言多少是有感知壁垒的。映后海格也表示这是一部非常私人化的作品,就连电影中亚当童年的老宅,也是海格本人童年时的居所——他甚至将整个场景的每一个布置的细节都按照自己童年的记忆还原。《都是陌生人》表现出来的唯心倾向,让观众在温情过后最终被巨大的孤独感笼罩:与一个人联结最紧密的父母、情人,竟然都不是活生生的人,整个成长自愈到放手过程也只能在内心安静发生。但或许,其实对于每个孤独的性少数者而言,伴侣都像是另一个并不存在的、同样痛苦的幽灵,只有敢于紧紧拥抱这份虚无的痛苦,才让爱有了超越时空的力量吧。
Adam是否是导演自传性质的人物?
部分是。导演在采访中将这部影片定性为“非常私人的作品”,Adam的很多故事都来源于自己的经历,例如小时候在学校遭受霸凌、自我身份的认同、出柜的过程等。家庭中所发生的一些琐事也是自己的真实经历,导演曾为自己的母亲安排了专场放映,母亲在电影中看出了很多只有他们一家人才知道的细节。另外,拍摄的地点也是选择自己小时候的旧居,并尽力还原成导演记忆中的样子,包括所选择的音乐也是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大的音乐。当然,这也不是一部完全的自传电影,例如导演的父母并没有像剧中Adam的父母一样去世,只是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婚,但由此带来的孤独感却是近似的。有趣的是,Adam的演员Andrew(已出柜)在拿到剧本的时候,也非常激动地表示,这个故事简直就是在说自己的经历。所以,影片一方面是作者自身的投射,一方面是对那一整代同志的投射。
这个故事到底是一个超自然灵异故事,还是说一切只是Adam作为作家的想象?
实际上都说得通。在国外的相关报导中,用词基本上都是在说“幽灵”、“超自然”,但是我们的无神论教育会让有些观众解读为一切只是Adam的想象或者写作。导演表示,在影片上映后,观众会问他各种各样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理解,甚至有人会问Adam自己是不是也是一个鬼魂?而这就是导演想获得的效果:没有标准答案。导演提到:“我希望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从梦中醒来,你觉得自己理解了它,但又不太确定,当你在梦中探寻得越多,你对它的疑问也就越多,这正是我喜欢的。有的观众问我,这是真实的吗?要这么说的话,这只是一部电影,所以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只是感官的呈现,所以人们看到不同的东西是正常的,包括我自己。”
Harry是否在与Adam相遇被拒绝的第一晚就去世了?
答案是YES。尸体被发现时,他穿着当晚同样的衣服,酒瓶也是同一个酒瓶。此外在原剧本中,提到了一个没有被拍在电影里的镜头:当第一次见面后,Harry回到自己6层的房间,视线在楼外拉远,可以看到Harry倚着窗户,一口气喝完了威士忌,然后“Starts to scream at the top of his lungs”,然而在三层玻璃窗的阻隔下,不论是Adam还是观众,都没人听到他的叫喊。这也暗示了Harry死前的绝望,被Adam拒绝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导演在采访中提到,从逻辑上来说,Harry在第一晚被拒后去世是对于影片的正确理解,但当然,前面也提到了,导演认为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也是正常的。
剧中Adam与父亲相遇的一幕,是不是故意拍成类似“gay cruising”的形式,并带有“恋父情结”的暗示?
答案是YES,观众们并没有想歪,事实就是如此。在采访中,导演提到,在异性恋世界中,儿子找一个与母亲有某些类似的女朋友是很常见的事情,大家也不会认为奇怪,因而他在影片中故意设置了这样的桥段,只是将母亲替换为了父亲,体现同志人群某种朦胧的情欲启蒙。此外,电影的细节设定里,也暗示了Adam喜欢与父亲有某些相像的人,具体的体现是“胡子”——Adam的父亲和Harry都留着小胡子。在片中一幕,Adam和Harry聊到父母出事那晚,他记得上门的男警也有着很浓的小胡子,原剧本里还提到当时年幼的小Adam很想去摸一摸男警的胡子(正片里这句没出现)。
电影的结局想表达什么意思?
导演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喜欢简单的“Happy Ending”的人,而是喜欢“Complicated Ending”,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通常也会有一个复杂的结局。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每个人也都有一半的可能性,面临伴侣先自己而去的情景。人生就是要不断面临失去,但由此产生的爱是最本质、最重要的。导演认为,在片尾,Adam已经明白自己有能力去爱与被爱,并为可能需要他的人提供关怀,而这本身是充满希望的,生命最重要的是爱,无论是在一段关系中,还是与父母或者朋友,每个人都会经历寻找爱、失去爱、再次找到爱的过程。
片中的音乐有什么玄机吗?
片中的音乐都是导演本人成长经历中最为喜欢、有重要意义的。在采访中,导演提到:“Adam的音乐就是我年轻时的音乐。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流行音乐让我们能够表达一些我们无法表达的东西。那时我们还是青少年,流行音乐让我们能够表达和理解深刻的情感、痛苦的情感、关于爱或悲伤的情感,甚至关于政治的情感。这就是优秀流行音乐的魔力。”实际上音乐的应用也很巧妙,例如在酒吧中party的一段,用的却是blur的“Death of A Party”,片尾曲“The Power of Love”中,一方面点题影片所传达的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歌词“I’ll protect you from the hooded claw, keep the vampires from your door”又巧妙地与Harry和Adam第一次见面时所说的“There’s vampires at my door”对话呼应。而导演也提到,在Adam与父母过圣诞时所放的“Always On My Mind”,歌词原本是对爱人说的话,却在这里巧妙地成为了母亲对儿子说的话,传达了母亲对于儿子的爱与歉意。
其他的有时间慢慢补
虽然现在才一月份过完,但这部影片已经注定刻在我的2024影像记忆。我对这部的痴迷已经到了不是很健康的地步。它好像午夜的海潮,持续地在我心口涌动。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是当场被它的悲伤占领了,到了第二次看才意识到它其实也同时充满着希望。
本来就孤独、抑郁,火警误报更让Harry觉得煎熬(“I was so frightened that night. I just needed not to be by myself”)。于是他拿起酒上楼敲开了Adam 的门,想要哪怕是一点点human connection。但Adam把门关上了。一来一个微醺的人敲门想进来本来就不太妥当,二来Adam因为从小孤独,害怕或排斥与人建立联系。Harry在Adam关门前的最后一句是可怜兮兮的“there's a vampire at my door”。这并不是Harry胡言乱语。因为Harry在敲门的时候Adam正在看<the power of love>的演唱现场,而“I'll keep the vampires from your door”是这首歌的第二句歌词。所以Harry这里既是在表示“我们有共同点,可以聊得来”,也是小撒了个娇,祈求Adam能让自己进门。顺带一提,<the power of love>是被两位主演认定的本片主题曲(anthem)。Adam关门后,镜头给了Harry在门外的一小声叹息,以及他郁郁寡欢乘电梯下楼。这是全片仅有的两个Adam不在场的Harry的镜头。看过的影迷已经知道原因了。
这个敲门的安排其实很微妙。Adam没邀请Harry进来的行为是没有道德上的不妥的--一般人也不会大晚上让已经半醉的陌生人进房。但是,一般人也不会大晚上拿着酒来敲门。Harry当时是有多孤独多绝望才会走这一步。Paul Mescal在一个宣传采访里提到,“这部影片是关于human connection的,而有时候为了这种连接我们需要信仰之跃”。Harry所做的就是绝望下的一次信仰之跃。而代以Adam视角的我们,有时是不是也需要如是一跃?
不清楚是因为跟Harry见的一面,还是单纯因为要写剧本,Adam回到了童年的家。这里海导很恶趣味地加了一段有很浓重cruising味道的父子相认。在等爸爸买酒的时候,Adam被一阵急促的刹车声转移了注意力,是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条线索。
妈妈提到Adam小时候玩红色小车遇到很小的交通事故。这辆红色小车正崭新地摆在家门口,暗示着这里的虚幻性。海导在采访的时候表示这就是真实的他的童年的房子。看到这个采访之前我都没想到这部会是这么私人的作品。
两人第一次真正的相处这段有很多可以说的。这里再次提到这是栋新的住宅楼,可能会有更多人会搬进来。原剧本是有提到Harry的职业的,这栋楼归属于Harry工作的公司名下。Harry的工作是IT,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办公。这解释了为什么他不像是社交回避的人但却很孤独。但是正片没有这段对话,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段明明可以丰富Harry的设定。
Harry想确认Adam是不是queer,而Adam说自己更习惯说gay。这是英语世界的一次新旧文化的小碰撞。最开始queer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homosexual是带有医学色彩的词,所以性少数群体选择了gay,推动了媒体用词的改革。但近年来,gay逐渐变成lame的近义词,“xxx is gay”时常指的是这个事物很lame。反倒是原先贬义的queer被性少数群体接纳了并发展成“性少数”的伞式词。这让我想到汉语世界的“同志”、“同x恋”、“同x爱”到“楠酮”的用词之争。这里对于用词讨论的安排稍微显得有点刻意在描绘两人的经历差异。Adam是从HIV大流行一路走到现在,而Harry在中学时期就迎来了英国的same s()x婚姻合法化。随后两人亲吻了。这里的Adam显得很僵,不知所措,对应了他作为更年长者却因为长年孤独(以及曾经的恐艾)缺乏亲密经验的设定。他甚至忘记了亲吻的时候要呼吸。这里太可爱了。欢愉过后,交代了Adam父母已经不在世的真相,解答了前面为什么父母看着比他还年轻的疑问。此处还呈现了全片很重要的几句对白。"It (失去父母) was a long time ago" "I don't think that matters". 这是很核心的一句回应。是的,父母的离去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但并不代表这事的影响已经过了。很明显Harry很喜欢Adam,提出想过夜和想再见面。Adam此时还没完全准备好打开心门迎接这位邻居,所以略有迟疑,但还是答应了会再见面。原剧本还有一段小对话交代了Adam在父母离世后去都柏林奶奶家生活,但要么是没拍要么是正片剪了,因为确实挺冗余的,反正后面也有提到。
Adam冒着雨(很真实的伦敦)回到家,这次只有妈妈在家。妈妈让Adam把淋湿的衣服裤子脱下拿去烘干,并带来了爸爸的衣服让他暂时穿着。这里母子的互动很温馨,Adam像个小孩一样把衣服裤子脱下。妈妈抚摸了下Adam的胸口。这里剧本写了个小细节,那就是妈妈摸的位置正是之前Harry舔Adam的()液的位置。随后妈妈为Adam准备了蛋糕和茶,并有了那段关于出柜的取向的对话。这里简直是再经典的英式招待,我每次去我partner的父母家做客都是被招待蛋糕和茶。海导对于“出柜是同的第二次成人礼”有一个很深的执念,他的三部酷儿作品都有体现这一点,只不过这次加了时空错位的情节。妈妈对酷儿的理解还停留在HIV大流行的年代,而且她用的词是homosexual,跟Adam惯用的g()y和Harry惯用的queer再次形成对应。妈妈说,Adam小时候就不停地往外跑。这里可能表达的是Adam小时候就觉得各方面都格格不入,后半部分Adam也说到“在那(父母意外离世)之前我就已经很孤独”。妈妈牵着Adam的手说,他们说这是很孤独的一种生活。而Adam尽管很珍惜任何跟妈妈的接触,但此刻还是轻轻地挣脱了妈妈的手。一来是他并不适应以这种老旧的观念讨论取向,另一方面妈妈的问题也直击Adam的脆弱处--他很孤独。于是Adam回应,就算我很孤独,也不是因为我是g()y。这里妈妈的表演很棒,她同时在与儿子独处的喜悦和对儿子生活的不解之中,于是出现了几个稍微显露“抵触”或“还不能接受”的行为,包括把自己的茶倒掉,说衣服应该已经干了Adam可以离开了,以及让Adam把蛋糕带走她是不会吃的。
很明显,这次跟妈妈的对话让他略感不悦。回到家后,Adam把衣服脱下,感到非常不舒服。这里他的t-shirt 还是半湿的,是根本没被烘干过,还是他的汗又把t-shirt浸湿了?
门铃响起,毫无意外是Harry. Harry非常敏感地在第一眼就看出了Adam的情绪不太对劲,第一句问的就是“what's wrong”并摸了摸Adam的额头,说Adam在发热。Adam说可能只是淋雨着凉了。Harry这次没等Adam邀请,直接走进门要给Adam准备个热水澡。Adam在Harry面前脱衣服这里也刚好对应了前面Adam在妈妈面前脱衣服。这影片的结构太工整了。Harry在Adam要脱内内的时候问我要不要闭眼,然后他闭上了眼。原剧本这里写了个小细节,Harry假装闭上眼但还是在看Adam,让Adam笑出了声,然后他伸手摸了摸Adam的胸口,正是之前妈妈摸的位置(这段成片剪了,但是还是能看出很工整的结构)。
然后就有了Harry跪在Adam浴边这一段。非常甜。Harry毫不掩饰地表达着对Adam的好感和想念,说想跟Adam做很多事,包括s()x。Adam明显还受妈妈的话影响着,提到了自己曾经以为碰一下男人就会去死。原剧本对于他从前恐艾的描写更多一点,包括Adam提到只是BJ就会让他不安三个月。(连口都怕成这样,以后不可再玩了)。原剧本还有一段关于两人对彼此印象的对话。Harry 说在见面之前一直在祈祷Adam 是个smart person, 第一次进房子之后就放心了,Adam比他想象中还smart,书架甚至摆着<瓦尔登湖>。Adam 笑着说<瓦>买回来还没读呢,不过确实想想搬到林中独居(<瓦>的情节)也挺好的。Harry 在知道Adam 还没读过之后反而更喜欢他了(应该是指“想读这本书但还没读”这个共通点)。
从浴中出来,两人开始了第一次深入交流。有趣的是,两位主演的访谈提到,他们把这场戏当作是从没做过()的两个人在做(),再次体现Adam在这方面经验的不足。完事后,Adam侧卧在Harry身旁,抚摸着Harry的胸膛(So damn sweet),并谈起了Harry的家庭。Adam问“Do they know you're queer”,是个很细节的点,他没再用自己习惯的g()y,而是Harry所代表的年轻人群惯用的queer。Harry跟家人很疏远,而出柜只是给了这个疏离感一个名字。他说他在家里像是个陌生人(点题),在边缘游离。Adam说到很多伤疤都好像已经愈合了,但其实很容易就又被带回但过去,体会那种切肤的感觉。这里跟Adam重见父母以及与妈妈不太愉快的对话对应。Adam让Harry留下来过夜也跟前面Harry想过夜但Adam没准备好对应。两条线是交织在一起的,Adam在遇到Harry后才遇到父母,又在逐渐跟父母的交流中逐渐跟Harry发展关系。从一开始的迟疑和僵硬,到现在很自然地抚摸彼此。在评论影视的s()x scenes时,有一个常见的准则是"这些s()x scenes有没有对剧情起辅助作用,还是说只是为了吸引观众而设置的"。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的s()x scenes是绝对能通过这个准则的,它们从侧面展示了Adam逐渐放下防备打开心门的过程。Adam在跟Harry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表现出几处尴尬和“被动(但享受着)”,而且完事之后Adam马上穿好衣服,尽管Harry还是半衤果着。而这第二次亲密接触后,Adam侧卧在Harry身边时,两人都保持着全衤果,而且两个人互相的自我暴露也更多了,表明Adam已经对Harry卸下心防。而且在这次的s()x scene后,影片不再有露骨的亲密镜头,因为已经不再需要这些scenes了。简单来说就是s()x scene点到为止且功成身退。
Adam再次回到童年的家,毕竟上次跟妈妈的交谈并不算太愉快,想着这次或许能弥补些。这次独自在家的是爸爸,在唱片机放了他父亲(Adam的爷爷)喜欢的歌。从不少细节来看,爸爸妈妈跟它们各自原先的家庭关系应该都不错。再次地,海导为Adam安排了第二段“出柜成人礼”。饰演爸爸的演员在这段很好地演出了一个市郊父亲的形象,并在被儿子质问“你听到我哭为什么不进房间问问我”后展现了愧疚和恰到好处的脆弱感。Andrew Scott对于这种角色的把控总是这么完美,总能把“装在成人躯壳里的脆弱小孩”的感觉发挥到极致。两人互诉心肠后,Adam哭着埋进了爸爸的臂弯,在镜子里他仿佛又回到11岁那年。这里其实很cliché,但是两人的表演太棒了。谁又不曾渴望着有一天能听到父母能对自己说“抱歉我当时应该做得更好的”然后哭着原谅彼此呢。
跟与妈妈出柜后的不舒服感不同,与爸爸的和解让Adam非常高兴。他显露了更多自然的笑容,在跟Harry的互动也更主动和热情。
Adam邀请Harry在亲热后一同出门。正片里没呈现,但剧本里这里有一段Harry对“going out”的细微的抵触。很显然比起外面,Harry更愿意跟Adam待在这个小屋子。这点在后面也有体现,并在结局揭晓原因。我个人认为正片剪掉这部分是因为对结局的暗示太明显了。
又到了海导酷儿片的三大必备要素之一:夜店(另外两要素是出柜和吃东西)。看了些短评说海导怎么堕落了在这里美化dr()gs,我想说,额,这是你看的海导的第一部酷儿片吗?刚开始两人在拥挤的俱乐部还是有些拘谨,Adam问Harry会不会跳舞,Harry说“If I'm wasted enough”, Adam 回应“Then let's get wasted”. 然后两个人就去使用()了。正片这里有些突兀, Adam怎么不知道是什么就直接用了。但剧本里其实有讲Harry一开始以为是C,但用了才觉得可能是K。(千万别学坏,楼主是学神经科学的,这些玩意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很大)两人进入舞池,海导在此处献上了非常意识流的一段。特别感谢Blur的<Death of a party>。两人在舞池拥吻(如果注意看的话Harry是用上了舌头的,这在直演弯的影视中并不常见,PM真敬业),然后进入了一段两人共同生活的蒙太奇。这段值得不断观赏130遍,尤其是这里藏有海导酷儿片三要素之一的“男人在吃东西”。饮食男男,人之所欲。饮食在表面,男男之欲在底下涌动。在这个日常生活的片段里,有一幕是Adam在沙发上工作,抬头看了一眼在床上读书的Harry。而Harry在读的正是<瓦尔登湖>。虽然前面剧本里关于瓦尔登湖的对话没剪进正片,但正片依然保留了一点痕迹。我的理解是Adam, Harry, 和梭罗(<瓦>作者+主人公)都长期处于isolated from the world的状态,但跟Adam和Harry不同,梭罗的独处是与自然和谐的、积极正面的独处。
两人甜蜜生活的蒙太奇过后,细节来了。Adam从床上起来,窗外闪烁着蓝色的灯。Adam踏进窗台,转场至闪着蓝色灯光的俱乐部。闪烁的蓝灯光让Adam倍感不安,他在人群里搜寻着Harry,但Harry只有恍惚而模糊的残影。Adam承受不住这灯光和模糊的成像,痛苦地嘶喊着,然后一切散去。原剧本写到这里Adam在俱乐部的镜子里不仅看到了模糊的Harry,也看到了模糊的父母在此喝酒。
嘶喊过后,Adam发现自己睡在自己童年的床上,穿着童年的睡衣。推开门,是圣诞前夕,爸爸正在为装饰圣诞树而疯狂,妈妈看见Adam精神不是很好的样子过来摸了摸Adam的额头,说他很热(这跟前面Harry的反应是一模一样的,先是非常敏感地第一眼就看出不对劲问“what's wrong”, 然后不等Adam回答直接伸手摸额头)。一家人在圣诞树旁唱歌,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睡前,Adam在床边问妈妈,这一切都是真的吗?妈妈反问,does it feel real?关灯后,Adam似乎意识到什么,爬起来敲了敲父母的房门,说自己睡不着。妈妈像往常一样,拍了拍熟睡的爸爸,让他挪一下让Adam过来躺在中间(这拍爸爸的画面太真实了)。再次地,Andrew Scott非常成功地展现了“装在成人躯体里的脆弱小孩”的形象。Adam作为成年人穿着儿童睡衣,原本是挺creepy的一件事,但就是被AS演得很有说服力。他轻盈地爬上床躺在父母中间的动作就像他真的是11岁的小孩那样。Adam跟妈妈聊起了父母离世后的事,聊到他直到二十多岁还在构思着会跟父母做些什么事。说着说着,Adam开始觉得很难受。妈妈问are you ok? Adam 颤抖着说no并握紧了妈妈的手。Adam忍受不了了。这时,Harry突然从爸爸的位置出现,把手搭在Adam肩上,亲吻了Adam。再然后,窗外闪着蓝色的灯光,爸爸妈妈和Harry都消失了,只剩Adam一人在床上。这里的细节密度有点高。首先是为什么Harry会出现。我的解读是,真正跟妈妈谈到他们的死亡让Adam接近崩溃边缘,而Harry像是个防护网,企图在Adam下坠的时候缓冲这种崩溃。前面关于闪烁蓝光的伏笔在这里收回了。蓝光是警车的警示灯,是噩耗的前兆。蓝灯光的到来预示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像之前俱乐部后半段,在蓝光闪烁之下Harry变得模糊而难以触碰。Adam无助地独自躺在父母的床上,喘不过气来。
待他再次醒来,他正独自坐在伦敦地铁上,似乎看到Harry从车外路过。Adam紧跟上去,在人群里寻找着Harry,上了Harry似乎踏上的列车。但跟在俱乐部的后半段类似,Harry若隐若现。最终Adam止不住眩晕和恶心,开始咳嗽,并在车窗的倒影看见了年幼的、扭曲的自己,再一次地,他嘶喊着。这段似乎有点“莫名奇妙”,在剧本里有对这段更详细的描写。比如他看到他妈妈在月台上,只剩一只眼睛,另一只在流血(幸好没拍出来,不然就彻底变成恐怖惊悚片了)。如果在Adam在地铁站找Harry的过程中暂停仔细看的话,会看到地铁站有两种海报:一种是80-90年代那种HIV恐惧宣传(广告词是“AIDS Die if Ignorance”),另一种是酒驾警惕宣传(广告词是“Drinking and driving won't just ruin your holiday”)。这说明整个地铁空间都是Adam最恐惧的梦魇,无论是因为酒驾逝去的父母、艾滋恐惧、抑或是摸不着的爱人。
还好,这只是个梦--Adam惊醒在Harry身边,而后者正安抚着他。在听Harry解释了他是如何在俱乐部里嘶喊着父母不知所措并把他带回家里躺下之后, Adam颤抖着说“I'm scared”。Harry把Adam抱在怀里,不断安抚他,而Adam忍不住不停啜泣。到这里为止,Harry既倒映着Adam的母亲(抚摸胸口、摸额头发现Adam发烧)也倒映着Adam的父亲(把啜泣的Adam抱在怀里抚慰)。这是很短促的一段,但我对它的印象非常深刻。多少人在40多岁还能碰到会把痛哭的自己揽在怀里的人?
清晨,两人坐在窗边,Adam向Harry讲述着父母出意外的那一晚的事,Harry全程红着眼,泪汪汪的。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此时Harry正穿着他们第一次相遇时Adam正穿着的外套。两人已经到了互相穿彼此衣服的亲密程度。两人的对话提到了Adam的孤独。Adam说他感到terror,像他似乎注定会一直孤独下去,这种对孤独的terror在他成年后凝固在他的心里。这种terror再缠结其他因素(包括取向),Adam觉得未来好像不再重要了一样。
Harry则回答了很重要的一句话,“我知道停止在意自己是多么的容易”。这句话由Harry说出,是个很细致的安排。因为Harry就是这样的人。从一开始住宅楼警报响铃他没下楼可以看出,Harry已经不在乎,也不再关心照顾自己了。使用烈性dr()gs和酒精也说明了这一点。这句话直接联系着Harry这个人物的命运,他说出来时不仅是对Adam说也是对他自己说的。Adam抚摸着Harry的身子,提出让Harry跟着他出去一趟。在原剧本里,其实两人还有一段对话。Adam说,(接着上面Harry的回答)“这就是为什么最近这几周我觉得非凡无比。我开始真正地在意一些事了,也觉得未来好像又有意义了一样(It's why these last weeks have been so extraordinary. To actually care about something. Too feel that a future might be possible)”。很明显Adam指的是跟Harry的相识,Harry也意识到这点;更重要的是,Harry也是同样这么觉得的。我觉得很遗憾正片把这句剪了,大概是如果保留这句的话,结局会显得更黑暗和凄惨吧? 跟他们上次出门类似,Harry对“going out”似乎有些抵触。但他还是跟着Adam踏上了火车。剧本写道,阳光透过车窗洒在Harry身上,让Harry一身汗。Adam要把Harry带给爸爸妈妈见面,但气氛突然变得稍微有点惊悚。Adam敲打着父母家的门窗,但无人应答,而Harry也急速感到不安。他走上前去试图拉住Adam,但当他也往门玻璃里望去时,Harry好像很惊恐一般往后退,消失在背景里。他看到Adam的爸爸妈妈在门后面。Adam继续用力敲门,已经顾不上离开了的Harry,直到玻璃被敲碎--他醒来时就躺在父母的床上,而他的父母正坐在床边。Adam说想让他们见见Harry,也想让Harry见他们。妈妈说“I don't think it works like that”, 随即又补充,“但我们确实看到了他”。妈妈问,你们爱上了对方吗?Adam迟疑了(剧本写得是他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他觉得Harry不会in love with自己),说“我以前从没爱过,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那种感觉”。但爸爸说,“他很明显非常在意你,你觉得你想跟他相爱吗?”这次Adam没有迟疑地回答“Yes”. 爸爸妈妈已经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可能已经影响到Adam的正常生活,如果他再这么隔三差五地回来,那他永远也不能学会let go and move on。Adam明显也感觉到他们想说这件事,伸手捂住爸爸的嘴不让他继续说下去。爸爸很快很温柔地掌控了局面,说不如我们最后再去那个你最喜欢的地方逛逛。
他们来到南伦敦的Whitgift Centre,一个(辉煌一时的)大型商场,并在一家美式餐厅坐下,相互做最后的道别。爸爸忍不住问“was it quick?”. 这是最让我觉得他们是“真实存在”的鬼魂而不是Adam脑海里幻想的一点。如果只是幻想,那这个问题过于冗余。它是已死之人真正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当然Adam说了谎,他说他们俩都走得很快。告别非常仓促,但又足够Adam珍惜这最后的片刻。在妈妈消失前,她说,“答应我你会尝试好好跟Harry在一起,我肯定会很爱他的,我知道”,她继续,“他可能需要你多些照顾。He's got such a sad face”(我要哭了)。Adam答应了,看着妈妈逐渐也消失。
坐火车回到家楼下,在电梯里,Adam犹豫了一下按下了Harry所在的6层。剧本里有说,当Adam到家楼下时,那个警报铃又响了,跟开头一样,但Harry没下楼。这个在正片里也没有展现。Adam原本带着“从过去解脱”的心情来见Harry的,但电梯门开了之后却传来阵阵凉意。Adam从没来过6楼,他也不知道Harry住在哪个房间。但它能听到微弱的电视声音从一扇门后传来,那里肯定就是Harry的房间。他过去敲了敲门,发现门没锁。推开,先是被气味hit到,然后看到乱糟糟的室内。外卖盒子长满了霉。Adam把电视关掉,在厨柜上找到了一个空的dr()gs袋子(就是前面装着K的那个)。怀揣着不安,Adam推开了卧室门,发现了Harry的遗体在床上,穿着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穿的衣服,手里拿着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拿着的酒瓶,已经空了。
正当他要伸手触碰这个他深爱着的人,Adam听到房门外传来声音。他起身走出卧室,看到Harry站在客厅,穿着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穿着的衣服。Harry充满着疑惑。原剧本有几句是成片里没有的。Harry说他刚上去找Adam,敲门没人应才下来,发现Adam在自己家。“我不想你在这里,你不该在这里”,Harry说,“我不想让你看到我的房间是这样的,我不能明白你为什么要来这里”(这几句成片里没有)。Harry看到自己空空的小袋子,这才一点点拼凑出那个残忍的真相。(剧本这么写的,让我更相信Harry是鬼魂,而长久以来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这点)。Harry说,“我那个晚上太害怕了,我只是不想一个人待着”。“我很抱歉,我也很害怕,才没让你进来”,Adam道歉。Harry伤心地流泪了,“为什么会没人来找我?我的朋友?我的哥哥姐姐?我的父母?”(正片只有“我的父母”)。Adam说,“我找到你了”。但Harry很明显不希望是这样,“但我不想你看见我这个样子,在那里面”(再次地,我认为Harry作为鬼魂是真的跟Adam在爱海畅游了几周,这一切并非只是Adam的幻想,否则Harry不会说这句)。
Adam把伤心的Harry带回家,两人在床上相对卧着。原剧本有更多的对话和描写,比如Harry问了“你知道这会持续多久吗”,而Adam回答“我回答不上,我不觉得我们能决定什么时候这会结束。但此时此刻,让我好好地再抱着你”。Harry看着Adam, 很想亲口述说对他的爱意,但他又决定不说出口。(They don't need to declare their love. Actions are enough)这点跟海导的<周末时光>如出一辙,全片并没有认真的两人对彼此声明爱意,但全片又处处流露着遮掩不住的爱。Harry伸手捂着Adam的胸膛,说, “别让这件事(指自己的离去及其带来的创伤)也缠结在这里”。这是跟前面Adam说的父母的离去和孤独还有取向缠结在他心里相对应。Harry让Adam放首歌,他忍受不了这种寂静。Adam轻轻在他耳旁说,“I'll protect you from the hooded claw, keep the vampires from your door”。这既是主题曲<the power of love>的第一句歌词,也呼应了开头Harry可怜兮兮的那句“there's a vampire at my door”。镜头远去,两人化作繁星。Adam和Harry从两个孤独的个体,到最后一起散发着光芒。 (这里化作繁星其实也是<the power of love>对mv的一个致敬。MV的开头便是繁星中闪烁着一颗特别明亮的星星。)
就像我在上面提到的,我不觉得这是一个中年作家自我治愈自我和解自我救赎的故事,而觉得这是一个现代聊斋故事,主角在跟温柔的鬼魂们的互动中走出心结。尽管如此,我同时也认为争论“他们是不是鬼魂”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影片比起原著故意模糊了这条界限,它让人思考到底哪些部分是“真的”,哪些部分是“假的”,但同时又告诉你真假don't matter。如果观众过分追求答案,反而错过了重点。
看到有一些(包括国内外的)影评认为海导在影片后半段故意设置情绪点,故意榨人眼泪。乍一看似乎是这样,Adam明明已经与父母的相处中获得了对童年悲惨的解脱和对“出柜”的缺失的和解,又何必再在最后写出这样的结局?但深入思考(加上院线三刷)后,我认为结局就是“理应”这么安排的。尽管海导经Adam之口说出“现在当然比过去好很多了”,但酷儿个体的孤独却没怎么变过。即便是年轻一代的Harry,也因为自己的身份游离在家庭的边缘。在这个基调之下,孤独的Harry注定在影片开头离世。也因此,最后找到Harry的,也注定是爱他的、被他深刻影响的、不再是陌生人的Adam。Adam从一个因为害怕不愿让人走进自己生活的人,在与父母的和解和与Harry的相处中知悉了自己值得被爱、也有给予爱的能力。在影片前半部分,Adam总是被Harry抱住安抚受Harry悉心照顾的那个,而在最后Adam是保住安抚Harry、照顾Harry的那个。这一段是这么的忧伤,但同时又充满希望。如果海导只是单纯想榨观众的情绪,完全可以让影片在悲伤中收场,但他并没这么做。海导设置在影片的最后,Adam抱着Harry在漆黑的宇宙散发着光芒。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放心了:Adam现在可以走出他的过去,他现在已经重新有了爱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如此--走出孤独、抓住爱、建立和守护human connections、不再做周遭世界的陌生人,对我们来说还为时未晚。全片的主题曲<The power of love>的最核心的一句歌词是“make love your goal”,也是整本剧本的最后一句。它不是一句警示而是一个启示(剧本写的“A guide not a warning”),也是海导想通过这部影片表达的吧。
(外网对本片奥奖0提名有挺高热度的讨论。我部分认同他们的一些观点,比如这很可能是文化氛围导致的。<都>是很英国的影片,演员和选曲都是英国的household names,但对美国人可能熟悉感没那么强,共鸣程度不及英区。本片拿了很多英国的学院类奖项也侧面反映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