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越界(2023)

简介:

    一具埋在梨树下的尸体,一个为爱偏执的女人。

演员:



影评:

  1. 我们在片尾名单悄悄地写道:「敬 每一位永不放弃的电影人。」

    两个月前,我带著一点期待,送出了给西宁First训练营的报名申请。会提交的原因仅仅因为今年新开设了剪辑组,同样提交了申请的友人说,会是个很好的机会,我被说服了。最终出发到西宁前,还有点小后悔,想著手上还没处理好的剪辑项目,要去训练营半个月,有点吃力。

    「训练营的意义是什么?」我从出发前就在想,直到今天,直到惜别酒会都结束了,我才有时间好好整理一下想法。看到有短评说非常失望,问道:「训练营极限速拍的意义是什么、拍电影不重视结果吗?」我特别认同他说:「作品需要沉淀。」确实,拍电影绝非儿戏的事,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经验,需要详细计划、谨慎思考、细心设计。太短时间内创作出来的电影,很容易因为各种环境因素、时间因素,导致成品出来不理想,甚至连看都看不懂。

    我相信每位学员、导师,以至组委会都是,要这么短的时间内拚命赶鸭子上架,很辛苦。我当初也不理解,对啊,为什么不早点开始,为什么没有多点时间做前制,为什么不多给哪怕一个小时剪辑……「拍电影不重视结果吗?」

    结果当然重要,但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而我认为训练营之所以称作「训练营」,是因为它对学员而言,并不是结果,而都还是过程。甚至放远一点看,对所有创作者而言,每一部作品都是逐渐进步的过程。当然,从观众角度,无论长片短片,上了大银幕就是一个结果,但在创作者的路上,都是一个又一个里程牌。我们都仍在创作的道路上,试图从一次又一次的不完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去俯拾更多的经验,试图往各自的目标,再靠近哪怕一点点。

    作品未必够好。但经历过这种极端的条件限制,我们能得到的学习和进步也会更多。毕竟往后拍电影的路还很长,不可能一路顺遂的。这样的困难我们体会过了,日后我们会更有经验和自信。成品固然重要,但我相信训练营的每一位,都不只得到了成品。除了心态、技术、思路……又讲个老套点的,共过患难,我们也不仅是普通的合作关系了。

    绕了一圈,认真分享一下对每部影片的心得。

    一、《河童》。

    导演钱柠在初期作品《失眠怪物》中,就有透露这种将超现实象徵套进写实世界的意图,直至后来,在去年入围FIRST超短片的《蓝色毛球》,去年高雄拍的《僵尸外公》,本年有入围主竞赛单元的《第七天》,皆是,去描述这种诡异感十足的故事,一直是钱导的取向,也是强项。我认为他的作品不必感动你,主要是能撼动你就够。

    而这次于我而言尤为过瘾的,是从Casting开始,饰演河童的演员就非常有说服力,与带著城市味道的主角互相搭配,两人的不协调感,更是撞出了一些张力。接著摄影镜头所捕捉的,一人一河童在水岸边往一个方向追逐的镜头,更是引出了两人拉扯的微妙关系;玩水那场的美,是摄影、美术、灯光多方面合作达成的,那场非常非常好看,美中不足是解释性台词于我而言过出突出,解释就正正在结果(男孩的腿)的前面,感觉刻意。本片整体的观看是舒服的,摄影构图跟光影都颇有诗意,情节悬念也能扣住观众。

    或许有些观众比较要求要读懂作者的意思,就会觉得《河童》的讲述不清不楚;而也有人把《河童》解读为「年少男孩内心的躁动、失落」,诸如此类。一部电影可以有一百种观众。而于我,是没有读到有什么情绪或概念,我仅仅觉得这部短片想传达的诡异氛围,它有传达到,我感受到这种奇观,我就满足了,就是一个男孩遇到一只河童的奇闻,不需要刻意去讲什么、去懂什么。

    惟较可惜的是,像我口味较重,就会期待看到更多河童的样子。我认为愈恶心愈强烈,这部片想跟观众说的事,就自然更加明确,因为作者都给出批判性了,观众就会去想:你在批判什么?

    二、《三三两两》。

    我不太熟识国内的演员,这可能也让我能更客观地去看待表演。导演缪吉娜在之前的作品《天黑黑》中,就表现出 处理多个角色在单一场景产生戏剧冲突的导演能力,尤其片中两位小女孩的感情关系处理得尤为细腻。这次训练营,《三三两两》是唯一一组,打从一开始就往多个角色去写的,能看见导演的野心。

    于我,这部片最出色的还是多角色的调度,在情节安排上让各人做著不同的事,要显得合理,也要显得引人入胜,我认为《三三两两》有做到,观看过程是顺的,配角们也起到了辅助主线的作用,老警察的魅力无疑是从表演中呈现出来了;法医讲述解释性台词的段落,经情节安排、分镜、剪辑也显得自然;小警察则也不怎么抢戏,算是舒服的,能顺著情节发展。

    但仅仅是顺,除了女主角外,其他三位角色显得单一,蛮功能性的,要不是表演够好,有说服力、能吸住观众,整部片感觉就不能看了。当然,这也是导演的功劳。在短片的篇幅中,确实也不适宜分散焦点,去详述各个角色的观点或背景,我认为这也是《三三两两》的硬伤,导演本来的野心难以扩张的界限。用四个角色去讲一个人的故事,显得单调了,不饱满了。

    同时也有人认为,这部影片过于著重在文本的表达,摄影、灯光、声音、剪辑等技术处理上较没有明显突出的设计,视听并没有帮助故事的讲读,甚至感觉写成小说就好。我没有到很认同,但确实,比如说假设有一颗拍摄断木的纹理的镜头,之类,为影像多提供一些虚的东西,让某些讯息更为潜在一点,让观众能去感受那个空间再多一点,或者会更好。这方面我也还在思考中。

    但我认为观看《三三两两》很愉快的是,我会去想像它如果拍成长片,感觉蛮像《分手的决心》那种方向的片子的,那会很有意思,而我觉得单就这部短片来看,导演有做到那个方向了。只是朴赞郁导演在镜头上是更精心在设计的。

    三、《湖畔黑匣子》。

    与导演游智杰上一部作品《神明在看》几近是一模一样的故事,不过这次确实「越界」了,不再是一镜到底的处理手法,反而用了多种摄影机,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去讲述这个恐怖小品。

    一镜到底是一个门派;运用多种不同摄影形式是一个门派,感觉是在走两个极端。这么说的话,《黑匣子》的缺点就在于它还不够极端,不够疯狂。当一镜到底考验的是场面调度精不精准,多种摄影机在考验的,或许就是另一种精准,是电影语言上精不精准。GoPro的小巧方便、画面质感可以干嘛?航拍的极端客观、非人视角,又可以干嘛?监视器本身给人带来的恐怖感,可以干嘛?

    我认为《黑匣子》确实有掌握到悬念;有掌握到讯息透露、情节推进;有掌握到美术道具带给人的那种玩味,那种像恐怖游戏一样的质感,但就是有点…还不够。因为像这样的小品,我认为是在玩创意的,而我觉得我在这部片里,甚至都还看不到有比《散射至弥漫天空》里的扫地机器人,那么妙、那么独特的创意。

    看得很过瘾啦,不过就有种看近年的漫威电影那种感觉,不会难看,但不新鲜了,没什么冲击。

    四、《散射至弥漫天空》

    就个人兴趣而言,看短片的话没有特别喜欢爱情片题材,因为我个人看爱情片会需要时间投入,才能被感动,但短片时间不够。因此我在看《散射》时,对于两位主角基本上没有任何共情,甚至现在都有点忘记他们长怎样了。

    但确实非常佩服何梓源导演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描写,看得出是个会在家里一动不动,就盯著一台扫地机器人盯半天的人。如上所述,一男一女在走廊上,扫地机器人在他们愈靠愈近的步伐中,来回移动,本是冰冷的机器似是装载著两人对彼此的心意,隔空传情。太让人眼睛一亮了,是一个就算忘记片名,都还能记一辈子的设计。其他还有很多细节,就不冗述了。

    而在剪辑上,我认为本片有两个结束点。一个就是目前的,把听猫放到结尾,让片子从写实的爱情事件,飞脱到也不太清楚具体是指涉什么的意象当中,即是那个湖水烧开的声音,我目前还是有点不能解读那种质地的声音,跟他们的爱情有何关连;另一个就是从男生把手伸进画面,帮女生点火,那边再留一下就可以收了,听猫则或许可以移到前面,去更具体呈现女生对男生产生好奇,落实那个时机点。

    五、《看得见湖的窗子》

    我能力有限,基本上是没看懂。但我觉得一开始的车戏,场面调度很精彩,跟同样有车戏的《三三两两》比较,《窗子》车拍的调度掌握得比较好,尤其有一颗丈夫倒车转向,让观众看到后景的妻子;及后妻子在后座安抚女儿,丈夫表情烦躁;妻子哭戏那两颗对跳等等,从调度、分镜、剪辑所产生的悬疑感,很成功地勾住了观众,甚至都强到有点像悬疑片了。要不是我有看过本,我都以为他们要在深林里出什么事了。

    闪光和巨响,这两个分别代表视觉和听觉感受的强烈符号,所指的是什么;窗子作为人与外界连结的通道,与湖的关连是什么,各自扮演的角色是什么?这些在观看过程中,确实都不太明确。作品中所描述的夫妻关系,作品要描述的核心,和意象的特徵似乎存在落差,作为观众一旦脑补不了,整部片都有点不成立了。

    坦白讲,看到最后心里会想:「嗯?结束了?」再加上结尾的配乐,会有点不知所以然。

    六、《暑间即兴》

    有趣,好有趣。

    跟《散射》一样都是在拍情侣,但这部就更深入在讲「人的关系」,而不只是爱情了。能把「关放式关系」的题材讲得这么自然、这么轻盈、这么简单、但又这么深,我认为非常不简单,台词写得太好了,我没看过本,会想是不是台词有大部份也如片名一样,是「即兴」的。开场关于真与假的讨论;中段男主隐约对女主表达不满,讲一句退两句;直到在湖边下水前,男女间的对话,像是女生说:「我不喜欢你这样。」都让我感觉爆炸有说服力,好自然就带出冲突了。

    为人津津乐道的,应该就正正是听到「我不喜欢你这样」之后,男主下水的戏了吧。摄影机运动会让我想到一部短片叫《南方少女》,中间一幕也是运用了这样的技巧,几乎有点像滨口龙介那种爆发式的Zoom in,去突然打破所有事先建立的常规,配合剧情做出「失序」的行为。非常简单,但非常有效的视觉语言。

    最后回到屋子里那场戏,我认为才是这部片更升华的地方。因为一般在水里是有个切点可以让故事就此收掉的,但我认为这短片的真实感就来自于它没有就此结束。双方经历了这样的情绪爆发事件,但他们的关系是继续的。嗯…如果这故事男女调换,好像就没那么有意思了。

    七、《羊湖》

    导演次仁央金既为藏族人,能掌握以藏族人为背景的故事,理所当然,前作《耳鸣》在虚与实中也精确传达了女主角对亲人、故乡的不舍。但本次作品《羊湖》,似乎在藏文化的传达上,反而未太顾虑到观众是否理解,像是藏人向往拉萨,将之视为圣地;酥油灯在藏人传统上的意义;羊湖的意指等等,这些基本的讯息,或许就是太理所当然,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就有点难即时读懂。但导演对于亲情的拿捏,可以看到是熟练的,毕竟一直都是做这样的命题。

    由藏族人文加饰演的「热瓦」,名字在藏语中有「希望」的意思,但这创意藏得太深,恐怕是不太会有观众发现,更何况被感动,应该就是不希望乱取名字,创作者的自我要求而已。表演上,或许也是因为剧本围绕演员身份背景所写,演员的情感能自然流露,控制调整上也不像其他片子,需要刻意演绎,能利用移情的方式入戏,确实在操作上是较为平实的。但也能看出演员在调整情绪的层递、渐起渐落、时机点的控制、脸部肌肉细节等等,在技术上都不仅是素人演员了。反而会更期待他日后去演绎更跳脱类似身份背景的角色。

    全片选用全手持拍摄,摄影师黄磊的前作《猎旗少年》入围本届FIRST FRAME第一帧单元,同样有较多的手持镜头。但与《猎旗少年》相比,《羊湖》的手持就显得更为粗糙,没有设计,硬要说是故意要制造像纪录片一样的写实感,又未免有些地方太抖了。不过能看出摄影师在手持运镜上,有注意演员情绪流动,是跟著戏走的,一些分镜的设计也别出心裁,用定镜去区分实和虚。于感受上,我较被冲击到的,是开场一连串羊的特写,以至这样的特写设计也跟结尾做了呼应,前者是暴力的,而结尾则是温柔的、抒情的。这也跟配乐的运用有关。 在叙事上,仍能看出一些段落的割裂,如羊走丢的那一场,剪辑弄了一个黑画面才切到下一场,但也无法让情绪收得完整,该部份的情绪不至于让人出戏,但仍是不连贯的。另外剪辑也没有考虑到银幕大小,让剪辑点过快,观众的视线来不及跟上。如果还有下一个版本,理应让剪辑点更松一些,让观众有足够时间去捕捉讯息,不至于看得眼花潦乱。

    《羊湖》的工作人员名单最后,写著:「敬 每一位永不放弃的电影人。」对这次训练营的表现,我不会给予五星满分,光就成品,我认为每一部都有可以更好的地方,是一定没有满分,我认为大家都心里有数。又如上所述,训练营是一个过程,我更希望当我们都有没做好的地方,下次、下下次、下下下次,再不停精进。就算有多少困难、多少限制、多少挫败,我们都不轻易放弃,这次拍不好,就再拍一次吧。 谢谢。有缘再见。

  2. 何梓源导演 我的神 !所有细节细腻的情感 都被一一捕捉 很多生活中我感知到 但没有记录 表达过的情感 都有在这个故事中体现。 散射至弥漫天空 用音乐为基石 用猫毛 震动 扫地机器人 耳机线 等细节元素为水泥 建造了一座感情的世界 ~ 很爱 很爱 很触动, 天爱 恩齐 两位演员的表演也深入人心 很松弛 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 就让我进入了故事 真的很难得 有这么有天赋的演员。 美术功底也很足, 细节非常到位 任何一个场景都符合人物,让故事渐入佳境。 摄影的呼吸感非常灵动, 女主角在天台的回眸, 在窗台上的呼吸 都是整个影片的点睛之笔。声音设计格外出彩, 火机点燃 声音静止的那一刻 我心停跳了一拍! 绝了! 还有猫肚子的湖水声 让人永远可以记得 爱情发生的那一瞬间。剪辑的节奏也非常好, 张弛有度 配合精妙~ 感觉有些地方要是再长一点点就更好啦! 总之这片子让我看到了训练营该有的样子!天啊 3天完成, 只有1万预算 太牛了!!!

    不装了 我是制片 爱大家! 以上属于真诚分享~

    欢迎探讨! 除此之外真的要感谢剧组来帮忙的大家!!! 很多很多 灯光薛哥 欢哥 玉米 郑晨 coco 元博 等等 等等!还有组委会! 还有导师团~

    陈导来指导
    导演想跳楼
    很困 但要坚持
    摄影很棒
    杀青啦
    认真但不严肃
    导演在自闭
    我们的slogan
    努力努力 再努力
    拍完喝酒最快乐
    剪辑老师 累到死
    弟弟 四边形展示
    声音老师 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