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犯罪生涯 Ensayo de un crimen(1955)

犯罪生涯 Ensayo de un crimen(1955)

又名: 犯罪预演 / 罪恶的尝试 / Rehearsal for a Crime / The Criminal Life of Archibaldo de la Cruz

导演: 路易斯·布努埃尔

编剧: 路易斯·布努埃尔 Eduardo Ugarte

主演: 米洛丝拉娃 埃内斯托·阿隆索 丽塔·马塞多 阿里亚德娜·韦尔特 Eva Calvo

类型: 剧情 喜剧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墨西哥

上映日期: 1955-05-19

片长: 89 分钟 IMDb: tt0048037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该片另一个比较耸人听闻的标题叫做“德·拉·科鲁兹的罪恶一生”,听来令人误以为是又一部以犯罪凶杀来刺激感官的电影,其实是对大众刊物标题的戏仿,影片内容大相径庭。富家子科鲁兹幼年即受到一个幻觉因果的诅咒:当他摇动一个八音盒时,他所厌恶的家庭教师中流弹身亡。当他成年后,再次偶遇童年八音盒,周围的人离奇地按照他幻觉图景,一一毙命。他成了一个没有犯罪行为的罪犯。

演员:



影评:

  1. 中文译名没有传递出标题真正的含义,ensayo de un crimen 的字面意思是 “演练犯罪“, 一语点破全片主要情节:主人公的每次犯罪都是万事俱备,只欠运气,所谓的犯罪更多是他大脑中的一个个幻想,他想杀的人最后都被别人杀了或者和自己交了朋友,所以,本片其实就像很多布努埃尔的电影,它只是讲述了古怪危险的幻想和离奇的欲望,布努埃尔的主人公总是有贼心没贼胆,比如《白日美人》,比如《黄金时代》。原因?很简单,太黄太暴力就不让上映啊。言归正传,电影本身还是很有意思的,杀人的幻想来源于童年目击的革命枪杀,看似很弗洛伊德很马克思其实都不然,如果不是又找到了童年时代的音乐盒,de la cruz 也不至于又开始想杀人。而在试图谋杀女模特时使用假人的那个段落更是某种有品味的无厘头,值得回味。

    当然,人们一贯喜欢把de la cruz 的荒唐行为和什么资产阶级的虚伪联系在一起,可实际上,我觉得全片 de la cruz 都很清醒,他接触那些坏女人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杀死她们,或许除了那个未婚妻carlota, 但de la cruz 要杀她更多是出于正常人的妒嫉,或者宗教上的十字军精神,坦白说,要在这部电影里强行看出任何批判天主教的内容是很难的。

    男主人公的杀人欲望类似一种间歇的变态性欲,最后他去警察局自首和扔掉八音盒的举动都说明他内心根本没有完全扭曲变态,全片的主旨也根本不是什么批判资产阶级,只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布努埃尔式parody,正如警察局长说的”我不可能因为你想杀人就抓你。”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人人都有权力幻想杀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有,不值得过多批判,更不值得去做精神分析,拿它开开玩笑就能做出一部好电影,这是布努埃尔的独有天赋。



  2. 在医院那场戏时,我以为科鲁兹把叙事的权力交给了故事,但马上他又抓了回来。

    科鲁兹的在全片基本都在微笑,除了因为表演,还有他那精致的胡子。当他把叙事的权力挑逗性地交出并收回以后,他的微笑让他看起来依然怡然自得 —— 如果那不是他叙述的,就像是一个兴奋地演算那让自己自豪的理论;而在他自己叙述的故事里,这个微笑则时刻提醒着这是电影。

    这部电影是布努埃尔作品的一个分水岭,我看这一刀,就是那道胡子切下的。

    在这里布努埃尔也在玩一个“麦高芬”——这种面面俱到的超自然理论,是不是真的。他并没有给到足够的材料足以让我们在故事内就否定它,要否定,只能诉诸外部现实;而要肯定它,似乎也没有那个必要 —— 毕竟只是一个麦高芬。

    让人想起希区柯克的,还有最后一个人偶,同时,连续杀女人,以及最后的烧尸,让人想起卓别林的《凡尔杜先生》。纵使让人联想起许多其他作者,但各色角色围在一起的时候所展现的布努埃尔精神景观依然明显 —— 这是一种演算,演算科鲁兹自己的故事,另一种演算,则是在他的幻想中。他在警官面前用语言表达的,和观众所看见的,我们必须认为是对等的,并被肯定为过去的;而他在叙述中的幻想,则由于没有客观世界的叙述,在过去与现实之间变得暧昧了 —— 复述的想法无人可证?



    所以,这是了一宗只有自己能证明的谋杀案,无论证据如何确凿,都无法定罪。所以在叙述权利的掌握上,科鲁兹让渡的尝试变得如此幽默 —— 我不想自己说,你们看看就好,最后还是要自己说 —— 而且,这次的让渡有没有成功都不知道,或许只是后一次叙说的一部分,这样的结果就是,科鲁兹想表达的真实一直无法得到肯定,听众均对此不以为然,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有另外一个浮夸的名字:德·拉·科鲁兹的罪恶一生。

    而故事的结局,则是非常完满。

    “我们一起走一段路吧。”
    “去哪。”
    “去你去的地方。”
    “真巧!”

    于是,最终没有死去的女主角,是真正理解科鲁兹的二层语言的人。

  3. 看得布努埃尔的电影越多,看得日本AV越多,就会发现这其中的联系。修女、丝袜、恋物、脚、头盔、男穿女装、车上嬉戏、神交、鞭子、剃刀和大腿、父女……布努埃尔老师以一人之力对人的各种欲望进行深刻挖掘。可以说,围绕性、表达性、分析性,以性为本是布努埃尔多一半电影的核心(另一半是宗教)。

    可同样是拍这些东西,为什么日本的三级片就拍的不如布努埃尔好看呢?在于剪辑节奏,这部电影可以算是剪辑及元素 运用的教科书:第一场戏里,导演用旁白加音乐加屋外的吵闹加屋内焦躁的家庭老师多个元素将观众的注意力一下吸引进来,从里到外的焦躁感染着观众,但是观众并不明白导演要表现什么,家庭老师和妈妈不停的在争论各种事,然后老师开始跟孩子讲起了故事,此处一切都安静了,老师没讲几句,孩子打开了八音盒,然后啪!一个静止画面。是什么?老师倒在地上流出鲜血和雪白的大腿。

    这就是电影。所有的画面、音乐、设计甚至是成为背景板的西班牙内战都是要为一个主题服务,这部电影里,就是大白腿和鲜血。这个静止画面告诉了观众,这就是我要说的。

    布努埃尔经常性的会把各种元素杂糅在一起,同样的手法在《维莉蒂安娜》和《他》之中都用过。《他》一开场在教堂里,钟声、祷词、唱诗齐鸣,画面是神父给每个小男孩用圣水洗脚,可是导演没有拍神父洗脚,而是把雪白的小脚丫作为中心,然后就是神父挨个亲吻这些脚丫。

    这就是电影,这就是蒙太奇——把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拍出了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是任何事,正像电影中主角听到了八音盒就会联系到女人、就会联系到母亲,就会联系到性。他对女人的恨简直呼之欲出。

    电影的高潮部分就是主角请模特小姐到家里来做客,给她看以自己形象的塑料模特,然后当小姐拒绝和他接吻时,主角亲吻了塑料模特。这种将女性和塑料模特连接起来的做法可以说就是NTR。他的目的就是让女孩把自己等同于物体,而小姐阻止了主角并和他接吻就已经表明主角胜利了。他虽然没有明着犯罪,但实际上得到了满足,这和现代连环杀手把活人做成标本然后一起生活是一个意思。这就是主角的终极梦想,他不在乎女人是清纯还是荡妇,他也不在乎女人们是否嫌弃自己,他在乎的就是那一晚,他对母亲和家庭教师的恨得到了上天回应的那股力量。

    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力大无穷。

  4. 孩童时期,希望家教死,没有行动,家教死于意外。

    成人时期,希望护士死,行动未成功,护士死于意外。

    成人时期,希望赌女死,行动被中止,赌女死于自杀。

    成人时期,希望模特死,行动被中止,模特没死,烧了和模特一样的模具。

    成人时期,希望表妹死,行动被中止,表妹被情人杀死。

    结尾,男主扔掉八音盒,准备用拐杖捅死树上的虫子,笑了笑,没下手。偶遇模特,表示他和模特是一类人,结伴而行。

    男主对护士的质问:“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十足的好人,且坚信好人死了就去极乐世界,所以现在死了不正好吗?”

    男主对赌女这种,东食西宿,寄生男人,欺骗感情的人一开始就有杀心。

    男主对表妹平时虔诚祈祷、天真纯洁一开始非常信任与愧疚,表妹母女知道表妹的情人是有夫之妇,一直瞒着男主。表妹答应了男主求婚,直到婚前男主收到一封匿名信后,发现了表妹仍旧和情人往来。中间还极度讽刺地加入幻想,表妹在男主软磨硬泡下对着圣母虔诚地撒谎,虽是男主想象,但这毫无疑问是事实。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护士不会失足而死,因为片中电梯两边有病房和值班室,直接喊人就行了。赌女也不会死,因为这种性格的人根本不会自杀。表妹也不会死,因为作为已有家室的情人也不会杀表妹。

    男主,护士,赌女,模特,表妹,其实都是有罪之人,但只有男主和模特,面对并承认了自己的问题,比如男主一直说他有罪,模特也没有美化她和自己丈夫的关系,很坦诚地告诉了男主。

    本片只有一位死者,就是被男主孩童时期一时讨厌,站在窗边意外死于革命暴力冲突的家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