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4月3周2日:堕胎日记(港) / 4月3周又2天(台) / 堕胎日记 / 悲观主义的花朵 / 短暂的一天 / 4 Months / 3 Weeks and 2 Days
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编剧: 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 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劳拉·瓦西里 弗拉德·伊凡诺夫 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 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 阿迪·克勒乌莱亚努 莉莉亚娜·莫卡努 塔妮娅·波帕 特奥多·科尔班 切拉塞拉·约西费斯库 多鲁·安娜 欧根尼娅·博萨恩斯努 伊昂·萨普达鲁 克里斯蒂娜·布布鲁兹 马里奥拉·施特里安 埃米尔·科泽 杰奥尔杰塔·珀杜拉鲁·布尔杜然 杰奥·多布雷 默德莉娜·吉采斯库 克特莉娜·哈拉巴久 森济亚娜·塔尔策 米哈埃拉·亚历山德鲁 哈齐姆·叶拉扬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罗马尼亚
上映日期: 2007-05-17(戛纳电影节) 2007-08-24(意大利) 2007-09-14(罗马尼亚)
片长: 113分钟 IMDb: tt1032846 豆瓣评分:8.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2019年5月14日,美国阿拉巴马州参议院经过4小时辩论,以25比6的票数通过了HB314法案。
根据HB314号法案上的“人类生命保护法”,该法案把堕胎定为犯罪,将堕胎重新归类为A类重罪,医生可被判处最高99年监禁。
这意味着,该州女性即将面临全美最为严格的反堕胎规定:除了怀孕或生产会严重威胁到自身生命安全的原因外,她们将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堕胎,即便是强奸和乱伦行为所致的怀孕也被排除在外。
哪怕那个受害者,还未成年。
所有人都注意到,投出赞成票的25位州参议会议员,全都是白人男性,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有子宫。
蕾哈娜在instagram上晒出他们的照片并且愤怒地说:“看一看,这就是那些为美国女性做决定的蠢货。”
同时她还对着在法案上签字的阿拉巴马女州长Kay Ivey说:“SHAME ON YOU 以你为耻!”
在HB 314法案签署后的第二天,女性抗议者们穿着美剧《使女的故事》里的女仆装,在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前举牌抗议。
她们高举的牌子上写着:Abortion is a human right(堕胎是人权)。
在当下的美国,堕胎权成为了两党争取选民的关键之一,为了对抗具有民主党倾向的各州对堕胎权的法律保护,佐治亚州、阿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等共和党成员主导的州出台如此严苛的堕胎法案,无疑是在和民主党打擂台。
哪怕这个政治游戏的代价要用女人的生命来玩,他们也在所不惜。
日光底下并无新事,每一次,是每一次当有人觉得当下女权主义者已经太猖狂,女性地位已经太高的时候,现实的发展总会狠狠抽这些人一个耳光。
于是,我们看到历史再一次开了倒车,现在的美国,又在重复发生着四十多年前曾经发生过的事。
故事发生在1987年的罗马尼亚,一个阴冷、肮脏的下雪天,远远望去铅灰色的天空是如此低沉压抑,和以往的每一天没什么不同。
在这普通的一天,对女大学生嘉碧塔来说,却是生死攸关的一天。
她怀孕了,她遇到了不负责的渣男,她不想也不能留下这个孩子,她决定堕胎。
堕胎对于20世纪的现代医学来说,本是个技术上非常容易解决的小问题,但因为涉及到繁殖,堕胎在很多国家的很多历史情境下,就成为了具有社会意义的大问题。
即便现在也是如此,女性仍未完整地拥有生育的自由。
对生活在1987年的嘉碧塔而言,堕胎不是由她个人意志就能决定的,在彼时彼刻的罗马尼亚,堕胎是犯罪。
这不是电影的虚构,这是现实版的《使女的故事》。
苏联解体前的罗马尼亚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曾长期采取强制鼓励生育的政策。
为了“提高人口数量”以“增强国力”,1966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前zong书记齐奥塞斯库废除了以前个人可以自由流产的法律,实施禁止堕胎乃至禁止节育的政策。
齐奥塞斯库执政罗马尼亚25年,大搞个人崇拜和家族统治。西方称他是“共产主义皇帝”,反对派则称他是“喀尔巴阡的斯大林”。
他宣称,胎儿是社会的财富,不生孩子的人就是背叛国家的人。
政策详细规定了夫妻完全禁止离婚,夫妻生活禁止避孕,只允许年龄在42岁以上或者已经生育了四个孩子的妇女堕胎。
单身、未婚和丁克都要多交税,堕胎者将受到判刑囚禁的处罚,妇女月经期要受到严格的检查与盘问。
为保证“政策落实”,齐奥塞斯库命令执法者进驻机关、工厂、学校、农村等单位对妇女进行严格监控,督促她们每月必须做妇科检查以确保没有使用避孕工具。对那些避孕的妇女和做堕胎手术的医生,一经查出就给以严厉打击,处罚监禁。
当时的罗马尼亚人私下把这些执法者称为“月经警察”。
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嘉碧塔的“堕胎之路”,是不折不扣的冒险。
没有男友帮忙,嘉碧塔幸运的是遇到了肯为她的遭遇奔忙的室友奥蒂莉亚,奥蒂莉亚不辞辛苦地为她准备堕胎的小旅馆、购买走私的香烟、香皂,筹集了一笔钱,托朋友找到了肯做流产手术的医生,准备赶在期末考试之前完成这次“冒险”。
她们能依靠的,只有彼此了。
但是事情并未如她们计划的那样顺利发展。
嘉碧塔是个自私、怯懦、没有担当的人,她只想要解决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
她欺骗了奥蒂莉亚和医生,说自己怀孕刚两个月,其实,她已经怀孕四个月又三周又两天了。
超过三个月和未满三个月的手术风险性完全不同,超过三个月的胎儿,就需要引产了。
用医生的话说,打掉怀了那么长时间的胎儿无异于谋杀。
这样一来,她们原本准备的用于流产的钱就不够了。
医生提出了新的条件,在钱以外,奥蒂莉亚和嘉碧塔各陪他发生一次性关系,他就可以为她们铤而走险。
面对这样的一幕,我竟不能坦然地谴责医生的无耻,毕竟如他所说,他是冒着入狱十年的风险来帮她们解决这个问题,他没有强迫她们同意,他给了她们选择。
只是她们,尤其是嘉碧塔,已经别无选择。
在特殊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在滥用自己手中的一点点特权,小到廉价旅馆的前台,想要从她手中订到房间,也必须用黑市的进口香烟贿赂。
那个叫毕比的医生,也不过如此。
如果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他也许会做个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好医生,但是在扭曲的社会里,每个人的人性都不得不被摧残、被扭曲。
他们都是时代的受害者。
当然,还有那个四肢已经成型、五官依稀可辨的胎儿。
高
能
慎
入
想了很久,还是没有给这一幕打上马赛克,这是个可以列入影史最震撼长镜头的画面,没有之一。
这个生命在四个月又三周又两天便戛然而止的胎儿,成为了电影的片名,这部2007年拍摄的罗马尼亚电影《四月三周两天》,以其冷静、克制、如手术刀一般精准的镜头语言,赢得了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
嘉碧塔打掉胎儿之后,奥蒂莉亚陷入了深思,她和自己的男友讨论意外怀孕的话题,得到的结果让她极其失望。
在奥蒂莉亚看来,无论单身还是已婚女性,都有权享受性爱,至于性爱的副产品——孩子,则应该由女性自己决定是否要生下来。
我生或者不生孩子,应该看我想或者不想,生育本应是一件单纯的事,不应该和婚姻、责任、爱国等概念捆绑起来。
然而最可笑的是,从古到今对生育权的争夺上,作为主体的女性的声音,却是一直被忽视的。
她们不过被视作是“行走的子宫”,一种战略储备,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齐奥塞斯库推行的强制生育政策,给罗马尼亚的妇女和婴儿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恐怖的高压下,许多绝望的妇女试图偷渡多瑙河,到邻国匈牙利寻求庇护,但她们往往被当作叛国者,在边境线上遭到罗马尼亚士兵机关枪的扫射。
在这项政策实施一年之后,罗马尼亚的婴儿出生率翻了一番,成绩显赫。
但地下流产与堕胎的服务也随之出现,怀孕妇女的死亡率不断上升。
更令齐奥塞斯库感到棘手的是,随着婴儿的大量出生,罗马尼亚妇产医院的设备、妇产专家、产科医师、儿科医师以及妇幼保健工作者严重匮乏,这可不是单靠行政命令就能马上解决的。
仅仅一年,罗马尼亚的婴儿死亡率就增长了145.6%。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根据《纽约客》报道,阿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的婴儿死亡率都是美国最高的,佐治亚州也是美国堕胎法律最为严格的州之一。
消息传出,举世哗然,各国政要、媒体纷纷谴责:这简直就是“现代社会的滥杀无辜”。(好笑的是,当时的美国也是义正辞严加入谴责大军中的一员。)
面对国内外政治压力,为掩盖这种愚蠢而可怕的后果,齐奥塞斯库下令,婴儿出生一个月以后,再发出生证。
如此一来,那些在未满月中夭折的婴儿就不会填写在死亡婴儿的统计当中了。
一位罗马尼亚作家指出:“很多婴儿从来没有合法地生存过。”
这项政策的恶果,还不仅局限于此。在罗马尼亚的儿童养育院及收容所中,有许多被遗弃或身体及精神残疾的孩子,他们的生存状况更令人震惊。
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途径莫斯科写的《欧游漫录》中这样评价苏联的当权者:“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实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罗马尼亚的强制生育政策,造就了一片血海,齐奥塞斯库也亲手埋下了颠覆政权的引线。
有人会问,现今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推行提高国内人口生育率的政策,为什么罗马尼亚却成为了负面典型?
因为,齐奥塞斯库采用的是行政惩罚手段,而非经济奖励手段。
他认为,为国生育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所以履行了责任的无赏,未尽责任的要受罚。
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认可公民有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利,因此没有采用强制手段推行人口政策,而是通过给愿意生育的夫妻提高生活福利、减税、减免学费等经济手段来鼓励人们的生育热情。
从短期的结果来看,经济鼓励手段显然不如行政强制手段,但是从社会长治久安的角度去考虑,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自主生育的倡导者何亚福曾在2008年的时候写下过一段话,如今已经应验了:
如果公民没有生育自由权,如果国家有权控制公民的生育,那么其结果必然是:今天,政府借口“人口太多”而搞强制“一胎化”;明天,政府也会借口“人口太少”而强迫妇女怀孕,正如齐奥塞斯库时代的罗马尼亚那样。 Via 何亚福《从罗马尼亚的“月经警察”说起 》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统计,2019年的前5个月,美国就有15个州提出类似的《心跳法案》。其中,有4个州通过了《心跳法案》,分别是肯塔基州、密西西比州、俄亥俄州州以及之前提到的乔治亚州。
所谓的《心跳法案》,就是规定只要女性怀孕时间超过六周,医学判定胎儿有“心跳”的情况下,就禁止母亲堕胎。如果女性被认定是故意打掉胎儿,可以以二级谋杀起诉,最高可判30年徒刑。
听起来似乎还有一些转圜余地,事实上几乎所有女性都知道,怀孕六周就能及时发现自己怀孕并不是一个常态,六周其实还可以理解为自己的“大姨妈”推迟了两周,很难在这期间意识到自己可能怀孕了。
从罗马尼亚“为国生娃”的政策,到美国多个州违反联邦法律所推出的《心跳法案》和《反堕胎法案》,表面上看前一个是鼓励生育,后一个是保护胎儿生命权,但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在用行政手段推行强制的人口政策,公民依然没有选择生育的自由。
就像《四月三周两天》开头经典的一幕,嘉碧塔和奥蒂莉亚在寝室养了一缸金鱼,不注意看以为金鱼是自由自在地在空气中游弋,实际上,它们只能在看似透明的玻璃缸中有限地活动。
美国政客和女性爆发的这一次“子宫战争”,归根结底是一场人口战争。
从前,专家说人口是负担,人口越多人均资源越少,减少人口方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今,专家说人口是红利,人口越多的国家才越有国际竞争力。
这两种说法都对,也都不对。
美国的发达不仅仅是因为人口少,印度的落后也不仅仅是因为人口多。
当今大国的竞争,比的不是人口数量的多少,而是人口质量的高低。
十亿文盲和十亿大学生,创造的价值能一样吗?引发的社会问题能一样吗?
高素质的人口,无论再多,都是资源;低素质的人口,无论再少,都是负担。
但是想要成为高素质的人口大国,光靠行政手段的干预是不够的,奉劝政客们别把注意力都放在女性的子宫上,还是多想想怎么才能创造一个适合高素质人口诞生、成长、生活的社会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心甘情愿甚至是迫不及待地期待将下一代诞生在这里才是正经事。
否则,这觉悟还赶不上?这个他呢!