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夜夜春宵 A Canterbury Tale(1944)

简介:

    一个“land girl(特指二战中在家从事农活的妇女)”,一个美国军队征召人员,一个英国士兵,他们三个人在通往坎特伯雷的路上的一个叫肯特的小镇相遇了。这个小镇正在经受一个神秘的“胶水男”的折磨,这个“胶水男”会把胶水浇在夜里和士兵出去约会的少女的头发上。于是他们三个人便试图追查出“胶水男”的真实身份,并把嫌疑集中在了当地的法官--一个对英格兰历史,尤其是对坎特伯雷的历史有着神秘的观点的神秘人物--身上……

演员:



影评:

  1. (走马观花拙译自CC文章。超爱的一部电影)

    迈克鲍威尔和艾默里克普罗斯伯格的《坎特伯雷的故事》中有神明的赐福。看完后,你会打心底里感受到。但在看的过程中,你却会像片中不知道有某种神奇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主角们一样,没有准备去接受神圣的介入。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感到困惑。到底这是什么样的一部影片?乔叟的同名作品的改编,惊悚剧,历史纪录片,战争片,侦探片,抑或是乡村喜剧?影片在最终进入对英格兰乡村的永恒脉动的抒情冥思之前,生动地融入了上述各个类型元素。鲍威尔和普雷斯伯格没有把电影仅视作一种局限于叙事的娱乐快餐。他们试图打造的影片,关注的是对历史传承的祈福,以及来自于图像、音乐与节奏的精神力,而非通俗故事中的曲折情节。

    除了开场描绘乔叟坎特伯雷的朝圣之路的引子之外,所有故事情节都是发生在1943年8月(即影片上映前)。当时美国大兵们正在英国集结准备来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本片部分上是作为表现美英两国因秉承相同价值理念而并肩战斗的宣传片;片中的美国中士鲍勃·约翰森(约翰·斯威特扮)便将孤立主义者形容为“目光短浅者”。但影片最终却超越了这一层面。它真正讲述的是三位现代朝圣者——鲍勃、一位冷静的女陆战新兵的埃里森·史密斯(希拉西蒙),英国中士皮特·吉布斯(丹尼斯·普莱斯)——在周末短暂逗留于古老的肯特郡的柴林伯恩乡村期间,通过游历坎特伯雷而完成精神洗礼的故事。

    欧文·希莱尔的的明暗对比的摄影创造了一部高反差的皮影戏。而这种反差为本片营造出了一种快变的情绪基调。白天是明媚的阳光——它透过教堂的花纹玻璃铺洒在早晨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卧室之中,层染于鲍勃与彼特用苹果玩掷球游戏的大街之上。而与此鲜亮景象形成对比的是夜晚的表现主义风格光影。埃里森出场时,二战灯火管制下漆黑月台上掐灭烟蒂的清晰的侧面轮廓,很容易地使人误以为角色来自一部黑色电影。而这一具有性暗指的镜头也预示了地方官托马斯·考派帕尔(埃里克·波特曼)拒绝雇她在自己的农场工作,是因为发现自己被这个女孩所吸引。后面,在同样漆黑的博物馆里,埃里森与考派帕尔的聚光灯下的交替出现的脸部特写,更将二人作为隐秘的分享者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茂瑙和理查德·希德马克电影风格的镜头,引人入胜的光影的交替呈现,为本片注入了某种成人的奇幻与魔力。

    尽管飞艇盘旋于绵延起伏的肯特高地上空,女人们做着以前属于男人的工作,战争的阴霾似乎并未侵扰到柴林伯恩的日常生活。但士兵们开始在附近扎营。白天,装甲车沿着古老的朝圣之路行驶穿梭;晚上,男人则聚集在酒吧里忙着约会。只是近来由于一系列离奇的袭击案件的发生,村里的姑娘们开始对士兵们敬而远之。埃里森是最新的受害者。星期五的夜里,她和鲍勃、皮来初到此地。结果有人趁着灯光管制往她头上泼胶并逃逸。急着报案的鲍勃和埃里森冲出黑暗直奔灯光闪亮的警察局——这也象征了他们和皮特三人随后的旅程。

    三人决定查出谁是“泼胶人”。但鲍威尔和普雷斯伯格很快就揭晓了谜底:考派帕尔是唯一的嫌疑人,并且还不小心漏了马脚。两位导演显然更加关注于表现当地的乡土风情如何让这些外来者迷失神往,减弱了他们的焦虑,使其质疑自己的存在。埃里森,一直哀悼在战争中牺牲的未婚夫。她理解也热爱周遭的乡村生活,后悔战前在伦敦的家具店的买花园家具的日子。鲍勃的情绪失落则是源于远在俄勒冈州的女友一直没有写信给他。他在英格兰的闲暇时光就是去电影院看电影而已。彼得,则放弃了演奏古典音乐的梦想而成了一名影院风琴师。他的业余爱好是打牌和泡吧。但最终,柴林伯恩的神性对三人产生了影响。

    在泼胶事件的解释性段落之后,影片的节奏舒缓了下来——好像它从那匹找到工作后的埃里森所驾驭的沿着乡间小路慢行的马儿那里得到了暗示。当然,也有紧张的波澜荡漾。比如考派帕尔对她的吸引,以及对于皮特的处事哲学的争执。但总体上,影片的中段保持了中世纪田园牧歌式的风格。好像箭头的创作者们在说,犯罪情节只为城市所独有,英格兰乡间没有其容身之地。三位朝圣者的侦探工作虽进展顺利,却被一些不相干的小插曲所干扰。比如鲍勃与当地车匠的关于伐木季节的闲谈,以及他目睹两群可爱的乡村学童在河畔的战斗(他们是仲夏夜之梦的调皮鬼和罗宾汉的玛丽人的后代)。与此同时,本地的奇闻异事,遗迹古玩,也贯穿于影片的精神彩锦中,使《坎特伯雷的故事》成为了一部描绘英格兰风土人情的万花筒。如果这其中也存在一种“胶”,那就是艾伦·格伦的电影配乐。油画色调般的曲调,尚武的中世纪主题,以及那天堂唱诗班的副歌。

    火焰的守护者是考派帕尔。朝圣之路的周末幻灯演讲段落,摄影师用明亮的满月背光打到他身上。这个镜头是视觉韵脚的前一半:后面,三个现代朝圣者在火车包厢里的审讯室里盘问考派帕尔。彼得对考派帕尔的关于“他可能是神佑与忏悔的一种工具”的言论表示了轻蔑。他说道,“只有看到头顶的光环时,我才会相信。”话音刚落,一缕太阳光晕就使他仿佛神圣起来。这种诗意呈现是鲍威尔和普莱斯伯格精心设计的众多呼应、巧合与重复的母题中的一部分。它们将影片最终整合为一部连续性的英国浪漫主义的盛典。上帝确实显现其中,但要传递的却绝对与宗教狂热无关。

    演讲期间,考派帕尔放低了自己的声调。他邀约现场听众“循着古老的路行进,去体验这古老的英格兰”,而埃里森对此异常兴奋。第二天,她便采纳了这个建议。在颇似马奈拍摄的斑驳阳光下,她穿过灌木林来到了那个引子部分的朝圣者所攀爬的山顶。特写镜头中,她扬起的脸上充满了渴望。微风撩起她的发梢,将远方的依稀的马蹄声、鞍韂的叮当作响,以及格伦为乔叟的朝圣诗所谱写的古琴声送入了她的耳中。突然,对神圣的领悟被“很壮美,是吧?”的声音所打断。原来是考派帕尔坐高草丛中。他好像化身为女人身边的坎特伯雷的预言先知。如此神秘之具象化的表现,使人想起了金普利的《扑克山上的小精灵》。那是鲍威尔孩提时代最爱的一本书,对他影响极深。

    考派帕尔是什么人?传教士,还是疯子?第一次出场,低角度镜头下,坐在办公桌后面他保持着地方官的派头和架势;他的对本地的道德评判,明显掺杂着傲慢与自大。语调上盛气凌人,鲍勃在其办公室内发现的中世纪惩罚堕落女子的刑具,则证明他厌恶女人。他将自己的攻击行为合理化为,是要让那些有丈夫或男友在海外从军的女人远离当地驻扎的士兵。而这也促使士兵们有时间去参加他的有关英格兰历史传承的演讲。作为一个山地人,他有着冰冷的意志和决心,但同时却通过往女孩头上扔“粘稠东西”的病态方式去压抑自身的性欲望。他也是一个孤立主义者,一个斩断自身情感的单身汉。与其极为相似的女性角色是普鲁登斯·哈尼伍德。她雇了埃里森,且有些落寞地承认,“我是一个老处女。”影片结尾时,考派帕尔被埃里森所改变,变得更加人性化。当然,他也改变了她。

    《坎特伯雷的故事》是鲍威尔和普雷斯伯格在1943年至1949期间在箭头公司时合作编导出品的七部杰作中的第二部。那是他们的创作高峰期。尽管其中的颠覆性和田园风格使1944年的影评家们深感迷惑,但本片还是得到了谨慎的赞誉。而到了1977年重映时,它已经被公认为是两人最迷人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刻画伊甸园般的英格兰神话的最具诗意的电影——这与彼得·康纳德所描述的“靠纷乱的异教徒的历史割裂乔叟与我们的时代”的英格兰特征正好相反。它遗忘了不列颠的血腥内战和宫廷悲剧,而只去追忆康斯特布尔和沃兹沃斯时代的英格兰。

    本片的高度保守派思想让人联想起了《百战将军》,而对英美联盟关系的支持则与《生死攸关》相吻合。但与本片最为接近却是《我走我路》。两部影片都是由希莱尔拍摄的黑白片。同时,它们也都成为了鲍威尔和普雷斯伯格的激情澎湃的战时“声讨唯物主义”的开路先锋。就像本片中的考派帕尔借英格兰田园之名改造教育鲍勃、彼特和埃里森三人一样,《我走我路》中的琼·韦伯斯特(温迪海伦)也在苏格兰西部的凯尔特人的神秘主义影响下发生了变化。她从一开始追求与富庶的资本家的拜金式的婚姻,最后却转而对阳刚气十足的当地领主产生真爱。两部影片所代表的是从城市回归乡村,从功利主义转为神秘主义。


    (带图:)
  2. 我最喜爱的一部P&P电影。

    写战争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城市里的左派精英可以用嘲弄口吻写,40岁的大牌导演可以用爆炸和鲜血渲染,Powell & Pressburger的视角是宗教性的救赎,可以想象他是那种宁静古典家庭出身,未曾尝过艰难生活的人,充满温情的关怀。
     
    一个伦敦的售货女孩,跑到乡下去帮农。女孩原本与富家子相爱,因为门不当户不对经历并不顺畅,但而今爱人已在空战中身亡,让她反而忘却现实的羁绊,重归故地,回忆起许多两人在乡村度假的甜蜜回忆。
    一个美国大兵,下错车站也来到此地,乡下的生活让他想起熟悉的家园,只是在家乡时曾许诺爱他等他的女孩早已经没有音讯。
    一个不得志的管风琴乐师也在战时入伍,去当地营地报道。

    这三个人在火车站相遇,碰到了当地的神秘“胶水男”——此人专盯与美国大兵约会的女子,趁夜黑往她们头上浇胶水。
    来农场帮农的女孩成了这次的被害人,于是这个三人组就自然而然聚集起来想揪出这个猥琐的“胶水男”来。

    侦破的故事并无玄虚,跟古典故事一样,变态怪人往往属于上等阶层,很快他们就发现“胶水男”是当地的中年法官本人。
    法官与母亲合住,孤独封闭的单身一人,对本地的文化历史极其狂热,但年轻人们只原意出去约会而不愿意去参加他的学习会,于是他便出此下策。
     
    宁静的乡村与战争中来到的三个男女。
    年轻的心里无限的忧郁和绝望,没有爱情,痛失理想的男孩女孩。
    还有这些年轻人给忧愁了半辈子的法官造成的影响。法官心底对女孩淡淡的情意。
    这些对比才是故事的焦点。
     
    Powell & Pressburger一片好心,给了每个人祝福——最终殊途同归的三个人与法官一起来到坎特伯雷,完成他们的“朝圣”之路,得到了各自的救赎。
    女孩去寻找未婚夫的遗物,与其父相见,终于互相谅解。
    美国大兵得到外地转寄来的邮件,原来故乡的女友曾写给他成捆成捆的信!
    乐师在大教堂里得到终身难忘的演奏机会。
     
    而法官的心结终于得以疏导,他目睹了女孩的幸福,默默地看着她离去。
     
    和乔叟的古典故事一样,主角也是平民阶层,有的是调笑轻快的气氛。但Powell更烘托了内心沉重忧愁的一面,这一面的来源是战争,是现实生活。

     
    印象最深的台词——

    年轻的美国人:我还是忘不掉我的那个姑娘,曾和她在层林里漫步两个小时,一个字也没讲,然后突然我们说出同一句话……你说这意味着什么啊?
    女孩:是爱……
  3. #DVD 这部影片太美妙了,恬静和理智又充满着神秘与感性,有恢宏壮大的大教堂也有静谧美好的稻田,很和谐的把众多情绪融为一体展现出了一种别样的魅力。能感觉到影片极强的私密性,应该是结合了导演的生活和战时的思考,这种生活的真实性结合那个时代背景所带来的冲击是极强的。结尾处的鸣谢也把这一切带入到现实。

    沿海的肯特郡在二战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被频繁轰炸也在结尾处的废墟展示得以体现),影片以战争为背景却没有出现战争场面(当然也有孩童们的“战争”),感觉更多的是用侧面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的英国乡村的生活状态和导演对于未来的思考——精神传承。影片的内核感觉就是精神传承,不论是美国大兵,肯特郡女兵还是伦敦的英国兵都是这片乡村这种精神的见证者。虽然是多个角色视角,阐述的方式也都不相同,但从调查胶水男让他们聚到一起,所以整体看也不散,又由同一种精神引领最后都到了坎特伯雷大教堂受到祈福,管风琴演奏的梦想,失联已久女友的来信,非婚夫活着的消息。

    胶水男的身份还是非常的有代表性的,他像是民族集体丢失的精神传承,尤其是在电影中段放映演讲那场戏,低角度仰拍结合着他背后投影仪的光圆和两旁军人的面孔让画面充满着宗教性(也是导演后期作品常使用的光影手法),而随着他探讨的传承也让他走出了黑影,脸部特写和眼部打光神秘。火车上他所说的“There are higher courts than the local bench of magistrates” 随后就出现坎特伯雷大教堂也是指代明显。

    视觉上,光影是最有特点的,开场就是大量夜景,极少的光源,非常好的悬疑感铺垫,后续的放映,黑暗中的夜晚,火车上进隧道,也都很好的利用了光影效果,尤其是近隧道那里的脸部特写和停车蒸汽带来与前景的反差,而白天的阳光明媚与黑夜的对比做的也非常好(也是在阳光下第一次见到车站的工作人员),灰色的使用也是恰当好处,好几场光影的戏搭配构图拍的是非常美。几次手持POV镜头效果极佳,还有那个眩晕的POV感觉很好,当然,那个摄影机的十字POV镜头也在之后出现在他们的作品《偷窥狂》中了。

    有穿帮镜头,阳光下摄影师的影子。

  4. 用伟大称呼这部电影并不为过,里面表现了很多优雅的英国传统,而且有极美妙的片段,让人浮想联翩。

    但偏偏出现了一个胶水男的设置。胶水男喜欢往青年女性的长发上泼胶水,这种东西很难洗,少女们觉得非常讨厌,但就是查不出到底是谁。我看绝对有性意味,你想想看,把这么多粘乎乎,脏兮兮,丝滑滑,冷冰冰的东西,泼到人家长长的秀发上。

    然而这个男的偏偏文质彬彬,对英国的历史颇为爱好。和这样的人设完全无法对应。原来他是一个分裂症患者。虽然最后他在火车上解释,这是为了让女性感到恐惧不再出门,特别是不要到酒馆里喝酒,这样她们就会为她们当兵的男友保持处女之身。但你想一下看,胶水男在11个女人的头上泼了胶水,11个呀!而且总是在上班的时候划水干这样的坏事,不好好上班。11个上班日,犯下11件罪行。甚至没有一句道歉,作为女权主义者,我都看不下去了。看到少女在外面游荡,他就要泼胶水。

    从心理学角度,这完全是一种上瘾行为。和虐童没有什么区别。这再一次体现了鲍威尔对于心理变态者的偏好。我在影评中写过,《偷窥狂》peeping tom这部电影就是对于偷窥狂的自证,全片都是为他们的罪行作辩护。这部电影不也是这样吗?

    据资料说鲍威尔是个有怪癖的家伙eccentric。我想起了红舞鞋中以佳吉耶夫做原型的的那个男主(完美主义狂人),百战将军当中非以朋友的妻子做原型找老婆的怪癖,月光照铁衣当中对任何事都吊儿郎当的卜伽德,I know where I’m going中的女主,都是不正常的人类,却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但胶水男绝对是其中最为性变态的,我认为甚至超过了偷窥狂。11个上班日,犯下11件罪行,所以中文片名的翻译者心领神会,翻译成了让人困惑的:夜夜春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