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坎特伯雷故事 / Un cuento de Canterbury
导演: 迈克尔·鲍威尔 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
编剧: 迈克尔·鲍威尔 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
主演: 埃里克·波特曼 希拉·西姆 丹尼斯·普莱斯 约翰·斯威特 埃斯蒙德·奈特 查尔斯·霍特里 海·皮特里 乔治·梅里特 爱德华·瑞格比 弗里达·杰克逊 Betty Jardine 埃利奥特·梅卡姆 Harvey Golden Leonard Smith James Tamsitt David Todd Beresford Egan Anthony Holles Maude Lambert Wallace Bosco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1944-08-21
片长: 124 分钟 IMDb: tt0036695 豆瓣评分:7.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DVD 这部影片太美妙了,恬静和理智又充满着神秘与感性,有恢宏壮大的大教堂也有静谧美好的稻田,很和谐的把众多情绪融为一体展现出了一种别样的魅力。能感觉到影片极强的私密性,应该是结合了导演的生活和战时的思考,这种生活的真实性结合那个时代背景所带来的冲击是极强的。结尾处的鸣谢也把这一切带入到现实。
沿海的肯特郡在二战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被频繁轰炸也在结尾处的废墟展示得以体现),影片以战争为背景却没有出现战争场面(当然也有孩童们的“战争”),感觉更多的是用侧面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的英国乡村的生活状态和导演对于未来的思考——精神传承。影片的内核感觉就是精神传承,不论是美国大兵,肯特郡女兵还是伦敦的英国兵都是这片乡村这种精神的见证者。虽然是多个角色视角,阐述的方式也都不相同,但从调查胶水男让他们聚到一起,所以整体看也不散,又由同一种精神引领最后都到了坎特伯雷大教堂受到祈福,管风琴演奏的梦想,失联已久女友的来信,非婚夫活着的消息。
胶水男的身份还是非常的有代表性的,他像是民族集体丢失的精神传承,尤其是在电影中段放映演讲那场戏,低角度仰拍结合着他背后投影仪的光圆和两旁军人的面孔让画面充满着宗教性(也是导演后期作品常使用的光影手法),而随着他探讨的传承也让他走出了黑影,脸部特写和眼部打光神秘。火车上他所说的“There are higher courts than the local bench of magistrates” 随后就出现坎特伯雷大教堂也是指代明显。
视觉上,光影是最有特点的,开场就是大量夜景,极少的光源,非常好的悬疑感铺垫,后续的放映,黑暗中的夜晚,火车上进隧道,也都很好的利用了光影效果,尤其是近隧道那里的脸部特写和停车蒸汽带来与前景的反差,而白天的阳光明媚与黑夜的对比做的也非常好(也是在阳光下第一次见到车站的工作人员),灰色的使用也是恰当好处,好几场光影的戏搭配构图拍的是非常美。几次手持POV镜头效果极佳,还有那个眩晕的POV感觉很好,当然,那个摄影机的十字POV镜头也在之后出现在他们的作品《偷窥狂》中了。
有穿帮镜头,阳光下摄影师的影子。
用伟大称呼这部电影并不为过,里面表现了很多优雅的英国传统,而且有极美妙的片段,让人浮想联翩。
但偏偏出现了一个胶水男的设置。胶水男喜欢往青年女性的长发上泼胶水,这种东西很难洗,少女们觉得非常讨厌,但就是查不出到底是谁。我看绝对有性意味,你想想看,把这么多粘乎乎,脏兮兮,丝滑滑,冷冰冰的东西,泼到人家长长的秀发上。
然而这个男的偏偏文质彬彬,对英国的历史颇为爱好。和这样的人设完全无法对应。原来他是一个分裂症患者。虽然最后他在火车上解释,这是为了让女性感到恐惧不再出门,特别是不要到酒馆里喝酒,这样她们就会为她们当兵的男友保持处女之身。但你想一下看,胶水男在11个女人的头上泼了胶水,11个呀!而且总是在上班的时候划水干这样的坏事,不好好上班。11个上班日,犯下11件罪行。甚至没有一句道歉,作为女权主义者,我都看不下去了。看到少女在外面游荡,他就要泼胶水。
从心理学角度,这完全是一种上瘾行为。和虐童没有什么区别。这再一次体现了鲍威尔对于心理变态者的偏好。我在影评中写过,《偷窥狂》peeping tom这部电影就是对于偷窥狂的自证,全片都是为他们的罪行作辩护。这部电影不也是这样吗?
据资料说鲍威尔是个有怪癖的家伙eccentric。我想起了红舞鞋中以佳吉耶夫做原型的的那个男主(完美主义狂人),百战将军当中非以朋友的妻子做原型找老婆的怪癖,月光照铁衣当中对任何事都吊儿郎当的卜伽德,I know where I’m going中的女主,都是不正常的人类,却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但胶水男绝对是其中最为性变态的,我认为甚至超过了偷窥狂。11个上班日,犯下11件罪行,所以中文片名的翻译者心领神会,翻译成了让人困惑的:夜夜春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