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飞越老人院(2012)

简介:

    续弦的老伴去世后,老葛(许还山 饰)在非血缘关系的儿女家处境尴尬,而跟儿子(韩童生 饰)的关系也始终没有松动。无奈之下,老葛辗转来到关山老人院,寻找当年同在一个单位的好友老周(吴天明 饰)。老周热情开朗,平日里组织这里的老人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为了实现各自人生最后的价值,这群老伙伴们毅然决定排练节目去天津参加比赛。可是,衰老与疾病让院长(颜丙燕 饰)无法下定决心开绿灯,而意外的事故更促使她对老周他们的表演下了禁止令。

演员:



影评:

  1.  在电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张杨新片《飞越老人院》后,擦擦湿润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方年迈的爷爷奶奶打个电话。电话铃一响,听出孙子的声音后,电话那头开心、灿烂的笑声让我心酸:对老人来说,需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关爱。
           继上一部作品《无人驾驶》关注都市男女情与欲的纠结关系之后,张杨在这部新片里直指中国社会目前可以说是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体现了导演出道以来一以贯之的敏锐视角和人文情怀。影片自始至终贯穿于一股温情的力量,与《杀生》和《黄金大劫案》相比,文艺气质更为浓烈;而在这种文艺气质的背后,是对快要走到尽头的生命的本能怜悯以及对老人们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体情节我就不一一细说了,谈谈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地方:
           1. 恰逢节假日,小朋友和企业家们来探望关山老人院的老人们。导演特意给了小朋友满嘴的口红和企业家送出的鲜红色的钞票两个明显的特写,暗示出这种所谓的关爱只是一种社会化的例行公事,是社会体制的一部分;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每逢节假日作秀和运动式的探望,而是长久的陪伴和关爱。
           2. 当老葛儿子来给老葛退回20万块钱时,说了一句“这20多年你欠我们多少债”。此时,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发,朝老葛儿子扔去瓶子,并大声喊道:“只有你们欠我的债,哪有我们欠你的债”。这句台词无非是表明,中国父母,至少老高这一代人,养儿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因此父子之间并不简单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关系,而是父辈对子辈有着养育之恩,这种恩情债要靠子女对年老的父亲赡养来还清。短短一句话,中国传统宗法制的伦理思想尽显。
           3. 与美国那部著名的《飞越疯人院》相比,这部电影对老人院的飞越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对社会体制的反抗,但实际上,“疯人院”一片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独立意志大于一切,而这部电影里的反抗最终的结果,却仍然回到了传统的社会运行秩序和社会伦理,因为老人们之所以要飞越,不是为了空洞的个人自由,只是为了能再见远在日本的女儿一面,尽享天伦之乐。“疯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个体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则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见中西方社会伦理和历史变迁不同带来的价值观差异。
          4.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们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时,路边出现的大片向日葵、奔腾的骏马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既是对老人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赞誉,也是张杨导演一直以来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最好表现。
          5. 在老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时,响起的音乐是动画片《西游记》里的插曲。用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伴奏,一来可能是暗示老人们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即将有可能驾鹤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记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极乐世界,这也代表了导演对这些可爱的老人们的良好祝愿。
           6. 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档朱太太丧失了记忆,把老周当成自己的老伴,然而到了后来,两人似乎有假戏真做的意思在里面。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们谈论时,有一位老人赞叹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这句话或许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老太太不失忆的话,或许她还沉浸在晚年丧偶的痛楚里,而无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快乐。
           7. 老周的生命最终在海边走到了尽头。他走的那一刻,天边升起了太阳,然而那太阳看起来,却跟夕阳一般,这或许象征了生命的周而复始,个体的生命只是人类生命和历史延续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无须悲观,也无须伤感。
     
           最后,我想用《礼记》里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此向本片导演张杨致敬,向在好莱坞吸金商业大片、严酷的电影审查制度和把电影视为娱乐品、消遣品而非艺术品的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的三重压力面前,坚守艺术底线和人文情怀的中国导演们致敬。只要你们不倒下,中国电影一定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
  2. 2018.3.2:

    2016年12月12日的补充: 经常看见我的豆瓣提醒上不时出现一个关于这篇影评的“有用”,我越发地觉得不舒服了;一篇4年前的东西,夹杂了很多私人情感,而今已经很难读下去自己写的字了,恰如下面的朋友说,难看死了。可是毕竟往者不可谏,不管是什么,既然当时留下了。就留着吧,至于击中了我们的痛点、泪点、或是某种不可言说的点,全凭读者取笑好了。 说点其它的。 2016年7月,我开始旅行。 7月26日,我到达西宁,参加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观影结束后的互动中,我争取到一张颁奖盛典的门票。 7月27日,我参加first颁奖盛典,张扬导演也来了,我第一次和张扬导演同处一室,虽然是巨大的青海大剧院。

    中间偏右站着戴帽子那个就是张扬导演,特明显是不是

    7月28日,first电影节青海湖露天放映活动,我是真的真的看到了张扬导演。

    虽然我并没有勇敢地去走上前跟张扬导演交流。 但是。 我们后来一起吃了烤全羊! ~~~~~~~~~~~~~分割线~~~~~~~~~~~~~~ 看到那么多人给差评,我实在忍不住了。这么好的片子 今天凌晨看完的,从看到院长给老人的儿子算账那段开始,眼泪就决堤了。我一个被人经常以东北爷们定义的大小伙子。二十多年来,从我记事起,在这异乡的夜里,第一次痛快地哭。 我从上大一那年,就开始了在外地的生活。离家太远,坐火车要一天一夜。只有寒暑假能回家。放暑假还经常张罗着要实习,不回家了。仿佛早厌倦了被父母看管的日子,在一起就是唠叨,烦人。喜欢一个人在外面,想干什么干什么,追求自己的“理想”——只是有的时候,它是理想,很多时候,它只是我放纵的欲望而已。一年真正在家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恐怕也只有过年那么几天。即使在家,一有时间,也要马上找朋友出去玩,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尽管有的时候只是应付。院长那笔帐一算,一个中年人,和父母剩下来在一起的时间都不到二十天,太可怕了。我还年轻,但是我和父母剩下的时间又能有多少呢?我还想去远方旅行,我还想到外地工作……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想夫子说这话时必是情之所至。 我们总是说,我们要出去打拼,要出去奋斗,好孝敬我们的父母。父母都让我们给孝敬没了,还孝敬你麻痹的父母啊!一帮傻逼!(我又激动了) 我的爷爷今年82岁了。从2006年我们一大家人住的小院被扒迁,爷爷奶奶在外面租房住以后,爷爷的身体就越来越不行。我过年时看他的时候,还好。很安静,因为他已经基本说不出话了。走路也不行,要靠我们扶着。上厕所都是我老叔或是我奶奶帮忙脱裤子。经常流哈喇子,胸前塞一块大餐巾。我爷爷现在变得感情十分脆弱,每次一看见我,他就流眼泪,偶尔不常见的亲戚来看他,他也是止不住地哭。我叔我大爷都说我爷爷这是老了,脑袋不好使了,老年痴呆。我不相信,我能认出我爷爷看我的眼神,他总是死死地瞪着我,一直都是这样,我总是不知道我爷爷看我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我知道他能认出我是谁。只是最近几次我去看他,我爷爷已经没那么大反应了,过年的时候家里人都聚在奶奶家过年,爷爷看见了很平静。只有我奶奶一个劲地招我爷爷的时候,不停地问,“看这是谁来了!看你大孙子来看你了!你看多好啊!”爷爷的眼泪又会夺眶而出。后来我们都说让老人情绪总这么激动不好,我们也就不招惹爷爷了。奶奶喂爷爷吃饭的时候,爷爷会很乖地张嘴。只有偶尔喂爷爷实在不想的东西的时候,他有时还会对奶奶挤眉瞪眼地骂一句,“什么鸡巴玩意!”就像爷爷以前住在院子里的时候。 住在院子的时候,爷爷身体还很硬朗。是个倔气十足的老头儿。他喜欢白天黑夜都叉着大门,我放学回家的时候,他会守在大门洞里给我开门。傍晚天色变暗的时候,他就会早早把门上锁,我妈和我婶经常说他,可他从不听。最早的时候爷爷每天三顿小酒,吃饭的时候,他只负责摆桌子和擦桌子,别的他从来都不管。我奶不让我爷喝酒或是让我爷吃水果的时候,我爷都会破口大骂,“什么鸡巴玩意!败家娘们!”。我爷最大的爱好是看电视,一般看到最后他都会骂一句“瞎扯鸡巴蛋!”然后把电视关掉。他只有在看抗日题材的电视和逗我玩的时候会笑,比如问我会唱什么歌,然后让我唱一个。不管我唱不唱,他都会笑。 只是他现在骂“什么鸡巴玩意”的时候嘴里已经含糊不清,只能依稀听见他说到“什么鸡!”。然后从他的语调里辨认出来。更多的时候,他作出骂那句话的时候瞪着眼睛吓人的样子,却一个字也骂不出来了。 有一次我接我爷出院,走到医院一楼走廊的时候,我爷拉裤子了。我和我老叔把他扶进厕所里给他收拾。我把我爷的裤子脱下来,然后把着他,我老叔给他擦屁股。我实在擦不了,要是给我爷擦屁股我肯定吐了。我相信张扬导演一定是在老人院体验过的,从开头的一个镜头就看得出来,老人的状态就是那样脏兮兮的。然而他却无法记录下老人院的味道,有人尿裤子了,有人拉裤子了,有人尿了裤子拉了裤子还不知道。这就是老人的生活状态。你们乱写影评的这帮傻逼,连电影真实的地方都不了解,凭什么说人家矫揉?傻逼!(激动了) 我有一次问一个女孩,我说你爱你爸爸吗?她平时很文静,不过还是很不满,说“废话!”我很坚持又问了一遍,她说当然爱啊!我又问“那你爸爸的梦想是什么?”她想了半天居然说“父母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子女都好好的吧”。那一瞬间我真的有点无语,简直他妈就是不把父母当人啊,爹妈上辈子欠你了吗为了孩子连梦想都没有了,爹妈是你的奴隶吗? 我们来问问自己,你知道父母的梦想是什么吗? 我们一天天地喊着梦想梦想,把梦想看得比什么都重。那你关注过你最爱的人的梦想吗?你又凭什么说你爱自己的父母?我们的爱不过是一种自私的爱,把父母当做自己一份宝贵的财产而已,把他们留着,让你有爹有妈,让你有人关心,让你变成孝子。爹妈没用了,不知道你还要不要爹妈了。你个傻逼 后来我给那个女孩讲了艾美丽帮爸爸实现环游世界梦想的故事,她说她知道了。再后来我就不知道了。 你在全国大赛上唱老男孩的梦想不夸张,你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不夸张,你拿一把手枪干掉二百个匪徒不夸张。一群老人开公交车参加选秀就夸张了,老人看一看海就夸张了?因为他们老了是吧,因为老了就不中用了是吧,老了就该老老实实等死少添乱是吧。 只要一个人的梦想被称为梦想,就永远都不夸张,不管是80岁还是100岁。 说到这个地步,我就不从技术角度评论这部影片了。拍得很棒,无论是整体的结构,还是细节的把握,甚至是静态描写的镜头和色调都没什么挑剔的。前面人物和场景本身都很真实,画面笼罩着梦想的美感。后面的部分,梦想的美丽让人感动。 还有人喜欢那电影比来比去的,《桃姐》我看过,我评五星。《无人驾驶》我也看过,三星都不到,还有傻逼连《大魔术师》《飞越疯人院》都拿来比。《飞越老人院》就是《飞越老人院》,跟那些电影有一毛钱关系,完全没有可比性。同样的题材不代表人家的表现方式就是最好的,导演以前的水平也不代表下一部电影的质量。没事找茬的人闲的吧。 还有人乱定义的,又说是喜剧片,又说是公路片。定义成“故事片”就足够了好吗,评价它好坏的标准就是故事讲得好不好。有些人肯定是抱着“我来看看这部公路片拍得好不好”的心态看电影的吧,傻逼。 今天激动了,肯定有人不爽了吧。先回家看看父母再回来骂。 ~~~~~~~~~~~~~~~~~~~~~~~~~~~· 对了,还有那些成天写影评,情感麻木,靠意淫作品换关注的“牛人”们,web3.0要是来了你们人生大概就没意义了吧。几亿网民能满足你的虚荣心哪?啊?我赶紧去注册小号捧你们的臭脚。 还有那些捧臭脚的,你们就捧吧。。。

  3. 张杨糟蹋了一个好题材。怎么讲?没HOLD住。换句话说: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看预告片时就有种种隐忧,当一切呈现在大银幕时,这种过火的处理手法进一步被放大,以至于到了失衡的状态,不禁要对电影打几个问号。

    导演的本意是好的,以至于当我在创作老人题材的剧本时,看到《飞》这样一部关于老人的公路片架构梗概时,初始是略微有些嫉妒。在公路片类型尚未系统建立匮乏之时,张杨继2006年《落叶归根》之后,又一次尝试并试图升级公路片,以老人院里的老人为主角的电影在近几年中并不多见,尤其是以一种看似黑色幽默的商业娱乐片出场时,这种人物类型构架对于许多观众来说,是新鲜而刺激的。

    影片从开头老人出走时,台词就显得很“傻”,到了老人住进老人院时,尤其严重。编剧有侮辱观众智商之嫌,恨不得是韩国长篇电视剧灵魂附体,拖沓乏力。但聪明的是,导演很好地用了麻将梗与老人间的集体娱乐运动转移了注意力。但问题还是来了,因为没有足够的人物内心细节作为铺垫,导致所有人的表演更像是过火的魔术,它几近癫狂,肢体语言与台词夸张至极。远景摇至近景,紧接着跳接到脸部大特写。人物的塑造不立体,不透明,陷入一种暧昧的虚假。这并不是艺术风格、类型迥异的问题,同是描写老人院的老人,《桃姐》中叶德娴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与人物内心气质相吻合的,这种感情的传递建立在尊重观众智商的基础之上,与观众的情感神经相勾连。但《飞》中的老人却像是打了鸡血的模子,玩飞越玩超车玩炫酷都可以,但这并不意味着与细节相割裂,更不意味着说说笑笑哄哄观众开心就可以偷懒作弊了。台词写得太满、太白,外在的戏剧张力虽夸张放大, 内在的张力却严重不足,导致整部电影浮于表面。老人这一群体,更需要内心戏的铺陈,内在情感的传递。不光是张杨,第六代其他导演也有类似的问题,张元尚未上映的新作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顽疾,“戏”过于外化,不执迷于内在的建构。现代好莱坞也好,意大利黄金时期的情节剧也罢,他们的“戏”绝对不是皮毛,而是深入骨髓,牵扯神经。可惜的是,他们年近五十还没有深谙其理,依旧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也不无道理。

    作为公路片,地理空间的概念也很模糊。《西风烈》《无人区》至少是能有一个大体的地理空间概念,但《飞》的空间是概念模糊的,没有人知道这则故事准确发生在什么城市,它大致在中国北方,汽车奔驰在调成美国西部旖旎风光的内蒙古大草原,没过多久就向现代化的天津迈进。就像是本片的故事与剪辑,它的空间感也是极度跳跃不连贯的。不仅是空间,时间也是模糊的。时间的暧昧导致人物的错位,人物的错位加剧了故事的虚空。不知道是张杨有意使之乌托邦化、超现实化。被编剧轻而易举解决的戏剧冲突,在空荡的角色躯壳下,演绎出一个活生生的变形计。

    说了那么多,还是希望张杨能上点儿心。他从《爱情麻辣烫》《昨天》《洗澡》《向日葵》《落叶归根》一路走来,不变的依旧是关注现实的人文关怀,是关乎理想跳脱藩篱的思想,是这种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接地气的口碑,所以不希望它一点点被诚信透支,中国观众不是傻子,进步的速度不比中国每年的银幕增加数慢。当然,清一色的水军请不要道德绑架,这跟尊老养老爱老没半点关系,对于这里面出现过的那些中国电影史上从第三代到第六代作品中的老演员老导演,我可比你清楚。
  4.     尽管今天是母亲节,但影院也只给这部好片排了一场(而且还非黄金时段),200多个座位稀稀疏疏仅坐了10来个人。人虽少,观影时却大都感动得哭了,不时能听到抽泣声。陪父母去的我泪点较低,100来分钟的电影,泪腺几乎没消停过,忘带纸巾,只手频频抹向眼角(这时看向老妈,发现她也是一样的动作)。对现在的很多成年人来说,老人们真正需要什么,似乎我们很少关心,连已经挤压得足够短暂的陪伴时光,都往往习惯性地“错过”。记得电影里老人院的院长这样问其中一位老人的家属,“你有没有算过这样一笔账:以你我现在这样的年龄,各自的父母活得再健康也就还有20年的生命,但你我陪在他们身边的时间却远比这个少,总共加起来只有十几天,一想到和他们在一起只剩下二十天不到的时间,我就……”老人们需要的当然不是金钱,也不是被放在老人院里得到医护上的照应,他们只需要我们抽空去陪陪他们,听听他们的想法,满足他们的精神追求。古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对于“飞越”了老人院的这些老年人来说,应该是“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才适当吧。他们的笑容,真的挺美的。在我看来,好的电影不必深刻,道理有时候是越简单越好,直白明朗如抬头向西所见之夕阳,几许感动是余晖对我们身心的照护。让人感动、引人自省,这样的一部电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