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美国精神病人 American Psycho(2000)

简介:

    本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极具争议的同名小说,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

演员:



影评:

  1. 除了一幕戏,这部电影仿佛就说通了。

    从原版小说1991年出版开始,围绕American Psycho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当这部曾被论为unfilmable的作品于2000年被最终搬上银幕之后,有关它的争论仍未停息。除了有关作品主旨与表现手法的种种议论之外,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读者和观众,那就是作品中表现的种种凶杀案究竟是主人公Patrick Bateman真实犯下的,还是幻想出来的?

    单单就影片作为讨论对象,这部影片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答案。真实派主张Bateman的确犯下了数宗杀人案,包括谋杀Paul Allen。作品实质上除了对于Bateman的变态性格与行为进行直接且细节化的呈现之外,同时也讽刺了在当今物质奢靡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世俗而疏远的关系。片中人物经常互相叫错姓名,甚至在结尾处当Bateman向其律师坦白犯罪经历时也被律师误认为是Davis。按此推理,律师声称其在伦敦与Paul Allen共进午餐也极有可能是又一次“误认”事件的上演:在浮夸年代,姓名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早已脱离,人际关系也慢慢地趋向于表面化与程式化。Bateman身为投行金领一族,坦供罪行却无人相信,这不能不说是对于现实的一次黑色幽默式的嘲讽。
    然而似乎虚幻派一边的理由更多:Bateman所有的犯罪均是在其与被害人之间封闭进行的,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案件的真实性,更何况Bateman曾多次暗示或坦诚他犯下命案但无人采信(即使最后一场的警方追逐,除了最终被杀害的警察与门卫等人之外也并无其他旁观者);另外更为直接的一个理由是,其犯罪的证据会神秘消失(如被害人所遗留的血迹等等,一般人无法完全清除得不留痕迹可Bateman似乎做到了,否则许多案件不会以失踪罪来进行调查)。

    虚幻派占了上风,但除了影片中的一幕戏,剧情的确也说通了。正是这一场戏的存在,让凶杀在真实与虚幻间游离不定,不曾确凿。
    临近结尾时Bateman去Paul Allen原先的住所,却发现已被装饰一新,且原先存放着的遗体残骸也神秘失踪了。一位老妇人(似乎可以理解为Paul的家人)的反应让人心存疑惑:她发现Bateman之后神秘而略显心慌地让他赶快离去,不要给他们带来麻烦。原先而普遍的理解是凶杀的确是虚幻的,Paul Allen确实失踪了或去伦敦了,装饰一新的住所与消失的残骸正好说明凶案的一切都是存留在Bateman想象中的。但那位老妇人的奇怪举动却一直无法说通。
    或许这一切应该是这样理解的:Paul的确被Bateman杀害了,其他凶杀案也的确发生过。以为Paul失踪了的他的家人在最后整理他的房间时看到了如此多的尸体残骸,第一反应就是Paul是一个连环杀手,他在犯下多宗命案之后将尸体藏匿于自己房间内(这也就是影片中为什么特别交代了Bateman将Paul的尸体转移到了别处),然后自己以“失踪”的方法想逃脱法律的制裁。作为家人,他们不想把设想中的Paul的所作所为告知警方易惹上麻烦,让他们的Paul成为嫌疑犯,于是就秘密将公寓装饰一新并对外一致保密。Bateman来访时一下子就跑去看存放尸体的房间,老妇人显然以为Bateman可能知道Paul谋杀的事实,便以警告与劝导的口吻让其离开并只当没来过。
    这就是个人的理解:电影中这一幕戏的意图似乎就是为了说明凶杀案的确存在过。虚幻派似乎把前因后果都说通了,唯独除去这一场戏。但真实派存在的漏洞也很多。整场电影最终在一种不确定的结尾中落下帷幕。

    DVD彩蛋中有两位编剧的一段争论:他们一个认为案件真实存在,一个认为凶杀是构想出来的。最终在影片中我们也就看到了他们互相争论不下而妥协的产物:两种说法均有道理,却又都说不通。影片最后一个镜头Bateman背后的那扇门上写着这样一句告示:"THIS IS NOT AN EXIT",这也是原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它似乎隐晦地告诉我们:单纯地讨论凶杀是真是假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出路,因为连作者与编剧本人也不曾知道答案。
    其实,这部影片的主旨也绝非讨论凶杀案的真实性。这种混沌或许帮助我们能更好地将注意力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上去。
  2. Christina Bale的表演真真好。再没有比这更有魅力的变态杀人狂了。他的主人公叫Patrick Bateman,哈佛大学毕业,进而深造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现27岁,是Wall Street上某投行Pierce & Pierce的Vice President。。。他每天给自己做面膜,健身,用冰袋敷脸使皮肤有弹性,用名目繁多的洗浴用品。出入高级酒店及夜总会。。。。我就一直感觉 Bateman这个姓氏带有高贵的气息。

    有高贵气息的变态人士当然要不停的杀人才有看头。于是这个片子。。。说恶心也是很恶心呢。高级公寓里血淋淋的女孩尸体成排,冰箱里人头和甜品共存。杀人的器具有刀枪,更有电锯和斧子。看片花的时候我吓得叫出来。据他和律师的电话他杀了20-40个人。

    然而说好玩也是很好玩的。Bateman杀人是出于不可满足的欲望,以及他无法摆脱的绝望和伤痛。他的绝望和伤痛来源于订不到某高级餐厅位子的尴尬,或者看到同僚印制比他精美的名片时的嫉妒。某同事show给他看自己新印制的名片,他看到之后很受刺激,嫉妒的毒蛇啮咬着他的心。他试图在洗手间里掐死那家伙,结果那家伙柔情万种的转过身来亲吻他的手,倾诉衷肠说我注意你好久了。我注意到了你看我的眼神,你火辣的身材。。。自从06年在Arizona的酒会上,那一天你系着一条酒红色的阿玛尼领带。。。Bateman夺门而逃。真囧。而事实上Batemen和此仁兄的女友已经偷情很久了。很好玩儿的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这片子的一个特点。Bateman出于嫉妒杀了同僚Paul Allen,然后去Paul家里收拾Paul的行装,伪装成Paul去伦敦出差。他发现Paul的公寓地段比他的更好,显然更贵。于是大受刺激。后来他把 Paul的公寓作为他肢解女孩的据点,一次某位金发call girl说你这个公寓比你另一个还要好,他便很怒。他后来用电锯杀了她。顺便讲,演这女孩的演员是Adaptation里的小提琴家,也是The Savages里哥哥的波兰女朋友。

    叙事手法中规中矩。情节套路类似于:大帅哥 = (白天优雅绅士;夜晚杀人狂魔) x N (N > 10)。好在杀人的手段和动机都不单一。有时候根本没有动机。而且随着剧情深入他单位时间内杀人数量直线上升。

    只看Christian Bale便很有戏,他每次杀人之前都放流行音乐,对唱片和单曲如数家珍。他杀人之前跑到浴室穿上雨衣拿起斧头踩着Moonwalk来到起居室伴着音乐扭动着跳舞仔细的系好雨衣扣子然后 —— 用斧头劈开那家伙的脑袋。啊呀好恐怖哟。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优雅,他的微笑令人无法抗拒。一个模特和他夜晚从club里出来,在马路边说:There's something sweet about you...他温柔俊朗的笑。两人乘出租车回家,然后呢,不出意外,他把她杀了。

    这片子有趣就有趣在结尾,不然就落入了和其他杀人狂故事一样的俗套。有了那样的结尾,你开始怀疑他到底有没有杀过那些人,你开始怀疑那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你甚至开始同情Patrick Bateman。然后我有点理解片名(也是小说的名字)"American Psycho"里的意思。American一词的重要性顿时凸现出来 ,甚至超过了"Psycho"。虽然“Psycho”很吸引眼球。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杀人故事 ,它涵盖了导演(确切的说是原著小说作者Bret Easton Ellis)对于80年美国社会里精英生活的态度。说来这态度无非是对道德沦丧的拜金世界的否定和批判,然而作者别出心裁,非要从这么个极端切入点讲他的故事。这一手儿让我想起Kevin Spacey在七宗罪里说的话:Wanting people to listen, you cannot tap them on the shoulder anymore. You have to hit them with a sledgehammer, then you'll immediately see you've got their straight attention.

    大概是人们被锤子砸过了头,此书1991年出版时引发了些争议。不过又据说90年代末的时候大家逐渐接受了作者传达的观点,于是这片子终于得以开机拍摄。有些Trivia有点意思,比如,Edward Norton把这角色据了;Leonardo DiCaprio一度表示了对此角色的兴趣然最后终于未参演;Christian Bale在杀Paul Allen之前站在音响边扭的那么几下是improvise的;拍他洗淋浴的那场戏时,全片场的女人们都聚拢过来看。

    嗯。总之很强大。很变态的强大。 看The Dark Knight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个演了美国杀人狂的家伙怎么会被看中来演蝙蝠侠呢。顺带讲,Christian Bale是英国人,确切的说,是威尔士人。美国演员身上少有这个规模的气质。
  3. 看片时总是忍不住想快进,跳过一些镜头接着看下面,然后我真的这么做了,发现前后剧情接不上——只不过跳了40秒或1~2分钟,剧情就跟不上了。
    硬着头皮倒回去从刚才看的地方继续。

    会这样不断地想快进,当然是因为不舒服。
    另一个侧面证实这部片子的级别的确够呛。

    开篇尚好,Patrick Bateman,Wall Street-Pierce & Pierce-Vice President,看着很有钱,有着漂亮的未婚妻。
    喂喂,你的生活多么快乐……Patrick你每天还锻炼得这么多,如此爱惜自己……你以后一定能活很久。
    喔,我刚发现这群年轻有为的成功人士每天不是忙着开会股票赚钱,而是认真讨论西装领带,谁订到了高级餐馆的位子,谁的名片更漂亮……
    公司交给你们真的可以吗= =
    ……不过谁知道呢?

    然后剧情让我也跟着开始失控……忍不住快进想跳过一些剧情,但是不行(遮脸)
    于是我想,总有一些关键部分让我可以说点什么。

    1.Dorsia

    我先记住的,居然是这个老是订不到位子的酒店名字。
    Patrick第一次打电话,语气有点儿紧张,然后被嘲笑。
    为的是那个嗑药的秘密女友,未婚妻的女友。
    最终她嗑药嗑得迷迷糊糊,镜头给了个特写——另一家酒店的菜单,而她竟然没注意。

    第二次打电话,语气平静而保持着镇定,对方平静地重复了两遍“位子已经订完了”。
    为的是女秘书Jean,Jean一再说“没关系,主要看你想去哪里”,我猜哪里她都会高兴?
    最终带她去了Paul Allen的房子,而几件不同的巧合叠加,Jean没有死。

    我不知道我想说什么,但我觉得Patrick和Jean在公寓里那段紧张的杀人未遂,算是全片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高潮段。
    我就是觉得它很重要,最后他在崩溃之中打电话给Jean,我想Jean是只听声音就能辨认出Patrick的情况。
    或许Jean算是全片中最了解这个人的存在。

    2.金发

    Patrick坚持要金发,未婚妻是金发,秘密女友是金发,模特儿是金发,J女也要求金发,秘书也是金发,除了那个红发姑娘外全是金发美人。
    似乎通俗认为金发姑娘最性感,貌似是这样。
    另一个层面的舆论导向。

    3.名片

    漂亮,品味,这就是名片的意义。
    其实我觉得那更加强了讽刺,因为数个叫错名字认错人的状况,更加显出名片的毫无价值。
    因此而互相妒忌的众人,暗地里的酸味一英里外都闻得到。
    我觉得那很有趣的一幕是Patrick想掐死那家伙时,那男人却说我注意你很久了……
    喔,老天,我都听得到Patrick心里纠结的苦笑。

    4.手套

    总是有手套,很多个手套的特写,不少杀人场景也戴上手套。
    手套是另一层面具。
    包括他那身昂贵的大衣。
    我也注意到他对于某些细节的坚持,比如杯垫,比如自我保养,比如抽烟。
    而这显然说明他总是这样紧绷着。

    5.女人们

    Patrick说他是艺术家,用金钱就可以买到女人的身体,Christin的犹豫几乎注定了她将被杀,镜头给了她的脸很多特写。
    我想她有注意到Patrick的异常,但她最后没有拒绝金钱的诱惑。

    6.语言

    开始一直在说自由,和平,以及那些道德的Patrick,我注意到他只吸引了别人的一小段时间注意,而众人的回答?敷衍与漫不经心。
    与人交谈也是如此。
    Patrick向洗衣店解释洗掉血迹的床单——无法沟通。
    向未婚妻说要分手,未婚妻哭完就继续坐在那里。
    向律师说真相,被误认为另一个,而Paul Allen又被误认……
    我想只有Jean认真听他说话。
    还有探长,虽然认真为了案件调查,但当他掏出Patrick杀人时放的那张CD时,我想要么他承认自己杀人(虽然这样就没戏了),要么他发现探长也和自己有一样的音乐品味而暗自高兴(这样后面也没戏了)
    他选择的是最正常的回答,表明自己从不听流行音乐(案件继续迷糊……)

    7.音乐

    音乐要流行起来总是有理由的,说中了人们的内心——我想是这样。
    Patrick杀人前总是长篇大论地谈论他喜爱的音乐,以及音乐有多么地美好,刚开始看时我忍不住想跳过去,但后来我发现这正是他自己,他喜爱的,想与人分享的东西。
    无奈的是,真的没人听他说话。

    8.漠然

    乞丐死了,没人在意。
    Christin跑遍整幢楼无人应答。
    Patrick拖着Paul Allen的尸体袋,一路血迹无人在意。
    被人撞见也没被在意。
    模特儿对他说You are Sweet,不知是否真心。
    被认错的Patrick。
    杀了如此多的人,依然没被发现。
    被粉刷一新的Paul Allen的屋子,近乎惊悚的白色,房东说你别惹麻烦——这足以让人想上半天。

    9.Jean

    Patrick说她的衣服应该怎样变化,她就会换掉。
    笑容甜美,眼神真诚。
    给了她很多特写,导演很有企图XD
    毫无戒心地来到公寓,看起来非常高兴,无论是不是在Dorsia。
    吃冰淇淋也很高兴,Patrick拿起胶带又放回去,拿起电钻又放下,电话铃既是救命也是意外。
    但他还是放下了,无论什么原因。
    他们的对话可以说相当真诚:
    J:你想要我离开吗?
    P:是的……我想我会控制不住自己。
    J:我知道,总是这样……我总是和得不到的男人纠缠不清……我的意思是,你想要我离开?
    P:我想你如果留下来,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我想我会伤害你的,你不想受到伤害,是吗?
    J:不,我想不,我不想被揍得鼻青脸肿的。

    是否有点暧昧,以及杀人的心情,我想这些是一语双关甚至三关。

    10.Nothing

    最后一幕,Patrick背后的门上是THIS IS NOT AN EXIT,据说是原著小说的最后一句。
    做出一副无辜样子,可是骨子里毫无所谓。
    作恶者的不安无需担心。
    我想Patrick的痛苦长久而无解,而Jean读到了那些绘画,她为此哭泣。
    看完觉得这个社会没什么奇怪的地方,我想才是真正的毛骨悚然。
    或许不清楚他是否杀人,但这一切根本无解。
    我想Patrick无法挖掘自己更深,而他将自己的痛苦加诸于别人身上,并不希望任何人逃离。

    我也不希望任何人逃离。

    被承诺努力加班就有奖金,而时常不被兑现。
    被承诺我会爱你,然而连爱自己都做不到。
    驴子吃不到近在眼前的胡萝卜。
    我想我目光短浅,我看不到更遥远的未来,我看不到三十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子,或许呆在某个小屋子里领着救济金,或许大发横财。
    世界现实得很正常。
    我想这儿没有人,没人真正关心——思考,诉说,即使说出真话。
    其实是没有人的。
    没人会在听。

    我想真的没人关心你是否拥有灵魂,没人真正在意你喜欢什么,也没人真正在意你是靠听音乐还是杀人探索自己的本质。
    面目模糊的存在,而这才是最正常的地方。

    So There Is Nothing.

    安静地看着Christian Bale带着慢慢褪去的汗水,坐在咖啡馆里,旁边是三个男人看着电视抱怨。
    一个人说我不饿但我想在什么地方定个位子。
    他什么也没在听。

    Nothing.





    From FoxChristy
  4. 我一直都没有这个困惑——patrick干的当然都是真的!
    公寓那幕被很多人当作他YY杀人的证据,其实可以很合理地解释。
    尸体是房东太太第一个发现并清理掉的——因为被发现死过人的公寓就租不出去了。作品就讽刺的就是冷漠而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我不管你有没有犯罪,反正不要挡着我的财路。
    至于房东太太怎么办到的,它跟patrick枪法如神,或者很多人叫错很多人的名字一样,是影片夸张的手法之一,你真把它当作悬疑推理片来看我也没办法,那样影片当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可是它不是。老美如果拍悬疑片,他们很喜欢把观众恐怖片方向引。

    而且如果这一切都是他的幻想,影片讽刺的力度会大大地降低。顶多就是社会压力把一个人逼疯罢了,你想得天花乱坠也没用,幻觉里即使把地球炸了,也只是害死自己一个人而已,怪就怪你丫抗压性不够。
    正因为他干的一切都是真的,所以影片酷毙了。 有psycho的,是america。
    电影的用意是就表达:这个社会,都有病。人人唯利是图,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恐怖的不是血淋淋的杀戮,而是社会的置若罔闻,这个现实的体认才让人毛骨悚然,让patrick沉沦绝望。
      
    每个人,脸孔都是模糊的,甚至自己——宝贝,因为没人在乎。绿魔警长关于日程的自问自答,律师认不清泡阿伦等等。patrick杀了那么多人,警察一时找不到他也不追查算了,反正是例行公事——这很夸张,可是社会就是这么夸张荒唐,想他当初杀完泡阿伦拖那么大个尸体从大厅招摇到街上,唯一引来的注意也不过是"哇靠,哪来这么酷的睡袋?" "= = J.P.G"...而大家的人生目标也不过是 要定到多洗鸭餐厅的位子,然后在下届名片大赛上大出风头。
      
      
    当时因为意犹未尽,看完后还想去搜原著和影评,却发现很多很多人讨论的重点都是patrick究竟有没有杀人,搞得我还一度怀疑自己看懂了没有。为验证想法,还去国外的一些网站(甚至还有yahoo ask = =)搜过,包括作者和导演都说过,patrick并不是在幻想(貌似有位编剧不认同。。。)
      

    我不会写流畅优美的影评也从来不敢,太多珠玉在前。只是为了christian bale再上豆瓣找资料,发现这怎么还是争论重点。
    百度争论这个不奇怪。豆瓣上也有这么多人把它当悬疑心理剧看也忒浪费了这电影吧。别拍砖,反正我也不是专业影评人。俗辣小影迷而已,匿了。
      
      
    ps 这电影后来看了很多遍,有时为了音乐,有时就为了看他的袖扣,还有西装,还有雷朋眼镜,还有他洗澡和日光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